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18|回复: 0

罗天昊:中国15座特大城市产出效率排名——从以大为荣,到追求高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3 1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大为美,举国鼎沸。

  近日,国家公布了特大城市标准,中国一共有15个特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六个超大城市,城区人口均在1000万以上。以及武汉、成都,东莞、南京、杭州、郑州、西安、沈阳、青岛九个特大城市。城区人口在500万以上。而这15座城市中,除东莞、西安、沈阳外、也都是中国万亿俱乐部的成员。

  15座特大城市,包含了四个直辖市,深圳和青岛两个计划单列市,广州、武汉、成都、南京、杭州、郑州、西安、沈阳八个省会城市,以及唯一的地级市东莞。

  中国城市该怎么发展?

  15个最大城市,需要给出一个和榜样。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和抢人大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大城市人口也越来愈多。

  一些地方发展遇到瓶颈,如何突围成为一大难题。有些地方,不是想到提高发展质量,而是希望通过城市扩围,摊大饼以求总量提升。很多城市撤县设区,扩大城市面积,有的城市甚至实行了兼并。

  大块头,不一定有大未来。

  依靠牺牲资源和生态、牺牲福利与公平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在消耗尽量少的资源下实现相对快的增长,如何在圈占尽量小的土地上创造尽量大的财富,考验着地方的发展智慧。

  从强大到高效。

  为此,罗天昊国与城联合天方智库,推出“中国特大城市产出效率排名”,意在敦促地方转变发展思路,推动各地高效发展。

  本排名计算方法:城市GDP除以城市面积,即城市产出效率。

  2020年中国15座特大城市产出效率排名
  注:数据来源于各城市2019年公报。

  深圳

  深圳排名第一,意料之中。

  虽然当下争议巨大,但是,深圳无疑是中国最富有效率的城市,没有之一。深圳土地总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在全国倒数,经济总量却能够位居全国第三。单位面积产出,更是雄霸天下。每平方公里产出,超过13亿。

  改革早期,深圳以包容开放著称,经济富有活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即是起源于深圳。

  深圳是中国最著名的移民城市,净流入人口占比重高峰期超过70%,2019年当年,人口增加超40万,包容开放,容易打破利益格局,各种改革容易推动。

  深圳借青年人比重全国最高的优势,创新能力国内第一,专利申请冠绝全国,2008年即成为全球设计之都,领先于京沪。研发投入超过4%。

  深圳产业升级完成很好,高技术产业占比67.3%,全国第一,逐步建立了健全且高端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非常高效。

  深圳公共资源匮乏,没985高校,本土大学生密度低。却善于吸引全国人才。

  深圳是中国市场经济最鲜艳的花朵,崛起了华为、腾讯等一大批本土企业。并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入驻最多的城市之一。

  深圳的最大问题是土地不足,早年,关内足以承载深圳发展,至20世纪初,特区已经装不下深圳的雄心,为此,深圳开始出关,废除了关卡,关外得到了发展,现在关外也发展的差不多了。随着深圳继续发展,关外也不够了。

  深圳与东莞或者惠州合并的传闻一度流行,最后,深圳在汕尾落实了一块飞地。

  深圳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否则,谁也阻挡不了深圳房价的上升以及营商成本的高企,深圳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

  2019年,国家将深圳定为社会主义示范区,希望其成为共富的表率。

  从先富到共富,深圳承担了国家两个世代战略先锋的重任。

  近年来,深圳社会活力逐步有所丧失,值得警惕。

  深圳逐步“内地化”,改革成本日益高涨。尤其是狂飙的高房价,对深圳未来造成巨大戕害,部分产业和人才迁移。深圳的人均年龄上升,既得利益逐步形成。对新兴力量产生排挤效应。进取精神有所萎缩。

  市场之城,改革之城,活力之城,才是深圳魅力所在,是深圳的“元根”。

  上海

  上海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直辖市,也是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发展效率一直很高。

  上海经济总量和人口国内双第一。商业繁荣,本外币存款13.3万亿。科教实力发达,产业完备。尤其是外资和国企强势。上海的非公经济终于达52%,首次超过50%。

  上海的三产占比72.7%,是整个长三角的服务业中心。

  上海已经不是一个工业城市,但是张江高科技园,出产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与中关村和深圳南山抗衡。

