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532|回复: 0

西西弗:自媒体时代,如何把握自己,不被带节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8 12: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经从缺乏转为过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多样。公众号、微博、抖音这样的自媒体也日益成为大家看新闻,读评论的主要渠道。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找到符合自己人生观的信息,而平台也在用算法来测算每个人的喜好,然后主动迎合。抖音上,喜欢看搞笑视频的人,平台会越来越多的推送笑话,喜欢看长腿小姐姐的人,每个视频都是长腿小姐姐。虽然信息过剩,我们获取信息的宽度却越发狭窄。

  每个人都从外部世界寻找肯定自己信念和身份的信息,在网络世界中挑选符合自己观点的新闻,在社交网络中形成同一个声音的社交群,在群中不断听到自己观点的回音,强化自身的信念。社交媒体引发的社会舆论极端化,和社会群体的分裂,不仅仅在中国,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个趋势其实是难以阻挡的。如果读者们中有一些希望能在信息的潮流中把握自我的人,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1

  这篇文章想讲一个“人生观”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看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认为没有人能说自己是绝对客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客观”这两个字永远只能打引号。

  做为一个作者,他的责任并不是客观,而是陈述事实不造谣,如实坦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足够了。

  作者永远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责任一定要“客观”。特别是文学作品,都是带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写的,用客观公正去要求一个作者,是过份的要求。客观公正的文章,一般都不好看。

  即使是记者报道新闻,也不可避免会带有自己的立场和感情,我个人认为,陈述事实不造谣,不断章取义剪裁素材,不曲解被采访人的原意,就是好记者了。

  优秀的作品,一定带着强烈的感情。有的作者感情体现在文字煽情上。更优秀的作者,能在平淡如水的文字中,表达极其强烈的感情。这里推荐一个作家,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两本小说,就是在平淡的文字中,读者能体会到极其强烈的感情,体会到小人物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奈,体会到人在厄运面前顽强挣扎的精神。

  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也很不错。我觉得其中沃尔特、茉黛、卡拉这个家庭的命运和悲剧,是写的最好的部分。

  做为个体的作者,有立场,感情都是正常的。

  我也从来不认为我自己能做到“客观”不带立场。我之前写过,我是中国人,只可能站在中国的立场,有时候看到一些不公正的事情,心中有气带情绪,很正常。

  2

  在传统的严肃媒体,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还有一个岗位叫编辑。编辑的任务就是,从媒体的角度出发,摒弃一些过于激进的观点,同时让不同观点在媒体上都有表达的机会,让媒体能包容不同的观点。媒体肯定有主流观点,但不同意见,也应该有发生的机会。比如针对争议话题,优秀的媒体应该同时刊登正反两反面的文章。

  当然,现在的媒体的读者群越来越固化,媒体本身也越来越极化,要么左翼媒体,要么右翼媒体。

  但毕竟,严肃媒体中还有编辑这个岗位,编辑的责任就是避免媒体极化,让不同观点都有发声的机会。媒体有立场是正常的,但严肃媒体不应该极端化。

  近几年,随着Trump当选和美国舆论环境的极端化。全美国的严肃媒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FOX化现象。(FOX是最早极端化的美国媒体,持明显右翼观点)对媒体来说,客观中立的立场越来越不重要。美国权力的基石之一,号称第四分支的媒体,也越来越堕落。

  媒体可以偏左右,但只能是中左中右,不能极左极右。

  这里举个例子吧。以现在两个截然不同,但同时在市场上都很有影响力,领导也都姓胡的媒体,《财新》和《环球时报》为例。两个媒体的立场截然不同。《财新》是自由派的,《环球时报》是偏左的。

  这两个媒体我都看,都觉得挺好。

  左派肯定会骂《财新》。

  但《财新》我认为在新闻的真实性上,是国内最好的媒体。财新的文章,观点可以不一样,但基本上都是尊重事实的。采访记录,基本也都是真实表达被访者的意思。财新的文章,就算观点不一样,事实陈述部分我基本可以相信。(当然,非要鸡蛋里挑骨头,肯定也能找到问题,但在所有国内媒体里面,财新我认为做的是非常好的了)

  《财新》的观点偏自由派,追求新闻自由,这个也正常。媒体天生希望搞大新闻,希望抓负面。调查记者很多报道写完了,发不出来,心里有怨气,会体现在报道的观点中,但尊重事实就够了。

  右派肯定会骂《环球时报》。

  在报道真实方面,《环球时报》不如财新,经常会犯些错误,特别是微博公众号这些环球时报的网络版,对真实性的严谨程度不如财新。然而,环球时报错了的时候,基本还是会认错的。碰到问题,该批评还是批评(虽然很委婉)。武汉那个基层救助失职的视频,也是环球时报的记者拍的。有些非常敏感的问题,环球时报也很敢写。虽然环球时报大多是从正面写,但能把问题写出来就是需要勇气的。

