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40|回复: 0

亮老板:明线与暗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 18: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段时间更文较少,因为我们一直在关注三个事情:

  首先是追踪一些数据的公布,比如全球疫情的数据,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数据(政府经济数据+公司业绩一季报)。

  其次是政策与关系,比如各国政府对疫情管控和刺激经济的不同政策,又比如中西方国家的认知误差的不断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矛盾关系的日益加深。

  最后是未来的发展演化,这不仅是对于疫情发生期间的事件和信息的推演,更多是试图从历史中找到答案。比如资本市场的大跌可以用2008,2003,1929的一些相似性来类比,比如中美关系与逆全球化,我们会思考2018年开始的myz,思考二战后美国称霸全球的美元逻辑(石油+商品),甚至会追溯到撒克逊人,维京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区别。

  我们每天看到的资本市场的涨与跌,确诊数据上涨的绝对值与环比数据的增与减,其实都是明线,所谓明线就是体现在世人面前的,容易察觉的那条故事发展线;而真正影响明线的,其实是那些暗线,也就是潜伏在明线之下,暗流涌动却影响极深的深层逻辑线。

  01

  如何理解“公布的”数据

  数据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疫情也好,经济也罢,得有实实在在的人与事的发生,才会有人去统计数据。而统计数据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比如统计数据的标准制定就极容易导致“幸存者”偏差,也就是统计的数据往往只是统计了那些“能被统计”到的。

  我们可以看到的数据,在呈现给我们之前还经过了以下流程:

  统计标准的制定-->统计者对被统计者的评估与统计-->统计者将数据汇总后上报-->官方审核后将数据公布。

  这几个非常简易的步骤,在中西方应该都是一样的,然而,在定性分析上,中西方的差异从第一个环节开始,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偏差。

  比如说统计标准的制定,何为“因为患coronavirus而死亡的人?首先你得检测,但是在中国的检测时间从最开始实验室的几天,缩短到在医院的几个小时,最后缩短到试纸的几分钟,而美国从上周开始集中检测,也就是最关键的时期,大多都是5分钟检测。检测时间的不同,就会导致定性上的不同,何况在中国疫情爆发的早期,大家都是两眼一抹黑对病毒知之甚少,而美国方面却是拿了中国的经验积累来做决策。

  后续的步骤不再一一赘述,比如上报数据是否会公布,公布多少?我们都懂的,没有什么结果。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次事件单单从“数据公布”这一件事上,其实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巨大的认知偏差,如果再加上意识形态,过去的积怨历史,前期关系走向的伏笔等等来看,那么我们看到的川普也好,英美的媒体和西方的一些有心人也罢,那些言论和政策只是这种“偏差”加上历史发酵带来的一种“必然”,可以说即使没有这次疫情,发生一些其他的事情,也会导致目前我们看到的局面。

  再说一下经济数据,已经公布的PMI数据来看,我们3月复工以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前值35.7,3月PMI 52。我们在春节后复工以来,一直在逆势而行,比如很多比较大的公司都是提前复工,甚至春节都没有休息,比如立讯精密的越南厂,很多员工都是主动入境复工,比如闻泰科技,也是很早就开始复工,沿海地区比如浙江广东的复工率都在90%以上,富士康工厂已经超过80万人复工,这个数据几乎接近全员。

  但是问题在于当我们抓紧复工的同时,海外疫情开始爆发,而且海外的管理方式和政策决定了,他们的复工复产周期会明显比中国慢,这就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他们的需求端会出现比较大的影响,也就会出现我们的复工复产开始了,可他们停滞了,那么各个环节就会被影响。

  在股市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影响,从科技股近期的大跌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消费,还是各种电子元器件,基本上都是大跌了30%左右,个别的个股会去到40%,这个情况如果从估值方面来看,就是海外的疫情爆发在需求端对行业的影响,差不多也在这个幅度左右,一些公司的业绩直接砍下来的幅度也差不多就在30%左右。

