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82|回复: 0

张敬伟:国考“炮灰”的现实与隐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5 0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今日举行,共有13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1.9万余人,是近三年来国考招录人数首次出现下降。本次国考全国共有152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最热岗位竞争比达7192:1。(24日《中新网》)

  152万人国考(不排除有人弃考),招录人数不到2万,意味着150万人“名落孙山”--被舆论调侃为“炮灰”。“炮灰”年年有,年年有“炮灰”,这是一个悖论,却又是如此的真切现实。

  由于高校扩招,因为就业艰难,国考年年热度不减,这是常识性逻辑。任何嘲讽和挖苦国考的夸夸其谈,都毫无意义。很简单,当人们处于就业艰难的形势时,都无可避免地将“国考”视为就业途径之一。这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利益选择,当然也折射了国人独特的文化心理。

  市场经济,就业由市场决定,而非有政府包办分配。市场规则是残酷的,知识让就业可能性增加,但未必拥有绝对的竞争力。因而,若大学生放不下身段,很难实现就业,要么呆在家里成为“啃老族”,要么患上就业恐惧症,不敢踏入社会,甚至变成“废人”。

  参加国考,是大学生获取较为满意职业的选项,虽然是万人在挤独木桥,但相对公平。宁做公平淘汰的“炮灰”,也不在再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黯然神伤,这是人之常情。

  即使公务员这碗饭越来越难吃,工资越来越阳光,或明或暗的特权越来越是云烟,但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心理却并未消弭。以国考晋身公权部门,依然具有诱惑力。何况,公务员岗位在收入和保障上,的确较为稳定,这也是大学生们选择国考的现实理由之一。舆论场不时曝出的大款们让儿子考公务员或女婿必须是公务员等信息看,公务员岗位蕴涵的官望文化是持久的。

  有人说国考太热,官本位文化成惯性痼疾,对市场经济和创新思维是阻滞。但反向言之,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融入公权部门,也将从根本上改良权力系统的基因,让官本位在国考热的催化下变成法本位。所以,审视国考热,不能以偏概全,而要辩证评判。

  国考作为选拔公务员的考选制度,还会坚持下去。因为,公务员“逢进必考”依然是最公平的。国考“炮灰”,看似有些调侃,有些悲戚,甚至会导致“范进中举”式的讽刺闹剧。但随着时代演进,公务员职位也会渐趋消弭权力属性和特权象征,将变得和其他工作岗位一样,国考热也会自然冷却下来。

  舆论场的调侃,媒体“标题党”的讽刺,都无法回避就业艰难的事实。即使就业问题解决了,也还会有学子们以人生理想来选择国考这条路,这条路上有考上的幸运者,自然就会有所谓的“炮灰”。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只注意到了152万人蜂拥国考150万成“炮灰”的事实,却忽略了每年7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出笼”。再加上没有就业的往届生,一职难求的毕业生可谓众矣。以此为基数,参与国考的人数约在2-3成。可见,有志于仕途的毕业生比例和其他职业选项相比,并非高到离谱。所谓国考热,与其说是不正常的官本位思维体现,还不如说是正常的职业选择之一。

  存在就是合理,评价国考,还是顺其自然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2 20:42 , Processed in 0.0937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