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43|回复: 0

风雨云雾:左宗棠收复新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0 12: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海防与塞防之争

  中国本是毫无争议的头号陆权大国。但是两次鸦片战争将中国推入了苦难的深渊。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同年,黄河、淮河流域爆发捻军起义。1862年,西北爆发陕甘回民起义。兵连祸结,战火四处蔓延。

  借助中国内乱,英国领头和策划了极为狠毒的侵华大围猎行动,涉及贸易、金融、意识形态、地缘包围等各个方面。清朝刚刚平定太平天国,在英国的支持下,阿古柏就于1865年入侵了中国新疆地区,经过三年攻杀战伐,于1867年建立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1870年,又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相继侵占吐鲁番盆地和乌鲁木齐等地。

  清朝政府左支右绌,勉力支撑。1868年平定捻军。1873年,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随后,清廷就是否需要继续出兵,收回新疆这一议题,发生了“海防”与“塞防”之争。用今天地缘政治的术语,就是海权与陆权孰轻孰重之争。这是一次关于中国命运前途的重大政策辩论。其中所展现的地缘政治问题,到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塞防派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代表,认为:新疆形势严峻,沙俄侵占伊犁已成“久假不归之势”,“我师迟一步,则俄人进一步,我师迟一日,则俄人进一日。事机之急,莫此为甚。”

  海防派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代表,认为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李鸿章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认为海防与塞防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李鸿章的主张得到多数大臣的认同,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表面采取折中态度,实质上亦是反对西征,赞同李鸿章的看法。

  这时,清政府又密谕正在督办西征粮饷、转运的左宗棠,听取他的意见。1875年4月12日,左宗棠上《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篇足可作为地缘战略教科书的文章。其境界之深远,思虑之周详,比任何单纯主张海防或塞防的大臣都不知高出多少倍。

  左宗棠驳斥了单纯注重塞防或海防的思想,认为两者都不可放弃:“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左宗棠逐条驳斥了海防派提出的观点(以下结合了左宗棠的其它文章,并有所发挥):

  (1)所谓“停撤塞防之饷,匀作海防之饷”,根本就做不到。如果不西征新疆,就必须严密防守玉门关。左宗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这样做耗费巨大,不可能节省防御经费。因为玉门是个不毛之地,在那里屯驻重兵,粮草和给养全都要靠后方补给,当时的运输工具还十分原始,大批物资经过漫长的河西走廊运到玉门,仅巨额运费就会成为中国一项永久性的沉重负担。

  (2)所谓“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是完全错误的看法。不错,西出玉门关,的确是沙漠一片。但是到了新疆西部,却又有物产丰饶的“富八城”之地。北疆自乌鲁木齐迤西,南疆自阿克苏迤西,土沃泉甘,物产殷阜。如果拿下了这些地方,兴办兵屯、民屯,招徕客籍和土著人民,以充实边塞,很多东西可以自给,然后就可以慢慢减少驻军,所需要的军饷自然能够节省不少,至少比苦守玉门关好得多。

  (3)所谓“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纯粹是目光短浅之论。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防守边疆。边疆设在何处,自有道理。如果乾隆不开辟新疆,那么清朝势必以玉门关为边城。而玉门的守军无法顾及长城以外的防务,那里是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根本无险可守。而俄国人一旦占有新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沿着长城东进,“日蹙百里,直达辽海”。这样一来,中国将失去长城以外的所有领土,陕西、甘肃、山西各个关隘要地就会时时遭到侵扰,防不胜防,连北京也会成为一座边城,“一日数警,永无宁日”。

  (4)所谓“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纯是一派胡言。自乾隆开辟新疆后,清朝能够实现西部地区近百年稳定,恰恰是得益于新疆优越的地形条件。新疆地区“三山夹两盆”(北阿尔泰山脉,南昆仑山脉,中间为天山山脉,将新疆隔为南北两个盆地)的形势,易守难攻,使外敌难以侵入。现在俄国日益强大,不断拓展国土,由西向东绵延万里,随时可能从任何一个边境地方向中国发动进攻。对敌人的防御,越深远越好。在我们拥有新疆的情况下,如果俄国人胆敢从中部侵入,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新疆深远包抄其后方,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我们的腹心地带才更加安全。因此,收复新疆,势在必行。

  (5)海防与塞防并无经费和时间上的冲突。左宗棠深刻地指出:西方国家人员到中国来,首要目的是为了做生意赚钱。他们根本不想占有过多中国领土。因为有了领土就必须考虑卫戍问题,必须要设立一系列的机构才能统治人民,这些都需要消耗精力和财政,西方商人根本不愿意考虑这些东西。现在中国与西方诸国均已签订若干通商条约,足以保证西方国家赚钱,他们何必突然对中国发难?如果发难,搞得不好因为战争,导致原有通商条约被废,对他们反而不利。因此,海防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一个急迫的问题。现阶段海防可以从一些容易的、花钱少的地方着手。等到新疆平定后,西征所需费用减少,就可以回头大力发展海防了。