  以上所说还仅仅只是在业绩层面反推估值,那么目前的价格还算合理,大家也看到了最近几天的科技股跌不动了,而基本上业绩与股价的打折幅度,很大程度上比较吻合。

  这都是因为现在数据公布的速度更快了,而且数据和信息也是全球化流通,资本市场与媒体对信息和数据的解读方式稍微有点不同的是,资本市场会更加理性一些,而媒体与舆论因为各自国家的背景和理念不同,就会有所偏差,而如果大家理性一些的话,应该少看一些媒体舆论的东西,多看一些资本市场的东西,虽然都不怎么准确,但是理性本身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价值。

  所以,当我们去看那些数据的时候,更加理性的方式是,承认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分辨那些情绪的部分与实际影响的部分,更多的去关注那些实际影响的部分,而目前股价与业绩打折的这30%,基于四月底全球疫情迎来拐点的预期,科技股的跌幅差不多也就在这个位置了,而情绪可能会在这个位置上让它继续跌,而情绪跌下来的,也会由情绪负责抬回去。

  紧盯公司业绩这条暗线,这两天的涨幅就是最好的回馈。

  02

  如何理解政策与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

  中西方在疫情管控上政策的推进,实则是不同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的国家对待危机的管控方式的体现。防控疫情在科学上已经证明,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隔离,做好医疗资源和生活资源的调配,以及疫苗的研发和推广。

  面对同样的科学治理的方法,中方采取的是大政府的逻辑,在西方认为这是有伤民权的,比如强制带口罩这一点,在中国可以说是非常容易推行的,而在西方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劝导,也总有人选择不戴,又比如在隔离这一点,中国人会自觉呆在家里,几乎没有爆出太多不听打招呼的新闻,而西方几乎不可能强制在家隔离。

  甚至在口罩、呼吸机等物资的标准上,近期也还爆出西方国家因标准不达标而不采用中方的救援物资等。

  其实这些都是比较滑稽的扯皮,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老话,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中方用一个月的时间,将疫情管控住,并且很好的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并且积极研发出了疫苗,虽然明年才可能临床使用,但是从效果上看,这就是比西方更好的方式。

  以色列著名作者赫拉利(《未来简史》的作者)近期发表了一篇关于《疫情后的世界》的文章,对这种方式发出来灵魂拷问:到底是健康重要还是隐私重要(人权)?或许我们应该去找寻一种健康和隐私都能保证的方式;文中甚至谈到了”逆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其实,在目前的世界发展趋势来看,”逆全球化“以及各国”民粹主义“抬头已经不可避免,集中表现的方式就是中美之间矛盾加深和关系的不可逆,极端化的“冷战”或者战争形式不太可能发生,但是“部分脱钩”以及关系继续恶化这样的定性,不足以让我们清楚的知道,关系会恶化到哪一步?关系的边界又在何方?

  如果从2018年算起,是此次世界格局变化的起点,2020年的疫情不会是终点,顶多只能算是恶化加深的上升区间,而中间无数次谈判,达成协议,双方领导通话等等行为,不过就是在长期的一条关系线中上下浮动的小波段罢了,关系就类似长期向下中间充满着无数波动的曲线,而这条曲线,正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不管是生活还是投资,更或是未来的发展,均是如此。

  而这条曲线,就是我所说的那条隐藏最深的“暗线”,而我们盯住的那些“明线”,不过就是暗线起伏中的一些零星的体现罢了。

  篇幅受限,今天聊到这里,不过今天这篇文章,希望能给到你们一定启发,那就是我们真正的投资应该是盯住这条暗线为主,明线为辅。如果这条暗线还没有在你的投资体系中加进去,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多反思,经历了前两周的骂战之后,这条暗线短期继续处于冰点的概率不大,但随着境外疫情拐点越来越近,等川普腾出手来,如今的这些“争端”可能是下一次更大风暴的“伏笔”。

  写完这些,才发现广大投资人真的太不容易了,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成为那条暗线上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明线上被操纵和影响的配角,但是应该有一种方式,能够让我们活成自己的主角,不仅是投资,还有我们的健康和隐私,或者是影响我们的家人和朋友。

  愿在此条路上,与各位一起,相信大家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5 09:25 , Processed in 0.1562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