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00|回复: 0

蛋蛋姐:旗帜鲜明地支持字节跳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4 16: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个中国8岁小孩出国上学,被美国彪形大汉打死了。

  一开始,大家都在骂美国大汉。骂着骂着,大家渐渐觉得,“他本来就是流氓”“流氓什么干不出来?”

  反而是你这个8岁小孩,你怎么不反抗?

  于是,小孩也被骂了。

  大家还说,去年有一个33岁的华姓老师,也差点被美国彪形大汉打死,但是他施展出自己苦练了10年的武术,努力反抗挣脱了。最后虽然断了一条腿,但是保住了命,也保住了尊严。

  你这个8岁小孩,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跪得这么快?

  你是不是自愿的?我看你就是天生贱骨,想倒贴吧!

  大家又挖出来,说9年前,小孩出生前,他的爸爸,还夸过彪形大汉的肌肉。

  你看看,贱骨头实锤了!于是后面的评论,更加不堪。

  在过去的将近一个月里,8岁的字节跳动,就是这个小孩。

  区别在于,今天如果是一个彪形大汉和一个小孩,我们很明白为什么小孩无法反抗。而如果换成美国和字节跳动,可能就没有那么直观。

  7月31日晚,特朗普宣布将禁止短视频应用TikTok在美国运营,这个大新闻引发国内舆论哗然。

  首先,大家当然是觉得特朗普政府不要脸,但是说实话,近两年来,对于他的不要脸,大家已经渐渐开始有点习惯了。

  随后,有许许多多的人,把批评的目标转向TikTok和它的母公司字节跳动以及抖音。

  我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发过两篇关于Tiktok的文章,第一篇《字节跳动,还有第三条路》,主要探讨在字节跳动面前还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二篇是转载我的朋友乌鸦校尉的《Tiktok非死不可?》,主要介绍Tiktok在美国年轻人中巨大的影响力。

  这两篇文章,其实都没有着重讨论字节跳动“跪不跪”的问题,但是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即使是一贯理智的我们公众号的粉丝,在这两篇理性探讨的文章下面,也有大量骂Tiktok的评论。

  这是我从未见过的情况。

  在微博等平台上,骂的人就更多了:

  大家对字节跳动感到恨铁不成钢,我很理解。

  但是我觉得如今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局面,就是原本大众应该讨论的是“美国凭什么这样流氓”,而后来却变成了“字节跳动为什么跪得这么快”。

  我不明白,这个话题是怎么被偷换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字节宣布正式起诉特朗普政府。

  而在这个新闻下面,网友们依然不“原谅”字节。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科技企业的公众号,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说一说,为什么我愿意支持字节跳动。

  我还想说,自己家的孩子自己当然可以骂,但是如果你也支持中国科技企业发展,骂过之后,请也和我一起支持字节跳动。

  1

  在我看来,字节跳动确实是有好几方面的问题。但是总的来看,不能说是傻,也不能说是坏,而是——太年轻。

  你一个刚刚上小学的小孩,什么也不带,什么也不学,就相信“再彪也是法治社会”,就跑到人家彪形大汉的地盘去,结果被人欺负了。你自己说,你是不是彪啊?

  33岁的华姓老师毕竟多吃了好多年饭,他就清楚地知道,要么不要去彪形大汉出没的地方,要去就提前练十年的武术,为的就是万一遇到危险,可以与之一搏。这就是中年人的生存智慧和过人胆识。

  但是话说回来,华老师今天之所以能这样,也不是天生的,更不是运气。

  当年华老师年轻的时候,在彪形大汉这里吃过不少亏,比你8岁小孩吃过的盐还要多。

  声明一下,我其实不算是真的抖音用户,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几个月也不上一次抖音;相反,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坚定的华为死忠粉,在贸易战前就是,在华为最好的时候是,在它最差的时候是,今天依旧是。

  很多人以为,2018年3月以来美国对华为的一系列制裁,就是美国对华为的第一波攻击,而华为完美地顶住了。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早在2001年,华为开始进军海外市场,而那之后的十年中,因为华为发展过于迅速,对以思科为代表的美国对手造成了猛烈的冲击,大约从2008年开始,美国就对华为的海外扩张屡屡阻挠,而理由,无一例外是——

