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22|回复: 0

明哥在路上:科场舞弊案,大清朝给出的标准答案:斩立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9 11: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清朝国祚296年,盛极而衰,既塑造了中华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巅峰状态,又遗留了大兴文字狱、对内腐败、对外无能的形象。

  然而,终其十二帝,无论是千古一帝的康熙,还是风雨飘扬的咸丰,对于科场考试、录用士子的公平性,始终是作为朝堂之上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科场舞弊的严重程度,对统治阶级而言,仅次于举事谋反。

  一旦查实,人头滚滚。

  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丁酉科场案、

  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辛卯科场案、

  咸丰八年(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

  并称为清朝三大科场案。

  1

  大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是顺治皇帝。清军入关的那年,6岁的他即位登基。

  一转眼,时光来到了顺治十四年,20岁的他,正处于满腹雄心,意欲有一番作为的大好年龄。

  虽然清军入关已经14年了,但是南方并不稳定,南明政权在士子、庶族和百姓心中的威望犹存。虽然清廷连年开科考试,但是南方读书人参与科举的热情并不高。

  顺治皇帝基于民族统一和政权稳定性的需要,极其看重江南乡试,以便拉拢南方士子入朝为官,夯实朝廷执政的合法性。

  没想到的是,这一年,不仅北方的顺天北闱乡试,出现了舞弊丑闻,连皇上督办的江南乡试,也出现了科场舞弊案。

  顺治十四年(1657年)11月份,三年一度的江南乡试在江宁城(今南京)举行。

  为了保证这场在「江南贡院」的科举考试的公平,网罗南方士子之心,顺治皇帝亲自会同礼部,遴选了主考官、副主考官、18位同考官。

  主考官,方犹:顺治九年当上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

  副主考官,钱开宗:顺治九年当上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

  在考官们赴任江宁之前,顺治皇帝耳提面命,千叮咛万嘱咐:秉公选拔贤才,切勿营私舞弊。

  三年一度、半壁江山、开科取仕的江南乡试,是南方所有乡贤豪绅、前朝东林党门阀、封疆大吏的故吏门生们,一辈子奋斗的战场。一旦上榜录取,将会平步青云,登上天子之堂。

  二十二位考官到任之后,自觉江宁远离京都,天高皇帝远,对于当地豪绅、前朝东林党门阀的盛情交往,一律不拒,来往颇深。江南贡院的考试尚未举办,坊间就流传一份未来上榜的士子名单。

  终于到了放榜之日。在文庙看榜的众多考生们惊觉:高中金榜者,不乏才学低劣之人,弹冠相庆;饱学之士纷纷名落孙山,抱怨怀才不遇。

  那个年代的士子们,虽然被剃了头发,但是气节犹存。他们撕下榜文,大闹文庙,击鼓鸣冤。

  如果当时就有高速公路的话,相信士子们也会去堵塞交通的。

  主考官、副主考官见状,一边求助于两江总督派兵镇压骚乱,一边整理行囊返回京城复命。

  方犹、钱开宗,本来同是士子出身,饱读儒家诗书,但是在登船离开江宁之前,却被人人喊打,如同丧家之犬一般。

  那个时候没有21世纪的社交媒体,但是士子们有的是办法,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他们创作了一首打油诗,四处传播,嬉笑怒骂主考方犹、副主考钱开宗以钱取士:

  孔方主试副钱神,题义先分富与贫;

  定价七千方立契,经房十二不论文。

  你看,从古至今,读书人就有一种宁折不弯的气节。欺负谁,也别欺负读书人。因为他们认死理。

  身在京城之中的顺治帝,有一整套御史言官的通道,来收集御史官员的监察奏折。很快,有一位敢言的御史,上奏折反映江南乡试后:士子愤其不公、哭文庙、殴考官、物议沸腾,并且御前弹劾主考方犹、钱开宗等20位官员。

  顺治帝大为震惊。

  这可是清军入关之后,自己治下的第五次乡试,就发生了如此重大的舞弊丑闻,如果不彻查,必然寒了南方士子之心,危及执政的稳定性。

  和晚清昏庸晚辈皇帝们不一样,顺治帝不仅有气魄,更有谋略。

  首先,将涉案的20位考官,摘去顶戴花翎,押入刑部大牢候审。

  然后,取消上榜士子的举人身份,将参加江南乡试的所有考生请来京城,重新科考。复试的地点,就在紫禁城太和门,顺治帝亲自主持和监考。

  为了严肃考试纪律,严防死守各种舞弊现象,每名考生由二个全副武装的八旗士兵,持刀肃立。考场内外兵丁林立,气氛肃杀、紧张。

  这是大清朝296年历史上,唯一一次,由重兵把守完成的科举考试。

  在天威面前,众多考生惴惴不安,在惊恐万分中完成了考试,还有人全程双手发抖,难以握笔。

  复试阅卷结果出来后,考官评定等级后,送呈顺治皇帝:14位已录举人文理不通,才学低劣。

  顺治帝继续追查考官受贿之事,最后裁决如下:

