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63|回复: 0

短腿威:今年没米吃?新一轮土地兼并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8 19: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言概之

  “粮食不够恐惧症”是中国人的种族BUFF,屯米不如囤猪饲料金坷垃,新一轮“土地兼并”正在到来!

  3月24日,越南宣布禁止出口大米,哈萨克斯坦宣布禁止出口小麦土豆等11种农产品,塞尔维亚宣布暂停出口葵花籽油;

  3月25日,印度宣布暂停粮食出口;

  3月28日,埃及宣布暂停出口豆类产品3个月;

  3月30日,柬埔寨宣布关闭所有赌场并禁止出口白米稻谷;

  4月1日,俄罗斯宣布将粮食出口不得超700万吨。

  别的先不说,越印柬等亚洲国家先后暂停粮食出口还真跟咱有关。打15年起,咱作为世界最大化肥出口国,每年都要往越南出口223万吨化肥(占其50%进口量)、巴基斯坦150万吨(占50%)、菲律宾80万吨(占47%)、印度和泰国甚至超80%的尿素磷肥氮肥都是从咱这运去的。

  结果在春耕临近的档口,一场疫情下来,中国化肥出口直接砍了30%不止,你说这些亚洲国家慌不慌?特别这次全球疫情还在扩散恶化,到底啥时能迎来拐点谁都心里没谱,各地生产活动和物流运输还要多久能恢复没人说得准。

  这没了化肥BUFF,别说出口赚外汇了,能不能保收养活自己人都成了问题,你说他们不节约资源苟塔发育还能怎么办?真不是啥针对中国,被害妄想可以歇一歇了...

  同样的,我在《世界工厂的软肋》就说过原料与物流的隐患,疫情全球化是双向打击。现在阿根廷由于物流停滞,大豆供应量直接凉了一半,逼得进口商得从巴西美国那边下单。而看那俩哥们的疫情程度,其大豆供应链怕是也撑不了多久,那咱每年占总量88.52%的8851万吨进口大豆必然要受很大影响。

  再加上去年入侵云南席卷全国祸祸1688万亩地、今年繁衍快基数大威胁度远胜以往的贪夜蛾,咱19年底玉米库存量已经没了80%剩5200万吨,很多人最近都在谈饭碗安全与农业问题,那咱今天也来聊聊粮食与土地。

  (2019年我国谷物进口1047万吨,如今受疫情与物流影响确实堪忧)

  粮食短缺恐惧症

  先说前段时间炒得最热的草地贪夜蛾,这玩意其实按挑食姿势分“玉米型”和“水稻型”两种,来咱这浪的主要是玉米版本。而在我国2.57亿吨的玉米年产量里,有74%都是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北方省份,这帮蛾子要想全虫吃饱实现GC主义,就必须率军越过长江越过黄河一路北上直怼北境。

  北迁需要时间,也意味着咱还有2个月层层狙击的时间窗口。得益于防控得力,去年它们访华造成的产量损失仅占见虫地区的5%不到,今年中国已拨款在南方诸省各村设诱捕器和高空测报灯,实现贪夜蛾日报监控,监控并确保其不会出现大规模虫群聚集和北迁行为。

  最坏最坏的情况,假设贪夜蛾占领北境来个凛冬将至,把北头的玉米棒子吃掉20%(=3805万吨=全国14.8%)。那按去年2.82亿吨的市场需求看,大约会有6305万吨的缺口全靠库存和进口顶着。

  巧了,咱玉米主要来源国乌克兰俄罗斯最近都开始限制农产品出口,年卖6200万吨的美国更是在封国停船的路上,大伙都想多留些棒子搞医用和工业酒精,这让进口玉米填坑由数学问题开始转为玄学问题。但靠着去年1.15亿吨的玉米结转库存,咱苦一苦日子还是能熬过去的。

  (贪夜蛾北迁经过的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是占全国79.2%的小麦主产区,蛾子这帮渣男饿极了可能男女通吃,连刚返青的小麦都不放过...)

