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95|回复: 1

寄生草:三国公案——魏延之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3 14: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蜀汉悲歌

  不归路:建兴十二年三月诸葛亮进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北伐,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召开了一个榻前会议,安排后事,遗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从此魏延便走上了不归路。

  杨议派费祎去传达命令,魏延说:丞相虽死,我今见在,怎么能为一个人的死活耽误天下大事呢?况且魏延何人,怎么能为杨议作断后将呢?

  费祎忽悠魏延说:杨议是一个文官,军事上的事他不懂,我去劝劝他,让他听你的,行不行?结果费祎一走,魏延就觉得不对,派人一打探,杨议已经准备率队南撤了。于是魏延大怒,率队就撤,结果他一走反而抢到了杨仪的前面,然后拆桥梁、烧栈道。杨议一看赶紧也撤吧,派人修桥铺路、备道兼程也跟着南撤。二人一边走一边告状,你告我反,我也告你反。

  魏延到了南谷口这个地方,杨仪跟着也到了。

  易中天先生说:刘禅派蒋琬带宿卫营,就是禁卫军,北上拦截魏延,杨仪也带着部队追击,双方就把魏延堵在了南谷口。

  易中天先生的这一讲法不妥,实际情况是什么呢?《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是这样的:“初,蒋琬率宿卫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

  也就是说,蒋琬只行了几十里,就传来了魏延的死讯,蒋琬于是就回去了,他根本就没到南谷口。

  为什么把这个问题特别指出来呢?因为它牵涉到魏延一案的定性问题。因为蒋琬是代表朝廷来的,如果蒋琬到了南谷口,魏延还敢采取军事行动,那不是谋反是什么?

  魏延在南谷口这个地方阻击杨仪,杨议派王平御之。两军一对阵,王平就采取了政治攻势,“叱延先登”,训斥魏延说:丞相平日待你们不薄,如今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这样呢?魏延的部下一听,知道魏延理曲,于是一哄而散,不为魏延所用。魏延无奈,父子数人逃往汉中。

  杨议派马岱“追斩之”。然后用脚踏着魏延的脑袋说:庸奴,还能做恶不?魏延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

  二、中天困惑:许多历史学家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个“遗令”有问题。朱子彦教授首先质疑的是会议的合法性,认为魏延当时已经是征西大将军、南郑候。论功劳论地位魏延都要比杨仪、姜维高的多。榻前会议把魏延排斥在外,事情本身就很可疑。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那么复杂,诸葛亮五丈原突然得病是个突发事件,时间可能不允许象平时那样,把军中的头头都请来开个军事会议,讨论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形势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撤军嘛!再者,以诸葛亮的习惯,把后事交待安排一下就完了,不一定要和众人讨论。

  另外还有个简单的解释,就是魏延如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当场就吵起来了,估计诸葛亮立马就会气死。

  另外还有三种说法:

  一是《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延长有反骨,他是要造反的。

  二是张作耀先生在《刘备传》中的说法,逼反魏延,除掉魏延。

  三是吕思勉、陈迩冬先生的说法:这个“遗令”靠不住,是杨议等人假传遗命。

  易中天先生认为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说:赞成《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延长有反骨,他是要造反的,你这是冤枉了魏延。承认诸葛亮下了这道命令,我们又得批评诸葛亮。说《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不是历史真相,我们就要否定陈寿,而陈寿也是良史呀!

  这就是中天困惑。

  经过长考以后, 易中天先生恍然大悟:诸葛亮这是要保护蜀汉政权呀!他要考虑的是顾全大局, 魏延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随他去吧。

  易中天先生的这一解释靠不靠谱呢?

  三、我来解答

  以上几种观点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这个“遗令”有问题。《三国演义》和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是小说,我们先不管他,我们先看看吕思勉、陈迩冬先生的说法:假传遗命。这个可能不可能?

  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有三点理由:

  第一:诸葛亮人品好、威望高,假传遗命很难达成统一。

  第二:和魏延有仇的只有杨议呀,要知道不管哪一种安排都是把魏延往死里坑的,其它人有必要趟这一趟浑水吗?没道理呀?你说我有一百万元,咱们分一分,这个容易商量得通。你说我有一个仇人,咱们几个把他杀了吧,这个未必商量得通。

  第三:平定魏延叛乱,杨仪是认为自己有大功的,如果“坑爹”行为是杨仪和费祎二人的阴谋,他就不会有这种想法,在受到冷落后就不会有太多的牢骚,而费祎举报杨仪也会投鼠忌器。

  哪么这个“遗命”到底有没有问题?

