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63|回复: 0

云石:工业与科技——中美博弈的终极赛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5 15: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有人都知道,中美关系已经发生了质变。无论疫情在接下来是走向终结还是长期持续,在渡过了最早的慌乱后,稳下阵脚来的美国,势必会开启对华的疯狂打压——无论届时住在白宫的是特朗普还是拜登。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斗争或将取代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不分出个输赢胜负,恐怕这场博弈是终结不了的。

  而这场斗争,不仅影响到中美格局,也会影响到未来一两百年的人类文明进程;同时,势必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前途和命运。中国若能取胜,或者说扛住美国暴击,中国人将一扫五百年来之阴霾和晦气,重享古典时代华夏贵胄的荣耀和风光;而若失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之惨状,就是中国人的前车之鉴——甚至,下场比他们还要惨!

  站在大浪即将来袭的今时今日,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这场本世纪人类最大博弈的最后结果。但决定这场博弈胜负的关键因素,大家其实还是看得清的。虽然博弈过程中的变量很多,但真正能决定博弈的最关键因素,无非是两样——工业,以及科技!

  工业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财富创造的基石。二战时,美国正是靠令人头晕目眩的恐怖工业产能,压倒拥有强大斗争意志的德日,慑服有着百年霸主底蕴的英法,最终在战后走上神坛,建立其属于自己的帝国时代;而科技,则是决定工业质量和财富创造速度的关键。正是凭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拉开了与苏联的实力代差,最终对拥有恐怖重工业产能的红色东方帝国实现强势碾压,真正成为傲视全球的唯一主宰。

  现在的人类,依然处于工业时代,所以,工业与科技,工业产能与尖端科技,依然是决定大国博弈的两大关键胜负手。在即将到来的中美博弈中,这二者,依然是决定两方成败的关键因素。谁能在这两大要素中占得长期性优势,谁就能取得博弈的战略主动权,并最终获得这场博弈的胜利。

  而从现在来看,工业与科技,中美各占其一:

  中国方面,作为世界工厂,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的完整与齐全放眼世界无以伦比,但受制于后发国家的身份,以及被西方科技封锁的大环境,中国的科技在过去长时间内依然整体停留在相对较低阶段——跟其他国家比当然是超级领先,但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没有足够的科技,尤其是尖端科技支撑,中国工业就无法摆脱大而不强的的困境,仅靠产能堆砌出的规模优势,早晚会被科技创新带动的效能提升所超越和压制;这种局面若不改变,中国工业势必将像当年的苏联重工业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落伍,最终沦为不堪大用的破铜烂铁。

  所以,科技就是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命门,也是决定中国博弈成败的关键。

  而美国则刚好掉了个个。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科技支撑,但却在过去几十年里,出于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驱使,而放任工业体系大量外流——时至今日,美国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打造出的恐怖工业产能,已经所剩无几,而放弃的这些产能份额,十有八九都转移了中国。

  这就有了隐患。科技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之上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和产能,不仅为科技的发展积累经验和技术,同样也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没了工业支撑,科技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无缘之木,无源之水,最终就会沦为空中楼阁,早晚免不了坍塌的结局。

  搁在以前,虽然工业制造外流到了中国,但美国资本依然能够顺畅的控制和利用——这样虽然美国这个国家,享受不到工业制造本身带来的财富增加;但美国的科技,依然可以依托位于中国的工业体系,汲取技术经验的同时赚取利润,以支撑自己的成长——苹果就是这方面的优秀典范。

  但未来,随着中美博弈逐渐激化,这种格局就变得越来越尴尬。虽然中国方面肯定不会阻止美国科技对中国工业体系的使用;但对美国自身来说,继续依托中国的工业体系,不仅战略风险大增,最关键的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资敌——毕竟这套工业体系,美国能用,中国自然也能用,美国可以从中汲取利润和经验、技术积累,中国同样也可以;而且中国还可以借助工业体系本身创造的财富,助推自身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基于这种逻辑,既然美国已经下定决心要遏制中国,甚至将其放倒;那位于中国的这套工业体系,它就不能再使用!

  可问题是,现在全球的工业体系和产能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国,美国如果不使用中国的,那意味着它就没得用了!

  这样美国就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当它在跟中国博弈时,空有科技优势,却没有工业基础做支撑!

  这就是中美博弈接下来的格局:工业和科技,博弈的两大胜负手,二者正好各占其一!

  这就有意思了。既然形成了这种局面,那么接下来二者的博弈关键也就很明显了:各自巩固各自的优势,补齐各自的短板。在这场博弈中,谁的既有优势保留的更多,短板补的更快,谁就会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上风!

  实际上,中美早就在这么做了。美国方面,近年一直在竭尽全力的推动制造回流,鼓励制造业撤出中国;而中国方面,中国制造2025也是推进的如火如荼,即便因中美贸易战而在声势和调门上有所降低,但实际行动却丝毫没有停止,反而在全力加速。

  这就构成了中美博弈的主旋律!实际上,仔细回顾中美近年来的各种斗法,无论是国际经贸也好,国际政治也罢,虽然这些外围博弈看上去热火朝天,但实际上,都是围绕工业和科技这两大基础展开的,都是在竭尽全力的维护己方优势,占领对方的制高点——毕竟,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只有把自家的基础夯牢实了,才能在这场决定未来百年人类格局的竞争和博弈中取得优势和胜利!