  不过总有人会弄混一点,年需求量并不是说咱一年吃了2.82亿吨玉米!

  消耗≠口粮!

  消耗≠口粮!!

  消耗≠口粮!!!

  以16年为例,当年2.08亿吨的玉米消耗量里只有1237万吨(占5.9%)是用于食用的,更多是作为饲料(12900万吨)和工业原料(5919万吨)。

  同理,咱全靠进口的8000万吨大豆,多也用于榨油和饲料,真正拿来食用的并不多。毕竟这玩意儿亩产量底又费地,与其挤出4亿亩地来种大豆(东三省耕地总面积也才3亿亩),还不如充个会员低价买美澳巴西的豆子。多出的地拿来种小麦水稻等高产口粮又能确保饭碗安全,又能提高农民收入,哪种更香还没点ABC数吗~

  (相比直接食用,近几年咱消耗量增多的属于工业玉米,多用于做工业淀粉、新能源和酒精啥的)

  说到口粮,咱也不傻,玉米大豆这些多作为工业原料的平时当然是怎么便宜怎么来,但像小麦稻谷这些主食则关乎国家安全,怎么可能会把命脉交到别人手里。自始至终,中国主粮自给率都保持在98%左右,口粮自给率更是达100%+,无论人均肉类水产类粮食类都比世界平均多1~5倍。

  连着15年粮食丰收增长、连着8年总产粮6亿吨+、连着20年耕地总面积增长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兴修水利挖沟铺渠施肥育种,是强调了半个世纪且灌输到每一位国民脑海深处也会继续传承下去的观念与传统:

  民以食为天

  (没错我就是借机放毒,有本事顺着网线来打我呀)

  中国百姓们每一次见面,无论男女老少、陌生的熟悉的,都会以坚定的目光、虔诚的体位姿势,千百年如一日地坚持用发自灵魂深处的疑问句来提醒同胞身为国人的意志与信仰:

  吃了吗?

  所以说句难听的,就这点主粮进口量,哪怕越南全民改种石楠花不卖大米了,咱也完全不虚,手里有粮食,心里不慌。

  当然,引发全网对粮食短缺的担忧,主要是担心虫害吃粮+疫情停农+外国禁售这三重BUFF的影响,咱这产量如果因为疫情和虫害啥的跟不上进度条不够吃咋办?

  其实除了抗美援朝给咱带来的几十年“火力不足恐惧症”外,五千年饥饿史(古代盛世也有饥民倒尸)同样给中国带来了“粮食短缺恐惧症”。

  与“火力不足”不同,“粮食短缺恐惧症”是刻进骨子里镶在每条DNA上的,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种族BUFF。

  正是“粮食短缺恐惧症”让粮食短缺的言论一夜间传遍全网霸住热搜,让大街小巷粮油铺子片刻间卖断了货。

  而正是“粮食短缺恐惧症”,让我认为中国不缺米、粮食不用囤。

  (为治好火力不足,我们准备了海量原木,那么为了治好粮食不够呢?)

  囤粮不如金坷垃?

  要说储粮咱算地球头号变态的了,虽然美澳加法这些农业强国们人均储备粮食比咱高出一倍,但算上总人口,中国去年光三大主粮库存结余就有2.8亿吨,够咱肥宅摊家啥事不干也能吃上1年多了。要是不挑食再算上2.23亿吨粗粮,你品品能多吃几个月?

  打90年国家粮食储备局成立,百姓饭碗安全这事儿国家一直没敢松懈,“中国水土流失地大物贫+粮食安全大过天+美澳肥沃物丰”的思想从初中地理课开始就不断灌输给所有孩子(虽然我当时地理没及格过hhh),再加上对人口增长会导致粮食消耗量有增无减的担忧,未来粮食短缺的可能性咱是一直当命根子去抓的。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哪怕咱16年点了全面二胎的技能书,年新增人口还是止不住地逐年下降(去年才467万)。由此导致中国小麦消费量28年里年增0.33%、大米增0.54%,完全跟不上主粮增产速度。按这趋势看,可能到2030年咱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嘴多粮少的可能至此消失。

