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88|回复: 0

云石:疫情与城市化——中国的大城市热会不会因此逆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8 17: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疫情仍在持续,不过最紧张的时刻应该已经过去;随着各地的严防死守和武汉的总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社会秩序将重新恢复正常。

  疫情期间,一切当然以防疫为主;但随着疫情走弱,围绕此次瘟疫的总结和反思也自然被搬上台面。

  实际上,这一切在疫情期间就已经有了苗头。除了体制和技术方面的反思,在发展路径方面,这几天网上已经有些文章,认为中国应该对集中发展大城市的模式予以纠正。

  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出现这个认识是很正常的,大城市人员高度密集,一旦出现疫情,大城市传染率和扩散幅度都是惊人的。而纵观历史,无论是著名的17世纪伦敦大瘟疫,还是2003年泛滥于北京、广东、香港的非典,以及这次的武汉,中标的都是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型城市。所以,大城市容易爆发大规模疫情,这个在理论上确实是成立的。

  但,是否就应该为了防疫,而改变集中建设大城市的发展思路?在云石君看来,这个答案不仅是否定的,甚至根本就不符合基本的社会发展规律,更不具备任何现实可操作性。

  毕竟,中国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壮大,从一开始就不是国家意志的结果。相反,在过去几十年,国家政策对此还多有压制——早年的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和三线建设就不说了,即便是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几个开放口岸,国家政策也并没有对发展大城市有什么专门的支持,反倒是诸如培育乡镇企业,推动均衡发展,这些压制大城市的政策很是兴旺了些年头。

  可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不管政策上怎么推动均衡发展,也不管国家对中小城市乃至乡镇抱有多大的期望,但最终,中国的各种资源,依然是坚定不移的涌向大城市。

  这是很正常的。工业文明条件下,只有资金、人口、产业、信息的大规模集中,才能形成更好的聚合效应,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中国近年来开始推行的所谓的重点发展大城市的战略,本质上只是对经济和社会规律的遵循,以及对现实逻辑的承认而已。属于对客观大势的顺应而为,而非主观层面的意志导向。

  当然,虽然集中发展大城市,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但也确实增加了瘟疫蔓延的风险。这个也无可否认。武汉的这次疫情,就是典型的大城市病的体现。

  那么,对于这个矛盾点,咱们又该怎么看呢?

  在云石君看来,武汉疫情,恰恰说明中国的大城市数量太少,质量太低。

  这次武汉疫情之所以会闹得这么大,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正赶上春运,而武汉又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封城前数百万人出城,以及千万级的旅客经汉中转,在短时期内迅速扩散到湖北乃至全国。

  这背后反映出的,实际上是中国城市化建设尚在半途的阶段性特征。工业文明的发展,催生了城市化的必需,但中国的城市发展进程却仍在半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几乎全国的青壮劳动力驱使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有限资源和财富,却尚不足以为全部在城市工作的人,提供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和配套资源保障。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年头尚短,所以即便有些人在工作所在地定居,但还不足以抹去故乡的羁绊。这两点因素,就推动了春运的汹涌刚需——这种数以亿计的返乡潮,使得诸如武汉、北京、广州等交通枢纽和外来人口大市,在短期内集中了大量流动人口。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再爆发一场瘟疫,结果自然是灾难性的。

  此外,中国的大城市太少,尤其是中西部内地,由于发展落后,本地大城市规模有限,集中度不够,导致就业机会有限,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大范围、长距离的背井离乡,前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所以一到春节这个特殊节点,大家自然要跋山涉水千里返乡,再途径武汉这个正好位于传统中国地域中心节点的交通枢纽,奔向四面八方,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病毒扩散到全国。

  从上述逻辑来看,这次新冠疫情的全国性扩散,恰恰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尚在半途,大城市数量和规模不足的特征。如果城市化进程结束,大城市数量足够多,能够为本土或者区域范围内的民众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那么春运的人潮就会大打折扣,民众的大规模全国性流动,也会在相当程度上,被区域范围内流动所取代。就算会有旅游潮增长出现,但这种改善型的需求,与春节返乡这种刚性需求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如果中国的春节假期出行呈现出这种后城市化时代的结构,那么即便武汉春节假日爆发疫情,但所祸害的,也只是一地或者一省,不至于在短时间内祸及全国,影响和祸害的范围和程度,就会小的多。

  当然,即便没有全国性扩散,但大城市人口集中带来的疫情本地化泛滥,同样是非常恐怖的——武汉这次的严重疫情就是一个典型。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高教中心、战略枢纽,武汉的城市发展水平虽然比不上北上广深杭,但在中国也算是相对不错的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全国排的上号的城市,结果在这次疫情中却表现的如此狼狈,这其实反映的还是中国城市化质量的整体水平不足。这种水平和层次欠缺,一方面是政府部门治理水平的有限——这一次武汉乃至湖北当局已经是负面教材,无需多言;另一方面;其实也反映出中国城市居民公民素质的普遍欠缺。

  这后一点,其实是很多人所忽视的。但实际上,也是导致此次疫情播延日久的一个关键。早期乱吃野味的家伙就不说了;在武汉封城,乃至全国性封禁令下达之后,如果大家民众能够严格遵守禁令,杜绝外出,及时上报,那至少武汉以外,经过14日的隔离,基本上就足以把绝大部分隐藏病例挖掘出来,非重点疫区的本地传染基本上就能断绝。如此一来,非疫区的生产生活就可以恢复,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就要小的多,病毒祸害的人口也要少的多。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段时间,不管是在媒体报道中,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会发现各种各样不守规矩的人——要么非要无事乱窜,聚会,甚至不戴口罩;要么从疫区返回隐瞒不报,不自我隔离;甚至对于防控人员的劝阻置若罔闻甚至破口大骂。

  正是这种种不守规矩的人和行为的普遍存在,使得疫情防控时间被明显拖长,大家不得不在14天后,再反复经历一个又一个隔离周期,非疫区的社会秩序也因为这些低素质人群的破坏,而无法及时恢复。

  这就是典型的公民素质问题。缺乏敬畏,缺乏自我约束力,缺乏社会责任心,我行我素。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国,经济层面的工业化进程也已近半,但在人文素养方面,依然有大量的国民,依然停留在愚昧落后的农耕时代,现代公民意识极度欠缺。这些低素质的思想和行为,平时可能最多也就是束缚他本人的发展,最多祸及家人和近邻。但在瘟疫爆发期,他们就会因着高传染性的病菌,将这种危害扩散到全域,给国家、社会,以及那些具备公民意识的人,造成危险和损失。这也反映出,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物质方面已经颇有成效,但在精神层面,绝大部分地区,即便是城市居民,在精神文明方面,依然有不少人跟现代公民的要求相距甚远。

  总而言之,凡事都有两面性,集中发展大城市,固然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但防疫方面的风险,也确实是随之加大的。我们固然不能忽视风险,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可能出现的偶发性瘟疫;而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两相权衡之下,最合适的发展路径,还是应该一方面加速推动大城市建设,造就更多的大城市区域中心,以分散人流,压缩人口短时间内全国性流动的规模,以降低瘟疫快速扩散的风险;另一方面,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城市乃至农村居民的整体文明水平,培养公民意识。这样,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阻遏瘟疫的发生,但至少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其之危害和影响。武汉这种悲剧,真的不能重演了——中国承受不起,武汉,更承受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2 19:09 , Processed in 0.0937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