  当下上海人口老化,活力减退,值得警惕。2019年,上海人口仅增4.36万,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40%左右。低于深圳和佛山等众多广东城市。

  上海难以成长本土巨头,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但上海是一个优秀的收割者,江浙很多企业做大之后,喜欢将总部搬去上海。

  上海是深圳之后,中国第二个全球创意城市,上海的研发投入超过1500亿。

  上海最大威胁,是开放性还不够。作为海派城市代表,上海需要恢复百年前的开放度,而不是四十年前的开放度。

  东莞

  东莞是中国不设县区的城市中,最知名的一个。聚约发展,闻名中外。

  东莞总面积,只相当内地一个县那么大,但是经济总量却接近万亿,相当高效。

  东莞是广东四小虎,产业发达,以一镇一业的模式为典型。虎门、长安、松山湖等产业强镇,经济总量均在六七百亿。GDP超过300亿的镇,就有十几个。

  东莞是外向型经济的经典,创造了三来一补模式,吸引了港台和国外巨头。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全球以及国内新的产业转移趋势,东莞的未来在于尽早培育本土产业,并且实现产业升级,成为中国制造业第二方阵的中坚,并且大规模产业北上,扩展内陆腹地市场。深圳是柄双刃剑,华为等转移到东莞,充实东莞产业,但需谨慎推高成本。

  东莞是中国的青年之城,包容之城,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自的比重,冠绝全国,这是改革四十年东莞最宝贵的财富。讨饭都不会冻死的人间之城。

  广州

  国家中心城市,珠三角中心,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与先锋。

  广州为华南交通枢纽,链接广东省内和南方的战略中心,这种地位无法取代。

  两千年的广州,四十年的深圳。

  这是一座长久繁荣的不落之城。无数城市起伏沉落,广州却一直挺立在一线城市中。不仅是数十年来的改革前沿,也是百年来中国开放的前沿。积淀深厚。

  广州工业、消费繁荣,文化鼎盛。是岭南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未来粤港澳战略的主导者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海洋出口。

  产业:广州产业发达,无需多言。不仅如此,广州消费繁荣,在珠三角九大城市中,消费与GDP的比重最高。但是,广州的高技术制造业,在广东并不强势。

  人口:广州也是中国人口大熔炉,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几十年一直在增加,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与包容能力。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38以上%,在全国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三。2019年一年流入超过40万。

  2019年,广州固定资产投资猛增16.5%,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迅速。

  区位、交通与物流:华南交通中心,战略中心,铁路和公路交通为华南核心。广州同时是四大类型物流枢纽城市。也是华南消费市场中心。

  北京

  大国之都,北京之大,毋庸讳言。

  产出效率在一线四大城市中最低。

  一直以来,北京集中了中国最多最重要的公共资源,尤其是央企的一半以上总部在北京,随着雄安的崛起,将一切最优质公共资源集中于首都的模式将得到改变。若中国进一步市场化,二十年内北京将逐步被珠三角、长三角和中部的中心城市赶超,经济排位将从第二降低到第五名外。

  北京的文化产业发达,总量全国第一,金融产业发达,存款高达17.1万亿。

  高科技产业也发达。研发强度超过6%。万人发明专利达到132件。

  总体产业兴盛,但低端产业流出迅速。

  北京近两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连续减少,2017年和2018年,常住人口分别减少2万和18万。外地人口分别减少13.2万和29.7万。目前外地人占常住人口比例35.5%。2019年北京常住人口再降6000人。

  拥有如此多的公共资源,北京的产出效率本应更高。北京需要加大市场化改革,提升竞争力,不能躺在首都城市的交椅上,过于依赖政治红利。

  南京

  南京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不如苏州。但是,城区人口却超过苏州。

  南京管辖区域很小,仅六千多平方公里,在省会中属于迷你型。是15家特大城市中,最小的省会城市。但是,南京却是一个产出高效的城市。每平方公里产出超2亿。

  身在上海的卧榻之侧,南京利弊各半。利在借助上海的资源,弊在上海的强势,削弱了南京的辐射能力。尤其是,由于离上海太近,南京迟迟无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同为省会,南京的民营经济相对杭州逊色不少,经济活力不足。

