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50|回复: 0

半佛仙人:不要放过那个装X的阿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2 22: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这几天有个新闻,阿里达摩院青橙奖评出了今年的10位青年科学家,并且向每人发放了一百万元的奖金。

  这笔钱阿里没有规定用途,获奖者中,有人拿到钱以后去补贴科研项目,也有人拿去付了首付,成为快乐的房奴。

  “达摩青橙奖”,是阿里达摩院主办的一个公益奖项,面向全体从事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研究的,35岁及以下的中国青年学者。

  科研的成果往往是跳跃式的,非线性的,所以在所有行业中,科研行业都是一个高风险、高难度,但对个人来说回报又非常低的行业。

  前人已经在科研的道路上筚路蓝缕,怎样让我们的年轻人愿意相信科研,相信长期主义的力量,这是属于整个社会的问题。

  2

  提到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时候,很多人脑海里浮现出的往往是一个特别艰苦的形象。

  朴素的衣服,苍老的面容,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自己的生活。

  以前搞科研的人起码还有一些神秘感,后来各种PHD在知乎上倒苦水吐槽导师,自称科研民工实验室搬砖狗。

  大家一看搞科研的人不但苦而且还英年早失头发,于是就连这点神秘感也没有了。

  前几天知乎热榜上就有个问题,说我的博士男朋友每天做实验到晚上十二点,该不该分手。

  问题下面有很多博士生出来现身说法,说姑娘你男朋友的九九八十一难还才刚开始,做实验到十二点算什么,以后还会有消失一个月住在实验室。

  而且这样的生活可能会持续几年,并且你不能看到什么时候才是结束。

  即使读完博士出来,如果是基础科学专业的博士,那么依然赚不到什么钱,在学术上也才刚刚开始。

  而且还没时间陪你。

  姑娘说我怎么不知道啊,他硕士的时候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我有个朋友,他读完化学硕士以后,现在去了互联网行业。

  他经常自嘲说我当了学术的逃兵。

  虽然说这个话的时候他看起来是在开玩笑,但我总觉得他带哭腔。

  离开实验室前,有一次他回实验室,他导师问他,前段时间你怎么没来实验室,以后要多来实验室,做学术最需要勤奋。

  他和导师说,以后我都不来了,我在北京找了一份互联网的工作,过段时间就要去报道了。

  他导师说,找到工作了啊,挺好,他们给你多少工资啊?

  他说一个月两万,他导师有些惊讶,说这都比我的工资高了呀。

  他导师的月工资是一万五,师从全国前十的行业大牛,当年也是青年俊彦。

  而这,已经是绝大部分天赋一般,运气也普通的从业者,凭努力能达到的极限。

  这个极限,真的不高。

  这个天花板,真的太低太低。

  3

  为什么那些多生化环材的大学生,哪怕读到了博士,照样一毕业就改行去做计算机或金融。

  不就是因为四大天坑不赚钱嘛。

  回过头来,为什么这四个专业会被叫作四大天坑。

  还是因为不赚钱。

  不要觉得钱不重要。

  想象一下你读完博士,交往七年的女朋友和你商量,说她父母希望今年把房子买了两个人结婚。

  你挂掉电话,在实验室用天价的实验仪器做世界顶级的研究。

  此时房屋中介打电话过来,说你看中的楼盘马上就要开盘了,特别礼貌地问你首付准备得怎么样了。

  这个时候你手里的移液枪肯定都抓不稳了。

  不赚钱也就算了,做研究的人是真的苦啊。

  程序员也苦,但程序员还可以在网上发泄,得到很多声援。

  但是谁关心科研民工们的生存处境呢?

  比起熟悉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程序员,科研工作者更缺乏为自己发声的渠道。

  最大的问题是,程序员即使辛苦,即使加班,即使秃头,但是程序员的工资高啊。

  这个行业的起薪就是传统行业的翻倍。而且互联网公司的老板不当人,随时会被送上热搜。

  但是传统行业的不当人呢?

