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26|回复: 0

西西弗:聊聊SCI那点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3 16: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知识分子微博号,及其他几个公信力极高的微博号,发了一篇文章《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取消直接一句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说教育部科技部正式发文,文件题目是教科技2020年2号-"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这个发文,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官网目前没有。从文头和文尾的格式,有点问题,不像直接拍的红头文件的照片。而主体内容,口气写法,和官方文件非常类似。昨晚和几个朋友确认,说法不一。红头文件,过于敏感,就不说文件真假了。但减少SCI的作用和影响,这个应该是目前的方向,大势所趋,难以抵挡。

  2019年11月,科技日报发文中写道:“通过完善提名工作、简化公示内容、规范评审机制和加强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等,持续完善国家科技奖励提名和评审机制。”该负责人强调,要坚决遏制‘SCI至上’的老难题,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将取消填报“SCI他引次数”的硬性规定,规定“他引总次数”应明确检索机构使用的数据库。”

  前几天,疾控中心团队关于新冠疫情的一篇极其重磅的论文,发在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这个当时我就大吃一惊,这个级别的论文,居然发在国内杂志......后来看到了这个通知,就完全理解了。

  今天,忍不住再追一次热点,就聊聊SCI这点事吧。

  疫情期间,大家心情沉重,前几篇文章和后面我要写的2-3个主题,都有些沉重。所以今天这篇,语气会比较轻松活泼,调剂一下心情。

  1

  “科研狗”(科研狗,程序猿是业内自嘲的说法,无任何侮辱含义)的人生,就是被SCI支配的人生。毕业要SCI,找工作要SCI,评职称要SCI,升级要SCI,申请基金要,找老婆老公.....现在好像也要SCI了。SCI大神笼罩科研狗的一生。对于外界的吃瓜群众,啥是SCI就不太了解了。今天,老西就和大家唠叨唠叨。

  SCI的全名是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版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

  SCI就是一个索引数据库。有3300本科技期刊,被纳入这个数据库中。一个数据库怎么能支配科研狗的一生呢?

  2

  在企业工作的人,都知道有个东西叫KPI。Key Performance Index,用来评价你的表现。销售看卖了多少东西,研发看能不能搞出有价值的新产品,生产看单位时间给定成本生产了多少东西,良率多少,程序猿看敲了多少代码。

  但怎么评价科研狗,论文这玩意儿太深奥,外人看不懂,校长也看不懂。这东西也不能以量取胜,我一年发10篇不一定比你一年发一篇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篇至少顶我一千篇。

  科研论文都是发在期刊上的,A期刊和B期刊肯定不一样,但差多少,谁也不知道。应用科学还可以商业化商品化,理论研究就完全没法用商业角度衡量。

  于是,聪明(大忽悠)的老美,就发明了一种东西,叫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用来评价期刊的质量。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2019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

  IF(2019年)=A/B其中,

  A=该期刊2017年至2018年所有文章在2019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该期刊2017年至2018年所有文章数
  这个指数的方法论很简单,你的论文NB,自然别人会引用你的论文。期刊上登的论文NB,期刊本身自然NB。这样一个小学生都能算的数学公式,就建立了SCI+IF的论文评价体系,支配了可怜科研狗的人生。

  3

  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听着很高大上,大家觉得很有公信力,应该是个国际组织或者美国政府下属组织吧?错!是一家完全的以赚钱为目的的私营机构。1992年,媒体信息巨头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以2亿多美元收购了这个业务。2016年,又以35.5亿美元出售给了两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二十多年赚了十几倍,生意还算做的不错。我们如果日后看到SCI业务IPO了,估计也没啥稀奇。

  影响计算很简单,正因为简单,有很多问题,也有操作空间,但大家目前还找不到另外一个简单又相对公平的指标。即使诸多诟病,影响因子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评价学者论文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像中国科研界这样,对SCI/影响因子如此的狂热,可能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如果把文中的书,换成SCI/影响因子,基本就可以描绘中国科研狗了。。毕业要SCI,找工作要SCI,评职称要SCI,升级要SCI,申请基金要SCI。

  下图来自于月牙山研究所所长老王发文《被“痴迷影响因子”带跑偏的中国科研圈》
  SCI的影响因子,直接与论文的现金奖励挂钩。

  对影响因子的其他问题,可以看《被“痴迷影响因子”带跑偏的中国科研圈》,里面举了一个例子,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论文发在了IF 1分多的SCI刊物上。低IF,不代表低论文质量。

  4

  唯SCI/影响因子至上,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中国科研圈的成果评价,完全被英文期刊所支配。中文学术期刊,已经完全式微,几乎被市场淘汰。

  前面举了一个例子,关于新冠疫情,疾控中心的一篇重点论文,发在了《中国流行病学》上,让我大跌眼镜。为什么?