  当然,这种博弈,对双方来说,都是很艰难的——对中国而言,自身科技短板太明显,又面临西方《瓦森纳协定》的封锁,完全靠自力更生,确实非常不容易。而对美国来说,虽然它曾经是全球工业的集大成者,但这么多年自废武功,本事也都废弃的差不多了;再想捡起来,不仅费时费力,还得面临一个由奢入俭难的问题;国内也会因为这种违反经济规律的政治强推,而导致大众消费品成本大涨,民生困境加剧,进而让本就积弊重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有加速放大的风险。

  所以,短期内,中美依然还是互相离不开的。尽管二者心里都清楚,对方是自己最大的威胁;但中国高性价比消费品对美国社会稳定的支撑;以及美国需求对中国工业乃至科技的滋养,决定了他们依然不得不在战略疏离的同时,延续经济上互相依赖和捆绑。

  但从大势来看,这种捆绑,肯定是会趋弱的。只要美国不改变放倒中国的决心(这个几乎不可能改变了),它就必然会用一切手段,降低对中国工业体系的依赖,减少对中国科技的滋养。

  那么,在这种中美脱钩的大势下,二者会如何动作,促成自身战略目标的达成,夺取博弈的最终胜利?

  办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八个字:对外开放、对内改革!

  对中国来说,在美国对华战略转向敌对的大趋势下,它必然会竭尽所能的挖掘美国之外的其他世界的潜能——中国不仅需要这片市场份额的增加,来弥补美国市场丢失的损失;它更需要引入欧日韩等美系发达国家盟友的先进科技,来弥补美国封锁对中国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个看上去很难,但其实也不是做不到。美国毕竟不是当年的美国了。现在的它已经不能像二战后那样,通过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带来利益;通过朝鲜战争的订单来帮助日本复苏。特朗普在贸易战上的不分敌我,侧面证明了一点,作为西方共主的美国,已经衰落到不仅无法再通过利益共享,来维系盟友们的忠诚;反倒需要从盟友身上割肉,来维持自己日趋衰弱的身躯。

  政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无论过去多么亲密,既然没有共同利益基础,不能为自己带来足够的好处后,小弟对大哥的忠诚,终究会是打折扣的。

  而这就是中国的机会。作为依然潜力巨大,且现实中也不断成长的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中国有相当的空间,弥补美国自闭对盟友们造成的损失;中国相对良好的发展趋势,相对优秀的创造财富能力,也决定了中国有足够的内需增量,让欧日韩等美系盟友分享自家蛋糕做大带来的物质回报。

  所以,只要中国能保持自身经济增长态势,采取正确的国际政治、经济政策;中国依然能用不断放大的利益诱惑,笼络经济不同程度陷入困境,同时又不能从美国那里获得补充的欧日韩等美系盟友——而作为回报,他们当然不能追随美国,维系对华的封锁。

  这是中国方面的。对美国来说,受制于当下的国情,工业回流对他来说无疑是十分艰难的。甚至很多产业,回流根本就不可能不现实。美国既然无力推动,或者说无法迅速推动工业回流,但它又必须削弱对中国工业的依赖,限制中国工业体系的能力;所以它就必须推动中国以外工业国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帮它们承接自己短期承接不了,甚至长久都承接不了的中国产能外移。

  当然,这个同样是很麻烦的——毕竟中国工业体系不仅拥有即成事实的巨大优势,最关键的是,中国工业的巨大体量,决定了它无法被任何一个单一国家所完整承接——而分散承接的话,势必影响工业体系的效率和运转——这都意味着工业制造成本的提高。这种零散工业体系制造出的产品,相较于中国势必质次价高,且产能稳定性无法有效保证——这些东西进入到美国市场,都会加剧通货膨胀,加重美国本就已经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

  同时,产能转移到第三国,也意味着美国依然不能享受工业体系本身创造的财富,甚至风险都不能完全排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现在这些国家(比如越南),会因为美国帮助其挖中国墙角而感恩戴德,但一旦世易时移,他们未必不会在中国的恩威并施下改变倾向。工业基础放在别人手里,终究不如放在自家踏实。

  只不过,美国也没有办法。工业体系必须移出中国,自家又接不下——至少现在接不下,既然如此,明知并非最佳选择,但作为折中,也只有承受一些损耗,承担一些风险。

  这是对外开放角度来说的。对内,无论是中国的科技腾飞,还是美国的工业回流,都取决于二者的内部改革力度。

  美国制造的回流,除了成本问题,同样严重的,还有体制和文化的束缚。现行的美国体制,以及美国社会文化,明显不利于工业体系的运转,如果不能改革予以破除,美国始终无法在工业基础上实现对中国的反超。

  而中国在科技领域同样如此。制约中国科技的因素,除了作为后发者,在积累方面的先天不足,以及资金相对匮乏外,最重要的,同样是体制和文化的约束。中国体制在构建工业体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充分严重,但在科技创新方面,优越性的显现却仍有欠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企的官僚文化和作风,政治权力和资本对科研的过度干涉,无一不限制着科技的进步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如果接下来不能有效改变,中国科技对美国的全面反超,同样是遥遥无期。所以,能否打破这些桎梏,将直接决定中国科技逆袭的成败。

  总而言之,中美脱钩已不可避免,全球两大强国的正面博弈也正在徐徐开启。无论接下来这种博弈的形式,是相对温和的斗而不破,抑或撕破脸的新冷战;工业与科技,作为这场博弈的两大根本性元素,将最终决定这场博弈的结局,也将决定二者的命运和人类文明的走向。这两个赛道,现在已全面开启,双方的起点和目标也都十分清晰明确,至于接下来,谁能笑到最后,就得看双方在执行过程中的智慧和努力了!

  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面临的最大变局;是二战结束后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但同时,它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面临的最大历史性机遇!华夏文明五百年来的衰颓之势能否逆转,中国人被歧视,受剥削的命运能否改变,全都在此一举!所以大家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和忍耐,撸起袖子加油干吧!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2 18:40 , Processed in 0.2656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