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27|回复: 0

牛弹琴:对中国科学来说,这是一件大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5 10: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对中国科学来说,这真的是一件大事!

  我甚至觉得,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或许过10年、20年后,我们会看得更加清楚。正如诺贝尔奖对世界的影响,肯定不是在1901年,而是在很多年之后,乃至于今天。

  这就是中国“科学探索奖”的创立。

  11月14日,第二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在未来5年内,他们每人将获得腾讯基金会颁发的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至于奖金用途,他们完全自由支配。

  300万,50个人,那就是1.5个亿。

  从总金额看,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诺贝尔奖。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人的奖项,对象限于青年科学家。

  以最近这50位获奖科学家为例,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35岁及以下的有6位,最年轻获奖者仅30岁。其中,还有5位是女科学家。

  今年是第二届,放宽到了港澳地区。据悉,港澳共有59人申报,最终3人获奖,他们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我相信,这个奖励,不管是对内地科学家还是港澳科学家,都是他们人生历程中无法忘却的纪念。

  从物质到精神,简单而言。

  1,他们还年轻,还没有功成名就,多少还有些生活的压力,但这笔不菲的奖金,可以让他们摆脱经济的压力。

  2,他们就可以心无旁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以我们国家的机会和他们的才智,不排除在未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3,这更是一种激励,毕竟,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次大奖,将激励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开拓创新。

  什么是真公益?

  我觉得这才是真公益。

  受益的不仅仅是个人,对中国科学、中国未来而言,也是功德无量。

  (二)

  中国科学家不容易。

  甚至可以说,太不容易了。

  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每当一位院士去世,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的新媒体,往往以“一个巨星陨落了”作为标题,编辑的唏嘘,读者的感慨,都尽在不言中。

  人们对他们深深的怀念,是钦佩他们这一代人家国的情怀,对国家、民族的重大贡献。

  今天的物质条件,已经远远好于那个年代,但我们也不必讳言,我们也面临着更复杂严峻的挑战。

  毕竟,我们这个国家还不算太富裕,我们在基础科研、核心技术上还有不少短板。过去这几年,我们就看到,一些西方政客就利用我们的短板,对中国各种抹黑、卡脖子,意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怎么办?

  那就必须把基础打好,突破这些短板。

  今年9月16日国新办的记者会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就立下誓言:要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中科院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

  谁来做?

  那就需要广聚天下英才。

  白春礼就表示,中科院作为一个科研机构,不能包打天下,还是要聚焦关键的核心技术,瞄准关键的基础材料、关键核心的工艺、基础算法、重大装备等基础性、战略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在光刻机、橡胶轮胎、高端芯片等方面,争取要主动揭榜,发挥多学科的综合和建制化优势,集结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有效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这条路,再难,我们也必须去做。这也是中国崛起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看今天的世界,英国的崛起,美国的强大,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共同点,就是科技上的进步。

  蒸汽机是谁发明的?

  飞机是谁发明的?

  青霉素是谁发现的?

  互联网谁缔造的……

  虽然中国古代有辉煌的科学成就,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但必须承认,近现代这一系列的发明发现,主要还都是在西方国家。

  这有历史的原因,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民间对科学家的尊崇和奖励,从而推动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创造划时代的成果,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人类的进步。

  哪怕是我们东邻日本,从2001至2019年,19年间,19人拿了诺贝尔奖,很多都是基础研究领域。这正是日本厚积薄发的结果,考虑到诺贝尔科学奖的滞后性,日本人拿诺奖,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要可持续发展,要攻破卡脖子项目,科研必须跟上,必须要有更多青年科学家,勇挑重担走到第一线;必须要有更充分的保障,激励科学家探索科研的“无人区”。

  但这个过程,坦率地说,也不是容易的。

  一方面,确实还需要不忘初心,青年科学家要讲奉献、有担当。这需要精神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更认为,要创造让青年科学家有奉献、有担当的氛围。这就需要物质的保障。

