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18|回复: 0

明哥在路上:性侵者被美化成了「糖爹」,《财新网》报道惹众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4 21: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针对47岁的美籍华人鲍毓明,涉嫌性侵犯未成年女孩的社会事件,更多的深度调查报告,呈现到了公众的面前。

  除了《南风窗》、《澎湃新闻》外,2020年4月12日,《财新网》官方网站上的「特稿」文章:《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采访了当事嫌疑人鲍毓明,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的时间线。

  然而,一石惊起千层浪。这则报道,引发了舆论的强烈愤怒和反弹。

  在这位调查记者的笔下,当事三方:鲍毓明、女孩、女孩母亲,跨越了5年的信任、纠葛、侵犯、决裂的时间线,被简单化凝练成为了一句话:

  这更像是一个从小缺少关爱的少女,向养父寻求安全感的故事。

  整篇报道预设了立场,给予了鲍毓明诸多溢美之词,单方面采信他个人视角下对故事的阐述作为了性侵案的「事实」,从而将双方关系定调为一个渴求家庭温暖、物质需求的少女,寻求从金钱、情感上为她遮风挡雨的「糖爹」的故事。

  糖爹一词,来自于英文中的Sugar Daddy。

  Sugar,意为糖,很甜。有糖即可为爹。

  在记者的笔下,包含女孩母亲在内的三方关系,则是美国电影《洛丽塔》中的情节,在中国完美复现的故事:

  患有恋童癖的中年男人亨伯特,租住了离异女房东的住所;

  朝夕相处,他迷恋上了女房东12岁的女儿洛丽塔;

  为掩人耳目,他和女房东组建了家庭,名正言顺地成为少女的继父;

  他对继女深沉至变态的爱,被妻子发现;绝望的妻子,车祸身亡;

  他名正言顺地成为少女唯一的亲人,把她从学校接出,开车带她漂泊旅行,如愿以偿地和少女发生乱伦关系;

  他用美食、金钱、服饰和甜言蜜语,断绝了少女的外部世界,完全臣服于自己的一言一行;

  (图源:美国电影《洛丽塔》剧照)

  故事发展到这里,《财新网》报道中的双方关系,开始和电影《洛丽塔》所讲述的故事,脱轨了。

  在电影中,羽翼渐丰的女孩,独立意识成长,希望挣脱继父的物质包围和精神控制,双方开始决裂,最终以身死人灭的代价,实现了自由。

  在报道中,女孩长大成人,不安全感却越来越强,对47岁男友的物质要求和情感陪护要求,一日胜似一日,在期望落空之后,不惜以报警和自杀的行为,来威胁男友回到身边。

  记者采访了鲍毓明,他展示了从2015年到2017年,双方沟通的聊天记录。从证据来看,14-17岁期间的女孩,确实多次表态和鲍是恋人关系,并且在多次报警之后,依然和男友亲密同居,同进同出。

  曾经在女孩自杀过后,提供心理辅助的志愿者也表示,女孩对男方的关系多次反复,时而说「爱上养父了」,时而说「真心恨这样的养父」。

  从2015年至2017年的3年时间里,女孩陷入了一种思维怪圈:去报案告发鲍,再把报案内容告诉鲍,寻求各种社会资源,得到无穷的社会帮助,继续回到鲍的身边。

  听起来,这真的是洛丽塔少女,任性地索要「糖爹」的故事呢。

  2

  《财新网》一直是专业媒体的代名词,对社会万象的深度调查,他们从来不曾缺位、失声。

  然而,只要稍微思索就能发现,这则报道,由于预设了立场,采取了偏听一方的叙事方式,捕风捉影、避重就轻,成功地将一起法律事件,洗白成为了中年男人和闺中少女的忘年恋事件,完全将受害者架在了施害者的烤火架上鞭笞。

  我们仔细复原下所有未成年而受到性侵犯的女生的心路历程,都不难发现:

  一个失去了父母庇佑,缺乏了安全感的女孩,受到侵犯之后,第一念头,从来不是要公开,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她们的羞耻感,会天然地浮上心头,认为是自己的错误,才导致自己受到侵犯、身体变脏;

  如果施害者是自己身边的熟人、亲戚,乃至是长辈时,由于天然的信任关系,以及强者对女孩的理念诱导、言辞劝说、物质奖励、反抗性消解体系,女孩会自己去寻找合适的动机和理由,来将这种关系合理化,消除内心的耻辱感;

  严重的情况下,受害者将患上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出现,要满足四个条件:

  1、受害者必须要感受到施害者的威胁;

  2、施害者要适当给予受害者小恩小惠;

  3、施害者要封闭受害者的外界信息;

  4、施害者要让受害者觉得无路可逃。

  一旦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受害者的心理,由一开始的恐惧,到害怕,到同情,最后会一定程度上信赖、爱上施害者,甚至为会施害者提供帮助。

  我们从所有深度调查的报道中,明显地看出来,鲍毓明完整地做到了上述3点,略有瑕疵的是并未让女孩无路可逃,至少她还能报警。然而,这代表是他良心发现了吗?

  并不。因为任何和母女俩接触过的人都能发现,她们生活清苦,衣食无着,女孩被生父、母亲、爷爷等亲属轮番嫌弃。她无路可逃,这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这也就可以解释,女孩从2015年认识了鲍毓明之后,为何情绪反复无常,任性出格了。

  她能对鲍说出托付终身的话,也能想到自杀;

  她上个月能和鲍甜言蜜语,下个月就痛苦地去报警;

  周而复始,终于到最后忍无可忍。

  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言行如此反复无常,背后的原因,根本不是鲍毓明所定性的那样是在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她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下长大,又遭受了长期的性侵犯、人身控制、安全感缺失。

  她呼唤关爱,但是对侵犯边界的行为升起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

  她既是女儿,又是妻子。

  种种矛盾心理,轮番对她的认知,带来了混乱。

  那么,这还是一个任性的少女,向「糖爹」索要安全感的故事吗?

  这是彻彻底底的人伦悲剧。

  3

  很多人看了《财新网》的报道之后,认为事件又「反转」了,以此来奚落我们之前的文章态度。

  然而,如果真要说这起事件可能会迎来的「反转」,那就是,在女孩刚满14岁的那天晚上,鲍毓明没有和她发生性关系。

  只要鲍毓明在那天侵犯了刚满14岁的女孩子,就没有任何「反转」的可能性。

  无论是鲍毓明给警方出具的女孩子对她偶尔甜蜜的话语证据,还是《财新网》记者的收集到的双方「恋爱」证据,都是未成年女孩子,在人生遭遇重大冲击之后,发生了自我认知障碍,而必然会出现的受害者心理。

  这不应该作为合理化鲍毓明行为、为其脱罪的证据。

  对严肃媒体的记者职业而言: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同样不可或缺的是,要有触及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精神。

  我们欣喜地看到,《财新网》在第二天,选择删除了原来的「特稿」报道,并且公开致歉。

  我们更深知,法律不会是是教条的法规,因为这样会让精致利己分子,完美地逃脱制裁。

  2020年4月13日,针对鲍毓明涉性侵一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已派出联合督导组赴山东,对该案办理工作进行督导。国家级司法机关直接介入此案,有助于厘清真相,完善法律。

  我们唯一期待的就是,真相早日大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5 10:14 , Processed in 0.1563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