  2019年的影响因子排名
  疾控中心的上一篇引发争议的论文,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上,这个杂志的影像因子在3000多本期刊中排行第三,70.67。因为新冠的全球关注,那篇文章据说审稿只用了2天,就登出来了。

  而《中华流行病学》的影响因子是多少呢?抱歉我只找到了2017年的数字,但估计差别不大。
  《中华流行病学》的影响因子是0.7852。这就意味着,在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中,一篇NEJM的论文,至少等于89篇《中华流行病学》的论文。按照上面截图中的学校的现金奖励标准,NJEM论文,估计一篇可以奖励50-100万,一篇《中华流行病学》,也就3000元。差距是100倍以上。

  这个情况,只有脑子进水的人,才会把重磅论文,发在国内的刊物上。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则,“人之道,损不足以奉补有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国内的期刊,影响因子不高,国内自己的优秀科研人员都不愿意投稿,拿不到好论文,这样明年没引用,影响因子进一步下降,就更没人投。陷入了持续跌落的恶性循环。
一篇奇葩论文

  核心期刊冰川冻土,发表了一篇奇文。里面长篇论述了的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沦为笑柄。为什么这样,因为稍微认真工作的研究人员,都不会给国内期刊投有学术价值的重点论文的。国内中文学术期刊,也只能再烂苹果之中选择,编辑和同行评审也形同虚设.....

  但《冰川冻土》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是1.12,比《中华流行病学》还高。
  国内排行第一刊物,影响因子不到3.5,还是石油这种应用科学。
  这就是中文学术期刊的悲剧,在SCI至上的环境下,生存愈发艰难。真正优秀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少在国内中文期刊上刊登。

  5

  这次新冠疫情,科研团队抢发英文论文,引发大众不满。为什么会争先恐后的抢发?

  如果是正常情况,发一篇影响因子40以上的顶刊论文,是难上加难的。武汉所石正丽团队,花十年追溯疫情来源,最终十年之功,估计也就是一两篇顶刊论文。正常的发文过程中又不知道会被编辑刁难多少次,修改无数遍。

  但是新冠疫情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而且有时效性。在这个过程中,顶刊发论文的难度,远远低于平时。自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喜欢追热点,科研人员其实也一样。出了一个热点研发方向,全球科学家都争先恐后的上去发论文,先发者得。因为这次疫情在中国,中国科学家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抢数据,抢发论文。科研有的时候就像赛跑。十年之功,晚发三天,就全白费了。

  这次疫情,NEJM,Lancet,Nature,Science这些顶刊,中国科学家得发了超过10篇文章了吧。这个在平常时候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该批评科学家吗?不该!他们做的没错。错的是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

  6

  前面我说了一些SCI和影响因子的不好。这些不好客观存在。但是,破易立难。我们不要SCI容易,建立一套新的,公平可量化的更好的评价机制难。

  SCI虽然不好,但是,发一篇顶刊论文,确实是很多科研狗翻身的希望。

  年龄40,合租,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只会科研,不会搞人际关系,领导得罪个遍的科研狗,人生的希望在哪里。苦心研究,一篇SNC(Science,Nature,Cell三个顶级刊物)的文章,不就金榜题名咸鱼翻身了吗?

  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年轻有能力而不擅交往,没抱上大腿的科研人员,更难杀出重围。

  为什么我们依靠SCI,不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评估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吗?不就是学术过于行政化,领导没法评价,就让外刊的编辑来评价吗?

  减少SCI权重,打破恶性循环,科研人员多发中文期刊,把国内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上去,在国际科研圈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这些都正确。但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在减少SCI权重的同时,更加公正的评估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如何建立一套更好的评价体系?减少SCI权重后,决不能陷入了唯学术权威,唯学术派系,唯人际关系的更糟糕的怪圈。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暂时的痛苦是必然的,但希望在未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0 22:13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