  国家肯定会有安排,近些年对基础科研的重视,中科院对卡脖子清单的总攻令,就是信号。

  但我总觉得,我们的很多挑战,也不能是国家大包大揽,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支持科学家投身到这些科研。
  (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一些有远见者就站了出来。这其中,就包括马化腾。

  事实上,对于基础研究,理工男的马化腾,就有自己的看法。2018年5月的未来论坛深圳峰会上,马化腾在谈到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时,发出这样的警告:

  移动支付再先进,没有手机终端,没有芯片和操作系统,竞争起来的话,你的实力也不够。现在这个时候,大家要更加关注基础学科的研究。过去,大家更关注实用主义,但是我想所有人都清楚我们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资源去做基础科学研究。

  不得不说,随后两年的国际形势,我们就见证了挑战。

  居安更必须思危,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更不能有侥幸心理,必须扎实做好基础科学研究。

  但最大的症结在哪里?

  从某种程度上,钱似乎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中国发展到目前阶段,各种教育和科研经费,还是比较充裕的。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就认为:“痛点还真不是缺少研究经费。我采访的这批人确实在各自领域做得不错,五年内基本上可以拿到1000万左右的经费,支持他们做前沿的冒险研究。”

  但很多青年科学家回国,还是有不少顾虑,而且,即便回国的,也存在“王立铭之问”——回国后,到底是什么东西限制了你们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投入到前沿的、自由的、甚至是冒险的研究里去?

  答案就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

  王立铭调查后的感慨是:

  实际上一个非常真实的痛点是,安家在一线城市导致的生活压力。我把每个人付了多少首付,拿到多少安家费统计了一下,算出来平均缺口大概在200万元左右。尤其是面临这三五年的房价,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特别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跟科学研究是有矛盾的。如果你每天走进实验室,跟学生聊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这个月房贷怎么还,或者小孩去哪里上小学,这个本质上是无法甩开负担去做前沿的、冒险的研究的。

  尤其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核心技术,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对科学家来说,这既是智力的比拼,更是耐心的较量。

  必须让科学家专心去做科学的事情。

  马化腾有触动,更有行动。

  所以,就有了这个“科学探索奖”。

  作为一个鲜明特色,不奖项目,不奖成就,就是奖励人,而且是青年科研工作者。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让有能力、有兴趣的人,心无旁骛地投入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的研究,助力中国未来科研发展。

  (四)

  每年50位科学家。

  10年,就是500位科学家。

  20年,就是1000位科学家。

  请原谅我这样列举数字,毕竟,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数字,这些顶尖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哪怕其中只要少部分获得成功,都将极大推动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我甚至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科学探索奖的重要意义,对中国人来讲,甚至都不是遥远的诺贝尔奖能够比拟的。

  当然,能否持久做下去,还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

  科学探索奖,前辈科学家提名可以,但提名不能是当好好先生,这是在以自己的声誉担保。

  还有,评选的时候,真正让科学家说了算,而且是有良知的科学家说了算,要有专业的眼光,更要有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公心。

  另外,奖励就是奖励,就是要鼓励获奖者自由支配,最好不要再捐献出去。我们理解有些科学家的高尚情操,但你捐献,可能就会给其他人无形的道德压力。

  你心安理得享受这笔钱,其价值不比你捐献低多少。

  当然,我更认为,马化腾和科学界鼓励年轻人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更希望奖项打破年龄的界限,毕竟,在科学面前,不应该有论资排辈,也不能有年龄划界。

  45岁以下,你就有机会获得奖项;45岁以上,哪怕你更有潜力,你却与奖项无缘,我总觉得,这是一件憾事,更对这些科学家不公平。

  当然,腾讯还可以做得更多。但也期待更多的实业家,像马化腾一样,作出更多的贡献。

  毕竟,用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话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这是公益者的境界。这其实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需要国家的引导,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然,最终需要中国科学家的才智和成果。

  中国需要更多的青年科学家,也需要更多的马化腾。

  过20年、50年后回看,我们或许会感慨,腾讯,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面貌;但腾讯基金会的“科学探索奖”,影响其实更加深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1 19:4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