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52|回复: 0

黄汉城:深圳,东柏林与平壤,那些示范区最后都怎么样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7 21: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深圳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

  01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漫长的竞争史中,深圳赫然成为唯一一个屹立不倒的神话。

  二战结束之后,德国柏林被分割为两大阵营。不过一开始,分界线上没有墙,也没有卫兵和刺刀,东西柏林的人可以自由穿梭。

  柏林是个很奇特的城市,你只需乘上地铁就可以到另一个世界去。两分钟之内,你就可以从社会主义到达资本主义。

  再后来,柏林的两边就成为向对方展现自己优越性的橱窗。

  就像苏联副总理米高扬对东德人所说:

  毕竟,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德国……如果社会主义在东德不能取胜,不能在东德证明自己是具有生命力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取得胜利。

  然而,这场和平竞赛以东柏林人的逃离结束。从1945-1961年,东德消失了200多万人口。

  苏联根本就拦不住这一股社会大浪潮。于是,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修建柏林墙。

  二十多年后,柏林墙倒塌,随着所谓东德的示范区的彻底消失,整个世界仿佛正在走向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论”。

  在遥远的东北亚,一个曾经令三八线南面的首都黯淡无光的地方——平壤——如今也璀璨不再。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朝鲜继承了日本殖民期间所实行的“北重南轻”遗产,比韩国还要发达,被看成是亚洲“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久之后,食物匮乏、工业生锈等问题,深深困扰着平壤及其以外的土地。

  由于缺电少油,平壤在展现“强国形象”的时候捉襟见肘。那些国外游客看不见的地方,有很多一到晚上就会全面熄灯,坠入黑暗。

  而且,很多平壤人都会告诉你,他们喜欢低层的公寓。这样当电梯停用时,他们还能走楼梯回家。

  面对着首尔13万元人民币的人均收入,“脱北者”成为一种持续不断的时代现象。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那些曾经试图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城市,一个接着一个败阵退场。要么被外部吞并,要么自我沉沦。以至于人们一度怀疑,资本主义是不是将战胜社会主义成为宇宙的主宰了?

  直到,一座中国小渔村的崛起——深圳。

  不到四十年时间,深圳就超越了全球最为自由的经济体香港,跻身全球最为成功的城市序列。在它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国模式的不同凡响。

  时代曾经试图埋葬人类的乌托邦之梦,深圳却用自身的蜕变,埋葬了“埋葬”本身。

  在我个人看来,深圳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示范”本身,而是它以一座城市的体格,推动了一个大国的发展。

  换句话说,很多人只认识到国家对于深圳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深圳对于国家的作用。

  如果没有深圳,可能今天的中国就不是这样一幅模样了。

  02

  大家想过没有,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储备,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世界顶级湾区差得多,为什么我们的发展速度还是特别快,每年都能够取得非常多的创新成果?

  根据美国统计署和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美国25岁以上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超过90%,其中三分之一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这还只是美国的平均水平,硅谷、纽约的人口质量就更不用说了。

  而广东这边,高中及以上占比为32.3%,大专及以上仅有11%。大湾区的受教育程度会高一点,但也不会好太多。

  大湾区在人口素质方面肉眼可见的差距,按理说,应该是很难与之硅谷、东京竞争的。但是你看2018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量企业排行榜,前40强当中中国就入选7家,其中深圳5家,东莞1家,北京1家。

  北京就不用说了,京东方的归属地并非完全的市场意志。而且帝都作为大国的心脏,虹吸了全国最好的资源,在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非常正常的。

  所以抛开北京不说,这份榜单其实就是大湾区的个人秀——全球前五名当中,大湾区就占了五分之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口质量与科创成果相背离的局面呢?深圳或者说大湾区,它到底有什么的独特地方?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圳/大湾区抓住了互联网革命以及电子信息产业这一班车。

  在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大浪潮当中,深圳不是像武汉那样押注汽车制造业,也不是像天津那样大力扶持重化工业,或者像上海那样主攻装备制造业。

  它的路径选择,从很早一开始就锁定了电子信息产业以及互联网。这两个产业,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其实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如今,深圳发展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电子信息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城市,其规模占中国的六分之一,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与此同时,深圳还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互联网之都。

  正是这种产业布局,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全局性意义——

  在互联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合力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信息流动极快,每个人都可以避免大量无效时间的消耗,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本职工作,去提升研究水平和技能水平。

  也就是说,深圳的存在,极大促进了国内的专业化分工。

  03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富商霍英东准备在中山那边建设一个温泉酒店。要跟当地官员交流,先得北上广州中转,再折向南。由于珠三角水网密布,中间至少需要过六七个渡口,耗时一整天。

  如今在大湾区内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可快多了。我们有全球最为密集的高铁网络,时速三百多公里,从深圳到广州仅需要半个小时。

  我们还有无数互联网公司在提供无形的连接:微信、唯品会、网易严选、滴滴、美团、贝壳找房……日常生活变得更方便了。

  我觉得这些互联网应用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每个大湾区人都能减少对有限24小时生命的占用。上帝是公平的,每人每天就是24小时,抛开睡觉其实可支配时间并不长。

  当我们不用切换身份去做跑腿的邮差、不入流的厨师、奔波的司机等,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做你自己,去“创造价值”。

  你想想啊,如果没有“粤省事”这一类互联网应用,华为数万名研究人员,在为攻克卡脖子技术而996的时候,是不是还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奔波于路上去交水电费、买火车票呢?这该是多么巨大的人才损耗啊?

