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08|回复: 0

智sir:没有人能逃得过内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6 18: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壹

  我长期关注的公众号有800个,主要是为了观察自媒体行业的内容变迁。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能认真看下去的文章,不超过一百篇。

  因为大部分文章,我只看标题就知道讲什么,甚至能梳理出它们的大致结构,无非是回顾前景,盘点事例,中间穿插大量截图,弥补字数的不足,最后再聊几句观点收尾。

  过去五六年来,主流的热点职场励志情感文,都是如此生产,掌握套路化写作后,一个号可以日更几篇,总有一篇是符合大众口味的,量大管饱。

  我起初还觉得,随着读者群体的阅读阈值提高,市场会做出选择,让更多有质量的文章脱颖而出,让劣质的营销号逐渐淘汰。

  但现实总是相反的。

  能写出一定水平的作者,因为想着保质保量,想推陈出新,想突破自己,导致更新频率反而越来越慢,所谓慢工出细活;

  留下来的,是更多滥竽充数的水文,每天挤占用户的阅读空间。

  久而久之,厌倦了看文章的读者,转去看抖音B站,看直播,玩游戏……总有无数方式可以消磨时间。

  总的阅读群体越来越少,而为了完成KPI,这类文章只会越来越多,恶性竞争,原创不够,转载来凑。

  到最后,每个写作者,编辑,运营都很累,比以往付出了更多心血,却难以挽留日渐颓势的阅读量。

  每一个视频团队,同样累,但为了提高竞争力,只能反复拍视频,拼创意,或者招达人扩充矩阵,以量取胜。

  所有从业者都精疲力尽,网友看得也厌,互联网上还充斥着大量无效信息,影响了有效检索。

  三输。

  新媒体行业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僧多粥少,网民数量已经达到天花板,而抢占网民心智的东西又太多。

  在市场无法继续做大的情况下,大家只能相互拼刺刀,用商业的话叫红海沉浮,用高端的话叫存量竞争,形象点的话叫分蛋糕,精准点的话叫内卷。

  越卷,空间越窄,竞争越激烈。

  每个人看上去都挺努力,得到的回报远少于付出,甚至没有创造价值,和劣币驱逐良币差不多。

  都知道有问题,都不知道如何解决。

  贰

  内卷已经无处不在。

  每年的大学总录取名额,都有一个固定数值,增长幅度不大。

  如果每个学生、家长都达成共识,不参与课外辅导,不挑灯夜战,虽然整体分数有所下降,但不会影响考上大学的人数,还是这么多人。

  这时,囚徒困境来了。

  只要有一些学生偷偷补习,成绩取得了有效提升,必然导致周围的学生和家长跟进,谁也不甘落后。

  但凡出现第一个衡水模式,就会有无数的衡水模式,学生只要不吐血,就往死里学,朝六晚十啃书,挑灯夜战,一个个拿出不破楼兰的精神。

  最终,全国每个学生的应试能力有了大幅提升,能考上大学、考上名校的人数,保持不变。

  衡水中学的学生越厉害,分配给河北的总录取名额也不会有那么一丝增多,此消彼长,河北其它市的普通考生,自然更难考上名校了。

  是的,非常公平,用成绩说话。

  唯一有变化的是,师生们变得更累,每个家庭的教育负担成本,也更重。

  这种教育内卷趋势,成功卷进了幼儿园,从幼儿园阶段就要掌握多少汉字,多少门外语,参加过多少赛事活动……内卷从娃娃抓起。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公司热衷于996,因为能接受996的员工太多了。

  本来大伙都是8小时工作制,这时有人开始自愿加班,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是想讨好上司,是勤能补拙,还是拖延症爆发,都不重要,反正最后逼得所有人都自愿加班。

  月底,大家挣的还是那点钱。

  客观来讲,996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上,确实比965的强一点,自然每个公司都跟着996了。

  你不想996,身后还有一大批求职者愿意996,而且专业强,学历高,薪资还低。

  你想996,总觉得自己年轻,能扛,像打了鸡血一样……没关系,是你还没变老而已。

  如果有经常关注招聘网站,就会发现,当下各岗位的用人需求,整体比前几年高了不少。

  以一线城市幼儿园的有编制岗位来讲,学历起步是硕士或者博士,还有核心期刊数量要求,当然工资待遇还行。

  至于非编岗位,像大部分普通幼师,招聘条件和以前差不多,工资还是那么低,同城垫底,1.5K左右,班主任好一点,有2K。

  有编制和没编制,形成两个极端,相同的是,两种都有无数人争。

  各行各业均如此,以前可能只需要大专或者本科,然后是211硕士博士,最后要有海外留学经历,得发表过多少篇SCI……

  老马就曾说过,在今天,像他这样的人,如果想在阿里巴巴申请一份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大的地球物理学博士,会选择去了街道办事处,而不是地调院勘察院……毕竟前者的待遇还是可以的。

