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89|回复: 0

缓缓君:《金刚川》背后的悲壮,你可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7 22: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今年的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纪念日。

  我去看了《金刚川》。

  从影院大厅走出来的时候,情绪久久不能平复。

  震撼,感动,悲壮,心痛……

  说不清的五味杂陈。

  如鲠在喉。

  如果你想感受抗美援朝战争的艰难;

  如果你想体会战争的残酷;

  如果你想了解和平背后的代价;

  我会强烈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

  只是,在我打开豆瓣电影看到评分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

  “这部电影怎么也能值得上8分吧。”

  这是我真实的心声。

  所以,今天和大家说说这部电影,以及背后的真实历史。

  注:本文有剧透,如果介意,建议待观影后再阅读!

  02

  电影反复提到的一个时间——1953年7月12日。

  这是“金城战役”打响的前一天。

  金城战役是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

  这是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战役。

  因为在此之前,停战谈判已进入了实质性的收尾阶段,战俘遣返协议也已经顺利签订。

  然而,时任南朝鲜(韩国)领导人李承晚在未知会美国的情况下,突然打开沧山、马山、釜山、尚武台四个战俘营。

  名为释放,实则强行扣留俘虏2.7万人。

  李承晚是美国扶持起来的总统,但他出于个人的执念和利益,坚决反对美国和中朝停战,于是故意破坏战俘遣返协议,甚至还宣称要单独“北进”“进军鸭绿江”。

  这导致了谈判再度陷入僵局。

  对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发起“金城战役”,通过狠狠打击南朝鲜军队,迫使李承晚对停战作出保证。

  这场战役于1953年7月13日打响,于7月27日结束。

  金城战役结束的那一天,也成为了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署的当日。

  真正做到了以战促和。

  电影《金刚川》就改编自这段历史。

  金刚川是指金城战场附近的一条河。

  当时正是朝鲜半岛的雨季,河水湍急。

  大部队要渡过这条河,必须要先修桥。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志愿军)修桥和(美军)炸桥所展开的一场对决。

  03

  1953年7月12日,一支志愿军隐蔽在金刚川的北岸。

  他们在等待工程兵修通那座桥。

  然而,桥刚修好,就遭到了美军轰炸机的破坏。

  之后,战斗机,榴弹炮,延时炸弹,轰炸机,轮番上阵。

  志愿军只能靠着两门高射炮,一边防御,一边趁着美军进攻的间隙修桥。

  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完成上级的命令:7月13号凌晨五点前过河,六点前到达前线,参加总攻。

  整部电影其实就讲了这一个故事。

  但导演选择了分别从步兵、对手(美军飞行员)、防空炮兵——三个视角去展现。

  这也是豆瓣评分两极分化的一个关键(相比之下,淘票票评分则达到了9.5,绝大多数观众都给出了五星好评)。

  有些人给电影打低分的理由是,觉得剧情缺少推进,来来回回把一个“故事”讲了三遍。

  但我个人还是非常欣赏这种构思的。

  因为这种多视角审视的表现手法,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性,也让我看到了那些普通战士的贡献——他们都配得上有一个自己的故事。

  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历史,一些人总是习惯于站在上帝视角去看,他们习惯于有一个(或几个)英雄式的人物,带着一群你叫不出名字的甲乙丙丁,干掉BOSS,取得胜利。

  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叙事方式。

  围绕的是少数“英雄”的故事。

  如果用这种视角去看历史,它体现的是“英雄史观”。

  但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的全称叫什么?

  “中国人民志愿军。”

  不要忽视“人民”这两个字。

  有上百万的战士奋战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197653名烈士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这些牺牲的烈士中,你能叫出几个人的名字?

  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

  还有呢?

  绝大多数的烈士,你我都叫不出名字。

  但他们每一个人,在战争中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敬。

  而历史的齿轮,恰恰就是在汇集了无数个“人民”的力量之后,开始滚滚向前推进。

  这体现的是“人民史观”。

  电影的视角一次次地切换,有人看到的是“剧情没有推进”,而我看到的是,导演在尽可能让更多的战士,拥有自己的镜头,向观众传达那些普通战士的故事。

  举个例子。

  当我第一遍观看步兵视角的时候,有一个片段是,美军飞机夜袭时,河对岸的炮兵阵地,突然点燃了火把。

  那时我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保护正在修桥的战友,主动暴露自己的位置,吸引美军战斗机的注意力。

  站在步兵视角,你只知道他们牺牲了。

  但是,你看不到他们浴血奋战的身影。

  直到视角切换到了炮兵,这才知道,他们的战斗,是何等的激烈;他们的的故事,是何等的悲壮。

  就像电影中,那个叫小胡的普通战士说的:“我们那年都十七八岁,没有一个怕死的。”

  每一个人都在战斗。

  每一个人都在战场发挥自己的作用。

  每一个人都配得上有自己的故事。

  哪怕电影不可能真的以每一个人的视角进行展开。

  但这种视角的切换,也足够让我感到感动和震撼。

  以及,从内心深处涌出的那股悲壮!

  04

  这种悲壮既来源于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也来自于志愿军战士“亮剑”的勇气。

  在这场持续了近3年的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还创造了一个名词“范弗里特弹药量”(范弗里特是美军的第8集团军司令),意指不计成本地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

  相比之下,志愿军不仅火力微弱,弹药也严重不足。

  电影通过关班长(吴京饰)、张飞(张译饰)师徒和美军飞机的对手戏,把这一痛点呈现得淋漓尽致。

  两门高炮,一台放前方,一台隐蔽,还不准“打交叉”。

  为啥?

