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87|回复: 0

陶冬:政府工作报告,重要的是没有讲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6 05: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多数人将注意力放在财政赤字的多寡上。笔者认为,这是聚错焦了。李克强政府2012年成立,2012-19年这八年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发展”,每份报告中平均出现了130次,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排第一的还是“发展”但是频率只有69次,只有过去的一半多一点。接下来过去出现最频繁的四个词是“改革”、“建设”、“推进”、“经济”,这次被“就业”、“疫情”、“企业”、“支持”所取代,“建设”和“经济”排到#6、#7,“改革”的排名更退出前十。这是一份疫情下的工作报告,重点完全不同。

  这份疫情下的工作报道,计划安排财政赤字GDP比率3.6%,这个数字让不少投资者,尤其是海外投资者感到失望。的确,中国政府这次不想搞2009年的四万亿翻版,救了全世界却自己背上一身债,至今尚未摆脱其长期副作用。

  但是综合财政开支约占到GDP11%,其实规模也不小,各地市政基础设施遍地开花就是证明,在水泥、挖掘机订单飙升就是证明。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对持平的预算,既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又要维持财政平衡、预留政策空间。在这个大框架下,笔者认为有四个看点:

  1)北京决定不搞赤字财政货币化,维持央行的独立性。这种做法与美国的政策形成鲜明对照,两国走出不同的政策路径。这么做,短期央行印钱有限,人民币金融资产升值可能不及美元资产,长期对经济平衡和发展却是好事。这也预示中国政府在保住就业和民生的前提下,愿意允许经济出现周期性下滑,今年对降息不要有太大的期望。

  2)财政支出下沉到市县单位,增强对地方的支付转让,有利基层和低端消费。这次新增赤字一万亿和抗疫债券一万亿全部下发到基层,中央非刚性支出被砍了近一半,资金明显去往基层,去往民生和新城建。这是和过去不同的打法,效果有待检验,不过受惠主体应该不同。

  3)这次不提增长目标,固然有疫情的原因,也可能以后都不再规定死增长目标。自从朱镕基时代,增长目标是政府经济施政的重中之重,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政策边际效果却在递减,甚至鼓励数据造假。GDP本位主义可能彻底结束。

  4)“两新一重”值得关注,这可能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宏观方向。两新是新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指国家重点建设如雄安、交通水利工程等。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走到这一步,需要在节奏和方向上作调整,城市旧区改造、四五线城市建设是一个方向。新基建虽然政府投入不多,但是会在政策上鼓励民企投入,为中国率先进入数据和智能时代奠定基础。

  2020年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GDP要比十年前翻倍,经济学家也据此认为今年增长需要达到5.5-5.7%。政府口风似乎已转,小康社会是社会经济全方位的目标,不仅仅是GDP数值。换言之,政府不会强求GDP翻番。如果增长动力不足,在就业和民生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接受经济出现周期性回落。但是政府并没有消极不作为,两会后“地摊经济”一夜间遍地开花,在不无限扩大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寻找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的新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23:49 , Processed in 0.5004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