  在我心目中,这两家都是中间派媒体,一个中右,一个中左。

  几年前,聊天时,我提出了一个极左极右和中间派的定义:

  极左认为1966年比2016年好;极右认为1936年比2016年好。其他都属于中间派。极左和极右是无法沟通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中间派都是可以聊的,都是朋友。

  按这个标准,无论是《财新》还是《环球时报》,两个胡主编其实都是中间派,或者说都是改良派。他们对改良的大方向其实也是一致的,只是细节的差别。我不认为《财新》希望墙倒,也不认为《环球时报》希望回到1966。

  比如,媒体监管应该松一点,自由度大一点,不同观点多表达一点。两个人观点都是一致的。只是最终应该到什么程度是有区别的。

  对所有的改良派来说,心中都是极其纠结的。这个纠结体现在,对现在状况有意见,希望改,但又担心改的过程中,步子太大扯了蛋,把事情反而搞砸了。因此,步子应该迈多大,就有不同意见了。自由改良派希望迈大一点,保守改良派希望小一点。但什么是最合适的步幅,需要尝试。

  中国的改革,一直是小心翼翼的走,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更是小心,有时候往前迈一步,又缩回来半步。但大方向,还是一直往前走的。

  3

  下面聊聊自媒体。

  自媒体就不一样了,作者直接面对读者。

  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运营模式上有巨大区别

  传统媒体:内容、订阅、广告

  社交媒体:传播、涨粉、广告

  传统媒体的核心是媒体本身,阅读量低于订阅量。100万订阅的报纸,真正看的人一定低于100万。没有人会拿着报纸分享给别人。

  自媒体的核心是爆文,阅读量远大于粉丝量。一个几十万粉丝的号,也能出千万阅读量的爆文。

  自媒体文章成功的关键是需要带有强烈的感情,引发“共情”传播。为什么我们分享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为了表达我们对观点的认可;为了对热点事件表态;更重要的是分享和传递我们的感情。互联网舆论海啸,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共情”。共情即可以是正面情绪,也可以是负面情绪,可以是感同身受的为他人高兴,也可以是感同身受的为他们而悲伤。

  对自媒体来说“传播”是核心中的核心。只有理解“传播”两个字,才能理解自媒体的模式。而传播,就是靠用户分享。

  自媒体写文,最核心的就是要利用共情传播。让读者产生强烈认同感,产生感情,并诱导读者的分享欲望。所以,能形成舆情的自媒体的爆文,必然是煽情文。越能打动读者的内心,越能把感情煽动起来,越能传播。

  自媒体利用的感情有:焦虑、仇恨、自豪、悲伤。负面情绪在社交网络上远比正面情绪更容易传染。

  大部分人认为共情是个正面的词。共情是个好品质,但共情也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这篇文我就不写太多,后面单独写一篇。

  为什么社交热点中经常会出现“反转”,这个现象不难理解。前面说了,自媒体的爆款文章的核心要素是必须引发读者的“共情”必须煽情才能引发传播。为了煽情,就必须选择性陈述一部分事实,或者对事实做较大程度的夸张。文章与事实情况比如会有比较大的出入。

  在传播后,如果其他人针对爆款文中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做反击。被煽情的读者就会发现自己被利用了,出现舆论反转,也不足为奇。

  4

  自媒体数量巨大,每个人都能找到最符合自己观点的自媒体。这样自媒体和个人观点反复强化,会让人对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定。靠自媒体是无法扮演给读者“客观”的这个功能。“客观”的自媒体也无法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自媒体不需要客观中立,只服务好自己的那一部分受众就够了,想两边讨好的结果就是两边不靠。美国目前严肃媒体也都变成这样了,只讨好自己的一部分受众即可。

  自媒体没有编辑删选文章,作者直接面对读者。而自媒体文章的感情色彩,立场先行更加明显。

  那自媒体时代如何把握自我,不能靠作者,而是要靠每个读者本人。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关注几个和自己观点完全不同的自媒体。比如你是偏左,就关注几个中右派。你是偏右,就关注几个中左派。看的时候,你可以觉得写的和狗屎一样,这个作者是王八蛋,恶心。但是,也捏着鼻子咬着牙硬看下去。可以以批判的思维去看,可以想想,为什么他说的不对,我反驳的理由是什么。

  如果看完后实在郁结在心,就像我一样写篇比较带情绪的文章,或者在文章的留言里面骂骂人,出出气。偶尔浪一把,气出来了就好了。

  多读一些和自己世界观不同的文章,就能迫使自己多想想,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其他人的观点有无可取之处。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自媒体时代,没有了编辑做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防火墙。我们每个人都得自己扮演编辑的角色,多看不同的观点,多听不同的意见,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当然,极左极右,或者连基本人性都没有的人写的东西,就不必看了。

  真理越辩越明。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多阅读,多思考。

  我写文章,并不想说服读者,而是希望引发读者的思考。读者可能通过思考,认为我说的大错特错,但这也是好事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9 20:28 , Processed in 0.0781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