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35|回复: 0

刘晓博:信息量巨大!高层重磅文章,谈城镇化与“买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31 21: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新华社报道,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这篇文章是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它首次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文章还阐述了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要完善城市化战略等,是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指导。

  其中有相当篇幅谈到了城镇化,甚至提及了“买房子”的具体问题,向我们传递了一系列重要信号。

  在谈及城镇化的时候,文章说:

  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今后一个时期还会上升。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和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总体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区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东京和纽约只有1.3万人左右。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在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停车场建设,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都有巨大需求和发展空间。

  下面是我的点评:

  第一,文章为中国城镇化描绘了新的蓝图,这就是——“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明确提出: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密度。

  也就是说,国家鼓励“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方向,不再机械地追求“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但很显然,新冠肺炎等一场系列问题,也提醒高层要适度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密度,否则将带来一系列很难逆转的大城市病。

  文章还举例北京和上海,指出其中心区人口密度远超东京和纽约,未来超大城市都需要制定标准,控制人口密度。

  第二,提倡大城市多中心发展,郊区化发展。

  文章提出,“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建立雄安新区和通州副中心,就是北京多中心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轨道交通的普及和速度的提升,城市具备了多中心发展和郊区化发展的基本条件,通勤半径大大提升,一线城市可以达到60公里,强二线城市也可以达到45公里到50公里。

  可以预见,未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都会更加有意识地追求多中心发展、郊区化发展,这对于郊区不动产价值的提升是重大利好。

  第三,一线城市将控制人口规模,强二线、普通二线城市和各省的副中心城市获得较大发展空间。

  文章提出:“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

  还提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这意味着,一线城市不仅要控制人口密度,还要控制人口规模。对于实际管理的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的北上广深来说,未来人口绝对增长空间将受到限制。

  这当然是强二线和普通二线城市的利好,它们本来就具有房价低、营商成本低的优势,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这些城市也受到牵制,从文章提出的理念看,有条件的省份“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

  什么是有条件的省份?就是人口和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省份。比如宁夏,由于面积非常小,银川之外没有必要搞副中心;至于青海,面积虽然大,但人口非常少,也没有不要搞副中心。

  比如河南这个人口大省,目前是郑州一城独大,但省内规划洛阳为副中心。

  广东省在广深双核的基础上,规划了湛江、汕头和珠海三个副中心。

  未来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份,估计都会强化省域副中心的战略。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即便是人口经济大省,在省会之外也最多适合规划一个副中心。多个副中心的结果是相互抵消,达不到效果。(下图,中国内地省会城市资金方面的首位度排名)

  第四,国家将重点发展一批县城。

  文章说,“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这意味着,国家不会放弃县城层面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一批有良好产业支撑和人口增量的县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为什么国家提出要控制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要求“一城独大”的省份发展副中心?还要发展一批县城?

  说到底,是避免人口过于集中造成发展的不均衡,带来房价过度上涨,最终影响内需,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这将怎样影响我们的投资?我的看法如下:

  这意味着,国家将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量。多中心化、郊区化,显然需要有大量新增建设用地来支撑,这一方面可以抑制房价上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市民购房负担,便于启动内需。最终降低城市的人口密度,让城市更安全、更宜居。

  这对于城市中心的高密度住宅是利空,对于旧改是利空。

  城镇化的基本逻辑是“人口跟着饭碗走”。能持续创造就业机会的城市,才有条件持续吸引人口,也才有条件真正实现“多中心化发展”和“郊区化发展”,也才能把“郊区新城”发展起来。

  所以,在大湾区、长三角的核心区,郊区新城是可以发展起来的。但到了中西部,如果盲目发展郊区新城,将成为投资陷阱。我刚刚去过昆明的呈贡新区,那里人气就比较淡。虽然市政府迁过去几年了,也建成了高铁站,但由于昆明增量人口有限、新区很多,所以分流了极其有限的资源。

  即便是河南这种人口大省,9000万常住人口垫底,也最多发展一个省会城市和一个副中心。如果规划多个副中心城市,必然分散资源,最终也构成投资陷阱。所以,对中西部的副中心城市以及过多的郊区新城,还是要保持一份清醒。

  鉴于国家明确要求控制超大城市人口和密度,估计要不了太久,深圳、广州也会继北京和上海之后限制人口流入。这对二线城市构成利好,但部分二线城市比如成都,其实也管理了2000万以上人口,未来会不会限制人口也很难说。

  此外,这篇文章还提到了国企的发展问题,也值得注意。文章说: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国有企业冲在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产业循环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做强做优做大。当然,国有企业也要改革优化,但绝对不能否定、绝对不能削弱。要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增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

  文章还用相当篇幅谈到了产业链问题,说:

  一是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

  二是要补齐短板,就是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4 04:50 , Processed in 0.1722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