  南京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的城市,经济发达,逼近全国前十;商业繁荣,与上海杭州抗衡;产业结构完备。信息和电子制造,汽车制造,医药,装备制造,计算机与通讯,化学制造等领域发达。南京科教实力强劲,南京大学驰名国内,12所双一流。

  南京2019年人口流入6.93万,能够吸引人才和青年。

  虽然上海是华东经济中心与最终目的地,但南京才是真正的交通中心,历史上千年坐断东南,战略地位非常险要。南京也是中国仅有的几个集中五大类型枢纽于一身的物流城市。

  武汉

  在非东部城市中,武汉产出效率第一。

  作为新晋的国家中心城市,“内陆七雄”之首。武汉发展迅猛。

  武汉雄踞中国高铁时代之巅,千公里直达城市,覆盖中国经济总量的80%以上。本次疫情中,武汉的交通天赋成为双刃剑,使病毒得到超常传播。未来,疫情过后,交通的天赋,应成为武汉倚重的王牌。

  武汉近年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已跃升为第八,未来更久的时间内经济地位将继续提升,最终定格为中国前三至前五。成为中国三大中心之一(内陆中心)。

  武汉高校在校生全球知名,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同时,武汉最近几年推动双百战略,抢人大战得先机。净流入人口占比已超过20%,还需要继续开放,争取建成中部人口熔炉。2019年,武汉常住人口官方公布为1121.2万,但本次疫情暴露实管理人口达1400万。可见武汉是藏人大市,武汉是否还能保持人口吸引力?

  武汉是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交汇地,是中国大陆市场的中心。过去十年,武汉的工业倍增计划十分成功,未来仍应坚持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服务业的策略,至少十年后,才能以服务业为主导,跨越发展阶段不祥。武汉应成为中国大众制造的一张王牌。中国大陆产业转移的战略腹地。中国产业升级的主战场。

  珠三角北上,长三角西进,武汉交汇,天下之中。近十年承接产业转移非常成功。吸引的世界五百强,也超过300家。

  物流方面,是中国顶级物流枢纽,集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大枢纽为一体。在中国十大城市中,武汉的消费总额与GDP的比值最高,为商界必争之地。

  在2020年,武汉最大的任务,是恢复秩序,并重建信心。

  郑州

  传统的中原腹地中心,黄河生态区中心,国家九大中心城市之一。

  产业:珠三角北上,长三角西进,都有份。富士康落地郑州,意义重大。郑州还吸引了无数国外巨头落户。

  人口:郑州已成长为千万人口大市,且还继续吸引人口,2019年增加21.6万人。

  区位、交通与物流:郑州为天下中州,区域优势极度重要,高铁千公里辐射范围雄霸天下,唯武汉可与之抗衡。同时,郑州也集中了四大类型物流枢纽,是中部重要的商贸市场中心。

  郑州是一座未来之城,随着内需振兴,大陆市场的统一,郑州前途不可限量。

  郑州的科教实力,与城市地位不符,作为人口大省省会的郑州,目前尚无一座985高校。双一流改革之后,勉强有1所。人才问题是郑州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成都

  成都的产出效率在十五大城市中正好居中。映射其发展程度在全国中间区域。

  成都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成都同时是内陆七雄之一,大西部的陆地枢纽,在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产业:成都既承接东部的产业,同时科教发达,人才鼎盛,也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本土产业,尤其电子和航空全国相对领先。

  人口:成都是西南城市大熔炉,净流入人口达156.95万。约占常住人口的10%。2019年当年,流入人口达25万。抢人大战,初见成效。

  交通、区位和物流:成都是大西南的中心,区位优势突出,陆地交通发达。铁路雄霸西南。机场全国前四。成都也集中了四种类型的物流枢纽,同时还是西部市场中心,时尚之都。

  成都还是消费市场必争之地。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9.9%。十大城市中最高。其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雄心毕露。

  天津

  天津在过去的几年中,经济总量下滑厉害。从去年的第六,下降到第十。去年天津一次砍掉数千亿的GDP水分,可见断腕之痛。与此同时,天津产出效率也急剧降低。

  本次,天津是位次下降最快的城市,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当今中国工业重镇。基本建成经济繁荣、产业完备的城市。但是,天津国企强大,民营企业缺弱小,轻重工业比例失衡,过于依赖外来央企而忽视了本土产业成长。

