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12|回复: 0

西西弗:美国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 全球化的得与失系列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8 21: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美国心目中的全球化本应是什么样的?

  不可否认,过去三十年的中国的经济奇迹和增长,是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分不开的。我首先分析一下,全球化给中国(C国)和美国(M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分别带来了什么。

  美国不是慈善家,美国推进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时候,并不是为中国考虑的。美国的经济学家和智囊根据经济理论,认为全球化对美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由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其后,在Heckscher、Ohlin、Stolper、Samuelson等人的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成为了WTO和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贸易壁垒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认为,按“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将增加总产出,提高所有贸易参与者的经济规模。对于劳动力富裕而资本稀缺的国家(如三十年前的中国),自由贸易将提高劳动者工资同时降低资本价格。

  具体比较优势的理论可以参见附录。

  ***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自由贸易”对C国这样一个劳动力丰富资本技术稀缺的国家,根据理论应该产生的结果是:

  1)由于专注劳动密集型产品,总产出(GDP)大幅上升;

  2)在全球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劳动力工资有所上升,但由于其他国家的剩余劳动力的竞争,上升幅度存在上限;

  3)技术的价格(技术报酬率)下降。企业倾向于引入而不是投资自行开发技术;

  4)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内,利润被外资获得,国内资本的价格(资本报酬率)下降。国内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

  这个其实和中国在入世后的发展是类似的:

  1)劳动力价格(工资)确实有显著上升;

  2)技术价格(回报)下降。这个看起来并不明显。但想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一套西方国家淘汰的汽车生产线就能赚很多钱。全球化后,在进口车的竞争下,不引入世界同步的技术,就没有竞争力。其实也是技术的回报下降了;

  3)资本价格(回报)下降。在八十年代,敢于冒险先进入中国的外资(港资台资为主)其实没啥大钱,但当时中国太缺乏资本。康师傅就是靠中国市场成为巨头。入世后,就没有这么好的以小博大的机会了。要赚大钱,也得投大钱,资本的回报下降了。

  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在中国的结果应该是:

  虽然中国GDP大幅上升,人民的劳动收入上升,但存在上限,会被牢牢的锁死在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人均GDP可以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不会赶上发达国家。

  全球化可以提高美国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技术回报水平,帮助美国资本家赚更多的钱,同时升级产业,进一步扩大美国的技术优势。

  这个也是美国心目中的全球化。然而,美国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2、

  真实发生的全球化是什么样的?

  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美国的判断连续错了三次,都错在东亚国家身上。三个东亚国家,日本、韩国和中国,都是表面上主张比较优势自由贸易理论,心中都燃烧着产业升级进口替代的野心。

  从明治维新到一战结束,日本用战争赔款和无比残酷的工农业剪刀差,在短短几十年间建立了一套现代工业体系,迈入了列强的行列。二战后,从废墟中重建的日本,抓住了朝鲜战争为美国供应后勤的机会,靠通产省调动全国的经济精英,从低端纺织开始,一步步产业升级,最终在1975-1985年对美国经济构成了重大威胁。

  而韩国则通过政府和财阀的相互协助(勾结),也一步步从低端产业开始,在产业链上一步步爬升。

  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则成为了第三个不按照理论行事的的异类,而中国的经济规模,比日韩加起来还大很多。

  中日韩三国之所以能在产业链中逐步升级,没有被锁死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以下几个共性:

  1)重视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缩小与先进国家人口素质上的差距。从投资回报率来看,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额外投资大概率是打水漂儿,投资回报很差。但东亚三国,特别是中国的父母乐于在这方面浪费钱。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素质。

  2)政府和企业家对产业升级和提高技术的不懈追求。虽然中国也有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说法。但是政府和企业家都持之以恒的引入先进技术,用各种手段获取技术。能买技术就买,买不到就挖人自己开发。虽然投资技术的回报率不高的情况下,仍然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学习先进技术有不走弯路的后发优势。

  3)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下的资本,不断用于扩大再投资。高储蓄率高投资。虽然全球化导致资本回报率下降,但政府和企业都持续投入。

  4)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外移的难度。日本、韩国、中国都有疯狂投资基建的时期。熟练工人+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完成产业链。使企业把生产转移到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的难度加大。

