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68|回复: 0

明哥:我们已经正式被裹挟进「内卷化」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0 09: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得不佩服现在的「后浪」们。

  现在年轻人,和我们当初那一批不一样。当时的我们只会创造网络上的简写和俚语,现在的「后浪」们,描述他们所处的外部社会状态、内部的身心状态,学术、严谨多了。

  比如,最近几年,明哥一直在各种社交场合、网络平台上,听到一个词语:内卷。

  如果望文生义的话,大意可能是指:避世厌世、社交恐惧症、犬儒主义心态。

  但实际上,「内卷化」并不是在描述个体的唯心主义心态,而是在精准概括客观社会陷入的系统性困境。

  我们以当今时代,四类典型人群所面临的的大环境,来生动解释下什么是「内卷化」困境。

  1

  最近几年,河北省的衡水中学,以全省第一的高考录取率,声名鹊起。

  在它崛起之前,河北省内的高中学校,虽然也存在着竞争,但是并没有呈现一家独大的垄断、横扫局面。

  当衡水中学以打造超级工厂的模式,来推行一切瞄准高考的超级学校模式后,从青年教师,到每个高一学生,仿佛进入一种癫狂的状态。

  于是,严格到近乎变态的纪律、精准到秒钟的作息安排、强化高考才能出人头地的洗脑宣传,将每个高中生,绑到了朝着高考进发的烈焰之车。

  但是,名牌大学和其他高校,每年分配到河北全省的招生人数、比例都是固定的。一间学校崛起了,意味着其他学校的利益受损了。

  当见到衡水中学揽下了河北省录取到名牌大学和普通本科最高的记录后,其他学校除了跟进,并且做得更狠,别无选择。于是,整个河北省的学生,都被迫向高分段涌进。

  比如,老牌名校石家庄一中、二中,也在尽量模仿衡水中学,努力地往应试之路进军。

  于是,后一年的高中生,经历了比以前历届高中生,更残酷的竞争,得到了更高的分数,最后却发现,只录取到了和往年持平,甚至比之更差的大学。

  站在学生个体的角度看,其他所有人都在往前拼命,自己要维持原来的期望位置都很难,要保证不往下掉,就只能被裹挟进去,并且加大这股洪流的力量。

  2

  在学生们看来,已经在大学里当上青年教师的学者们,一定很幸福。

  因为,象牙塔里的青年教师,留给社会大众的印象是:时间自由、授课少、工作弹性、思想活跃。

  然而,最近10年来,大学里的青年教师,已经被「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闯关升级的帽子评审,推上了越来越难回头的学术之路。

  (图源:青驿网 远辰是一道光,版权所有)

  「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是类似于美国大学体系里的Tenure-Track制度吗?

  像,但又不完全像。

  现在无论是从美国常春藤大学毕业的博士,还是国内院校出产的土博士,除非已经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可以独当一面了,否则的话,无论是和清华、北大、中科大这样的头部学校签约,还是和各省会城市的普通211大学签约,都没有终身有效的事业编制职位了。

  说白了,青年教师只是和各大高校,签订了3年一期的工作合同,一般情况下是2个合同期,共6年。

  如果在6年之内,没有按照合同要求,产出足够分量的论文成果、申请到基金委和其他科研部委的点上、面上、国家级项目,那就自动解约,到期走人。

  通常情况下,一个博士毕业时最少27岁了,再做了几年博士后,然后进入高校签约6年,如果被迫走人,就至少35岁了。这已经是企业界嫌弃的年龄段了……

  如果达到了高校考核要求的,那就升为副教授,进入下一阶段的残酷游戏。

  对一个青年学者而言,男性的35周岁、女性的40周岁,是一道门槛,如果在之前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的话,基本宣告了国内学术生命的结束。

  过了这关,男性的38周岁、女性的40周岁,又要去抢另一顶帽子:「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就如同打怪升级一样,再要在45岁之前,拿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只有到了这个位置,青年学者也已经成为了中年学者,才可以稍微歇口气,因为这就算是独当一面,可以负责实验室、接手国家级大项目。

  抢帽子的过程中,有一次没有在年龄之前拿下来,那么一步慢、步步慢:没帽子就没钱,没钱就招不了好学生,没好学生就出不了成果,没成果就没项目,更加抢不到帽子。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根本原因在哪里?