  且中国最早从疫情里缓过气来复工复产,粮油企现在每天有稻谷30亿斤、小麦16亿斤的加工能力,加上春小麦长势好于去年丰收几率较高,要端好14亿人的饭碗问题还真不大。

  而受制于虫害与疫情物流影响,更可能没饭吃的是那些粮食自给率低的小国。

  比如全靠180国奶大的新加坡自给率就不到10%,其邻国马来西亚之前宣布闭关抗疫,就引发了一波新加坡抢购物资的恐慌;

  还有自给率掉到40%以下的日本,其虽在美澳巴西乌克兰盘下了5700万公顷(=3倍日本国内耕地)的海外屯田和种植基地,可一旦疫情恶化各国封港限流,日本怕是也得勒紧裤腰带了。

  当然,如果日本愿意把埋在东京湾的粮食挖出来,吃个三十年估计还是没问题的:-)

  话说回来,咱虽然口粮没增多少,但用于生产肉蛋奶和副食品的饲料及工业用粮却在不断增加,咱对玉米大豆的需求量也随之激增。而对应的工业酒精与饲料价格,很可能随着主要进口源美国巴西的物流影响而走高。但那是关乎如何吃好的问题,至于如何吃饱所关系到的主粮咱是不用操心的。

  从这角度看,真想囤点啥也别死盯着大米了,不如考虑下囤袋猪饲料或工业酒精啥的?:-)

  (咱每年进口的300万吨大米小麦也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商品粮,真正关系身家性命的饱腹之物是不会假手他人的)

  好了说正经的,现在粮食并非不够而是太多,真正需要担心的反而是压力山大的粮食去库存问题。

  丰收的难题

  中国粮食库存多到什么地步?

  去年咱产的2.096亿吨稻谷除去食用饲用工业用外,还剩1430万吨入库攒着。且不算这些新近入库的粮食,中国粮仓里还有1亿吨水稻、9000万吨小麦、5300万吨玉米快过储存保质期。

  这些“陈米”存不了多久还很难卖出去,今年3月以来,国储局每周都会往市场投130万吨17~18年产的大米,但实际成交量通常连10万吨都不到。同期还投了1238.16万吨小麦,实际成交也才64万吨,还有4463万吨14~16年产的快过期小麦占着库存卖不掉(占48.77%)。

  这可不是啥好事儿,国家粮食库存太多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和库存仓位,而且攒了3年以上的粮食按规定属于不能食用的陈化粮,要么销毁要么裹上面包糠油炸至金黄自己吃掉。这将对从农民种植到国家收储到市场收买整条产业链,造成巨大压力和资源浪费,妈妈说过浪费食物的小朋友不是乖小孩要打屁股的~

  为此这几年来国家是卯足了劲在搞去库存,硬把2亿多吨快过期的玉米用两年时间卖剩现在的5600万吨(多用于工业原料),同时调整粮食结构大幅提高东北大米在南方的投放量,但还是有海量大米小麦积仓库里抓瞎。

  旧粮吃不完卖不掉,这就是丰收的难题。

  (去年中国已成为稻谷净出口国,与其担心咱要能否吃上饭,不如想想该怎么趁着疫情把这些陈粮卖到日韩新加坡去...)

  千万别觉得粮食爆仓吃不完是件好事儿,咱吃爽了,农民就该哭了。

  老实说,我认为在咱逐步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同时,农业却依然相对开放的小农经济上原地踏步。

  说它开放,是因为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普及发展育种和化肥技术等农业技术,立志要让金坷垃洒满中华大地(?),全国化肥消费量年增4.7%从78年的884万吨增至达18年5653.4万吨、农药消费量年增3.6%至15年的178.3万吨。正是这数不尽的增产BUFF帮着中国主粮实现30年亩均产值年增13.6%。

