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99|回复: 0

刘晓博:深圳都市圈来了,扩容还有戏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7 12: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随着深圳发改委《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的发布,“深圳都市圈”这个“老概念”引起了“新关注”。

  这引发了一场民间的热烈讨论:面积狭小的深圳,未来到底是走“扩容之路”、“飞地之路”,还是“都市圈之路”?

  我之所以说“深圳都市圈”是个“老概念”,是因为“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这个“圈子”已经存在6年了。

  媒体和公众的记忆力一般只有3到6个月,他们如获至宝地炒作“深圳都市圈”,认为这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时的新概念,是深圳获得的新礼物。

  上图是“南方都市报”2016年5月的报道,已经把“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称为“C5深圳大都市圈”。而且清晰地向我们交代了背景:

  深、莞、惠经济圈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珠三角一体化重点区域。2014年,省政府正式批准河源、汕尾按照“3+2”模式加入深、莞、惠经济圈。

  当然,广州的“3+3”经济圈(广州、佛山、肇庆、清远、韶关、云浮)也是在那前后形成的。

  只不过,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之后,都市圈的概念才全面走红。其实经济圈和都市圈,基本上是一回事。

  而广东省又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从2019年11月到2020年5月,连续下发了4个文件,反复确定了广东省要重点发展的5个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

  深圳官方关于“深圳都市圈”的最新说法是:

  加快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是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充分借鉴三大世界级湾区发展经验,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合理确定都市圈发展重大任务举措,助力河源、汕尾融入大湾区建设。

  二是找准战略抓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强做大海洋经济,积极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金融等新兴产业。努力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国家及南太平洋岛国的涉外调研和合作交流。

  三是加强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与广州的战略合作,实现“双核驱动、比翼齐飞”,共同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加强与中山、珠海、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合作交流。

  这向我们透露了以下信息:

  第一,深圳都市圈规划尚未编制,深圳目前要按照省里的要求,承担起牵头的责任,协调东莞、惠州、河源、汕尾一起参与。但深圳不是另外四城市的上级,所以必定有广东省的参与,所以,这个都市圈首先要符合广东省的规划和部署,然后照顾深圳乃至4个城市的诉求。

  第二,深圳在这段表述“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给自己划了4个圈子。深圳都市圈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拓展深圳经济腹地的,但这不是深圳对外合作的全部。

  深圳还准备抓住国家给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还要加强跟广州都市圈的合作。此外,深圳还将强化跟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的合作。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广州、佛山、珠海、中山比河源、汕尾距离深圳近,产业关联度更高。从市场资源配置的角度,广、佛、珠、中其实也是深圳都市圈成员,香港澳门当然也是。反过来,深圳也是广州都市圈成员、香港都市圈成员。

  上图是“深圳都市圈”5个成员的基本情况。

  5个城市梯度明显:深圳遥遥领先,是绝对的中心;东莞实力雄厚,是当仁不让的副中心;惠州位居第三,是深圳东进最好的承接点、过渡地带;至于汕尾和河源,地大物博、生态优良,发展潜力巨大。

  在广东5个都市圈里,广州都市圈面积最大,深圳都市圈人口、经济总量、资金总量则位居第一。这两个都市圈都比较成熟,只是韶关、云浮距离广州稍远,河源和汕尾距离深圳稍远,事实上超过了有效辐射半径。但政府规划有时需要“逆周期”、“反趋势”的勇气,否则落后地区还有什么指望。

  至于珠江口西岸、汕潮揭和湛茂三个都市圈,则是以广东省确立的三个副中心担纲,它们是珠海、汕头和湛江。阳江是划给珠江口西岸,还是湛茂,尚未最后明确,似乎给“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可能性偏大。

  这样,广东省21个地市,20个被装入了5大都市圈,只有东北角的梅州被遗漏了。梅州距离深圳和广州都超过300公里,跟潮汕又不是一个文化圈。从文化、地理上看,给深圳都市圈比较合适。

  由5个城市组成的深圳都市圈,总面积达到了3.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8.5个深圳,总人口也达到了3200万(实际人口估计超过4700万)。那么,深圳还有扩容的必要吗?

  我个人的看法是:深圳仍有扩容的必要。无论是“飞地经济”,还是都市圈,都没有办法取代行政区划的调整。

  想想看,广东省力推“深莞惠河汕经济圈”都6年了,为什么直到今天大部分人才知道?就是因为“都市圈(经济圈)”听起来很时髦,实际上比较低效。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公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建设在全国提速。但正是在这之后,中央有3个更高规格的文件,连续不断提到了“优化行政区划”,“提高中心城市承载能力”。

  由此可见,都市圈和行政区划调整不矛盾。最近一例城市扩容,是山东省省会济南,扩容之前济南面积相当于3.5个深圳,扩容之后相当于5个深圳(下图)。济南的人口密度、地均GDP都远远无法跟深圳相比。

  有人建议把汕尾整体并入深圳,以解决深圳的扩容问题,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飞地模式”。

  从汕尾中心城区到深圳中心城区隔着惠州,直线距离达到140公里。而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即便是一线城市的有效辐射半径也很难超过60公里。上海够强大吧,它的临港地区同样没有人气,跟三线城市差不多。

  如果飞地经济有效,把青海划给北京,把新疆划给上海,中国不早就全面腾飞了吗?

  飞地经济可以试验一下,仅此而言。它的代价、资源浪费是非常严重的。

  至于都市圈,其实协调成本也非常高。未来深圳都市圈即便建成,也不是深圳等5个城市可以自己协商、独立运转的,必须时不时要省里来协调。

  要知道,中国是强政府社会,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资源主要掌握的政府手里。而政府的积极性,跟政绩考核密切相关。虽然都市圈里可以设定比较好的“分配机制”,但毕竟不如自己100%来的实在。

  所以我常开玩笑说:纽约、东京很小,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市长只能管理几百平方公里,最多2000平方公里。中国的体制是,我们的书记市长最好管理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这样才能真正高效。

  中国要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新型城镇化、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让1万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心城市扩容,是必要条件。

  不仅深圳需要扩容、厦门需要扩容,广州、上海、郑州、武汉、南京都不够1万平方公里,都应该扩容。就连1.6万平方公里的北京,也应该拿下北三县,或者廊坊的大部分。

  做大中心城市,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经济效率,还可以减少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6 06:11 , Processed in 0.1562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