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28|回复: 0

明哥:深圳领到的政策大礼包,吹响了房价转向的号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0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2020年10月11日,深圳迎来了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庆祝大会,也等来了国家赋予她的政策大礼包。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为深圳特区,指明了未来打破制度藩篱的方向:

  支持深圳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

  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给深圳市政府自行批准。

  仅仅是土地行政的变更,审批手续由高高的庙堂,下放给深圳市政府,仿佛并没有直接赋予深圳任何市场资源、政策红利。

  以土地管理领域里的专业术语来表述这一制度红利,会让很多外行之人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所谓的红利,和每一个身在深圳的人,有何关系。

  但是事实上,这一权力的下放:

  不仅精准解决了横亘在深圳发展天空上的瓶颈矛盾,将二度解放深圳的经济前景;

  同时,轰击了深圳的房价泡沫,将让更多在深圳创业的年轻人,买得起房,安得起居。

  语不惊人、平淡无奇的文字背后,彰显着时代的春雷,已经由远而近,轰隆而来。

  一句话:深圳房价要降!

  现在,就请让明哥带领你,从源头来梳理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来龙去脉,追根溯源深圳经济辉煌发展历史后面临的桎梏、高房价的根本原因。

  只有领悟了这些,我们才能品味出政策大礼包的含金量、提前预判影响到2200万人半生命运的转折点。

  2

  什么是「永久基本农田」?

  什么是「建设用地」?

  这些概念是每一个地方主政者、规划城市发展的行政官员,都要捻熟于胸的。

  我们先回顾下原来的《土地管理法》中,为了保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国家对于土地保护的原则性要求。

  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按照性质来分,要么是:农用地,要么是建设用地。

  农村的耕地、林地,属于「农用地」;

  农村家庭分配所得的宅基地,用来盖房子的,属于特殊的集体建设用地;

  其他土地,例如城市里的商品房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都属于「建设用地」。

  在建国以来的70多年岁月风云里,国人在前半段时间,总是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于是国家出台了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红线之内的土地是「永久基本农田」。

  在特殊的年代里,这道红线牢牢守护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图源:青驿网 小橙,版权所有。)

  如果高高的庙堂,或者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的需要,征收农民土地,那么就涉及到性质的变更,从「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为了遏制地方政府在征收、拆迁、大搞城镇化而吸引农民离地进城的内在冲动,并保护国家所制定的18亿耕地红线,国家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征收土地时的政策红线,不可僭越。

  如果要将「永久基本农田」的性质变更为「建设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权限,必须是要由高高的庙堂,来审批通过。

  任何地方层级的政府权限,都被牢牢地监管着。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机械化耕作设备和技术普及,富营养的化肥和培育技术的提高,使得土地耕作效率突飞猛进,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屡上台阶。而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了。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广袤的厂房和制造基地;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千万农民进城安家,需要住宅用地;建设机场、高铁、地铁、图书馆等各种公共设施,最大的难题就是拆迁征收。

  所以,社会上对于取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决策者们也认识到了,我们需要的,也许并不是18亿亩耕地,而是能够产出原来18亿亩耕地产出的粮食而已。

  所以,早在2020年3月13日,高高的庙堂,就印发了《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文件,在经济发达区域的8个省或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对于「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完全放权,试点期限1年。

  由于深圳市隶属于广东省管辖,因此,深圳市也获得了试点1年的资格,只需要报请广东省政府同意即可。

  但是,国家依然觉得,对于充满活力,却深受土地资源严重紧缩而困扰的深圳来说,松绑力度依然不够大。

  借着庆祝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契机,为这片热土,彻底松绑:「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更不需要报请省政府同意,深圳市层面就可以自行决定。

  综合3月份的试点、10月份的政策礼包,深圳市完全拥有了自行决定将任何「农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的权限了。

  3

  为什么拥有变更土地性质的权限,对于深圳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霖、玉门关唤来了春风?

  特区这片热土,不缺人、不缺资本、不缺创新精神。深圳在下一个40年,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就剩下了一项:土地。

  明哥查阅了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北京市城区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广州城市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上海为6340.5平方公里。

  但是,深圳城市的土地,面积仅为1997.47平方千米,只相当于北京的1/8,广州的1/4,上海的1/3。

  京沪穗深,4个一线城市中,土地面积最狭窄的就是深圳。

  然而,深圳一直以包容为城市精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一直呈爆炸性增长,常住人口规模,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2012年常住人口基数为1055万人;

  2013年新增8万;

  2014年新增15万;

  2015年新增60万;

  2016年新增53万;

  2017年新增55万;

  2018年新增56万。

  哪怕是在北京人口净流出的2019年,上海人口只微增7万人,深圳的常住人口也新增了41.22万人。

  到了2019年年末,深圳常住人口是1343.88万人;如果加上大量的流动、无户籍人口,总量达到了2200万。

  深圳常住人口密度为6730人/平方公里,远大于北京的1313/平方公里、广州的2059/平方公里、上海的3830/平方公里、杭州的1249人/平方公里。

  深圳,既是中国经济的创新制高点,也是人口聚集的制高点。

  (图源:央视时政新闻眼)

  土地资源总量是狭窄、逼仄的,也就罢了,偏偏在内部性质的划分上,深圳面临着一道又一道紧箍咒。

  因为,住宅用地,在「建设用地」的总盘子中,占比少得可怜。

  前面我们说了,深圳的土地,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

  根据2005年出台的《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为9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近一半。

  其次,深圳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红线」,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向工业用地的倾斜力度。