  说它小农经济,则是因为农户户均耕地面积。86年平均每户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为9.2亩,结果22年过去了,到08年户均耕地面积居然降到7.4亩!再到18年,全国拥有耕地在10亩以下的农户已经占比85.2%,说明中国耕地的小规模化和碎片化程度在与日俱增。

  这事儿放封建时代倒还不错:耕者有其田还逐年增产大伙都有饭吃简直美滋滋,江山永固皇帝天天倒立上朝都不怕玩脱。但咱现在是工业社会,凡事讲的就是规模化产业化,再匠人的炒茶师傅也得学了千手观音影分身才能卖好小罐茶。

  (现在炒茶姑娘玩起套路来都讲究广撒网流水线嘤嘤嘤了好吧...)

  农业同样如此,从蓝翔拖拉机到北鸟金克拉,这些增产BUFF哪个不要钱?亩均增产背后,是亩均土地成本年增24.6%、人工成本年增16.9%、物质与服务费年增12.2%,合计总成本年增15.5%的现实。

  按统计,这十年来,我国稻谷净利润从08年235.62元/亩降至17年的132.55元/亩;玉米由159.22元降至-175.79元/亩(没错种一亩亏一亩);小麦由164.21元/亩降至6.1元/亩...

  这意味着扣去人工物料啥的成本,其实咱大部分农民粮食亩产利润的增长率是跑不过成本增速的。

  人都是经济动物,费尽心思耕那几亩地一年下来挣不到几瓶酱油钱,和进城搬砖打零工一天说来也有一两百比,哪个更香?

  不好意思成年人不做选择,我们两样都要!

  反正农业补贴再多也没城里赚得多,又不收农税,春天随缘撒种施肥然后进城打工,秋天回来收成全看人品和大自然的馈赠,这种佛系耕田+进城捞金的骚操作赚得可比职业农民要舒服多了...

  于是乎,农业劳动力从2.83亿人一路滑到18年的2.03亿,其中纯靠农业收入的仅占8.5%,剩下91.5%要么进城兼职要么搞起了农家乐,黑龙江全省玉米播种面才3年就少了5000万亩,佛系种田和抛荒弃耕的现象在全国屡见不鲜...

  研究已经证明,单户耕地规模越小越碎片化,土地经营与投入成本会更大,化肥农药用量和土地污染程度会更高,农民对使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会更差,且撂荒进城打工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高。

  与此同时,耕地碎片化也会阻碍农村现代化乡镇化的趋势。大量留守老人和部分劳动力守着偏远山区的一亩三分地,不仅产生空心村老人村的社会现象,更导致农村基层村委能力素质不足、财政压力大难以维持最基本的自治活动等情况。发达地区的农村还能靠卖地外租来填坑,那些偏远些的就全靠基层政府拨款养着了。

  别跟我扯啥旅游区,我始终认为见村就大谈旅游业是一种变相的懒政思想!这些旺季看缘分赚钱、淡季要么打苍蝇要么出去打工的发展模式根本没法把人和钱留在当地,民宿+农家乐≠新农村!

  综上所述,一只脚迈进了城镇化工业化,另一只却停在小农经济要走不走,这就是中国丰收背后的现状。东北包袱小底子好尚且有这苗头,南部西部的情况就更别提了。

  但要想完成最后的工业化,走完城镇化最后一里路,让农村成为下一个现代化经济增长点,咱就必须将更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业成长为真正的现代化技术产业。

  时代变了大人,大农场联合收割机才是未来,再死抱着锄禾日当午不撒手,最后只会累跑了锄禾、旱死了当午:-)

  (我国有346万个自然村,呈现出太散、太大、太乱的特点,且多数都存在“空心村”现象,占据了太多本可省下的资源)

  那么问题来了,

  中国农业有什么新趋势?

  农村未来在哪里?