  怕被美军飞机一锅端,所以要留一台作为后手。
(电影同款苏式M1939型37毫米口径防空炮)

  关班长性子急,但技术过硬,是个老炮兵了,按照上级的指示,他被分配到隐蔽的那台高炮。

  徒弟张飞,沉着理性,起初还带着几分书生气。

  为了避免浪费弹药,每一次射击前,他都会严格计算射程。

  眼看美军战斗机在天上飞来飞去,张飞却一直不开炮,关班长急了,一把把他从射击位推下去,自己上来突突突连发数炮。

  竟然真的打下了一架飞机!
(电影同款的F4U海盗式战斗机)

  志得意满的关班长,对着张飞说,轰炸机飞太高(你怕)打不着,侦察机飞太快(你又怕)打不着,那你还打个啥?

  关班长嘲笑张飞,一点都不像(三国里的)张飞。

  而张飞则一再提醒关班长,剩余的弹药不多了,让他回到自己的炮位,关班长则坚持要在最前线。

  两人争了起来。

  是关班长为了争功吗?

  我认为不是。

  他是为了把存活的机会留给徒弟。

  因为炮位已经暴露,弹药也所剩不多,美军飞机下一次来的时候,能不能活下来,是个未知数。

  果然,当天晚上,代号为“疣猪”的美国飞行员,真的来了,来为自己的队友报仇!

  一道道火光在黑夜中亮起,那是双方厮杀时打出的子弹。

  结果你可能已经猜到。

  高射炮的子弹打完了,关班长成为了美军飞机追猎的目标。

  在打出最后一发信号弹(通知队友)的那一刻,从天而降的子弹也触及到了关班长的身体……

  血肉之躯瞬间变成了四分五裂。

  关班长牺牲了。

  张飞万分悲痛。

  这里不得不赞一下张译的演技,没有夸张的嘶吼,没有嚎啕大哭。

  他对着关班长的遗物发呆,把尸体就地掩埋。

  再走到正在抢修的木桥边,听到工兵连连长闫瑞(魏晨饰)的那一句“就剩下你们了”之后,淡淡地说了一句“你安生修桥”,然后转身离去。

  这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极致悲哀。

  直到飞机的轰鸣声再度响起,那被压抑的悲哀,一下子变成了愤涌的热血。

  张飞真的变成了张飞。

  他命令战友点燃了阵地上的火把。

  既是为了掩护正在修桥的战友,也是为了给关班长报仇。

  为了演好接下来的这场戏对手戏,据说张译反反复复拍了好多次,一度因过于投入而导致缺氧晕眩。

  这场戏很激烈,也很悲壮。

  因为在这场对决中,张飞还是输了。

  身边的战友都牺牲了,张飞自己也在爆炸中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但他没有放弃。

  “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

  “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

  当美军再度来袭的时候,张飞带着必死的决心,打下了“疣猪”驾驶的那架飞机。

  可惜的是,还是没能阻止美军B29轰炸机的投弹。

  巨大的炮弹降落在了桥上,屏幕中闪现出一片白光。

  待镜头再回到桥上时,有的战士已经被烧成了人形的木炭。

  为了修这座桥,有太多的战士牺牲了。

  而志愿军能做的,就是炸了修,修了炸,炸了再修。

  一遍遍从头再来。

  没办法,制空权完全掌控在美军手里。

  在真实的历史中,美军也反复围绕志愿军的“补给线”(公路、铁路、桥梁)进行打击,并将其命名为“绞杀战”。

  他们想切断志愿军的补给,想对志愿军进行切割包围。

  如果不把补给线修好,所有前线的战士都将陷入危机,我们也会因此而输掉这场战争。

  所以,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很好得还原了那一幕:

  “修桥也是打仗。”

  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修桥铺路,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战士的拼搏和努力。

  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牺牲。

  电影的英文名“The Sacrifice”,翻译过来就是“牺牲”。

  为了掩护战友而牺牲,为了给战友复仇而牺牲,为了修桥而牺牲。

  正是这些战士的牺牲,为中国换来了之后70年的和平大环境。

  05

  金城战役原计划消灭南朝鲜伪军一万五千人,志愿军实际打残南朝鲜军4个师,歼敌5.3万余人,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

  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金城战役落幕。

  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也宣告结束。

  有一种论调说,抗美援朝战争只是打个平手,算不上胜利。

  这种观点过于片面。

  衡量一场战争的输赢,最终看的是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美国出兵时,是寄希望于把朝鲜半岛全境,变成遏制中国和苏联的桥头堡。

  而停战协议的签订,意味着我们为自己的东北边境,保全了一个缓冲地带,避免了国土直接沦为战场。

  更重要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和民族自信。

  在中国出兵朝鲜之前,美军在轰炸朝鲜时,多次把炸弹扔进辽宁省丹东市的境内。

  因为阿克阿瑟认为中国太弱,笃定我们一定不敢出兵。

  这是一种肆无忌惮的藐视。

  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这一切。

  战争结束后,彭德怀元帅在报告中说了这样一句振奋人心的话:

  “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太多的失败,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竟然挫败了战无不胜的美国。

  这极大地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民族自信。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基辛格则在《论中国》中,写下了这一段话:

  “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感谢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那些先辈,他们以巨大的牺牲,为我们这些后辈换来了和平安定的外部大环境。

  当年的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无法为战士们提供良好的武器装备,让你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但你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祖国已经真的强大了,你们可以安心了!

  最后,再次感谢每一位战士的付出;向所有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历史会记住你们!

  后人会缅怀你们!

  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像《金刚川》这样的电影,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时代。

  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后辈还需努力。

  勿忘历史,缅怀先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9 22:1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