  “国家安全”。

  2008年2月,“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阻挠了华为和贝恩资本对电子器件生产商3Com的联合收购。

  2010年6月,华为遭遇欧盟针对无线路由器的反倾销调查;

  2010年7月,华为高价竞购美国私有宽带互联网软件提供商2Wire遭拒;

  2010年7月,华为竞购摩托罗拉的无线业务资产意外地败给诺基亚西门子;

  2011年,华为在伦敦奥运会一项总值8000万美元的地铁移动通讯项目,被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

  同年,华为被迫撤销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提交的收购三叶公司(3Leaf)技术资产的申请;

  2012年5月,华为被卷进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45家电子设备企业发起的“337”调查中;

  在当时,这一系列审查、打击,让华为身心俱疲。

  那时,作为一家新兴企业,华为出海本身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而除了正常的商业竞争之外,它同时还要遭受国外和国内的舆论打击。

  是的,国内的舆论打击。

  由于美国政府屡次骚扰华为的正常经营,而华为仍然在尝试与美国合作,所以在国内的舆论中,华为的形象是“鸵鸟”。

  大家今天如果搜索2010年前后关于华为的文章,处处都能看到“鸵鸟”的说法,可以说和今天字节跳动的境遇有些神似。

  直到2011年前后,华为似乎终于看透了美国政府。

  时任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罕见地发表了公开信,义愤填膺地解释了华为在过去十年遭受到的种种误解,和美国政府的不公正对待,获得了国人的一片叫好。

  但这种公关上的所谓“胜利”,其实是伴随着巨大的代价的。

  因为差不多也是在那个前后,华为事实上放弃了美国市场。

  我想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任正非放弃了对美国的一切幻想,并且认定“与美国必有一战”,开始了自己耗资巨大、在当年看起来杞人忧天、如今被证明足以封神的“备胎计划”。

  是的,这可能是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

  华为的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一直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华为事实上也丧失了占全球GDP四分之一的美国市场。

  我们后来印象里的所谓“华为的海外市场做得很好”,指的是除了美国之外的,剩下的四分之三个世界。

  但是,华为挺住了。

  即使是天然比西方同行少了四分之一的市场,华为依旧做到了全球领先,甚至超过外国竞争对手。

  我们可以看到,华姓老师年轻时,也被彪形大汉欺负过。

  他曾经也尝试获得彪形大汉的认可,尝试了十几年,最后依旧无功而返,这才痛定思痛。

  如果不是被狠狠欺负过,谁会花十年搞一堆“备胎”呢?正是因为吃过亏,摔过跤,流过血,才有“备胎一夜转正”的完美抵抗,才有今日“一企对一国”的局面。

  Tiktok这个小孩是很聪明,但是再聪明,他也还没到10岁啊。

  所以今天大家讨论,字节跳动为什么跪得这么快?哪怕慢一点也行啊。

  我觉得,也许跟2018年的华为比,它跪得实在太快了;

  但是和2012年的“鸵鸟”华为比,他们的表现非常相似——

  因为作为一个初入世界市场的中国新兴企业,也许它已经付出了全部努力,但是也只能做到这一步而已。

  2

  很多人认为,可以跪,也可能结果必然是跪,但是问题是字节跪得太快了,让人很气。

  关于这一点,我也想说一下,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想大家有“跪得太快”的印象,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tiktok被封的事情,是来自一则“微软即将用500亿美元收购tiktok的新闻”。

  这则新闻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

  怎么一下子就被收购了!还只有区区500亿!tiktok都不反抗一下吗??

  但实际上,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tiktok与美国政府的这场“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多。

  实际上tiktok的事情发展到今天,一切开始于2017年11月的一次收购案,字节跳动收购Musical.ly。

  关于这张收购案孰是孰非,我不想讲太多细节,因为里面充斥着美国政府的无赖尿性和长臂管辖,说起来让人反胃。感兴趣的同学很轻松就可以查到。

  这个故事的最简版本,公众号“西西弗评论”总结得很好,大概是这样的:

  A公司(字节跳动)买了一家中国做美国业务的B公司(Musical.ly),和自己家的公司合并,然后大规模投入巨资扩建,新公司C(Tiktok)的规模是原先的五十倍。

