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83|回复: 0

清和社长:《发展经济学》经济为何增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7 17: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济为什么会增长?

  这是一个问题吗?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于中国而言,增长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然而,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根本性的经济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换档降速,告别高增长已经是大概率事件,此时我们反思“经济为什么会增长,又为何会衰退”,非常有必要。

  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可以衍生出很多相关的思考: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增长缓慢?

  为什么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快速增长,而在此之前几千年生产力一直徘徊在低水平阶段?

  为什么一国比另外一国富有,比如美国比越南、韩国比朝鲜富有?

  为什么巴西、阿根廷等大多数国家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为什么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可以跳过“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换档下行是历史的必然吗?为什么经济不能持续高增长?

  为什么全球经济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济繁荣不断交替?

  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人口,还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和科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规律?

  这些问题,涉及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201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以表彰其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上做出的杰出贡献。经济为什么会增长,这一命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经济增长这个主题,古老而又年轻。早在古希腊时期,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此就有所思考。但是,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甚至,在过去经济学300多年间,这个或许是经济学最重要的命题,居然没有被重视,鲜有研究者对此感兴趣,导致这一学科长时间没能进入经济学主流。这或许大大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论述劳动分工时,以“规模递增”解释了经济增长的逻辑。

  但是,由于规模递增导致市场集中,这与亚当•斯密的理论前提——自由竞争相背离。于是,亚当•斯密很快就否认了规模递增,此后古典主义继承者对此似乎讳莫如深。

  更重要的是,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根据经验主义以及简单的数学推理,得出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他认为,粮食、农业、工业增长呈现边际递减规律,而人口增长则呈现指数级,二者的冲突必然导致人类面临增长极限。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影响深远,信徒众多,强如大卫•李嘉图、小穆勒、达尔文推崇备至。后来,李嘉图对此虽有怀疑,但也没能给出足够充分的经济学反驳。

  之后,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西方社会并没有进入“马尔萨斯形态社会”。经济学也进入了边际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统治的时代。这两个学派都擅长数学分析,以数学模型来论述经济运行的完美均衡。

  虽然新古典主义也构建了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在内的经济要素模型,但是出于对均衡性的绝对崇拜,经济学家很难接受包括来自资本、技术冲击带来的生产力变革这一理念。边际主义对边际递减规律的教条式推崇,更加否定了规模递增的经济增长逻辑。

  期间,虽有杨格、马歇尔零星的闪光,但是经济增长这一主题被埋没在两大学派强大的学术论证之下长达一百多年。

  直到1947年,罗伊•F•哈德罗爵士和埃弗西•多马,这两位英国经济学家的出现。他们两位,聚焦于资本和劳动来解释经济增长,构建了哈德罗-多马模型。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

  之后,索洛对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发现,在劳动、资本之外,还发现了“索洛残余”,即技术之于经济增长的价值。

  1957年,索洛认为,87.5%的经济增长,都与技术有关。不过,索洛将技术界定为外生变量。

  196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步,技术带来的经济冲击已经显而易见。经济学家们开始不满足于技术是外生变量的解释。阿罗提出“边干边学”理论,强调技术的累积性。舒尔茨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到了1980年代,保罗•罗默在阿罗的基础上论证的技术的内生性,开创了内生增长理论;小罗伯特•卢卡斯在舒尔茨的基础上,提出了卢卡斯模型,也就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至此,从劳动力和资本中内生出科技、知识与人力资本,从而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以及延续性。

  表面上,我们似乎找到了经济增长的魔法棒,这也似乎没什么大不了,毕竟我们很早就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但是,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呢?从资源、土地、劳动力、资本,再到科技、知识,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推崇企业家精神?为什么越来越强调技术、管理、制度的力量,而不是资源、土地与劳动人口?这些资源要素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学规律?

  其实,地球就像个潘多拉盒子,当智人打开这个盒子时,他从动物的本能出发,开始争夺里面的猎物、果实、领地。从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掌控更多的人口和土地,才能拥有更多财富。领土、人口是农耕时代国家战争争夺的主要对象。

  但是,随着人口激增、土地不足,又陷入饥荒与混战之中。这就是“马尔萨斯陷阱”。

  进入到工业社会,人们发现,资本的力量异常强大,带来巨大的财富效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都在大力争夺金银以获取原始资本。强大资本推动下的机器大生产以及金融系统,成为资本主义崛起的重要力量。

  然而,今天我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资源丰富的中东、俄罗斯及部分非洲国家,人口密集的中国、印度并非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过多的资本和金融空转,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泡沫。

  再次回到这个古老而新颖的话题:到底什么推动经济增长?

  “索洛残余”被发现之后,经济学家们似乎打开了经济增长这个潘多拉魔盒,保罗•罗默拿出决定人类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一个水晶球,并为我们解开了这水晶球背后的经济密码。

  未来,基于知识、技术这类资源要素的经济研究,将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本课程带你深入增长理论的历史,探索经济增长的奥秘,构建理解经济增长的认知思维,分析判断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4 21:30 , Processed in 0.1878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