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73|回复: 0

风雨云雾:论明末以来的经济波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8 11: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历史回顾

  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提出,世界上的文明可以分为八大文明:欧美文明、日本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拉美文明、斯拉夫文明。

  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

  各大文明一直在交流、融合、竞争之中。虽然各类文明至今仍在发展变化,保留着过往的痕迹,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完全消失,但支流逐渐被融合和边缘化的趋势也日益显著。如今,西方文明主宰世界的格局已经有所改变,中华文明重新抖擞精神,成为阻遏西方丛林文化霸权最重要的力量。

  中华复兴的恢宏画卷,勾起了无数人对历史的再反思。而何新先生对共济会、西方伪史的研究,则引起了人们进一步的深入反思。

  笔者认为,1567年明朝的“隆庆开关”,可以看成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冲突的标志性节点。有一个数据认为,“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是当时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何新认为,丝绸之路的背后有强大金融势力。共济会是经济全球化的幕后操纵者。

  全球性资本力量嗜血、残暴,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压榨无度,屠杀无数,罪恶罄竹难书。它的扩张和掠夺本性,一开始就对中华文明构成了严重威胁。

  明末清初之际,西方力量与中国有过三次直接或间接的较量。

  第一次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援朝逐倭战争。日本丰臣秀吉利用从西方购得的先进武器(如火绳枪),大规模入侵朝鲜,声称要全面占领中国。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全球资本势力对于中国的一次代理人战争。

  第二次是1633年(崇祯六年)明朝(郑芝龙任主帅)与荷兰侵略者之间的料罗湾海战。(以及1624年的台湾海峡海战)。何新指出,料罗湾海战中的西方力量主体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共济会)。因此,明末中荷海战实际是中国与全球资本势力的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冲突。

  第三次是清初中国陆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击败沙俄远征军,确定了中国在东北亚大陆的支配地位。

  (参见何新:《共济会史料(4):明朝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共济会)的海战》,2012-02-20)

  上述三次战争,中国都取得了胜利。原因在于当时全球资本势力尚相对弱小,中国国力仍然强大。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表现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就是明亡清兴。这一朝代更迭,实际上也和中国内部商业及资本力量的发展有关。

  首先,隆庆开关带来的白银资本大流动,使明朝经济出现严重的泡沫化(东南地区不种粮),以及导致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摧毁了社会稳定。东南地区经济的崩溃,实际也是南明小政权无力抵抗清朝八旗铁骑的原因之一。

  其次,后金政权得到了商业资本力量的支援。

  1627年(明天启七年)冬天,本来关外的后金政权经济已几乎陷入绝境,但晋商范永斗却从小路上突破明军重重关隘封锁,以大量的物资资助后金这个明朝的死敌。后金政权才得以喘息,重获生机。有评论说:“明朝之灭始于晋商。”范永斗家族可以类比于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参见网文《东方“罗斯柴尔德”是如何灭亡一个帝国的?》,何新博客转载时更名为《明朝之灭始于晋商》,作者:北山浮生)

  何新认为,满清入主中原的最大恶果是“主子-奴才”文化抬头,明末已经开始勃兴的经世致用文化遭到扼杀。中华文明失去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免疫力。面对与明末清初三次战争极为类似的冲突,中国屡战屡败。

  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可以看作料罗湾海战模式的再启,中国全部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趁火打劫,胁迫中国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可以看作清初雅克萨战役的重启。

  中日甲午战争,二十世纪持续十四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可以看作万历援朝逐倭战争的重启。

  历史的转折往往是从危机开始。在一次次的惨败之后,中国的文化、制度不断发生蜕变。历经百年革命,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终于响起伟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振聋发聩之声。

  二、历史性波浪阶段划分

  何新认为,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毛泽东的国家主义和刘少奇的自由主义路线之争,一正一反,到邓小平主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合题。

  如果从更深远的历史波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自1567年“隆庆开关”之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三重大波浪。