  但3年之后,美国政府突然说,因为B公司主要是做美国业务,你收购之前没征求我的同意,根据我制定的法律,你这是违规。你必须把B公司卖给我的人(微软)。但因为现在AB两个公司已经分不开,那你就把整个C公司都卖给我的人。

  A公司面对霸权实在是无力抵抗,于是就和美国政府进行谈判,它的诉求是,现在AB肯定没办法分开了,那能不能这样,我把现在C公司旗下最大的那家分公司卖给你,其他的我还是保留。

  美国政府大概在2019年初,就要求字节跳动“交出B公司”,如果交不出,就把整个TikTok都交出来。

  所以,到我们所知道的字节跳动“跪下”的2020年7月31日,实际上中间已经谈判了一年多的时间。

  Tiktok在这期间进行了很多努力,甚至斥巨资请了一个游说团到美国政府官员中间游说,否则根本拖不了这么久。

  只不过,尝试和流氓讲道理,终归都是徒劳的。

  3

  今天,字节跳动终于起诉美国政府。

  我想,这可以视为他们彻底放弃对美国的幻想的一个标志。就像2012年华为的那封义愤填膺的公开信一样。

  在那之后,字节也许也会像华为一样,痛定思痛,开始一个字节版本的“备胎计划”。

  在微博上,我看到很多评论说,字节是被国内舆论骂了,所以现在出来做做样子。

  我想说的是,我也不知道这件事的背后,字节跳动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我确信,在牵扯了巨大政治利益的商业斗争中,它背后的真相,一定不是表面上呈现出来的那样。

  它的真相,一定超乎普通人的想象。而表面上能看到的,都是冰山一角。

  举一个例子,著名的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在最近Tiktok的风波中,也经常被人提及。

  很多公知说,Tiktok有什么可委屈的,我们当年不是也这样对待谷歌?如今也是同等对待而已。

  说到谷歌退出中国,我其实有好多话想说。

  因为那年的我,正好在读大学,最是叛逆的年纪,突然有一天看到新闻说,谷歌是因为“不接受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审查制度”,而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

  这件事对于那个年纪的我,可以说是巨大的震动。

  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被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为我们国家苛刻的舆论管制感到愤慨,甚至到了怀疑体制的程度。我们的国家怎么能这样呢?把人家自由民主的美国企业都逼成啥样了,钱都不赚了,就为了捍卫公义!

  在那一年,美国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灯塔,而谷歌就是那颗闪亮的顶灯。

  然而,许多年后,我在复旦中国研究院的沈逸教授口中,听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当然,此时的我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美少女了,因为自己在美国的一些亲身经历,以及更多的阅读和思考,我已经不再相信所谓皿煮灯塔的鬼话。

  但是这个新版本,却再次让我震惊:

  2010年1月8日,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前夕,希拉里在白宫请美国科技大佬吃了一顿饭,谷歌当时的总裁埃里克·施密特也在座。

  这顿饭被一位叫Jason Liebman的同志记录下来,发表在了《赫芬顿邮报》的博客上。

  这顿饭讨论的主题是:

  怎样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各个国家推送信息,帮助他们了解“民主的真相”,以及推动有可能的(颜色)革命。

  这位Jason Liebman可能对这顿饭有些不满,因为他这篇博客的标题叫做《Faccebook,Twitter和Youtube都是外交政策的工具》。

  图:Liebman当天与希拉里的合影

  这段饭后两个礼拜,谷歌总裁埃里克·施密特向全世界宣布,因为不愿意遵守中国的互联网管理原则,谷歌退出中国市场。

  在那之后大约两周,希拉里发布关于“互联网自由”的第一次演说,其中的要点与Liebman博客记录的内容一模一样。

  当时他们的计划是,谷歌退出中国后,就可以煽动中国大陆年轻人的情绪,接着希拉里就可以代表美国政府出面,指责中国违背WTO原则,给中国形成巨大的压力。

  迫于压力的中国政府,将重新打开国门,届时谷歌就可以重新回到中国,并且就不用遵守中国的法律,还可以获得巨大的公关收益和道德光环,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当然,结果是,谷歌把自己弄出去了之后,到今天再也没有回来。