  这样,剩下的753平方公里土地,要容纳商业场所、交通设施(道路、地铁)、公共服务设施(公园、医院、学校、体育馆、博物馆)、居住等一系列城市功能。

  是的,你没有看错。

  用于居住的住宅用地,在「建设用地」土地的所有子类别中,排名末尾。

  目前深圳的「居住用地」面积仅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2.6%,远低于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25%-40%的下限标准。

  深圳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深圳仅有1000万套住房。听起来不少,但是扣除宾馆93万套、单位自建房55万套、工业配套宿舍183万套、城中村的小产权住房510万套,市民可以参与购买的商品住宅+保障房仅224万套。

  过去十年来,深圳住宅用地成交面积总和仅为431.5万平方米,位居103个城市的倒数第4位。

  在深圳,租房人群达80%,大概有1600万人租房,其中1100万人租住在城中村。

  这就导致了,无论谁在深圳,是否站到了中产阶级之上,都被迫在住房问题上,陷入内卷化竞争、被迫追高房价的洪流里。

  深圳居民的财务杠杆率,明显高于京、沪、穗。深圳住户在银行的贷款多于存款:存款约1.381万亿,贷款却接近2万亿元,贷款余额中99.7%都是房贷。

  按照1343.88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负债15万元;如果考虑到存款因素,深圳人均净负债4.4万元。

  上海的情况与深圳相反,上海住户的存款多于贷款:存款2.857万亿,贷款2.22万亿。房贷占贷款的比重远低于深圳,只有60%。

  4

  深圳市完全拥有了自行决定将任何「农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的权限了。

  这意味着什么?

  明哥查阅了下官方数据,深圳全市(不含深汕合作区)的「农用地」面积有870平方公里,其中的「永久基本农田」约20平方公里,和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土地相重合的788平方公里是林地。

  所以,按照国家释放的政策大礼包,深圳市可以拿来变更为「建设用地」的潜在土地面积是62平方公里。

  听起来好像不多?

  要知道的是,政策礼包之前,深圳全市剩下的未开发「建设用地」总量,不到新近释放的一半。

  按照目前深圳全市2200万实际管理人口来计算,目前深圳每平方公里居住用地大约可供10万人居住。以这个标准来计算的话:

  假如62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进一步确定为「居住用地」,那么可供620万人居住。

  春风再度玉门关。

  国家能够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时,如同及时雨降落一般,为深圳市送上这份大礼,背后一定包含着多年来,对深圳经济的发动机、拖后腿瓶颈,全方位地调研和洞察。

  深圳缺少居住用地,基本上是个伪命题。

  只要国家真的认为有必要,那么居住用地大幅扩张,也是轻而易举的决策!

  房价的涨跌,说白了,无非是土地供给、住房需求的博弈游戏。

  当年轻人涌入,住房需求高涨,而土地供给却如盲肠小道一般,那么房价自然不断上涨。

  当土地供给,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涌入,成比例地增加入市,不断有新的房子加入到城市区块的体内,房子自然无法奇货可居,稀缺性如同泡沫一样,一吹击破。

  (图源:青驿网 肖希泽,版权所有)

  曾几何时,北京、上海、深圳,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3只领头羊,更是房价的三极制高点。

  对北京、上海而言,过于高昂的房价,已经对经济和城市发展,起到了反向倒推的作用。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中低端务工人员,在房价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开始远离了北京、上海。

  在过去的3年中,房价发挥了它应有的调节作用。然而,对深圳,却失效了。

  根本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深圳落户,对于本科学历以上年轻人,几乎是无门槛的。

  第二,深圳的经济结构依然是全中国经济版图上,最健康的那一块拼图。

  国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再任由2200万奋斗的青年,在狭窄的土地上,内卷化竞争,抢夺奇货可居的住宅用地,那么这块奔涌、滚烫了40年的热土,很可能会慢慢熄火。

  这是我们社会承担不了的代价。

  所以,增加土地供给,是国家层面,从供给端的突破手段。

  深圳落户门槛非常低。35岁以内的专科、45岁以内的本科,都可直接落户。一落户就可以买房,突破种种限购政策。

  在今年的7月15日之前,要说深圳是全国所有一二线城市中,唯一一个让限购政策形同虚设、一捅就破的城市,毫不夸张,总结得非常贴切。

  任何人,只要有钱,来深圳买房就毫无门槛。

  2020年7月15日,在国家住建部的统一安排下,深圳市就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限贷、限购措施,管控上了任何不以家庭自住为目的的炒房、投资、囤房的伪需求。

  限购升级:

  本市落户满3年、且连续缴纳36个月个人所得税或社保;

  非深户居民家庭、成年单身人士(含离异)继续按照提供购房之日前在本市连续缴纳5年及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保证明;

  夫妻离异的,自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

  信贷勒紧:

  家庭名下无房且无商贷、公积金贷记录的,首付依然30%比例;

  家庭名下无房但有商贷、公积金贷记录的,购买普通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购买非普通住房(豪宅)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

  家庭名下拥有1套住房的,购买普通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购买非普通住房(豪宅)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80%。

  这是从需求端、信贷通道,精准打击。

  千万级别人数的奋斗者,安其居,才能乐其业。

  所以,为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深圳特区的下一个40年,深圳的房价必须控制住。

  来自于国家意志,从供给端入手的礼包,将携手需求端的调控政策,显著地转变深圳房价的航向,将它带入历史隧道的另一段征程。

  它不会3年、5年之内结束,带来的影响会超越10年以上。

  你准备好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3 14:36 , Processed in 0.2192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