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77|回复: 0

青衫老祖:人生感悟"赤子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3 09: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离娄下》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所谓君子圣人,就是没有丢掉赤子之心的人。什么是赤子呢?赤者,红也,红色的孩子,《西游记》中有个佛子叫“红孩儿”。那么,世界上有红色的孩子吗?有的。刚出生的孩子,就是红色的孩子,因为所有刚出生的孩子都是通体透红,红中透黑。所以,赤子者,初生之婴儿也。

  那么,为什么在孟子眼里,圣人或君子就是没有丢掉赤子之心的人呢?对此,青衫老祖做过专门思考发现,重视赤子之心的,不仅是是儒家的孟子,几乎所有宗教都重视赤子。从道家的老子,到佛家的释子,再到天主教的圣子。几乎都把赤子作为道德的理想状态,用以教化社会。

  先说说道家。相传老子曾经骑青牛、出函谷,到西域化胡而有佛教,所以,老子的话必须听。老子在形容得道者的行藏时讲“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據,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武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把赤子状态比喻为道德高深者的状态,足见其对赤子的重视。在老子看来,赤子有两大顶级状态,一是精之至,一是和之至。精之至,所以充满活力;和之至,所以完美无缺,含德之厚。

  再看看天主教。天主教堂内部塑有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基督的像。玛利亚所怀抱娇儿,天真无邪;而耶稣则被钉在十字架上,遍体鳞伤。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什么呢?看到的也是赤子的“含德之厚”。耶稣遍体鳞伤的样子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人这一生从生到死都在追求真理,了悟人生的真谛,最终无非回归赤子状态(复活)。而要回归这一状态,不碰个头破血流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经过多重苦难的折磨和洗礼,才能够发现真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保持赤子之心不灭,才达于至善。

  最后再说佛教。佛教是讲因缘的,追求挣脱枷锁,因缘解脱。所以,佛教认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无生”,活脱脱自在。对佛教来说,“赤子”状态难以永驻,后天的七情六欲足以把个“含德之厚”的赤子搞得七荤八素,严重的有可能成为妖(红孩儿也曾为妖),所以,还是解脱因缘,无生的好。但是,已经生了怎么办?赤子状态实际也就成为佛教所追求的。有两点可以印证:一是释迦牟尼诞生之时,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莲。小家伙手指天上、地下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于是,天降花雨,九龙灌浴。二是禅宗直指本心,讲人人具足佛性。赤子状态的释迦牟尼具足一切佛性,成年之后观百姓疾苦,人间生老病死,遂发大誓愿,出家证佛。苦修19载,枯坐菩提树下,观流星而顿悟,从此教化天下。这说明什么,说明在佛教看来,赤子近佛。与孟子的圣人乃不失赤子之心者异曲同工。

  那么,为什么凡大哲学家(在这里,我们把所有宗教都当哲学看)都重视赤子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儒家的《三字经》挺好使。《三字经》开明宗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翻译过来就是:在赤子状态,人的所有本性(佛性、含德之厚)都是完善齐全的,或者是完美无缺的,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但是,在后天的影响下,差异就越来越大了。有的成了圣人、有的成了贤人,有的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有的则成了恶人、坏人,成为人类社会的渣滓。所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圣人设教以传道,目的无非就是确保赤子后的成人不会堕落到邪恶之路上,让人人均保持赤子之心,成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人。

  由此我们看到,所谓赤子,实际就是没有受到后天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影响,保持人类善良的本性的人。既然所有大哲学家都推崇赤子之心,我们为什么不去“凡日三省其身”,努力激活并长期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14 22:4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