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46|回复: 0

任庄主:超15万亿资管行业重磅新规来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3 09: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9月11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这是规模已经超过15万亿、管理人数量达到2.45万家左右、证监会体系内按规模仅次于公募基金、资管行业中最具伸缩性、已经步入正常增长轨道且中长期备受政策鼓励的一个行业。

  一、私募基金行业简介

  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私募基金行业进行基础性的知识普及。

  (一)明确私募基金行业的规范与监管是本轮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环节

  回望过去,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这三十年的历史中,私募基金行业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直接融资、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在这一轮资本市场改革进程中,私募基金行业并没有缺席(参见2020年3月7日的我为什么强烈看好这一轮资本市场改革?),而是和新三板改革、创业板改革等一样,是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早在2019年10月17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先生召开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座谈会,便针对私募基金行业的改革思路和监管政策专门提出方向,这些方向也在《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有具体体现,大致要点如下:

  1、逐步出清“伪私募”。推动出台私募基金条例,抓紧修订私募基金监管办法。把握私募基金姓“私”的总体要求,建立综合监测监控体系。

  2、坚持刀刃向内,切实改进登记备案工作。指导基金业协会细化登记备案标准和要求,完善流程、优化服务,建立分类备案机制,全面提升透明度。

  3、坚持差异监管、分类监管。将股权和证券基金区分开来,将创业投资同一般股权基金区分开来,将高风险机构、重点机构和一般机构区分开来。

  4、支持行业创新发展。研究股权和创投基金管理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和路径,进一步优化创业投资基金“反向挂钩”政策。推动完善私募股权基金税收政策和中长期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政策规定。

  实际上此次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2019年12月23日中基协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更新版)》以及2020年3月6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创业投资基金股东减持股份的特别规定》均可以和上述几点对应起来。

  (二)规模首次超过15万亿,股权创投类私募占比在70%以上

  截至2020年8月,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合计达到15.02万亿元,第一次跨过15万亿大关。私募基金目前主要分为四大类,其中证券类私募基金规模为3.15万亿元、股权和创投类私募基金规模达到10.62万亿、其它类私募基金规模为1.26万亿、资产配置类私募基金规模则仅为8.55亿元。可以看出股权和创投类私募基金规模占比达到70%以上。其中,

  1、这里的证券类私募基金主要指主要投资于公开交易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FOF类基金以及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

  2、这里的股权和创投类私募基金主要指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票、可转债、市场化和法治化债转股、股权类基金份额、处于创业各阶段的未上市成长性企业股权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

  3、其它类私募基金则主要指投资除证券及其衍生品和股权、创投之外的其它领域的基金,主要包括投资红酒等艺术品、文化品以及投资信托计划、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资产管理计划的私募基金。

  4、私募资产配置基金是指采用基金中基金且80%以上的已投基金资产应当投资于依法设立或备案的资管产品。

  (三)证监会体系下的55万亿资产管理行业中,私募基金仅次于公募基金

  资产管理行业目前大致分为两个体系,一是银保监会体系下的银行理财、理财子公司、信托、保险以及其它等领域,二是证监会体系下的公募基金、专户业务、私募基金、券商资管以及期货资管等。截至2020年年6月底,证监会体系下的资产管理行业规模高达54.75万亿,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募基金(16.90万亿)、私募基金(14.90万亿)、券商资管(10.26万亿)、基金专户(8.11万亿)以及期货资管(0.19万亿)。可以看出私募基金行业的规模仅次于公募基金。

  (四)证监会体系下不符合要求的通道类业务近年来已大幅压缩19万亿

  资管新规以来,真正的公募与私募业务有明显增长。例如,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规模分别从2016年底的9.16万亿和7.89万亿分别增至2020年6月的16.90万亿和14.90万亿,分别净增7.74万亿和7万亿。

  与此相对应的是,通道类业务则压缩较为明显,合计压缩规模达到19万亿,具体来看专户业务规模从2016年9月的17.39万亿大幅压缩9.28万亿至8.11万亿,券商资管从2017年3月的18.77万亿大幅压缩8.51万亿至10.26万亿,其它类私募基金则从2018年4月的2.16万亿压缩0.90万亿至目前的1.26万亿。

  (五)近60%私募基金聚集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地

  私募基金行业在我国分布较为集中,目前私募基金主要分布在上海(33253亿元)、北京(34405亿元)和深圳(18953亿元)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和管理基金规模分别为13483家和86611亿元,分别占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55.13%和58%。

  其它诸如浙江(不含宁波)、广东(不含深圳)、江苏、天津、宁波、安徽以及西藏等11个地区的私募基金规模也均在2000亿元以上,合计占整个行业规模的25%以上。特别是一些西部地区(如西藏、新疆)由于其推出特别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等),私募基金数量也相对可观。

  (六)目前私募基金行业主要受哪些政策文件约束?

