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29|回复: 0

势之场:肺炎疫情之下,A股节后小阳春是否还给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7 11: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

  新的阳历年以来,A股市场表现积极,虽然在15号失守3100点关口,但机构普遍对这波春季行情保持了乐观态度。

  尽管近期A股市场不断缩量,但2020年以来,资金一直保持着2019年末流入的态势。根据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2020年第一周增量资金约371亿元,第二周达到约515亿元。A股资金净增量规模处于2016年以来周度历史数据最高水平时段之一。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行情好不容易坚挺到最后一天,因为肺炎疫情的爆发,出现了戏剧性的崩塌。1月23日上证指数以3037.95开盘,小步上行后逐渐下行,午后开盘跌近2%,失守3000点。

  长假中逐渐升级的的肺炎抗击战,让股民们度过了一个忐忑的春节,持仓过年并不踏实。春节假期间,疫情的快速发展让股民对开盘并不乐观。

  果不出他们所料,2月3日开盘后,两市大跌超过7%,多只个股跌停。

  大跌之后的A股连涨三天,截至今日收盘,上证指数已经反弹到2866点。

  如今肺炎抗击如火如荼,实体经济难免不受其影响与波动。本就脆弱的A股是否能够继续走高行情,前期积攒风险是否能得到释放,而股民们翘首以盼的节后小阳春还可否给力?

  B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开盘前后两日的暴跌,不过是一次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也是疫情之下恐慌情绪的宣泄。

  其实,到上月22号为止,深证和创业板依然是没有跌反而继续涨的,深证也拉回到最高点附近,这也证明A股这段行情的强势力量很足。

  节后第一个交易日,两市如预期重挫。虽然幅度较大,但从资金流向来看,北向资金加速流入,抄底迹象明显。超预期的跌幅,换个角度来看,或许也意味着可能有超预期的机会。

  Wind数据显示,本周前3个交易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228.01亿元,仅在2月5日小幅净流出3.08亿元,其他两个交易日均为净流入,其中2月3日净流入的181.89亿元创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历史次高。

  最能直观反映股市动态的就是各个指数了。图中所选取的数据为2006至2019年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中小板指数在春节前后的变化。

  如下图所示,一般我们认为20个交易日为一个月,在图中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春节前后一个月的股市涨跌情况。

  这些指数的走势大同小异,在节前20个交易日至节前5个交易日之间,基本呈现出震荡下行的趋势。而在节前5个交易日至节后20个交易日之间,基本呈现出上攻的态势。

  由此可见,即使是有肺炎疫情,“春节效应”在大盘方面是存在的。

  所以,春节效应意思是,不管牛市熊市,每年春节前后股市都会有一波行情。尽管今年春节情况特殊,这波行情虽迟但总会到。

  C

  市场对于这种“春节效应”的时间有更为广泛的界定,一般认为A股的1月份到3月份会出现“春季躁动”。

  我们不妨选取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这两大代表指数,在历年春节前后各5、10个交易日的涨跌幅来印证“春节效应”的存在。

  上图为2000年-2018年上证指数春节前后的涨跌幅,下图为2000年-2018年深证成指春节前后的涨跌幅。

  首先从图中可以直观感受到,上涨的天数明显多于下降的天数。如果将这种感觉反映到数据上,春节前10日、前5日、后5日、后10日,上证指数上涨概率分别为:

  84.21%、89.47%、63.16%、73.68%;

  深证成指上涨概率分别为:

  89.47%、89.47%、57.89%、68.42%。

  另外,可以利用平均涨幅这个数据更好地印证这一点。

  春节前10日、前5日、后5日、后10日,

  上证指数平均涨幅分别为:

  2.61%、2.22%、0.99%、1.89%;

  深证成指平均涨幅分别为:

  4.03%、3.15%、0.93%、1.88%。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春节效应确实存在。

  另外,我们从上图也可以注意到,2007年、2008年、2013年节后以及2018年节前跌幅较大,我们复盘了当时的情况,发现均与海外股市大跌有关。

  从近日海外市场的表现看,跌幅开始收窄,甚至个别市场翻红反弹。今日港股就有不俗表现,恒生指数低开高走实现翻红;美股期指表现也相对强劲。

  D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春节效应”呢?历年来春节前后市场明显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流动性较为宽松,资金相对充足。

  一季度是信贷高峰,流动性相对宽裕。元旦后,春节后流动性均会缓解明显;

  节前,央行为应对节日期间的流动性需求,往往加大力度投放流动性。

  今年1月6日,央行在2020年首次降准,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8000多亿元。

  同样,自1月15日到1月19日,央行连续四个交易日进行逆回购(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种),累计向市场净投放资金1.1万亿元。

  也就是说,1月份央行累计投放资金超过了1.9万亿元。

  节后开市当天上午,央妈再次出手,投放1.2万亿流动性,且逆回购中标利率罕见先行“降息”,这些都是货币宽松的表现。

  第二,政策预期往往较为乐观,炒作氛围更为浓厚。

  每年两会基本都是在3月份,而1月份到3月份之间往往是“政策空窗期”,也就成为了春节行情发挥的基础。

  这段期间,相关国家部委要么休假,要么是在总结过去,还腾不出手来出台新规,以至于监管会稍微放松些,干涉股市也就只能暂时搁置。因此,这段时间可以算是“不需要写作业的假期”,A股也就更容易发挥出来了。