  第一浪,自1567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可定为1839年)。姑且将其命名为“明清浪”。在这个阶段,全球资本势力对中国的影响和渗透不断加深,基本呈一种自发状态。

  第二浪,自1840年至1979年。姑且将其命名为“近现代革命浪”。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开始对资本势力的渗透进行反抗。1945年打败日本侵略者,结束半殖民状态。1949年,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胜出,全球资本势力从此无力插手中国的任何重要事务。文革中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消除一切私人性质的经济,使得自1840年以来反对资本势力的运动达到荒谬性的顶点。

  第三浪,1980年之后。姑且将其命名为“中华复兴浪”。邓小平对这个阶段的定性是既反“右”,也反“左”。总的理念是沿中道直行。当然,从小波浪看,自1980年到现在,也有左右之争、正反合的演进,但是其浪潮波动幅度比历史的大波浪要小。

  在经济和金融上,从正反合的角度来看,自1567年以来的历史大波浪,第一浪(明清浪)金融渗透影响加深;第二浪(近现代革命浪)反抗金融的力量不断增强;第三浪(中华复兴浪)将是金融与实体达到平衡,国家不断发展、调节和控制金融系统的合题阶段。

  身处具体的时空阶段,可以从小波浪角度观察,也可以从大波浪角度观察。而大波浪的理念能否实现,还需要小波浪阶段的艰苦努力。从1567年以来的历史大波浪的角度来看,目前正处于第三大浪(中华复兴浪)合题阶段的关键期。

  这个大的第三浪(中华复兴浪),可以分为几个中等浪潮。第一个中等浪潮是从1980年至2015年,可称为“改革开放浪”。2016年之后进入第二个中等浪潮,其名称,可称为“道路自主浪”。

  从经济政策理念的角度看,第一个中等浪潮(改革开放浪)本身亦可以分为三小浪。第一浪是从1980年至1991年,可称“综合平衡浪”。第二浪是1992年至2005年,可称“加速出口浪”。第三浪是2006年至2015年,可称“泡沫膨胀浪”。

  以上对波浪时间节点的划分,纯属个人臆断,即使认同此种划分方法,对某些节点具体年份的划定仍可商榷。至于对各波浪阶段的命名,也未必都恰当,但求大家能够理解文意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即持这种波浪循环的历史观,即五行史观。当然具体说法上存在各种差异。董仲舒根据公羊学的“通三统”理论,认为历史是按照黑、白、赤三统循环的。按照科学上的颜色理论,某些色彩重叠可形成新的色彩,这种通三统的历史观念似乎与黑格尔“正反合”的理念非常相似。魏源将“通三统”历史进程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与波浪性划分方法十分接近。

  还需要指出,历史阶段的划分,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其断代方式、断代年份是不同的。经济变革发生得最早、最为迅速,政治变革次之,文化变革最慢。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大约是一种文化阶段(政治理念变革)的划分。魏源所讲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大体是从政治体制变革、政权更新的层面进行分析。本文的历史波浪划分主要是从经济变革的层面分析。

  为了使大家更加清晰地了解前文各波浪阶段的划分,这里再简单总结一下。

  自1567年以来的三个大浪:

  第一浪:明清浪(1567-1839)。第二浪:近现代革命浪(1840-1979)。第三浪:中华复兴浪(1980-)

  其中第三大浪,即中华复兴浪(1980-),又可划分为若干中等浪潮:

  第一中浪:改革开放浪(1980-2015)。第二中浪:道路自主浪(2016-)

  其中第一中浪,即改革开放浪(1980-2015),又可分为三个小浪潮:

  第一小浪:综合平衡浪(1980-1991)。第二小浪:加速出口浪(1992-2005)。第三小浪:泡沫膨胀浪(2006-2015)。

  下面对现当代各中小浪阶段的经济理念和政策,分别进行介绍和分析。(节选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9 14:23 , Processed in 0.1719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