  学历文凭如此重要,导致每年的考研大军人数增幅都超过17%,2020年研究生报名人数是341万人,比2019年增长50万。

  另外一组数据是,2020年全国只扩招18.9万人。

  越来越卷,更不要说考公大军了。

  叁

  内卷是一种社会现象的表述,它并不只是带来弊端。

  在充分有效的竞争下,能给社会带来一些效益。

  比如我们国内的手机用户,数量已经接近饱和,对机厂商来说,就是一片红海,是存量市场锋锐竞争。

  这个厂商的市场份额提高,对手的市场份额就会相应减少。

  但为了保持自家手机的领先优势,只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添加各种噱头,像三摄四摄、高帧率屏、5G,屏下摄像等等,最终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此时的消费者不参与内卷,内卷的是手机厂商。

  因为无论怎么投入研发,怎么打广告,市场总份额就这么多,厂商的成本却提高了不少。

  就像iPhone12,全系列一律不带充电头和耳机,措辞说为了环保,本质还是想控制成本而已。

  小到手机,大到笔记本电脑、家电等消费产品,因为内卷厮杀,将价格打了下来,质量有所提升,对内卷外的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牺牲的是企业,这些「内卷参与者」。

  因为内卷,企业被迫让出暴利,商品回归正常价格,让更多消费者买得起,这就是内卷竞争的好处。

  可为什么我们提到内卷,总是以一种负面角度来看待?

  因为普通人被内卷的情况实在太多了,而内卷的收益群体,数量又太少。

  学生压力山大,考研大军越滚越多,没关系,受益的一定是各类辅导机构;

  每年的春运火车票都是固定的,大家都用上抢票软件后,回归原点,抢票软件躺着数钱;

  新媒体团队加班加点,熬夜脱发,制造爆款内容,抢夺用户流量,背后的平台稳坐如钟;

  各类商家的消费陷阱,比如说「钻石永流传」成为求婚标配,对钻石供应商来说,一本万利;

  996成为常态,员工吃苦耐劳的越来越多,再努力点,老板年底就能开上法拉利了。

  内卷就是如此,通俗易懂。

  每个人都知道,只要约束好自己,资本塑造的内卷环境就会被破解。

  可现实就是,大家的价值观已经高度同化,想的都是如何削尖脑袋往上钻,如何把别人踩在脚下,如何割别人韭菜,又如何让别人成为自己的代价。

  反正我业务能力,专业技能各方面都不如你,那就靠天天加班搞垮你。

  等到干不动了,再被下一个靠天天加班的人搞垮。

  要生动形容,就是下面的这涨动图:

  肆

  全方位内卷下,普通人该如何面对?

  我这里就不提国家的宏观层面,在《全世界的蛋糕已经不够分了》已经讲得很清楚。

  事实上,对于这种时代现象,短期内不可能解决,普通人很难迅速找到一条「可行性高」的捷径道路,并且如果真有这么一条路,也会很快被抢占拥堵。

  毕竟,中国人太多了。

  有人说,搬去鹤岗,找一份能维持生计的活,佛就完事了。

  确实有道理,只要你躺平,心态够好,不结婚不买房,内卷就是一个笑话。

  只是,有多少人的心态,能做到如此豁达,像流浪大师沈巍一样?