  主考官方犹、副主考官钱开宗,斩立决!妻子家产籍没入官;

  18名同考官俱处绞刑,妻子家产籍没入官(有1位同考官提前身亡);

  参与贿赂的考生俱处四十大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妻、子、兄弟流放宁古塔。

  天威之下,严刑峻法;闻者咋舌,风清气正。

  自此之后五十余年,江南乡试,再未有人敢越雷池一步。

  2

  和父亲相比,后来的康熙皇帝,面对的科场舞弊案涉案官员,棘手多了。

  康熙年少登基之后,除鳌拜、平三藩、击沙俄、三征准噶尔、收复台湾,完成了千秋伟业。

  距离上一次的科场舞弊案,已经过去了54年了。天下的读书人,在恩威并施的双重政策下,安于读书。海内升平,国泰民安。

  然而随着天下的平定,建功立业的机会寥寥,朝廷内部抢夺新科士子资源的一场内部矛盾,正在发酵。

  康熙五十年(1711年),又是三年一度的江南乡试年份。

  发榜后,士子们发现,整个江南被取录的举人们,除了有13个来自于苏州之外,其余全部是扬州盐商的富家子弟,文墨水平一窍不通。舆论大哗。

  由于明清两朝,依然实行食盐专营制度,扬州商人和盐沾边,实际上是和官沾边。

  苏州的考生千余人,把财神像抬进了夫子庙,讽刺主考官们是财迷;由于主考官,一个姓左,一个姓赵,考生们就写了副对联,贴在了江南贡院的门口:

  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这个时候的康熙,一生征战,年老体衰,并没有第一时间获悉江南乡试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幸运的是,苏州不仅有盐商,更有皇家织造。

  都是跟着官家做生意的商人,谁怕谁呀?

  苏州织造李煦、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的爷爷),就递上奏折,上达天听。

  康熙收到奏折后,龙颜大怒,下令追查。于是,他委派了第一波钦差大臣南下调查:户部尚书、漕运总督。

  用今天的话来讲,这两位相当于民政部部长、交通部部长,都是省部级官员,级别不可谓不高。

  他们马不停蹄赶赴扬州行辕,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奉旨陪审。

  很快,副主考官当堂供认受贿黄金三百两,两位阅卷官也供认徇私舞弊,将在卷中做了暗记的三位盐商子弟,点了举人。

  三个考官被当堂革去功名,收监看管。按照常理来说,只要行贿考生供认贿赂的去向,将受贿钱财数额查清,就可结案了。

  然而,舞弊案查到这里,似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因为不断地有包含口供的卷宗丢失、中间证人死去。

  尤其是一个关键证人死在了狱中,他正是是堂上陪审官、两江总督噶礼,府上的仆人。

  噶礼身为本次案件的陪审官,不仅是两江总督,手握安徽、江西、浙江三省的军政大权,更是正红旗出身,祖上曾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如今更是康熙皇帝乳母的亲儿子,钦差大臣户部尚书的儿女亲家。

  真正的皇亲国戚、封疆大吏、一品大员。

  钦差大臣骑虎难下,左右不是人,迟迟不给康熙复命。

  陪考官之一的江苏巡抚,张伯行,35岁考取进士,42岁步入仕途,对寒门士子们的遭遇非常同情。于是,他不畏惧权势,向康熙密报,弹劾噶礼,举报他就是科场舞弊者背后的大老虎、保护伞。

  与此同时,噶礼也趁机报复,污蔑张伯行和禁书文人来往密切,似有谋反意图。

  两位陪考官,在朝堂之上反目,文武百官纷纷站队,只不过,绝大多数官员对噶礼的罪行,装聋作哑,反而主张将张伯行革职查办,对于噶礼降职一级处理。

  虽然后来还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钦差大臣重审,但收效甚微,康熙内心深处认为噶礼主导了这一切的答案越来越明确,但苦于没有罪证,无从下手。

  此时,皇上的乳母站了出来,指证亲儿子噶礼贪赃枉法,在罪行败露之后,曾经下毒,在家中毒死母亲以便封口。

  康熙得知最后的真相后,极为震怒。

  最终留任张伯行,对涉案官员裁决如下:

  赐死皇亲国戚、封疆大吏、一品大员噶礼;

  对包括主考官、副主考官、阅卷官在内的13位官员,斩立决;

  行贿的考生,一律处以绞刑或枷责。

  3

  康乾盛世结束之后,大清王朝,就如同一个老迈的妇人,日暮西山,垂垂老矣。

  及至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天国已经席卷大清7年了,半壁江山落入贼人之手;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爆发,英法联军逼近了天津大沽口;俄国人趁火打劫,逼迫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