  先假设这个“遗命”有问题,那我们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给他一个更合理的安排。

  第一种安排:让魏延接班,很显然这不可能。因为诸葛亮在蜀军将士心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诸葛亮一死,立马人心惶惶,这仗不能再打了,而魏延是要把战斗进行到底的。正像魏延说的:“丞相虽死,我自见在”。以诸葛亮对魏延的了解,能把大权交给魏延吗?

  第二种安排:魏延不是不肯替杨仪断后吗?那就让魏延先撤,杨仪断后。这个也行不通,杨仪他不干呀!再说他也不是那块料呀。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谁断后的问题,而是谁接班的问题。

  那我们就有了另一种解释:这个“遗令”不但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合理的。也有两点理由:

  第一:断后人选没有错,大军撤退担任断后任务的一定是智勇双全,魏延、姜维符合这个条件。第二:战场位置决定魏延断后最方便。

  有人说那也不对呀?“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把魏延扔在那里不管,这难道不是问题?

  其实这不是诸葛亮的错,而是诸葛亮的无奈。

  诸葛亮用的是釜底抽薪的办法:大部队都撤了,就你魏延那点人马还打的什么劲,唯一的选择也只有跟着撤吧,这是人之常情。所以诸葛亮的这一安排是合理的,也是富于人性化的,只是他没有料到后面会发生那么多事,但绝没有把魏延扔在那里不管的意思。

  那为什么大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个安排有问题呢?我想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费祎见孙权,孙权问:“丞相军前,用谁当先破敌?”回答说是:“魏延为首”。权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未知耶”?

  费祎回来就把这番话告诉了诸葛亮。孔明叹曰:“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 费祎劝诸葛亮早作安排。诸葛亮回答说:“我自有法”。这是给魏延定了性的,魏延是要造反的,后来就有“魏延反,马岱斩”的说法,说马岱是诸葛亮预先安排在魏延身边的。《三国演义》影响巨大,那些历史学家有意无意的都受了影响。

  第二,这个安排确实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公平的讲诸葛亮不应为后面的问题负责。也就是诸葛亮的安排和后面发生的事情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好象张三对李四说:某人欠我二百元钱,你去替我要回来,结果李四去了把人杀了。做为一个法官你不能说,你要不叫李四要帐,李四会杀人吗?李四死刑,你也得枪毙。这显然有失公允。张三叫你去要帐不假,可没叫你去杀人呀!同样,诸葛亮只说:“军便自发”,没有叫魏延烧栈道,也没有叫魏延以兵相攻呀!

  第三方面的原因是某些历史学家在探讨历史问题时,他有追究深层次意义的习惯。也就是他有意无意把问题搞复杂化了,那些相对简单却符合历史真实的解释却反而成了他的盲区。

  四、谁该负责:事情既然发生了,就该有人对这个事件负责。那么,该谁来负这个责任呢?

  第一、费祎可疑。要说清楚费祎在此案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就让我们首先从费祎和魏延的关系说起。魏延和费祎都是河南信阳人,是老乡。魏延是信阳市三里店人,费祎是信阳罗山人。魏延在诸葛亮时代并没有受到重用,相反有被诸葛亮打压的嫌疑。他在蜀汉政权的高层人脉关系较差,没有什么朋友,费祎比较会做人,很懂人的心理,再加上老乡关系,魏延对他比较信任,是拿他当哥们的。所以,在得知费祎也“坑爹”时,他彻底崩溃,绝望、愤怒的情绪主宰了魏延。在魏延所有的行为中,烧栈道的行为是最不被人理解的,纯属“脑残”,就好比抗美援朝,大部队还在前方,你把鸭绿江大桥炸了。魏延的行为只能用“发疯、发狂”来解释,而导致魏延“疯狂”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能是来自最亲近、最信任人的背叛,而费祎正符合这个条件。

  在《三国志》魏延传中我们只看到他只说了一句话:“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出门,弛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也。他到底对魏延说了什么,因为魏延的死已成千古之迷。但从魏延的激烈反应看,他一定说了一些不寻常的话,他的表现令人起疑。我们知道杨仪、魏延二人水火不容,二人在一起经常吵架,每到“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流”时,别人劝不下,他能劝下。这时候怎么就没有一言相劝呢?他当劝不劝,令人可疑。