  很多经济学家一直在声称中国投资的效率低下,浪费多,重复建设。投资回报率不如美国。这个没错。

  全球化实际上导致中国的投资报酬下降。中国股市就是一个例子。但中国政府和企业家没有美国的跨国公司那样的全球化视野,还是继续顽强的继续在中国投资。(中国的外汇管制也是一个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无法引入不同的文化和国家主义,严格来说,中国的资本和技术的报酬率因为全球化都下降了。但中国政府、大部分企业和国人就还是愿意在这方面做投入,赔本也要干。

  中国企业家在扩大再生产方面急剧冒险精神。这个是一个比较复杂有争议的话题,这种冒险精神有企业家本身的原因,有地方政府对GDP的狂热追求,有银行方面的支持,这个后续有时间再单独写吧。

  美国企业赚了钱,最先想到的是回购股票拉股价+分红,钱赚得不够就借钱回购股票+分红(比如波音)。

  中国企业家赚了钱想的是投资扩产能,没赚钱想的是从银行搞贷款加杠杆投资扩产能。

  美国企业想的是通过外包产业链降成本增利润拉升股价,中国企业想的是不断加大投入向产业链上游攀升扩规模。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中国企业家很多时候并不是以利润为最终目的,而是以规模导向。

  美国政府认为中国企业界这种“蛮干”行为,经常做明显不合算的资本和技术投入,是政府推动的,是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实际则不然,很多这种行为是企业自身主导,政府只是配合。

  美国发现,本来希望中国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把持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最终发现中国的产业不断升级,不断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越来越少......

  3、

  全球化的实际结果

  最终,全球化的结果是:

  美国通过把生产转移到中国,得到了巨额利润。巨额的利润导致了美股四十年的大牛市。

  在财富排名,企业收入10强中,美国只有2家:沃尔玛+ExxonMobil(第一第八);中国有三家中石化(2)中石油(4)国家电网(5)

  企业利润10强中,美国有4家,Apple(2),JP Morgan(6),Google(Alphabet)(7),BOA(9);中国有四家,四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3),建设银行(5),农业银行(8),中国银行(10)

  而在企业市值10强中,美国有8家:微软、苹果、Google、Amazon、FACEBOOK、伯克希尔哈撒韦、强生、埃克森美孚。中国只有两家,腾讯和阿里巴巴。其中前5家都是美国的。

  中美在过去二十年的全球化中各取所需:中国得到产能、规模和就业。美国公司得到巨额利润、市值和股市大牛市。

  我们经常叹息,中美贸易中,大部分利润都被美国赚走了。中国生产产品,一台手机赚几十元,美国人做品牌设计营销,一台手机赚几千元。

  但这个是双方选择的结果,也没有谁赚便宜谁吃亏。

  然而,这个结果,中国一方乐于继续下去,美国人不干了。

  4、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全球化在过去20年,让中美双方得益,但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美国的负面影响更多在政治层面,川普的当选就是美国选民对全球化不满的一个爆发。

  对中国,在得到产能规模和就业的同时,也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全球化这柄双刃剑,中美双方付出了什么代价?

  去全球化,对两个国家又意味着什么?

  且听下回分解

  附录:

  比较优势的简化模型

  完成商品产出的必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按发达国家主张的自由贸易观点,商品、资本应自由流动,而劳动力、技术不能自由流动。

  我们从一个简化的模型开始分析,只有劳动力、技术两类要素;两个国家:C国和M国。C国劳动力过剩、M国技术过剩。自由贸易会导致中国劳动力价格(工资)上升,技术价格(回报率)下降。M国技术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下降。这个结局看上去很美。C国工资上升,技术成本下降。但我们想的更深入一些,问题就出现了:

  问题一:在全球化初期,C国的劳动力供给过剩,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低技术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接近水平。自由贸易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上升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情况下并不会导致低技术劳动力价格(工资)的上升。

  问题二:当多年的自由贸易使C国的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后。看似C国的劳动力价格可以开始上升了。但是,C国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后,却发现,全球仍存在大量的剩余低技术劳动力。在全球低技术劳动力过剩的前提下,自由贸易会导致制造业外移到更低成本的国家,不会导致C国工资的进一步上升。

  问题三:自由贸易导致的技术价格下降看似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同时意味着对技术进行投入的回报率下降。自由贸易使C国企业不愿意对技术进行进一步投资,进一步加大C和M国技术的差距。

  问题四:技术流动是受限制的,M国不会允许核心技术流到C国。同时不像劳动力,技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影响会在后文中阐述。