  根据我们的统计,私募投资基金在募集和投资运作中,应遵守的政策文件主要有《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管理规范1-4号》、《私募投资基金命名指引》、《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以及《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等文件。

  (七)发展历程简介:2015年井喷,2016年高压监管,2017年逆势增长

  1、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应该是从2015年的井喷之年算起,但如果从法律法律监管的角度来看,则最早要追溯至2013年修订的《基金法》,而基金业协会也于2012年6月正式成立。

  2、证监会于2014年8月21日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合格投资者、资金募集、投资运作进行了规定,而基金业协会也于2014年2月开始受理私募基金的登记备案,自此之后私募基金行业才相对步入正轨发展通道。

  3、随后2015年私募基金管理数量出现井喷,数量上也从2015年初的不到7000家大幅升至2015年底的2.5万家。

  4、2016年后中基协开始重拳出击,出台多份文件,对私募基金形成了致命约束,如2016年2月的1日、4日和5日分别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通知》以及2016年4月15日和18日分别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和《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1-3号),2016年5月31日上线试运行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系统,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也从高点的25841家大幅降至16467家,约9000余家私募基金管理人退出舞台。

  5、2017年资管行业迎来严监管,但私募基金行业却在这一时期相对成为整个资管行业的另类增长点,其它类私募也成为传统通道的一个替代,并在2017-2018年得到快速增长。

  6、2019年以来私募基金行业也开始和其它资管行业一样,纳入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体系中,并逐步开始规范。特别是随着2019年12月23日中基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更新版)》以及2020年9月1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后,意味着超15万亿的私募基金行业开始真正步入规范发展的通道中。

  二、全面剖析《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

  该文件内容不是很多,但整体来看基本坚持两个原则,即“私募”和“投资”。

  (一)四方面规范管理人名称、经营范围,严格约束集团化私募基金管理人

  主要有三点:

  1、私募基金管理人应标明“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管理”等字样,初次开展私募基金业务活动前应在中基协完成登记。

  2、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管理未依法备案的私募基金,不得直接或间接从事民间借贷、担保、保理、典当、融资租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场外配资等与私募基金管理存在冲突或无关的业务。

  3、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注册地与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应当设于同一省级、计划单列市行政区域内。

  4、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出资人不得有代持、循环出资、交叉出资、层级过多、结构复杂等情形,且不得隐瞒关联关系或者将关联关系非关联化。同时实际控制两家以上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同一主体应说明合理性与必要性。

  (二)强调非公开发行、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等方面的“私募”属性

  1、私募基金管理人(含出资人、实际控制人和关联方)以及私募基金销售机构(含从业人员)等不得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承诺保本保收益宣传、通过互联网或微信等渠道宣传。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通过将私募基金份额或其收(受)益权进行拆分转让,或通过为单一项目设立多只私募基金等方式变相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或人数限制。股份有限公司或契约形式设立的私募基金累计投资者人数不得超过200人,有限责任公司或合伙企业设立的私募基金累计投资者人数不得超过50人。

  其中投资者转让基金份额的,受让人也应当为合格投资者且转让后应符合投资者人数的规定。

  (三)明确私募基金投资的负面清单

  1、严禁私募基金从事借(存)贷、担保、明股实债等非私募基金投资活动。不过以股权投资为目的,按约定为被投企业提供1年以下借款、担保的除外(借款或担保到期日不得晚于股权投资退出日且借款或担保总额不得超过私募基金财产总额的20%)。

  2、严禁私募基金投向保理资产、融资租赁资产、典当资产等类信贷资产、股权或其收(受)益权。

  3、不得从事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以及国家禁止或限制投资的项目等。

  (四)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其它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等主体提出要求

  具体包括(1)规范开展关联交易;(2)严禁基金财产混同、资金池运作、自融、侵占或挪用基金财产、利益输送、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内幕交易、自融行为、操纵市场、不公平对待基金财产和投资者等。

  三、全面剖析《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更新版)》

  2019年12月23日中基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更新版)》,这份文件比《征求意见稿》更早提出了私募基金行业的监管要战略。特别是《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提出自2020年4月1日起,不再办理不符合要求的新增和在审备案申请,并要求存量不符合的基金在2020年9月1日之后不得新增募集规模、不得新增投资,到期后应进行清算,原则上不得展期。