  (6)左宗棠被人们津津乐道、肃然生敬的一个小故事是命令手下“抬棺西征”,这个故事发生在左宗棠打垮阿古柏,准备收复被沙俄占领的伊犁地区的征途中。然而很少有人分析这个故事背后的战略意义。事实上,伊犁河谷地区,是整个新疆-中亚以至西亚地区雨水最为丰沛的地方,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这里盛产各类作物,粮食产量很高,对于支撑新疆的卫戍极具战略意义。历史上的大月氏人、乌孙人、西辽曾以此地区为中心建立过较强大的政权。唐代和清代则是在平定伊犁地区后,才能够在西部地区建立统治秩序。左宗棠令人“抬棺西征”,绝不仅仅是为了激励将士,而是要告诉所有的西征将士和清政府,伊犁地区的战略地位极端重要,哪怕自己战死,收复伊犁的行动也绝不能停止。

  左宗棠的以上认识实际上反驳了美国地缘政治学家马汉关于“一个国家难以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的论断。马汉以英国和法国为例,认为: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法国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便居于劣势。事实上,法国难以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不意味着别的国家也不能同时发展。例如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地形之利,减少防御成本,从而将更多的经费用于发展,兼顾海权与陆权。

  左宗棠的这些思想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林则徐和魏源。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来到新疆,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从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塞防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

  184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

  魏源对左宗棠的影响更为显著。左宗棠曾熟读深研魏源著作。《皇朝经世文编》、《海图国志》、《圣武记》,都对左宗棠有着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其事业的理论基础。其中所涉及的地缘政治、军事方略、经邦济世之道,自然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行动有着莫大的关联。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宗棠关于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见解深深打动了朝廷重臣文祥,使其改变了偏重海防的想法。在文祥表态支持和呼吁之下,清政府决心派军队收复新疆,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为收复新疆,左宗棠采取了先北后南的战略,即先收复北疆,后收复南疆。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北八城广,而南八城狭,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乾隆时期克定新疆就是按照先北后南的次序。占领北疆之后,军队的给养可以很快得到当地资源的补充,回旋余地也大。等到敌人南逃,做困兽之斗、垂死挣扎的时候,由于南疆可作防守的地域促狭,围剿起来也比较容易。

  至于具体战术,左宗棠采取了“缓进急战”的办法。所谓“缓进”,就是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调集军队,操练将士,作好充分的准备。随后,大军在刘锦棠的率领下,进击北疆。所谓“急战”,就是战斗时迅速打败敌人,夺回领土。1876年6月至11月,不到半年时间,即全部收复阿古柏所占领的北疆之地。此时,由于天寒地冻,大军进行休整。第二年,1877年4月,大军开赴南疆,稳扎稳打,逐次推进。10月份始发生实质性战斗,到次年(1878)1月即全部收复南疆。总的来说,真正进行战斗的时间很短,用以准备的时间很长。

  为什么要采取“缓进”之术?因为就军事实力来说,阿古柏的军队与左宗棠的西征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西征最困难的是给养、武器的准备,以及气候的挑战。只有通过缓进,才能把相关的条件准备充分,战斗时方可一击成功。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造成无谓的损兵折将,甚至导致西征的失败。为什么要“急战”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消灭敌人,减少损失。一旦打成消耗战,可能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缓进急战”之术对于现代战争颇有启示。随着武器日益先进,“兵贵神速”这句话已经有了许多新的涵义。必须是条件准备充分之下的“神速”,对现代战争才有意义。否则,缺乏战争器材和多兵种配合的士兵即使很快到达战斗现场,也只会徒增亡损。

  消灭阿古柏势力后,伊梨地区仍然被沙俄非法侵占。1878年7月,清廷派崇厚与沙俄谈判,昏庸丧胆的崇厚在沙俄的恫吓下,竟然与之签订了屈辱的《里瓦几亚条约》。消息传来,舆论大哗。1880年4月,左宗棠开始部署军队,准备以刘锦棠步骑万人出乌什,张曜所部七千人从阿克苏分两路直取伊犁。沙俄迫于形势,与清朝政府派出的新代表曾纪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这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相对崇厚答应的条件,总算收回了一些权益。

  左宗棠收复新疆,对于近现代中国的重要意义,无论怎样形容都不过分。如果当时没有收复新疆,那么西藏也可能随之落入外人之手。今天的中国可能成为第二个北宋王朝。两宋的地缘形势之恶劣,政权生存之艰难,已经被历史证明。

  收复新疆显著加大了中国地缘的纵深回旋余地。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陆权国家必须依托地缘纵深,才能以空间换时间,与来犯的强敌进行周旋,最终战而胜之。中国、苏联之所以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与国土广阔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新疆的地缘优势依然对中国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新疆的地形险要,东突恐怖分子难以随意进出,才使得新疆的社会局面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否则,新疆地区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将会十分高昂。而东突分子为了偷渡出境,竟然要选择万里之遥的南部省份,因此才造成了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血案和东突分子枪杀越南边防军官的事件。这进一步证明了新疆对中国的重要。当然,现在中国已在南方省份加强对东突分子的防范,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使命首先是要摆脱亡国灭种的命运,站立到世界民族之林,然后再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抚今追昔,就不能不缅怀先辈的伟大功绩。假如不是林则徐、魏源、左宗棠这些民族英雄通过艰巨努力所打下的基础,就不可能会有今天走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可能。我们曾经有过一段极力否定古代仁人志士的历史,除了少数农民起义领袖,其余一切人等几乎都被称为“奴隶主、地主阶级分子”,这是十分不正常的。我们的历史观念应该变得更客观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15:2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