  从这个简单的模型可以看出,自由贸易带给C国的是低技术劳动力价格(工资)不上升,技术价格(回报率)下降。而M国低技术劳动力(工资)价格下降、技术价格(回报率)上升,使M国更加努力加大对技术的投入,产业技术不断升级,而需要密集劳动力的制造业转移到C国。

  下面我们将资本要素引入分析中。按比较优势理论,自由贸易后资本稀缺国家的资本价格(回报率)下降,但是,资本稀缺国家的资本报酬率仍然高于发达国家。资本自由流动后,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使资本的价格(回报)进一步下降。看似帮助了经济发展。然而,需要牢记的是,资本的报酬永远是付给资本的提供方,换句话说,进入C国的外国资本的最终回报会属于外国。资本流动和资本报酬率下降的结果是:

  1)本来在M国回报较低的资本进入C国后取得了更好的资本回报率;

  2)本来在C国可以取得更高回报的国内资本由于外资的进入降低了本应取得的资本回报。

  技术和资本看似是同样的生产要素,但具有本质的区别。技术流动后带来的回报大部分属于接收方。(如C国企业购买M国技术后生产的利润除专利费外基本属于C国企业)而资本流动后带来的回报绝大部分属于提供方(如M国企业在C国投资得到的利润属于M国企业)。这也是发达国家作为资本和技术同样丰富的国家要求资本自由流动而同时设置技术壁垒的重要原因。

  垄断和竞争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我们仍然从一个简化的模型分析:C国生产玩具,M国生产芯片。生产玩具基本不需要技术,生产芯片基本不需要劳动力。M国生产芯片具有绝对优势,C国生产玩具具有绝对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C国全部生产并出口玩具,M国全部生产并出口芯片是最优的解决方案。毋庸置疑,这个交易对双方都有利。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产生的利益在双方之间的分配是不公的。

  在理想状况,C国只有一家玩具商,M国只有一家芯片厂,交易是公平的。双方都可以要求最高的垄断价格直到对方在国内生产比进口更便宜。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C国有无数家相互竞争的玩具厂,M国的芯片厂却很少,同时M国运用一系列技术壁垒加高C国国内企业生产芯片的成本。M方的芯片厂具有垄断地位,C方的玩具厂处于完全竞争。这种情况下,两方交易只有一个结果。C方的玩具厂只能以成本价出口,M方的芯片厂以垄断价格出口。这种情况下自由贸易所产生的全部价值会被垄断一方取得。C方从贸易中获得的唯一好处可能就是企业作为成本的一部分而缴纳的税收。更进一步,即使C方所有的玩具厂能达成价格同盟,世界上有无数国家可以生产玩具,能生产芯片的却寥寥无几。C方出口的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而进口具有不同程度垄断的产品。

  如果我们看C国的进出口,C国既不是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产品,也不是进口工业产品,出口原材料。C国在自由贸易中是进口被垄断或部分被垄断的产品,出口完全竞争的产品。C国大量出口的玩具、服装、鞋类、纺织产品等等均为完全竞争的产品。而进口的飞机、集成电路、原材料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垄断。

  一个完全垄断者A和一个处于完全竞争市场者B做生意的结局任何人都看得很清楚。交易中产生的所有利润都会被垄断者取得。B可以通过交易取得收入,但不会取得利润。B只能向A以成本价销售产品。而A可以通过设置垄断价格取得最大利润。C国在自由贸易中出口完全竞争的产品而进口垄断产品,导致了自由贸易所产生的大部分利益都被交易对手获得。C国取得只是收入的增加而没有取得利润。

  自由贸易的另一个影响是所谓“外部性”

  外部性指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也就是说,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外部性分正面的和负面的两类。正面的外部性如科学和新技术研究、政府的道路市政建设。负的外部性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外部性的收益和成本一般不会被公司在经营中考虑。C国企业在生产高污染的产品中产生的外部性不被计入成本。自由贸易带来的收入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外部性。同时,由于C国出口产品的高度竞争性,即使C国政府试图将负面外部性强制计入成本也无济于事。因为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将导致其他低成本国家取得市场份额。

  相反,发达国家由于在出口的产品上具有垄断的优势,可以一方面出口具有正面外部性的产品(如高技术低污染的产品,或直接转移生产只保留研发),另一方面通过更高的垄断价格补偿外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 05:48 , Processed in 0.2813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