  前头咱也提到了农地规模与成本污染的关系,相对的,研究表明农地规模每多1%,化肥农药用量就能分别少0.3%和0.5%,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或外包耕作服务以提高效率节省人工物料成本的积极性也越高,同理对农民种植技术与素质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从这角度看,推动土地大规模合并联营是提高农民耕作积极性、降低耕作成本、改善土地污染、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产业化的有效方式。

  当然,这种土地兼并的法子在古代是历代动荡的原因,也就21世纪农业机械化带来生产效率跃升、工业化城镇化能吸收大量劳动力才有机会转劣势为优势。但这事儿咱也得慎重操作,既要确保农业生产结构在土地兼并过程中依旧可控,又要保障农民在新就业的同时依然享有对原土地的部分收益(不然谁愿意出让土地)。

  这问题咱吃了几十年米才明白,智囊们却早在06年就想出了法子并付诸实验:土地资产证券化。

  土地资产证券化即“地票”,是指农村农民通过土地折价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公司,将村撂荒闲置土地的经营权转为证券化资产并由证券承销商在市场上发行的制度。农业公司通过购买证券,实现机械化大规模农业耕作或复垦村有建设用地;城市则可购买近郊建设用地的地票来增加土地储备平抑地价,农村农民只享受分红和证券出售金。

  (06年原市长黄奇帆推行地票制度至今,重庆累计交易地票25.8万亩,13.63万家农户因此受益110亿元+顺利入城落户,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融资近371亿元)

  除了重庆,还有成都、嘉兴、苏州等地在做产权保有的情况下,用入股分红与城市居民社保来换取农户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点实验,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现代化农业讲的就是凭量盈利联合作业,农业公司通过“兼并”土地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专业耕作,对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将更高,其社会地位也将随之提升。

  现代化农村则讲的是乡镇化大聚居,农民把土地交给农业公司等于解放了一大群劳动力,若本地没有足够多的岗位和市场来消化这批人,人照样会跑,对农村发展和城市稳定也是一种打击。

  小桥流水那是小农经济小资情怀的玩意儿,农民没有义务守着小木桥破水沟装出一脸淳朴本分与世无争的样子给一帮小布尔乔亚感叹传统文化然后目送他们回繁华都市声色犬马996。小资再亲近自然逃离城市,你断他们一周网线冰箱试试,保准要死要活

  醒醒,大伙都是有欲望的人类,农村没有放着现代繁华不要死守传统生活的义务谢谢:-)

  所以真正能让耕地集中、让农民留在本地的法子在于搬:合村并镇。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土地交换将几个小村搬迁合并为一个大的行政村。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省下一大笔财政补助、精简村干部数量确保高质高效的基层农村自治,还能借这机会重新规划完善农村的住宅分布、道路规格、垃圾处理、废水排放、燃气供水等配套设施,大幅提升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人多了就有需求,大型农村的劳动力和地皮相对城市要便宜,加上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乡镇企业落户也不再是问题了。

  职工拿到工资了自然要消费,村口小卖部也会进化为小超市,烤冷面烧烤摊苍蝇馆子大排档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电瓶车自行车在夜市人群中来回穿梭,热浪与人流将重回中国农村。

  以地入股拿着分红,农民基本生活是问题,新农村设施齐全有吃有玩不去城里也能满足需求,村里有商机有工作有消费在家也能赚到钱。与其用经济效益逼着农村自己消亡减少,何不政策引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规模效应?

  如此一来,何愁农村留不住人?何愁地没人种农业现代化推不动?

  综上所述,耕地股份制规模化集中化专业化将是中国农业新趋势,农村乡镇化现代化集约化则是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见的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合并城镇化将是下一个经济潜力挖掘点和重要增长点。

  话又说回来,历史上好政策办坏事的例子比比皆是,农村规模扩大和耕地证券化开的口子也很容易招苍蝇,如何做好村干部监督整治工作,确保政策红利稳妥落到农民手里,是咱接下来要关注的问题。

  (我国正投入9463亿元对搬迁并村的农民提供住房补助、长期贷款和就业基金等,计划2020年全国33%以上村庄实现异地扶贫搬迁,其中陕西、四川、湖北、贵州、广西、湖南、甘肃、云南都将至少迁出50万人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15:31 , Processed in 0.4532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