  (一)明确不属于私募投资基金的备案范围

  即私募投资基金是投资活动,凡是借(存)贷活动均不属于备案范围,包括:

  1、通过设置无条件刚性回购安排以及通过投资合伙企业、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等路径变相从事金融机构信(存)贷业务的,或直接投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保理资产、融资租赁资产、典当资产的,以及基金收益不与投资标的的经营业绩挂钩的项目。

  2、直接或间接从事经常性、经营性民间借贷活动的,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方式从事上述活动的。

  (二)明确部分私募投资基金的托管要求

  契约型私募投资基金、私募资产配置基金以及通过公司、合伙企业等特殊目的载体间接投资底层资产的私募投资基金应当由依法设立并取得基金托管资格的托管人托管。

  (三)明确合格投资者穿透要求以及核实投资者资金来源

  1、应当穿透最终投资者是否为合格投资者,并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其中若投资者为依法备案的资产管理产品的,不再穿透核查最终投资者是否为合格投资者和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

  2、投资者不得汇集他人资金购买私募投资基金。募集机构应当核实投资者对基金的出资金额与其出资能力相匹配,且为投资者自己购买私募投资基金,不存在代持。

  (四)“三禁止”:禁止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以及禁止投资单元

  1、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应当与投资标的实际收益相匹配,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实际控制人、股东、关联方以及募集机构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最低收益、承诺本金不受损失,或限定损失金额和比例,也不得按照类似存款计息的方法计提并支付投资者收益。

  2、私募基金管理人或募集机构使用“业绩比较基准”或“业绩报酬计提基准”等概念,不得用于明示或者暗示基金预期收益,使投资者产生刚性兑付预期。

  3、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通过设置增强资金、费用返还等方式调节基金收益或亏损,不得以自有资金认购的基金份额先行承担亏损的形式提供风险补偿,变相保本保收益。

  4、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对每只私募基金做到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任何形式的“资金池”业务,不得存在短募长投、期限错配、分离定价、滚动发行、集合运作等违规操作。

  5、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在私募投资基金内部设立由不同投资者参与并投向不同资产的投资单元/子份额,规避备案义务,不公平对待投资者。

  (五)鼓励组合投资以及约定存续期

  1、鼓励进行组合投资,同时私募资产配置基金投资于单一资产管理产品或项目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基金认缴出资总额的20%。

  2、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私募资产配置基金约定的存续期不得少于5年,同时鼓励管理人设立存续期在7年及以上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六)强调基金杠杆“五不得”

  1、杠杆倍数不得超过监管部门要求以及开放式私募基金不得进行份额分级。

  2、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设置极端化收益分配比例,不得利用分级安排进行利益输送、变相开展“配资”等违法违规业务,不得违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

  (七)明确私募基金的信息公示要求

  1、管理人未按时履行季度、年度、重大事项信息更新和信息披露报送义务累计达2次的,将会被列入异常机构名单,并对外公示。

  2、一旦管理人作为异常机构公示,即使整改完毕,至少6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机构公示状态。

  3、对于存续规模低于500万元,或实缴比例低于认缴规模20%,或个别投资者未履行首轮实缴义务的私募投资基金,在上述情形消除前,协会将在公示信息中持续提示。

  (八)特殊备案要求

  1、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含FOF)

  (1)业绩报酬提取比例不得超过业绩报酬计提基准以上投资收益的60%。

  (2)私募投资基金连续两次计提业绩报酬的间隔期不应短于3个月(鼓励6个月)。其中管理人在投资者赎回基金份额时或在私募投资基金清算时计提业绩报酬的,可不受上述间隔期的限制。

  2、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含FOF)

  (1)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入股或受让被投企业股权的,应当及时向企业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或变更登记,并及时将上述情况向投资者披露、向托管人报告。

  (2)不得在不同私募投资基金之间转移收益或亏损。在已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尚未完成认缴规模70%的投资(包括为支付基金税费的合理预留)之前,除经全体投资者一致同意或经全体投资者认可的决策机制决策通过之外,管理人不得设立与前述基金的投资策略、投资范围、投资阶段均实质相同的新基金。

  3、私募资产配置基金

  (1)分级私募资产配置基金投资跨类别私募投资基金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所投资的私募投资基金的最高杠杆倍数要求。

  (2)仅向单一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依法设立的资产管理产品除外)募集设立的私募资产配置基金,投资比例等可由基金合同约定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0 05:13 , Processed in 0.1719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