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00|回复: 0

戎评:中国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9 21: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

  有个数据让人揪心

  ——中国一季度GDP增长值-6.8%

  这确实算不上一个好消息。

  如果戎评没记错的话,这个数字应当是中国自1992年公布季度GDP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

  不得不说,在新冠疫情屠榜多日的情况下,猛然冒出的这个消息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及其微妙的。

  有人担忧,国内生产总值是14亿人饭碗保障的宏观数据体现,如果任由这么跌下去的话,迟早会烧到自己身上。

  有人窃喜,默默的将“GDP无用论”的通稿锁进了柜子,然后开始在理中客下大书特书,然后坐等收钱....

  当然,也有人在不悲不喜下,对于即将到来的“明天”充满了迷茫:

  GDP季度首跌6.8%,对于中国未来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大家别慌,未来很稳!

  中国有句古训:事出反常必有妖。

  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的GDP总额为27.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然而在2020年第一季度,短短三个月,中国的GDP总额相较上一季度却猛然下跌7.15万亿人民币,季度增长速率破“零”下跌-6.8%!

  创历史的GDP猛跌可以被称为“反常”,至于“妖”,大家也都知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

  毋庸置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为了阻遏肆意蔓延的疫情,中国政府及其人民以壮士断腕的英雄姿态,为世界竖立了“教科书式”的战疫典范

  ——在疫情最为紧张的那几十天里,全国范围内的居民小区/乡村地区被基层管制、疫情中心区域城市被阻隔封闭、铁路、航运、公路交通大动脉以及其低速维持基本运转、一切非生活必须的娱乐消费场所被关停、一切非战“疫”物资生产工厂被关停、一切不必要的人员流动被统统禁止....

  几十天里,中国牺牲了很多:社会生产生活几近停摆,10亿人宅家为国贡献!

  几十天里,中国同样创造了奇迹:从1月23日中国武汉向疫情宣战进入“战时状态”全国(除港澳台)单日新增259例开始,到2月12日全国(除港澳台)单日新增1万5152例的疫情峰值的巨大压力,再到4月1日全国(除港澳台)单日新增35例,现有确诊2949例,中国区域的新冠疫情累计确诊数据停留在8万的量级止.....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以巨大的经济牺牲为代价后,中国不仅自己考出了一个“好成绩”,还为世界抗击新冠疫情提交了标准答案。

  ——这是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值-6.8%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之间的正确抉择,也获得了普遍性的拥戴和理解。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速-6.8%这个数据虽不好看,但是却并非当前热议的焦点——相较于已经过去的第一季度,更多的人对欧美等我国主要海外贸易国家疫情糜烂下必将到来的贸易萎缩引起的所谓“持续性经济萎靡”表示了担忧。

  当然,这也是当下无数公知大肆渲染“你国药丸”悲观情绪的根本立足点:欧美自戕一千,中国必殁八百!

  这个观点站的住脚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想必看过戎评之前文章的人都知道,相较于经济上的担忧,对于欧美疫情的糜烂,我宁愿担心未可知的“病毒变异”。

  这当然不是“阿Q精神”。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项需求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

  其中,“消费”是指内部需求,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大家平时下个馆子、买个手机啥的就是“消费”。

  至于“投资”,指的则是固定资产投资,俗称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就属于投资范畴。

  净出口很好理解,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的结果,就是“净出口”。

  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投资”和“净出口”。例如,在2007年时,在中国GDP的贡献率上,投资贡献率和净出口贡献率就分别达到了41.6%和21.4%!

  作为直接反映国民生活水准、囊括了柴米油盐的消费贡献榜,仅仅只占了当时我国GDP总量的37%.....

  那个年代的中国,被称为“世界车间”,13亿国人,是省吃俭用的打工仔。

  然而,随着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就是这样埋头苦干的日子都不再可能

  ——受欧美等主要中国贸易对象的经济寒冬影响,2008年,“净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骤降至-11%、2009年,这个数字继续扩大至-41%!

  对于中国而言,外部剧变所带来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

  ——2008年11月,出于提振经济、避免缠入世界经济危机的考虑,中国政府在当年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以及附属其上的4万亿投资刺激政策,这标志着自1998年经济危机以后,中国更大规模的“铁公基2.0时代”的到来!

  然而,正如“边际递减效应”所反映出来的内在原理一样。

  1998年“铁公基1.0时代”时,中国的人均GDP不足3000国际元,城镇化率仅为33.35%,在国内基础设施相当落后、现代工业几乎刚刚启动的特殊时期,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商品住房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稳定增长起到良好作用,从长期来看,还增加了有效的资本积累,为下一个阶段的高速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到了2008年时,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7000国际元左右,而在历时10年的“铁公基”建设之后,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0%,在传统的工业化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需求上,正在逐步接近峰值。

  当然,历史证明了2.0政策在应对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的有效性,不过与1998年的1.0时代相比,2008年之后的新增基础设施的边际收益却是呈现出一个逐步递减的效果,而随之而来的“大件固定产”消费、低端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透支了未来的发展缓冲。

  转机发生在2015年。

  从这一年的11月10日开始,一个大家今天耳熟能详的词汇开始频繁出现——供给侧改革。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

  简单的讲,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对劳动力、土地、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要素进行改革之后,为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双重优化进行“充电”的一种深化革新!