  (谷歌这一节故事整理自“观察者网”在B站发布的视频《【逸语道破07】用互联网推动颜色革命?和平演变大师们不会让你看到的真相另一面》),主讲人复旦中国研究院沈逸教授)

  在谷歌事件十年之后,曾经因为这个事件一度陷入对国家体制巨大质疑的我,第一次听说了沈逸老师这一版本的故事。

  谷歌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我在其中曾经“被动地”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这一切可能性让我细思恐极。

  当然,关于谷歌退出中国的背后故事众说纷纭,它未必是全部的真相,但却也是一个有着坚实事实依据的故事版本。供大家参考。

  我想说的是,谷歌退出中国的故事,也许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很多。

  而今天Tiktok被美国制裁的故事,亦如是。

  8月初,张一鸣曾经发了一封内部信。

  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我其实很理解,人们对一家中国人创立走向全球公司有很高的期待,但是没有很充分和准确的信息,加上民众对当前美国政府很多行为有怨气,所以容易对我们有特别激烈的批评。只是多数人把这次事件问题的焦点搞错了……对方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全面的封禁以及更多...复杂的事情在一定时期并不适合在公共环境中说……对于公众的意见,我们要能接受一段时间的误解。希望大家也不要在意短期的损誉,耐心做好正确的事。这也是格局大,ego小。”

  把这段话和谷歌退出中国的众多版本放在一起看,可以说是耐人寻味。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得知真相。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带节奏的话。

  保持思考,慢下判断。让子弹飞一会儿。

  尾声

  字节跳动今天很硬气,起诉美国政府。

  我愿意支持字节跳动,但是我也知道,它的形势非常地不乐观。

  从我个人来说,我理解字节跳动在过去一年半中一直选择努力谈判的理由。

  即使它最终依然决定把一部分业务卖给美国公司,我也可以理解。

  中国有句俗语,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很伟大很壮烈,只是,成为烈士,总是让人悲恸的。

  中国还有一句俗语,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现在这个事还没有尘埃落定,在后续的发展里,我认为tiktok仍然有很大的可能选择把一部分业务卖出去,如果是这样,那么有三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卖给了谁?Facebook还是微软?

  第二,是卖了tiktok的全球业务,还是仅为美国业务?

  第三,tiktok最核心的技术——算法,有没有交出去?tiktok最重要的资产——数据,有没有交出去?

  对tiktok来说,最差的结果,是把全部的海外业务和核心技术资产,全部打包卖给Facebook。因为Facebook是在社交领域实力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在这几点上,如果彪形大汉能够多让一步,对于tiktok来说,就是多保存了一份实力。

  提到彪形大汉,有两件事让我非常后悔。

  第一件,是谷歌退出中国的时候,不理解政治复杂性的我,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体制问题”。

  第二件,是中兴被美国制裁的时候,我和很多网民一样,一起骂中兴“没用”。

  今天再回想中兴事件,我有些惭愧。

  它诚然是一桩悲剧,但这是两个国家的博弈,是美国用国家机器想捏死中兴这只小蚂蚁,它再强大,也只是一只蚂蚁。

  当年法国的阿尔斯通是这样被捏死的,日本的东芝是这样捏死的。2012年的华为,也曾这样被捏过。世界历史上,只有2018年的华为,艰难地挺住了。

  如今,轮到tiktok了。而我相信,这只是个开始。

  华为当然是伟大的,但是没挺住的中兴,就应该被骂吗?

  在外他们被虐待,在内他们还要被骂?

  如果能回到2018年,我希望那年的我,曾经给过中兴一份鼓励。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我,愿意给字节跳动一份支持。

  因为小孩之所以被彪形大汉打死,不是因为他长得欠揍,不是因为他不会武术,更不是因为他主动挑衅——

  而是因为,他是中国人。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Tiktok的遭遇让人难受,但是反过来想想,它却也提示了我们:

  一个中国的8岁小孩,却强大到足以让美国彪形大汉害怕。

  不管Tiktok的最终命运如何,我希望有一天,字节跳动也会成长为和华为一样伟大、有远见、知荣辱、有担当的伟大企业。

  加油,字节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9 14:21 , Processed in 0.4376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