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12|回复: 0

半佛仙人:千座城是如何被亿万传薪人点亮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7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在家里真的待了很久,足足一个多月没出过门。

  那段时间里,我最大的感受,其实是一种疏离感。

  明明我就在城市之中,但我却觉得自己好像被城市抛弃了。

  这种感觉非常奇怪,因为我其实一直待在家里,待在这个和往常似乎没有太大不同的城市里。

  那些属于城市的标志性的东西,那些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交通要道,他们都还在,就连红绿灯都不曾少掉一个。

  但是当我打开窗户往外看,发现那些过去熟悉的、甚至有些觉得腻了的声音和汹涌的人潮全都消失不见了的时候。

  我突然发现,没有人的城市变得陌生了起来。

  或许城市并不是只由那些建筑物和钢筋水泥组成的,这两个字的背后,其实还有更多。

  清晨在街边叫卖的小贩,戴着红袖章走来走去的大妈,CBD三十层的写字楼里做对冲交易的Vivian和楼下正在送快递的王二蛋,这些才是城市的核心。

  只是在平时,他们一直都在,仿佛永远不会离开。

  以至于我们从未真正想象过一种情况,那就是如果一个城市里没有了人的参与,会变成什么模样。

  疫情到来后,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城市会失去它的光。

  以往很多人喜欢用各种数据来描述一个城市,在这些数据里,人的存在是被数字量化了的。

  一个清洁工和一个霸道总裁,他们挣到的钱和他们创造的GDP当然是不一样的,人好像被数字区分开来了。

  但是在疫情里我们忽然发现,这个城市不能缺少总裁,但同样也不能缺少清洁工。

  在本质上,他们是相同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可能有的人力量大,有的人力量小一些,就好像光有蜡烛灯火,也有夜色霓虹,但它们都是带给城市色彩的存在,少了任何一个人的参与,城市都会褪色一分。

  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人需要城市。

  但城市也同样需要人。

  2

  有人会觉得是城市成就了人。

  但疫情到来以后,我发现人也在成就城市。

  今年4月8号的时候,武汉终于解封了。

  那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新闻——说是新闻,其实内容非常寻常,只是一家热干面馆前面,排起了长队而已。

  但这家排起长队的面馆,是在武汉。

  提到这个词的时候,这副画面忽然就变得不一样了起来。

  甚至不需要过多的解说,只看着面馆前的人头攒动,看着队伍里的老人小孩和年轻人,看到这个场景的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武汉人还是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的人,都一定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绪。

  很难用语言表达,但一碗热干面却可以传递得淋漓尽致。

  那是武汉人每天过早都必备的东西,甚至是他们开始一天生活的仪式的组成部分。

  但在封城的那段时间里,丰富多样的“过早”没有了,很多人的主食变成了各种速食品。

  也许在此之前有很多人都想象过,解封的第一天他们要去干如何如何的事情,要怎么度过,怎么弥补自己。

  但是真到了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武汉人做的第一件事,还是来买一碗热干面。

  这并不是什么特别贵的食物,但却是他们那些平凡且平淡,但又安心的往日生活,重新归来的证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人间烟火气,胜过世间一切美味珍馐。

  因为正是这股人间烟火,让城市成为了城市。

  看起来,是人在渴求重返城市——

  排完了队,有人把热干面打包带回家,有人迫不及待,站在路边开吃,有人加了能加的所有料,吃了一碗豪华版的热干面。

  还有更多人,在吃下第一口热干面的时候,就开始有些咽哽。

  但是城市又何尝不是因为这些一个个的普通人的归来,才重新拥有了自己的灵魂。

  3

  很多人,不同城市的人,都在关心武汉的复苏。

  知乎上曾经有过一个热门问题,封城一个月了,武汉人还有钱吗?那个问题下有许多武汉人回答说,基本的生存其实没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没办法工作,那种坐吃山空的感觉让人恐慌。

  武汉解封后,除了那一口热干面,更让所有人欣喜的是那些在武汉的工厂和武汉的企业,又重新可以开始运作,那些阔别已久的人,他们又回来了。

  车间里开始有了机器发动的声音,CBD里遵守dress code着装严谨的上班族终于能够走出家门朝九晚五,过去那些让人厌恶的无趣的生活,在此刻忽然变得充满了吸引力。

  5月7号的时候,有个网友在微博上说,在武汉封城前的最后一天,她往武汉寄了一个邮件,时隔三个月后,终于收到了回函。

  在那条微博里,她说自己的心情特别复杂,连用了很多个“哭出来”的表情。

  武汉的确是在恢复到往日的样子,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在回到那条可能不刺激,但是令人安心的正轨上。

  5月13日,武汉市26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从物联网到无纺布产品。从高新技术到最贴近生活的接地气的那些生活用品,一切都正在回归之中。

  其实在复苏的又何止是武汉,这个网友自己的城市,也同样在复苏之中。

  很多不同的城市,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哪怕一个小县城,都正在努力回到那条正轨。

  前几天,央视的新闻频道做了一个调查,那些在疫情期间压抑了太久的普通人,正在把之前想吃但是吃不到的东西、想做但是做不了的事情,加倍补偿回来。

  这个调查显示,五一假期中,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是出门到店消费最多的城市;

  上海人放假的时候喜欢在公园喝咖啡,昆明人点了很多烧烤。

  哈尔滨人下了最多的麻辣烫外卖订单,长沙和西安人偏爱小龙虾。

  每一个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冻,回到寻常的生活中。

  在这个特殊时期,这种努力甚至是显得非常有趣的,透出了不同城市的人们,相同的智慧与乐观——

  重庆人离不开火锅,于是他们在不同桌子之间垂下长长的帘子,用来减少接触;

  天津人喜欢吃煎饼果子,于是店铺前装了一个“滑梯”,刚做好的煎饼果子可以顺着滑梯送到客人手里,不用面对面接触;

  甚至连甘肃兰州的剧院,也改在了黄河游船上演出今年第一次舞剧《敦煌飞天》,用直播的形式播放给几百万游客观看。

  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城市复苏的期许,甚至是参与一个线上点亮自己城市的活动,即使并不为了奖金,这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祈愿.

