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日闲来无事,泡好英红茶,慢慢思索。 IPCC又开了一次无聊的会议。 IPCC主要的观点是过去数十年,人类活动推动了大气中CO2含量的上升,从而推高了地球的温度(温室效应),进而推断出很多东西,比如海平面未来会上升多少,南北极的海冰会在何时缩小到何种程度甚至消失,这种推论是极其无聊的。 地球的能量来自哪里?过去说过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太阳,在上个世纪后期,太阳发光发热处于上升期,为地球提供了更多的热量,这是科学的结论,到1998年前后,太阳的这种能量释放达到了顶峰,之后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太阳的活跃度下降。 当太阳发光强度增长的阶段,到达地球的能量增长,我们知道,大海的表面有一个平衡 碳酸根+氢离子==碳酸==二氧化碳+水 整个地球的碳处于一个巨大的循环之中,IPCC的报告有大量的篇幅在描述,可以参考,海平面上述的化学平衡是一个最重要的过程。 当地球接受的能量持续增长的时候(来自太阳),上述的平衡倾向于向右移动,海面释放二氧化碳的速度会加快,这是常识。 人类活动当然会增加大气的二氧化碳,但这种释放和上述巨大的平衡向右移动相比,重要吗?占的比重有多大?我没有数据,给不出结论,这是疑问之一,IPCC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他们号称是一百多位全球顶尖的科学家,有义务回答这一问题;或者说,得出现在的结论以前,必须回答这一问题。 如果你不回答这一问题,暂时忽悠也没关系,未来很快就会现原形,因为太阳的活跃度从1998年左右开始下降,上述的化学平衡就会向左移动,虽然人类活动依旧,释放二氧化碳依旧,未来就会出现:虽然人类活动释放二氧化碳依旧,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长却减速甚至停滞 下降,那时事实就会抽打科学家的嘴巴。 很多人在说,为何太阳活动在减弱,可最近十几年,全球平均气温没有明显的下降?呈现的是高位震荡的走势? 这是因为,太阳活动减弱和地球气温的变化有十多年的滞后期,这是因为大海的缓冲器的作用,下面的图表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根据年平均值绘制的从1971年至2012年全球平均气温和二氧化碳排放图表。方框中所示为近些年温度升高减缓的阶段。(图片来源:《卫报》) 其中,绿线代表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别被绿线的陡峭所迷惑,因为这是排放量,和大气中实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也没有得到现实的数据。 虽然二氧化碳排放依旧在增长(陡峭的线图),但全球气温的上升却停止,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说明将全球气温的上升主要归结于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不科学的,至少说明很不严格! “科学家日前表示,来自热带太平洋的低温海水或是近年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这项研究有助于解答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最大难题:尽管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势不减,为什么在过去的10年至15年中,升温幅度却相较从前有所减缓?” 这是这些科学家的一段话,明明地球气温的上升在最近十余年已经停止(图标为证),那为何还在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势不减?有点在忽悠的意味吧。 据英国《卫报》报道,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开展的最新研究认为,全球变暖的“暂停”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循环系统太平洋的十年涛动有关。受涛动影响,近年来太平洋东部热带地区海域已显著转凉,且这一阶段可能持续多年,何时结束难以预测。 结论才是最重要的,海洋开始转凉,证明了一点:太阳活动开始下降,一段时间(10-15年)以后海洋温度开始转凉,这是事实。上述化学平衡开始向左移动了。人类依旧在加剧排放二氧化碳,但地球温度的上升却停止了,这是(化学平衡向左移动)一个主要因素,当然仅仅是本居士的观点;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海洋酸度在增长,也是佐证。 随着太阳黑子活动的持续减弱,说明太阳的活跃度进一步下降,未来的气候质变会更加严重 明显。 科学家不能无视这些事实,太阳活跃度下降之后十多年,海洋温度开始下降(已经出现),地表温度才会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尚未出现);现在海水已经开始转冷,南北极海冰面积增加,雪域线不再上升;这是地球表面温度巨变的前兆。如果无视这些事实,科学家就是忽悠家。 现在的科学家,热衷于建造模型,可是,如果假设黄石火山现在喷发,地球上可能一年以上见不到太阳,气温会急剧下降,那些模型考虑了这些因素吗?9级以上的巨震和超大型的火山喷发,可以剧烈的改变地表的温度,这是事实,而这些大型的地质变化到今天还无法准确的预测,模型就不可能包括进去这些因素,也就意味着这些模型可以丢进垃圾桶了。 过往几十年,模型或许是有用的,因为任何一个暖周期,大型的地质变化(巨震 大型火山喷发)都很少,没有这些因素发生,气候变化是缓慢的,不是建立模型的人有多聪明,而是大地太仁慈;当太阳决定的冷周期来到,加上拉马德雷冷为向的深入的,大型地质变动多发,地球不再仁慈,模型成废纸。 无聊的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