  之前我曾写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你就是不想跑,就是想松懈,那就停下来,学会接纳自己的平凡,不必顾忌什么,勇敢成为一个没有上进心的人。

  朋友,话是这么说,鸡汤也是这么熬,对大多数人并没有一点用,不具备可实操性。

  整天喊着入关,抢蛋糕,但没见多少人在国际市场纵横驰骋,在非洲的广袤天地开辟新时代啊。

  整天喊着失败学,佛系人生,却也没有多少人真的去鹤岗买房,在老家种田,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啊。

  大家想的还是再拼搏一下,一边重复体力劳动,一边趁着空闲时间,考证学英语练python,希望能改变下命运。

  总结来看,就是不想太早放弃,心有不甘。

  既然如此,普通人就要做出选择了。

  如果自己不是拔尖的料,所在的内卷行业里,自己始终做不到最前列,看不到希望,工资还低,那就赶紧利索地换一个没那么卷的方向。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教育模式,基本被活成一个标准模板,思维也都差不多。

  大学报专业时,被耳提面命,要选择最热门专业,什么会计金融工商互联网法学等等,如果考不到心仪专业,进了生化环材,那就想办法转专业、考研来逆天改命;

  出来社会时,被千叮万嘱,要考公,要进银行,要进哪个热门行业,反正越内卷的行业,就吊诡地越受欢迎,然后一堆本科小白,陪着硕博一起养蛊厮杀,最终成为一颗颗垫脚石,成为别人的代价。

  在整体思想如此统一的环境下,注定了每个人的价值观高度相似,注定了每个人的就业选择,基本都集中在主赛道上,变得拥挤不堪,一个个成了大大卷。

  前面已经说了,如果你不能做到行业的Top,看不到出头希望,那就及早转行,哪怕你再努力,再能996,都没用。

  问题已经不是你努不努力了,而是努力的人有太多,年轻人都红着眼在后面排队,而你却经不起岁月催人老。

  内卷不可怕,怕的是被卷到看不到希望了。

  因此,真的别盲目跟风。

  目前社会各行各业高度细分,是竞争激烈,但不缺机会。

  如果你拥有稀缺价值,或者掌握了一些信息渠道,只需要满足一部分人群的特定需求,就已经可以了。特别是当你将这个稀缺价值,通过互联网放大辐射,产生的效益会更高。

  如果你自认没有这种稀缺天赋,不过能吃苦,很勤劳,就更没必要跟着大潮扎进那一堆热门行业里了。

  各种注重硬技术的行业,同样很吃香,而且易熬出头,像是各种和机械打交道的工种,叉车机床塔吊挖掘机;像是服务需求高的工种,厨师理发师汽修美容园艺主持等等……

  当你视野不被局限,当你摆脱了眼高手低的境界时,才发现未来选择有很多,而且越是注重硬功夫的职业,越是不看重文凭,不吃脑力,要的就是你反复实践,肯下苦功夫而已,薪资还不低。

  勤奋的人总有出路,只要选对了方向。

  伍

  说到底,就是必须先了解自己优势是什么,适合做什么,人生该如何定位?这辈子又该追求什么?

  比如我,从小到大不是学霸的料,直接否决了考公考研;有点美术天赋,也很清楚自己的斤两,没有走艺术路线;不想和人打交道,不想应酬,销售服务行业一律不行……

  在毕业后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发现自己喜欢写字,喜欢文学,然后义无反顾,在前几年扎进新媒体行业,尽管那时已经有点晚了。

  对很多人来说,清晰自身定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甚至说,道理都懂,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都没理清楚,觉得没所谓,习惯了被安排的人生。

  或者知道自己的追求,可真正做出改变的寥寥无几,不敢踏出,不敢试错,趋利避害。

  正因如此,留给有心人准备的机会,还很多。

  简单来说,趁年轻能折腾,去做不一样的事,不跟风不盲目不从众。

  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选择。

  后浪们刚闯荡社会,如果认清了自己追求,那可以去一线城市寻找机会,大城市除了房价,生活方面都比小城市好,而且房租整体算是被低估,非常难得。

  但只要你不是人中龙凤、年入百万的水平,就别轻易掏空六个钱包上车,否则你的收入优势将荡然无存,继续被绑在内卷游戏里。

  正确做法是,打拼几年,存好钱,然后离开大城市。

  至于前浪们,如果有得选择,还没成家,别犹豫,果断离开,因为还有众多新一二线等着你,稍微妥协一下,生活其实没那么难。

  如果已经身陷囹圄,被卷死在某一行业,又无法脱身,上有老下有小,那我也给不出什么有效建议了……干脆就摸鱼吧,多陪陪家人,健康要紧。

  最后,我想和所有读者说,该争取的权利,请尽量争取,同时不要打击别人的维权,哪怕没有言语上的支持,也不要冷嘲热讽为我们抗争的人。

  我们虽然如蝼蚁,但所有的一言一行,最终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社会。

  不必妄自菲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4 04:47 , Processed in 0.9397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