  八年前,以20岁年龄即位的咸丰,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

  虽然内交外困,暮气沉沉的官僚系统,让咸丰帝疲于奔命,但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他除弊求治,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

  这次出问题的会试,不再是江南,而是顺天府。

  顺天府,下辖包含京城在内的二十四州县。

  北闱乡试,和位于江宁(今南京)的江南乡试,各自负责半壁江山的士子科举。

  咸丰八年的九月十六日,放榜的日子。数千学子们,在上榜名单中,居然发现一位伶人(今称戏子),名唤平龄,以第七位的名次上榜。

  要知道的是,在清朝时期,社会依然有着等级森严的身份限制,伶人(戏子)是下等人,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更加不要说上榜了。虽然平龄是旗人身份,但是根据清朝的规定:凡为人家奴、长随、娼妓、优伶、隶、卒、或八旗户下人本身及其子孙,均不得应考入仕。

  如果说是一个普通伶人,语不惊人、貌不出众也就罢了,恰好平龄是一个出色的京剧伶人,经常登台演出。

  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个网络红人,粉丝上万的那种。

  于是,舆论发酵了20多天后,一位御史官员,将此事件上奏给了咸丰皇帝。

  本次北闱乡试的主考官,是道光、咸丰两朝的元老柏葰。他蒙古正蓝旗出身,先后担任过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从一品。

  咸丰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礼部尚书全庆、兵部尚书陈孚恩等会审此案。前两位都是大清的铁帽子王,后两位是省部级高官。从行政级别上而言,能够压得过主考官柏葰。

  听说皇帝挂帅,亲自督办,柏葰心里发虚,两腿打颤,求见咸丰帝。没想到的是皇帝避而不见,让他相信联合调查组。

  稍加审讯,会审调查组就发现,伶人上榜,只是这次科场舞弊案的开胃菜而已。

  这是一次系统性、群体性、塌方式的作弊事件。

  审查伶人的卷子时,墨卷草稿不全,诗文病句太多,错字连篇;然而在朱卷上,错别字均被阅卷官朱批修改掉了。

  刚想提审伶人,却发现伶人已经死于狱中。

  复查所有学子的答卷,错误试卷竟有50多本,有一位上榜举人的试卷,错别字高达三百多个。

  会审调查组初步查实,2位副主考官、3位同考官,收受贿赂,修改考生试卷和最终成绩等级。

  本来,主考官柏葰只是御下无方,管理失察,并未亲自参与到舞弊案之中。

  没想到的是,咸丰的宠臣肃顺,正好是主考官柏葰的政敌,一心想要和咸丰帝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扫除朝廷弊病,重整朝纲,正需要一个抓手和机会,来杀鸡儆猴。

  肃顺通过自己的眼线,审讯到了,一个考生本来无望中榜的,却听过多方渠道,联系上主考官柏葰,让他调下了一个寒门学子位于第238位的考卷,换成了行贿考生的卷子,成功上榜。

  所以,我们不要奇怪,顶替成绩这种黑幕,早在162年前,就被人玩烂了,并不新鲜。

  最终,咸丰皇帝忍痛裁决如下:

  包含主考官柏葰、2位副考官、2位同考官在内的5人被斩立决;

  3人被充军,7人被判充军后赎罪;

  7人被革职,16人被降级;

  38人被罚俸一年,13人被革去举人功名或停止会试资格;

  2人死于狱中。

  4

  科举制度始于隋代,止于清代末期,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

  虽然考试内容止于四书五经、八股文,将读书人的思想局限在故纸堆中,伤春悲秋、针砭时弊,然而科举制度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有效地削减了门阀士族的世代权威,为广大庶族子弟、寒门子弟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为统治阶级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信仰,成为读书人不变的傲骨。

  科举制度打通了社会最底层子弟向上逆袭的通道,寒门子弟也有了参与政权管理的可能性,封建王朝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教育的意义,已经有了天崩地裂的转变。

  在当今时代,教育的首要意义在于:教化年轻人,传承知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但是,教育的第二重意义,从未改变:

  为阶级固化的社会,留出一道可以流动的缝隙,给予底层人民向上逆袭的微薄希望,维持社会运行的公平底线。

  清朝发生的三次科场舞弊案,挑战了统治阶级的基本政治制度,触碰的是天下寒门的逆鳞。

  斩立决、绞刑、流放充军、抄没家产,刑罚固然过于残忍,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彰显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于科场舞弊案零容忍的高压姿态。

  大清朝已经灭亡108年了,湮灭在了岁月的黄土之下。

  但是,这种姿态理应成为后世的标准答案。

  如果在2020年的今天,现代社会再发生了如法炮制的科场舞弊案,我们却充耳不闻,岂不是让古人笑话今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19 07:38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