  尤其是肺炎疫情之下,为了保住小阳春和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可能会加快政府投资落地的步伐。

  我们都知道,消息面对于A股的影响之大。说到底,股票买的是升值空间,也就是众多股民对股市的心理预期。

  为稳定市场预期,“一行两会”近日暖风频吹。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发布评论员文章称,股市大幅下跌,存在不少非理性因素,甚至是一种“羊群效应”引发的恐慌。

  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各个行业在春节前后涨幅变动来印证。

  如上图所示,在春节前5个交易日、节后五个交易日和节后20个交易日,基本实现了所有行业的飘红。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行业中,上涨幅度超过80%且平均涨跌幅超过4%的行业全部都是在春节后10个交易日或5个交易日。

  我们再来看看具体行业,明显存在春节效应的行业包括综合行业、农林牧渔行业、电子行业和纺织服装行业。而这些行业的共性就在于它们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吃、穿和娱乐需求。

  疫情之下,春节假期延长影响了生产端,同时消费端特别是旅游、地产、餐饮等行业受到冲击较大,但这种冲击是暂时性和一次性的。随着疫情逐步控制下来,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此前积压的需求就会释放。

  E

  既然有“春节效应”,那是不是也有“国庆效应”“劳动节效应”呢?

  我们还是用数据来证明。

  首先来看,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在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前后的上涨概率。(由于清明、端午、中秋自2008年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相关数据从2008年开始计算)

  通过两幅图,我们可以再次直观地感受到,“春节效应”是六大节日中最为明显的。

  同其余五个节日相比,春节期间,除了节后5个交易日不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节前5个交易日、10个交易日,还是节后10个交易日,春节的涨幅均独占鳌头。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想想我们的钱包就知道了。每年账单变动最大的时候就是过年。风风火火的双十一不过短短十年,但年货节却由来已久。除了春节,相信没有哪个节日能让如此多的人们往外掏钱了。

  毕竟即使隔离在家,外卖网购成为了钱包最主要的出口,而且人们也有更多时间逛淘宝刷京东砍拼多多了。

  我们通过六大节日前后的股市涨跌幅,更能感受到春节效应。

  图为上证指数在六大节日期间的平均涨跌幅,春节表现十分亮眼。无论是节前5个交易日、10个交易日,还是节后5个交易日、10个交易日,春节均是飘红。

  特别是春节前10个交易日,平均涨跌幅接近4%。

  总之,春节前后股市飘红是个传统,但今年毕竟有其前所未有的特殊性。

  值得庆幸的是,节后第一个交易日的快速下跌已经令积压的流动性和疫情影响的心理风险基本释放出来,对于后续长期的布局来说,影响是短期的。

  F

  不可忽略的是,肺炎疫情对股市造成冲击。股市还会接连重挫下去吗?

  这波疫情对股市的冲击是短期的,虽然“春节效应”之下的小阳春不一定明显,但股市波动的情形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疫情控制的拐点很有可能也是股市企稳的拐点。

  小编在此选取03年非典时期的股市数据作为参考。非典肆虐于2003年3月份到5月份。温度升高后,到6月份基本偃旗息鼓。

  第一,投资受到影响较小,工业生产波动幅度低。

  前文所述的“春节效应”大多基于政府层面的投资,与工业生产有紧密关系。

  2003年4月和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和13.7%,虽然低于3月和6月16.9%的增速,但变化幅度很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本身波动较大,2003年5月前后并没有出现明显下滑。

  因此,从政府层面的投资和生产来看,“春节效应”其实受到疫情影响相当有限。

  第二,消费受到冲击较大,特别是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2003年2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前后两个季度平均增速低5.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7.4%,比前后两个季度平均增速低6.6个百分点。

  2003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降至3.6%,也显著低于全年9.1%的增速。

  这一点从春节档电影集体撤档也可以看出端倪。目前来看,这种消费的冲击已经传至股市,但对某些行业产生冲击的同时,未尝不是另一些行业的利好。比如,电影行业的跳水的危机,也是短视频和游戏行业的生机。

  第三,货币政策保持了相对宽松的态势。

  2003年国内货币信贷增速较快,上半年M2同比增长20.8%,贷款同比增长23.1%。直到03年非典过去之后,经济确定上升之后,央行才缩紧了钱袋子。

  2003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热情高涨也与这种货币政策有重要联系。

  第四,非典疫情没有改变当年的经济增长态势。

  2001-2005年中国实际GDP分别增长8.3%、9.1%、10%、10.1%和11.4%。非典疫情似乎只是一段小插曲,对于当年的整体经济形势影响有限。疫情只能改变经济增速的增速,但不能改变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

  另外,疫情虽然仍在扩张,但根据近日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和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判断,未来2-4周拐点可现。这就意味着疫情并不会影响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第二和第三季度。

  当然,以上数据仅供各位读者参考。相信通过小编的梳理,相信各位对于股市未来走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具体投资还要看各位读者的策略了。

  最后,祝各位读者都能在新的一年奥利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8 23:52 , Processed in 0.2322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