  直辖市对于天津是柄双刃剑,既可为其赢得众多国家战略垂青,获得更多资源倾斜。但是也制约了其改革的活力。在户籍改革,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领域,顾虑重重,且近年事故频发,未能进一步发挥作用。

  天津本是国家钟情的第三代改革核心,但改革力度不够,不足以构成一个时代。雄安新区的设立,变相褫夺了滨海“新一代改革发动机”的地位。

  天津既然敢砍掉数千亿GDP,承受排名猛烈下滑的荣誉滑落,必然有大决心。

  放开手脚,成为北方开放之城,是天津最佳出路。

  青岛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山东头牌,青岛的产出效率,有待提高。

  青岛的最大亮点,是实施了名牌战略,海尔与海信,双星与青啤。均曾驰名国内。

  山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于胶东半岛,青岛则是半岛龙头。

  青岛为人口流入地,仅2019年一年,人口即增加10万以上。

  青岛为中国重要港口城市,同时也是空港、生产型、商贸型物流枢纽城市。

  青岛虽领先于山东,但是国企比重过大,市场化程度、经济活力还有待提高。

  杭州

  杭州作为繁荣的沿海城市,产出效率却并不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杭州在中国特大城市中,面积仅次于重庆,在省会中最大。

  长于江浙,成于上海。是均瑶等众多长三角企业巨头的选择。上海只是收割之城,杭州却既能汇聚企业巨头,也能诞生和成长企业巨头。最著名的是阿里巴巴。同时,杭州遍草丛生,给与中小企业成长的机会。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杭州作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省份的省会,对于民营经济的包容和培养能力,无出其右。其营商环境,制度环境,在国内难有其匹。

  杭州文化产业占比全国第一,达到25%以上,足见其文化的现代与新锐,创新能力强。研发强度达到3.4%。

  杭州为人口净流入大市,2019年一年流入达55万,国内第一。杭州已成博大之城。

  近年,杭州逐步向一线城市进发,也成为G20峰会的举办城市。

  杭州偏居东南,在陆地交通上难以成为中心,空港不错,机场全国前十。集中了四大类型枢纽的国家顶级物流城市,同时,杭州还是中国时尚之都,消费发达。

  离上海太近,削弱了杭州的战略地位,与南京一样,杭州还不是国家中心城市。

  管辖面积大,且很多区县都是钱塘江领域,属于生态保护区,制约了杭州的城市扩张。千岛湖也在杭州的江河上游。

  西安

  在整个大西北,西安的经济总量最大,产出效率也最高。

  西安为新晋的国家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西北枢纽。

  在古都城市中,西安的文化产业发达,实现了古今融合,新兴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

  西安为西北科教第一城,大学生在校生人数和密度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24.8%,是全国两倍。在航空航天以及电子产业领域优势明显。

  西安是大西北的人口熔炉,未来要建成国际性城市,首先需要建成国内开放城市,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还需继续突破。近年的抢人大战中,西安表现突出。

  沈阳

  东北的中心,中国不可或缺的战略要地。或将是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

  一时沉浮,并非终局。

  东北曾是中国经济的长子,如今虽临时衰落,但是,东北根基雄厚。东北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人口1亿。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

  东北的消费能力强大,消费占GDP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潜力巨大。

  东北复兴,就是沈阳大放异彩的时候。

  重庆

  重庆排在最后,原因特殊,重庆是中国两型社会试验基地,辖区很多农业县,由此拉低了平均产出,这是一种政策性的牺牲。

  重庆也是国家中心城市,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内陆七雄”之一。

  重庆是西部之头,中部之尾,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中非常特殊。横跨长江经济带和西部两个国家战略区。是长江经济带的上游核心城市,西部战略的起点。集五大类型物流枢纽为一体。战略腹地广阔。潜力巨大。

  2019年,成渝“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通了重庆南向北部湾的通道。当年,东盟即成为重庆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

  重庆是西南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并拥有国家级两江新区。

  产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且本土部分产业,如汽车、IT电子信息等产业发达。

  人口:重庆刚成立直辖市的头十年人口外流,但是最近几年人口回流,并且可以逐步吸引外地人。未来随着重庆经济发展,人口还将汇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 17:34 , Processed in 0.2188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