  这都不是关注度的问题,是大家根本不会觉得这是不当人。

  因为已经习惯了。

  科研界也是一样。

  有的时候这甚至不能怪老板,纯粹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

  最近张启发院士给自己带的博士生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其实是一个比较私人的信件,但是互联网上很关注,对里面的内容很震惊。

  张院士说他觉得博士生就是应该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超过是正常的,少于就不正常了。

  大家很惊诧,说这也太剥削博士生了,这样的日子是人能过的吗?

  博士们呵呵一笑,说你们才知道啊,我们一直就这样。

  尤其是张启发院士的研究领域,水稻遗传。

  在这个领域决定你工作时长的不是你的老板要你加班,而是水稻长不长。

  而水稻是每天都在长的,所以你就得每天加班。

  这都不是被导师剥削的问题,这个是自然规律在逼着你。

  你和水稻谈休假问题,水稻不会停下来等你。

  张启发院士带的博士生,甚至是院士本人,绝大部分时间,就是一年四季跟着水稻转。

  有认识张启发院士的学生说,张院士去剪头发,永远只在学校门口的理发店剪,永远只等十分钟。超过十分钟就直接走,不浪费任何时间。

  听起来肃然起敬吗?

  不,我只觉得心疼。

  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哪怕做到顶尖,仍然不可能发财。

  虽然发财肯定不是人生唯一的价值追求,但如果一个行业做到顶级的那些人仍然无法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这个行业肯定是很难持续发展下去的。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4

  我个人非常尊敬科研工作者,但如果是与我有切身利益关系的人,我不会支持他进入这个行业。

  最直接的,假如以后我有了小孩,说他想做学术,我肯定不同意。

  我宁可他一事无成但日子轻轻松松,也不愿意看他辛辛苦苦而收获低微。

  我敬佩牺牲,同时我不想让我关心在意的人去做这个牺牲。

  这二者并不矛盾冲突。

  我很俗,我很自私,我不想牺牲,也不想我在意的人牺牲。

  你可以觉得这样的人不高尚,但你很难否认普通人才是一个社会的大多数。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是,这样的牺牲真的是必要的吗?

  能不能让做学术的人能够专心做学术,让他们不用为生活重担所苦恼?

  其实会去做学术的人,就没有谁是执着于大富大贵的。

  能做学术的人,全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但是这些聪明人都选择了做“傻事”。

  同样的努力和时间在其他很多行业都可以名利双收,而做学术可能就意味着无尽的冷板凳。

  你说他就是喜欢学术也好,就是对科研感兴趣也好,他们去做科研的动机可能没有那么高大上。

  不会说我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菌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全人类的福祉。

  这样的画面也很诡异。

  但每一个愿意把冷板凳坐穿的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理想主义的。

  很简单的道理,想发财的人就不会去做学术了。去搞互联网他不香吗?

  是华为给的钱不够多,还是阿里发的奖金少?

  但是他就是选择了学术,选择了科研,选择了一个离商业化最远的地方,也是回报最缓慢、也最不确定的地方。

  这如果还不是理想主义,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理想主义了。

  但是即使再有理想主义,再纯粹,人终究是活在现实中的。

  就算你自己可以受得了艰苦的条件,但是你的父母妻子小孩,也要和你一起受苦吗?

  科学家或许不求大富大贵,但社会不应该让他们过得太苦。

  5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些煽情的嫌疑。

  基本的生活条件肯定还是可以保证的。

  吃泡面也是活着,三荤一素也是活着,科学家想好好做研究为社会做贡献,不说每天山珍海味,总不能指着他们天天吃泡面吧?