  在魏延一案中他没有留下明显的蛛丝马迹,但杨仪的自杀,却和他有直接的关系。杨仪在魏延一案后,受到了冷落,费祎去看杨仪,杨仪把费祎当哥们,向他诉苦、发牢骚。费祎回头就向“阿斗”告密。阿斗大怒,说杨仪怎么着,还不服气?于是把杨仪削职为民。杨仪被削职为民后臭毛病不改,牢骚照发,“阿斗”就派人去抓他,杨仪无奈选择了自杀。

  说费祎可疑,一是他有作案条件:他和二人最熟,也最为二人信任,他了解内情,和杨仪、魏延又是单线联系,便于做手脚。二是他有作案动机:魏延、杨仪死后,费祎在大臣中的排名哗哗上升,他是最大的受益者。史书上说:蒋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费祎有卖友求荣行为,不是好人呀!

  所以《三国演义》罗贯中就对这一情节重新进行了虚构:费祎至魏延寨中,屏退左右——“一应大事尽付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又说:“丞相遗命不可有违。”我们看这番话,明显有挑拨的意思。魏延正是听了他的一番话才勃然大怒的。可以说《三国演义》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第二、杨仪过分。易中天先生在讲到这个问题时说,历史学家的看法,多半倾向于是杨仪的责任。一是杨仪“以私愤杀大将,罪浮于延”。就是杨仪出于个人恩怨,杀了这样一员大将,他的罪比魏延的还要大。二是魏延功不可没,“夷其三族,亦太甚也”。陈迩冬先生更加了魏延“有大功,无大错,蒙大冤,遭大诬”的说明。易中天先生在讲到魏延之死时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你杨仪把魏延一家都杀了,你还用脚去踩他的脑袋,这个事情太过分了”。

  一家人都叫人杀了,脑袋再叫人踩两下,有什么。我同意陈迩冬先生说魏延“有大功”的说法,不同意“无大错,蒙大冤,遭大诬”的说法。

  首先,魏延不叛。理由有两点:其一、就像易中天先生所讲的:他是坚定的抗曹分子,他只是仗没有打过瘾。

  其二,没有理由。魏延在蜀国已经是官拜太守,征西、征北将军他都干过,并且是两度封侯的,他没有理由投降曹魏。到了曹魏那里充其量也就是这个待遇,还能让他当国防部长啊?家属还在成都呢?

  其次,魏延不反。魏延带兵向南跑而不向北跑,只能说明他不叛,不能说明他不反。南谷口兵败以后,他父子数人仍往汉中跑,这才说明他不反。他只所以还往南跑,是想论个是非曲直,让刘禅替他做主呢!

  魏延不听命令,不肯断后,已经理亏。但不断后就不断后吧、南撤就南撤吧,这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诸葛亮只说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并没有说不听命令就怎么着、怎么着的话。但魏延沿途把桥梁、栈道都烧了,这问题就大了,只这一条就是死罪。就好比抗美援朝,大部队还在前方,你把鸭绿江大桥炸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魏延被灭三族并不冤枉,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能容忍的。烧栈道这矛头对的就不仅是杨仪了,而是包括杨仪在内的数万蜀中将士。如果这个情报被司马懿知道,就有可能给数万蜀中将士造成灭顶之灾。

  这官司已经没法打了。

  所以,陈迩冬先生说魏延“无大错,蒙大冤,遭大诬”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魏延一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自己的看法:《三国志.》魏延传上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意如此,不便背叛。” 《三国志》后主传中说:“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陈寿给他定的性是:“争权不和,举兵相攻。”

  《三国志》王平传上说:“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这里就说的很明确了,是作乱。

  既然是作乱,“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杨仪作为一军统帅斩杀魏延,不能说一定有罪。杨仪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前半程始终拿捏的很到位,没有可以非议的地方。在南谷口魏延以兵相攻的时候,他派王平“御”延。一个“御”字,就说明了他是自卫行动。如果在两军阵上斩了魏延,就没有任何问题。但在魏延兵败以后,父子数人逃往汉中的时候,他派马岱追斩魏延,就有问题了。大将是不可以私自斩杀的。魏延已经穷途末路了,可以把他抓起来,让朝廷明正其罪呀!以魏延为蜀汉所立的功劳,罪止于身也就可以了,灭魏延三族,就显得有点过分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诸葛亮安排无错,魏延咎由自取,杨仪过分,费祎可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14:37 , Processed in 0.0781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