  别说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了,哪怕是美国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的博士,在学术圈也已经是遍地走了,学历供给得洪泛;

  国内大学的教职、国家科研的经费、好大学每年的招生人数,却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远远跟不上对高校职位有强烈需求的年轻学者。

  在20年前,只要在各自领域的前五杂志、期刊、学术会议上有一篇论文发表了,就算是有建树了;

  如今,不在本领域最知名的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都不好意思说是青年学者了,只有拿出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才能让评委们眼睛一亮。

  所以,青年教师、学者们,陷入了比高三学生们更加残酷的「内卷化」竞争中。

  因为这是一群高学历、高智商、不要命的群体之间的竞争。

  一旦在这条路上败下阵来,年龄已大,和企业界又生疏、上有老下有小,从零开始,中年人的崩溃,也会降临到青年教师们的头上。

  3

  企业界的内部竞争,同样不轻松。

  毕竟,「996」这样一个高度总结「内卷化」的词语,就是从京、沪、深、杭的互联网公司里,流传开来的。

  明哥2009年,在一家虽然出名,但是当时的口碑却无法和现在相提并论的互联网公司当程序员。

  虽然也经历过封闭开发、项目突击需求导致的连续加班,但是正常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还是基本能够保证的。

  11年时间过去了,当时的互联网公司都已经成长为了商业帝国,产品渗透到了每一个用户的手里。当年的小程序员,已经当了Leader,如今的小程序员们,却时时刻刻要主动加班,向「996」靠拢。

  为何?

  因为哪怕是如同腾讯、阿里的帝国级别公司,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互联网产品市场的蛋糕盘子增长得越来越慢,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存量运营了。

  没有增量产品、用户和市场,意味着什么?

  没有新的成长空间,来供养足够多高薪的程序员、产品经理,来为后来者提供新的领导岗位了。

  说白了,越往后加入的年轻人,晋升的可能性、速度,和他们前辈比起来,越加龟速了。

  已经老去的前辈们,知道外面的环境还不如里面,更加不会挪动,往年会有一定流动性的领导层级岗位,也几乎冻住了不动。

  这会让年轻的程序员、产品经理们,更加觉得遗憾,甚至有点绝望。

  所以,他们也不愿意「996」加班,做无谓的存量厮杀、零和博弈,但是自己不做,别人都在做,那么被淘汰的就会是自己。

  最终,大多数人都加入了这套内卷化的洪流制度,视其为理所当然,自己成为了制度的一部分,并开始主动维护这套制度了:企业文化、团队向心力。

  4

  如果离开职场,避开所有的竞争,躲进资本市场里,期望用钱来生钱,是否可以避免内卷化竞争呢?

  恰恰相反,这几年的A股市场的内卷化竞争,比职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对人心的冲撞,更加凶猛。

  按理来说,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既有头部企业,又有大量有生命力的创业公司;股市中,既有钟情于科技巨头的成长股投资者,又有价值流派、资本运作的交易高手。

  然而,从2016年开始,其他所有玩法,全都被消灭了,只剩下一种玩法:核心资产。

  在经济下行、股市不断扩容、市场缺乏增量资金的大环境下,小市值公司被边缘化,成为了僵尸股;资本运作的套路,已经成为了过街老鼠;

  所有的存量资金,蜂拥到了各个实体行业的龙头公司身上,抱团取暖,不断自我强化,将估值推到了天上去:

  贵州茅台、爱尔眼科、海天味业、隆基股份、中国中免、恒瑞医药、长春高新、康泰生物、智飞生物、牧原股份、恒生电子……

  哪怕所有人,都觉得估值已经很高了,泡沫化了。

  对于投资者而言,没得选择,只能被迫站队,在估值不低的状态下,蜂拥而入,紧紧抱团,并且制造出更多的投资逻辑,来强化白马股的投资逻辑。

  如果他们站在外围看,那么将无处可投,逐渐被市场边缘化。所以只能冒着晚上难以入眠的焦虑感,加入到泡沫大军中。

  这不是「内卷化」,在A股市场的体现吗?

  5

  内卷化有哪些特征?

  1、外部资源已经枯竭,陷入存量搏杀的局面;

  2、极限竞争带来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弱;

  3、强者的马太效应显著,弱者被抛弃而得不到同情。

  虽然在每个短的时间切片来审视,内卷化洪流中,走在前面的人,可以得到短期的先机和利益;但是将视角拉长,宏观审视所有参与者,每个人都付出了比原来更多低效、重复、残酷的投入,得到的却比原来更要少。

  陷入内卷,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虚度;对社会或机构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

  内卷化洪流中的努力,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黑暗中无知的消耗,悲哀的精神寄托。

  只有跳出系统性困境,站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向外突破、创新,为当前的局面注入新的资源、活水、空间,才能不让精致的、繁复的、敬业却残酷的内卷化竞争困扰我们。

  如何才能走出「内卷化」困境?

  越来越多的学生、中学名校,跳出高考体系,将视角投射到了海外名校的身上。既然国内高考的赛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何不另辟蹊径,直接申请海外的大学?

  既然大学和科研院所,「非升即走」的考核制度如同高悬的利剑,学术道路,是否就应该成为有抱负的青年的华山一条道?虽然作为外面广袤天地的企业界、工业界也开始陷入内卷化的态势,但是江河湖海,再怎么蒸发,也依然比小溪流宽广。

  既然我国的A股市场陷入如此单调、疯狂的内卷化状态,那何不将眼光,转向海外最成熟、健康的资本市场?

  要么将资金转移出海直接投资,要么在国内寻找可以挂钩世界最强指数的投资品种。

  和世界上最聪明的资金、最顶尖的科技公司为伍,一定可以打破局限于国内市场投资的内卷化困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3 19:18 , Processed in 0.2035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