  他有别于传统的“需求侧改革理论”中,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断刺激,来提高总需求,进而实现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驾马车的简单量级增长。

  例如,假如某家钢铁厂出现了3000万吨钢铁的产能过剩,需求侧改革管理者会选择上马100座钢铁大桥、会选择兴建1000座钢结构大楼、会通过降低银行借贷利率等多种方式去迎合、消化现有产能。

  然而,同样的事情放到供给侧管理者面前时,他们则会更加偏向于通过市场、价格、淘汰等多种方式来对3000万吨的产能过剩进行清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伴随的还会有落后产能出清之后的产业转型升级。

  总之一句话:在“供给侧改革”的内容核心中,他们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还是需要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发展方向。

  五年改革,转变相当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数据显示:

  2019年,中国GDP总量达到了99万0865亿元,在构成中,消费、投资、净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57.8%、31.2%,以及11%。

  从增长来看,2007年中国的GDP总量为27万9037亿元,2015年为67万6708亿元、2019年为99万0865亿元,从2007年-2015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为5.68万亿元,但是在2015年-2019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却达到了6.28万亿元!

  从结构上看,2007年中国的GDP贡献率中,消费、投资、净出口贡献率分别为37%、41.6%和21.4%,但是在2019年时,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霸占了三驾马车主力地位的投资和净出口,却分别降低了10.4%和11.4%,消费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占据了中国GDP贡献率的57.8%!

  是投资降低,外贸萎缩了吗?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复杂性观测组织(OEC)、汇丰研究部的观测数据显示:

  2014年时,在全球10种最复杂的科技产品出口类目上,中国只出口了其中的7中,但是仅仅就在3年之后的2017年,这个数字不仅已经猛涨到了9种,在其中的6个类目中,中国更是已经跻身到了全球前五大出口国的行列!

  而除此以外,自2016年开始,曾在几十年间占据了中国出口额中近80%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被急剧降低到了不足一半,汽车、监视器、电脑、智能手机、半导体等中高端电子产品和机械出口比重开始急剧上升,并逐步成为世界同类产品的主要贸易供应国。

  或许相当传奇,但是事实确实如此:

  全世界的新兴国家或者低收入国家,通常都是与复杂度最低的初级工业产品联系在一起,可以与当前世界任何单独发达国家一较高下的发展中国家,唯有中国!

  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深刻的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

  戎评想:这不仅仅是乘坐的和谐号换成了更快、更稳的复兴号、也不光只是手中的苹果换成了更炫、更科技的华为这么简单。

  在戎评看来,短短数年内一切中国制造横扫国内市场逐步攻占高端的过程,不仅仅只是通俗意义上的产业升级这么简单,从伴随GDP突飞猛涨中“三驾马车”十数年来的深刻结构转变,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一块当今世界最具未来潜力、最为肥沃宽广成熟市场的深耕形成!

  很幸运,在历经了本年第一季度的战“疫”寒冬后,这块当今世界最具潜力、这块可以被真正视作中国经济引擎的巨大市场,启动了.....

  欧美自戕一千,中国必殁八百?

  实在很难想象,在去年仅仅占据了中国GDP贡献率11%的净出口,如何能够让中国经济去“殁八百”。倒是世界市场,如果离开了牢牢占据产业链中端的中国制造,恐怕才是真正的噩梦!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国内目前持续推动进行的复工复产,不仅是“自救”,更是“救世界”.....

  戎评相信,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杠了:

  你这就是打算“丧事喜办”?

  很抱歉,恕戎评直言,问这句话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最近两天,盛传美日两国要从中国撤回本国的制造业,然后因为这件事情,不少的读者还多次向戎评表现了自己的担心。

  老实讲,两国的此番举动倘若是放在15年前的话,戎评也免不得要担忧哀叹一番,但是今天的话,我就一个态度:大门左拐,慢走不送!

  底气是什么?两个词:容量、纵深!

  事实如此,自2008年中国开始增长转型,自2015年中国开始深入改革以后,今天的中国,无论是成熟市场的容量,还是产业制造配套的纵深,就注定了当今世界绝大部分的产业门类制造,在中国的生产效益是最高的!

  你当然可以选择离开中国,但是在作出这个决定的同时,也意味着你放弃了当今世界单个规模最大的成熟市场、也意味着在今后的发展中,你将彻底沦为本国关税保护下的苟活!

  至于腾出来的市场空白?戎评敢保证,那一定将成为某几家中国企业的盛宴狂欢!

  这是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

  在供给侧改革的数年深耕下,中国市场需求与中国产业制造,已经高度契合.....

  因此,即使占据中国GDP11%的净出口业务全线停摆,戎评也坚信,在完全配套的国内市场消费、在极具消化容量的中国市场规模面前,所最终带来的也仅仅只可能是短期的波动,而不可能是长期的趋势!

  况且,依据当前世界产业链的构成来看,如果除中国以外的世界还想生存的话,那11%也根本不可能全部停摆.....

  欧美自戕一千,中国必殁八百?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笑话!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值得一提的是:戎评以上的一切分析,都是立足于宏观层面的一个经济大趋势,其根本目的在于破除当前一切唱衰中国未来总体经济走向的谣言。

  在具体的产业门类发展上,随着国外疫情的持续性糜烂白热,大量对外产能转向国内的过程中,一系列磨合与竞争之下的优胜劣汰必然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戎评上面提到的“短期波动”,同样也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建议大家适时增强危机意识,考虑择业备选的根本原因....

  虽然比较残酷,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不过,即使是不幸站在了被“淘汰”的那艘船上,我们也应该庆幸,当前你我身处的这一片水面,也是最为平静无波的,我们不必担忧落水后被鲨鱼拖入水底,我们可以在充分的选择之后,爬上另一条自己理想的小船。

  不是哪个国家的公民,都有这样的“选择权力”的。

  ——当地时间4月16日,特朗普宣布“重启美国”计划,计划分三个阶段重新开放美国的社会经济生活.....

  两天后,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升至72万6645例,累计死亡3万7938例。

  不得不说,值此外贸下行压力颇重之时,真正能够为国分忧的人,还得看"他"....

  共产党人,从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共产党宣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13:15 , Processed in 0.1563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