  每个城市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个后疫情时代。

  重庆人吃着火锅唱着歌,打着麻将泡着茶,便度过了一天的闲适时光;

  天津人排队买煎饼果子,和陌生人又说起了对口相声,这是属于老天津人的生活方式;

  兰州人在家门口看到了敦煌飞天,迎接到了阔别已久的游客,这座旅行城市又积蓄了自己的能量,焕发出新的光芒。

  大家都在消费,都在生产,都在成为自己城市的那道光。

  4

  这些天以来,我越来越觉得世界正在变好。

  城市也正在回到我曾经熟悉的模样。

  虽然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进出小区还是需要健康码和体温测量,甚至去很多城市还要准备核酸检测报告。

  但是街面上的人流肉眼可见地变得多了起来,恢复营业的商店越来越多,除了那些生存所必须的超市、便利店,我们生活所依赖的健身房、公园甚至是电影院,也在陆陆续续地开放。

  从“疫情期间”到“后疫情时代”,城市仿佛在做一道数学题。

  先是一个大刀阔斧的减法,减去了几乎所有的生活娱乐和交通出行,也减去了人与人在现实中的沟通。

  在后疫情时代,这些东西都在一个个被加回来,每回来一部分,城市就变得更完整一点。

  其实我以前经常会觉得城市里的人太多了,甚至会想如果城市能够清净一些就好了。

  但是此时此刻,我却为街上越来越多的行人而感到无比欣喜,因为这就是城市在复苏的征兆。

  我知道,等到一切都变回原样的时候,等到地铁又变得拥堵,饭店里酒桌上,又充满嘈杂和高谈阔论,CBD和商业街的人流又变得密密麻麻的时候,其实城市就真正活过来了。

  这样的城市可能很普通很平凡,和以前没什么两样,但正常的生活,本来就是很平淡的啊。

  在经历了疫情以后,这种平淡的人间烟火,反而让我觉得特别安心。

  就像疫情期间,那个从广元市出发,去支援武汉的护士赵英明,在送别现场她的丈夫喊出了2020年最动人的情话之一:

  “赵英明,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一年的家务我包做了!”

  那一刻这个平时不做家务的男人心里是真情实意地愿意付出一切,只要他的妻子能平安无事。

  这个画面的确很感人,但是如果可以,无论是赵英明还是她的丈夫,其实都不希望这句“最美情话”出现。

  因为它只会出现在特殊时期,出现在生活剧变,遭遇危险的时候。

  那些平常的日子里,可能两个人还会拌拌嘴,吵吵架,互相嫌弃。

  但是平常且平安,这就是生活的底色。

  我们所付出一切拼命追寻的,也不过就是这样一份平安啊。

  前段时间,护士赵英明终于从前线回到家,全国人都在关注她丈夫到底会不会实现诺言。

  有记者专程去采访,赵英明说老公最近确实没让她做家务了,但是却买了一个扫地机器人。

  她丈夫的“小机灵”让很多人又好气又好笑,但这个听起来有些滑头的做法背后,却是一个已经没有那么沉重的、容得下轻松和笑容的气氛。

  这个小段子,是我们的城市正在走出疫情阴影的最好证据。

  疫情期间有很多很多非常深沉的死生契阔,但是后疫情时代这种淡淡的温情,同样美好温柔。

  5

  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里,我们在家里隐忍着,等待着,努力不给前线的医护人员添麻烦。

  其实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就是那份坚信城市终究会复苏的希望。

  就像这个视频里展现的那样——

  有你,城市才有光!

  我们穷尽智慧和妙想奇思,把漫长的宅家日子过得有趣,才最终等到了城市的解封。

  这种坚忍的守候,就是一道道微茫但却不可忽视的光。

  每一个不曾放弃的普通人,都是我们城市的传薪人。

  而在这个后疫情时代,我们都在走出家门,用每一件细微的小事,通过每一次消费和生产,为城市注入久违的生命力。

  并不需要多隆重——

  也许只是点了一份麻辣烫,一碗热干面,或是在商场买了一件心仪的衣服,规划好了下一次旅行。

  不光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企业同样在为城市的复苏付出他们的努力。

  这段时间,平安壹钱包举办了一个活动,叫“520集能量点亮全国”。

  5月20日前,用户只要参与活动就可以获得10个能量点亮一座城市,还可以通过邀请好友,参与pk赛等方式获取并积攒能量,再点亮其他城市,最终点亮全国。

  点亮全国的用户就可以在5月20日当天瓜分千万复苏补贴,还可赢取锦鲤大奖,最高可获得18888元全国旅行基金。

  积攒的能量点亮城市后并不会消失,这些能量都有概率兑换现金提现,或是翻倍卡券奖励。

  努力在现实生活中点亮城市之余,我们不妨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在线上点亮更多的城市,乃至全国。

  因为,

  有你,城市才有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10:11 , Processed in 0.5158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