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17|回复: 0

豆腐乳:不受约束的银行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4 19: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GDP变成全球第一,但由于孤悬西半球,影响力尚未彰显。结果一战爆发了,欧洲打成一团,美国趁机大发战争财,1914-1919年,美国对外资本输出达132亿美元,其中给协约国贷款100多亿美元,就连战前的世界霸主英国都欠美国47亿美元。

  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美国的GDP已经是全球第一,但美国还是需要帮助英国恢复金本位,帮助欧洲经济恢复并保持住英国的世界霸权。

  毕竟那时候的美国还是一个孤立主义的国家,对旧大陆上的事务基本不感兴趣,也没有做好夺取全世界霸权的心理准备。

  这种心态的副产品反应在精英们制定的政策上,就是上世纪20年代中前期,以商务部长胡佛为代表的不少美国经济经济官员依然在操心欧洲的经济增长,希望通过刺激这些老朋友的发展来提高他们购买美国商品的能力,也为美国放出去的主权债务回笼资金。

  这个发展思路在今天看来是很奇怪的——用自己的钱,帮别的国家发展,还要稳定其他国家的霸权,以让他们能来买自己的商品——一看就是老国际主义了。

  但是,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美国欠下的巨额债务,说到底是很难偿清的。虽然各国都在勉强还债,但后来也是靠借新债还旧债维持着。想要美国的投资流入欧洲,美国必须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

  首先,必须降低利率,只有纽约的利率低于伦敦的利率,大量的资本出于逐利的本性,才会流向英国。其次,美国须实行宽松的信贷政策,对外大量贷款。

  但是宽松的经济政策,低利率的环境可不仅仅影响美国对外投资,也可诱导美国国内大量投机行为产生。毕竟低利率下,把钱存银行收益不大,还不如把钱投资于股票和债券。

  甚至银行也积极参与到给股票投机者融资的交易中心。联储银行从美联储贴现窗口以5%的利率借出资金,然后倒手以12%的利率借给经纪人,而经纪人又转身以20%的利率借给投资者。

  连街边卖热狗的老太太都看出来泡沫就要来了,美国那些高层能看不出来?

  胡佛就是这群明白人里的一个。

  由于大萧条爆发在胡佛任内,胡佛背了很大的锅。但是胡佛并不是不清楚形势的人,之前就意识到过经济过热的危害,他认为,美国最为迫切的是制止投机,这只能通过提高利率才能实现,即使这会影响美国国内团体和英国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但是,既得利益集团可从来没有答应过他要为了国家金融安全控制自己贪婪的野心。尤其是那些靠左右手倒钱赚得盆满钵满的银行家们。由于那时候美国银行涉及的业务非常广泛,从最传统的吸储放贷,到证券代理,再到各种实体和金融类的投资,就没有银行不能干的,中央政府对这些财经大亨也缺乏管理的手段,热钱在大佬们手中来去自如,靠低利率套利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有了热钱,就好办事。当时银行业在政府部门里也有很多代言人,像安德鲁·梅隆,就是美国的顶级大富豪,银行界的知名人物,后来更是当上了1921年-1932年三任总统的财政部长。

  他们都极力反对控制银行业。

  在这些人的阳谋阴谋运作下,从哈定到胡佛的三任共和党总统任期内,自由放任的原则是美国经济主基调。等到胡佛上台的时候,面对美国国内的投机行为,总统站出来强调要扩大政府的权力,加强对对外贷款的监督和审查来抑制国内的投机,已经是很有担当的行为了。

  所以胡佛虽然当上了总统,却也不敢把调门定得太高。在控制银行业的尝试中,他始终强调的是银行业的内部合作,而不是强制性的规范,立法也完全没跟上。

  行业自我约束当然是靠不住的,大萧条最后还是爆发在了胡佛任上。

  大萧条爆发后,有句民谣流传甚广: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

  ☉华尔街崩溃之日

  如果说美国人从这场危机中最终学到了什么的话,那也就是民众在经历了忍饥挨饿的惨痛教训后,终于对银行家的贪婪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政府监管的信任程度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为后来罗斯福政府出手干预利率,加强对银行业的政府监管做好了铺垫。

  但这多少有些亡羊补牢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4:51 , Processed in 0.1406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