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38|回复: 0

亮老板:通胀还是通缩,两会重点看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4 11: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进入今天的主题,先写一下近期我观察得比较多的事件和数据:

  (1)2016年以来,我们进入去杠杆周期,2019年在会议上取消了“去杠杆”的说法,但是整体我们国家的经济依然属于“滞胀”周期,这也给我们形成一种预期判断,那就是中国的经济是很容易“通胀”的,然而第一季度受到疫情因素影响,我们国家的CPI在跌,4月3.3%的增速环比降低了1%,猪肉和鸡肉的价格也在跌,同比下跌了超过10%。

  (2)CNN5月12日报道,由于对失业的担忧,美国3月的各项信用卡数据大跌30%,跌至历史最低值,与此同时,美国的储蓄率也达到了里根时代以来的最高水平,2月份是8%,3月是13.1%;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4月下降了0.8%,除去油价的影响,4月仍下降了0.4%,也是连续第二个月下降。

  (3)川普在呼吁将美国养老基金撤出中国,大约40亿美金的体量,同时挪威等国的养老金也在撤出中国,虽然整体占比不大,但是此举引发了昨日B股的大跌,在流动性方面严重打击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

  以上三条信息让我们看到了“通缩”的预期,讲白了就是经济形势不好,大家都不愿意消费,更不愿意投资,需求端的影响势必会传递给供给端,物价下跌使得大多数企业制造产品的积极性降低,产品数量和种类持续下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例如:

  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领先欧美一个阶段的周期,大致估计是接近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然而在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几乎是停摆期,按道理需求的大幅度降低会严重影响到供给端,假设库存过多的话,那么“复工复产”只会增加原有的库存,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恰恰相反,我国的战略性政策“三去一降一补”中,除了去杠杆之外,还有去库存,之前几年农业、地产、制造业工业品都是降低库存的阶段,只有在黄金储备上一直是增加库存的趋势。而降低库存的核心就是理解透“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供给端和需求端要匹配,将消化的效率提升之后才能够去库存。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

  (1)去年的猪肉涨价,除了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侧面也看出我国对于猪肉库存储量的不足。

  (2)今年大米等农产品的涨价,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粮食储备的不足,而目前我国正加大对美国粮食的进口。

  (3)钢铁和螺纹钢的库存在去年和今年都走出了相当强劲的趋势,侧面看出今年开始补多库存。

  疫情之后,关于复工复产我们也在对很多企业进行调研和跟踪:

  (1)家电领域,受到地产前几年库存周期的影响,库存方面一直不足,除了格力库存较多,美的、老板库存都比较少,而格力的库存增多主要是想押宝今年地产竣工后的市场反转,董明珠前段时间多次出来直播带货,其实也是为了帮助企业“去库存”。

  (2)消费电子领域,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富士康已经让苹果事业组的员工4到9月休假,苹果手机此前的库存积压较多,并没有华为的周转意识和危机感;华为也是国内手机厂商里受影响最小的,一季度出货量同比降了4.4%,其次的vivo同比都降了24.5%,小米出货量甚至减少了超过30%。毕竟20年前任总就写下过《华为的冬天》,危机意识不得不服。

  放了这两条大家都有所耳闻的新闻信息,大家应该可以看出,中国前几年的“去杠杆+去库存”,很好地“对接”了今年疫情带来的影响,而西方国家不仅在疫情控制上处理不足,在经济总体判断上,也和中国有差距。

  所以,从明面上看,这次美中之间的差距不仅存在于“疫情防控”上,在第二阶段的“复工复产”上,中国方面可以加大库存来提升供给端,并不完全侧重在需求端的提升,但是美国方面的“复工复产”更多是在提振消费者信心这一点上,从最近的储蓄率数据,消费数据,以及美联储和央行对待疫情处理的不同都可以看出,央行方面略显克制。

  目前来看,可以得出确定性的结论,疫情对需求端的打击并非是短暂的,毕竟全球爆发疫情的时间段不同,各国之间的猜忌也要多于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通缩”的预期也会逐渐显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各国政府央行不断降息,美国不仅无限QE,最近更传出要继续将利率降低至“负”。

  而中国方面,在前期“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推进之后,好的方面是降低了库存也消了泡沫,这足以在“通缩”预期下,放开部分的需求空间给到政府,也给到央行更多的政策调控空间,4月的数据已经看出来了这一点;但是也有不好的方面,那就是前几年的政策是否会“矫枉过正”进而打击了一些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动力?毕竟需求不能完全由政府推动,市场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更为健康。

  短期来看,目前市场对此的解读虽说还是比较“纠结”,我们需要认清目前国际形势的“通缩”预期,正视我们自己目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关键是如何实现疫情结束后市场化动力与需求的健康增长,这也是下周两会值得重点关注的点:

  首先,认清”通缩“预期,则此时会加大政府角色中的“需求”端,各项政策力度将会比较大,更多是自上而下的供给端政策推动逻辑,利好集中在几个方向:5G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环保、软件国产化。

  其次,兼顾疫情结束后市场化的动力增长,如果借助疫情对趋势强化的作用,更多是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驱动逻辑,利好将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医疗信息化、生物疫苗、家居家具、建筑楼宇设备。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大都集中体现在智能手机带来的产业链整合,包括消费电池、光电、TWS耳机、高清摄像头等精密仪器;而未来的想象力,是5G技术带来变革之后,带来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等方面的整合,这不仅会改变各行各业的运营逻辑,更多是产业整体的升级和社会增长的带动。

  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出分化,也能看出分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10:11 , Processed in 0.1875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