  虽然我个人觉得这些投身科研的人,每天山珍海味都是应该的。

  能做学术研究的人就没有脑子不好使的,也没有耐心差的,具备这二者的人在其他行业能过得更好。

  不管他是出于兴趣,出于爱好,出于家族传统还是什么原因选择了科研,从客观上来说,他就是在为人类的长远利益,牺牲自己的短期幸福。

  对于那些在象牙塔里做学术的人,但凡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上过得更好,更没有后顾之忧,这绝对是一件好事情。

  而且这些事情,和整个社会乃至每个普通人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能够因为这些投入,让更多人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说不定就能够让人类的未来走向更光明的方向。

  而且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纯学术的理论,尖端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转化为民生上的应用,让普通人的生活更舒服,效率更高,更美好。

  6

  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民生问题。

  嫦娥三号上面的航天科技,是一群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闷头研发出来的,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但是嫦娥三号上面的热控系统,上面有一个两相流体回路,被应用到了北京地铁9号线的中央空调上。

  这样造出来的中央空调,比传统的空调成本更低,占地空间更小,制冷效率更高。

  这就意味着你坐北京人挤人的地铁的时候,可以吹到更凉快的冷气。你这一天可以心情好一点,过得更舒服一点。

  还有一个是吃饭问题。

  张启发院士研究的水稻遗传领域,确实非常非常辛苦,但是博士生们也可以选择不去研究水稻遗传。

  可以让张院士一年招不到一个博士生,只能让将近七十岁的人,一个人下水稻田追水稻的发育周期。

  当然是可以的。

  从来没有人逼你去做这个研究,即使全国没有一个人研究水稻,在理论上都是可以的。

  但是,又怎么可以?

  这是我们国家的口粮啊。

  说严重一点,这个学科是关乎十四亿人的肚子问题的。

  总要有人去研究产量更高,抗病能力更强的水稻的。

  有些事情,对个人来说很傻,但总要有人去做的,不是吗?

  7

  让这些科研工作者,能够不这么苦的事情,同样是需要有人去做的。

  这件事情还真不能只靠财政拨款。学术界很大,人很多,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努力。

  只要有企业愿意去做,愿意花这个钱,那就是善莫大焉。

  做好事,应该是论迹不论心的。

  阿里这样做了,而且从客观上,从结果上,就是因为阿里的青橙奖,有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一年是十个人,十年就是一百个人。

  即使青橙奖覆盖不到整个科研界,但是对具体的每一个受益者来说,青橙奖就是很重要。

  我很俗,我就觉得给钱才是对这些科学家最好的表扬。

  Talk is cheap。

  如果真的关心这些科学家,那就更应该支持企业去设置这样的奖项,支持企业去鼓励基础科学研究。

  最好是什么呢?是以后的有钱人炫富都不要炫跑车豪宅名表了。

  车,宅,表,都太LOW了。

  不是说俗不俗的问题,是都太便宜了,跑车才几百万啊?根本不足以突显出大企业的气质。

  真正的成功人士,就应该炫我今年赞助了多少科学家,我赞助的科学家出了多少科研成果。

  一个说我花五千万给农学院建了一个试验田,一个说我花一个亿给生物实验室买了器材。

  还有一个歪嘴一笑说在座的都是弟弟,我给高能物理实验室赞助了一台高能粒子对撞机。

  那个价格我都不敢说,怕吓到你们。

  说不定,以后也不打什么十亿赌局了,直接把这十个亿给科学家。

  也不说赚一个小目标了。

  多这一个小目标也不多,但这一个小目标可以让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得到改善。

  8

  不要笑,这样的事情是真的有可能发生的。

  至少在阿里做了这件事情以后,绝对会有更多企业也来做这样的事,你有青橙奖,我也要有绿苹果奖。

  不为别的,就为了花钱换点虚名。

  甚至你都很难说阿里就只是为了图名。

  阿里颁发青橙奖,今年其实已经是第三年了。

  前两年默默发钱,只公布了一下名单,基本没有宣传。今年才对外说得多了一些。

  如果是我,每年一千万的花出去,肯定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但阿里仍然能保持极大的克制,这已经很低调了。

  有些人会觉得,企业的行为总要有一些商业利益的驱动,要去计算投入产出比,把kpi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青橙奖恰恰是一个纯粹的,与商业无关的东西。

  在这个时代,这样的东西是很少见的。

  但我迫切地希望,它能多一点,再多一点。

  不一定只能是阿里来做,而是让更多的企业,都能参与进来。

  还是那句话:

  这个X,你们不能让阿里一个人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8 03:59 , Processed in 0.3282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