  美国当年为了减少时间的浪费,也想出了很多的手段。像1860s修成了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过往的6个月变成6天。费城的科学家到旧金山参加会议,一周就能抵达,再也不用耗在漫漫长路上。

  同期美国修建了跨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从伦敦到纽约传递一条信息只需要2小时。后来,美国又推广了电话购物、信用卡支付等等等。

  如今,我们比美国做的还要超前,还要好。很多华裔朋友回广东后就感叹,在中国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扫码就能购物、坐地铁……反而是美国还在过着土土的“前工业时代生活”。

  大湾区让每个人都能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其实就是一种“专业化分工”的体现,使得每个人都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价值的地方上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斩获更多创新成果。

  这一点,就有点像凡勃仑十分推崇的“有闲阶级”:在农业社会中,人类一切伟大的艺术创造,几乎都来源于有大量空闲时间来专研人文艺术的贵族,而不是那些终日为三餐忙碌的农民。

  当然了,由减少生命损耗所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并不是深圳一家所为。不过深圳作为互联网之都,出了中国最顶尖的两家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

  它的基因为连接一切,通过孵化、投资、竞争等直接和间接手段,构建出了一个十分丰富的互联网生态,并将其外溢到了整个广东。

  腾讯对大湾区互联网化的塑造,就像阿里巴巴之于杭州的地位,具有不容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是基础性的作用。

  04

  大湾区在人口质量上确实比较落后,但是大湾区在高度互联网化之后,留给专业化分工的时间其实也变得更长了。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使得我们可以借此补偿受教育程度上的短板。

  (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在全国一骑绝尘)

  你想想啊,西方国家到点就下班,中国工人则是三班倒,一年的时间就能干完别人三年的活。我们能不屡屡创造中国速度吗?

  研发跟这个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当你整体上有了更长的专业化分工时间,你一定能够大大加速科技创新的周期。

  回过头来讲,大湾区之所以能够比美国更加高度互联网化,其实是有两个支柱的。

  一个是以腾讯为代表的软件支柱,还有一个,就是以华为为代表的硬件支柱。想要互联网化,你光有互联网公司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有大批量优秀的电子公司。

  幸运的是,深圳从很早就锚定了电子信息产业,从饱受批评的“山寨”出发,一步步发展出了特别完整的产业链条。

  华为的基站、海思的芯片、欧菲光的摄像头,柔宇科技的折叠屏幕,华星光电的液晶显示屏……正是这些企业的存在,使得中国得以用全球最低的成本,进入互联网生活。

  有人曾经说过:

  中国的手机消费者却是全世界最幸福的消费者,几乎每隔两个星期,在各个档位,就有性价比更好,更有特色的新机型上市——再看看欧洲的手机价格,过时的机型,惊人的高价低配。

  没有深圳、东莞、广州持续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力,去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抢占世界最高点,中国是不可能极大降低各类移动终端的价格的。

  没有价格低廉的终端产品,按照中国的人均收入,我们是不可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就编制出这么大的信息网络,让便利的生活成为可能。

  很多年前,全球曾经热烈讨论过“龙象之争”,认为印度作为一个年轻化的人口大国以及英语国家,有很大的概率要比肩中国,实际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印度反而是被中国越甩越远。

  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2019年,印度互联网用户超5.6亿,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仅有41.8%。反观中国,中国的互联网用户8.02亿人,渗透率高达57.2%,比印度多出近16个百分点。

  印度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潜力极大,但是它的互联网公司比不上中国,它的电子产业也比不上中国,使得印度没办法降低成本疯狂普及互联网。

  而我们即便是偏远农村山区的贫困人口,也能使用高效的4G网络,更不用说是各大城市群了。中国人的专业化分工时长,远比印度充沛得多。

  所以说,大湾区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成为了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强大竞争对手,跟深圳产业布局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05

  一般而言,顶级世界湾区都会经过“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4个阶段。

  城市最开始的时候,十分依赖港口。城市通过码头、轮船来发展货物贸易,成为一个片区的货物集散中心,就像晚晴末年开埠的重庆一样。随后再一步步向前跃升。

  不过,99%的城市都会停留在前边几个阶段。像长三角的宁波,这座城市有全中国最好的深水良港,30万吨级巨轮可自由进出。

  按理来说,它很有条件成为全球一线城市才对。但实际上,它只是通过港口发展起了连绵二十多公里的钢铁、石化、机械产业,迈入工业经济阶段。国际航运中心方面的服务经济并不强,更遑论创新经济了。

  深圳可不一样。它不仅顶级企业俱乐部充满了蓬勃创新的朝气,底层还隐藏着无数具有科技爆发力的中小企业行军。

  对于这样的深圳,国家无疑抱有更大的期待。

  比之平壤,深圳是幸运的,因为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下的一个产物,更早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禁锢。

  比之柏林,深圳又是“不幸运”的,因为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已经在柏林头上烟消云散,而中美之间的脱钩才刚刚拉开序幕。

  拥有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的深圳,恰恰便是大国博弈的桥头堡。

  不过,不管怎么说,深圳如果想要成为一座伟大的城市,就绝对不仅仅是帮助中国避免卡脖子那么简单。

  18世纪中叶的伦敦,19世纪中叶的纽约,20世纪60年代的旧金山都曾经站在了人类至关重要的三个关键节点上。

  它们的努力,成功让英国引领内燃机时代,美国引领电气时代,硅谷引领信息时代。这些城市的伟大,不仅在于它们成就了自己,它们还成就了世界。

  深圳这座城市也应该是这样。单单成为社会主义示范区,成为中国人为之倾倒的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成为全世界所有制度的人民都心之向往的地方。

  唯有如此,深圳才能称之为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9 14:18 , Processed in 0.4834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