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693|回复: 0

老君:从东西方宗教不同人性观看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5 19: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那天起,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信仰和解释自然、生命、宇宙的工具,便伴随人类的成长。宗教也因此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深深的注入到了人类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对人类文明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甚至说是决定性作用,尤其是人类历史的早期。
  因此我们要考察和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宗教入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信仰可以左右人的三观的建立与改变。一个人信仰什么样的宗教就会有什么样的三观。推而广之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宗教,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

  说到人三观的建立还有一个决定性因素——人性,也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本)性就会有什么样的三观。

  显然从宗教对人的三观的影响和人本性对三观的影响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先天的影响,宗教影响是后天的改造。而宗教如果不涉及对人性的改造,那么宗教对人三观的影响也是很难成功的,更谈不上宗教的文化的影响了。

  下面我们就从东西方宗教对人性不同改造入手对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进行一次对比分析,看一看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基督教的人性观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基督教中对人性的定义体现在“原罪”说上。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用我们的话说即人性恶。因为本性的恶,人是无法自己拯救自己,只有“万能”的神才能“拯救”。因此人要想拯救自己就必须“依靠神”。

  基督教这种人性观否定了人有人性善的一面。否定了人有主动向善的源动力,是对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抑制,让人必须服从和听从“神的安排”和“神的旨意”,使人最终变成了“神的仆人”。

  基督教的这种人性定义有利于精神上对信众的驾驭。这体现在圣经上就是上帝耶稣是“牧羊人”,他的信众则被称为“羊群”。基督教的这种人性定义是宗教对人的一种统御方式,是精神集权。西方文化中的这种精神集权的宗教思想孕育了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的基因。这种基因让他们在骨子里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国强必霸(零和游戏)。

  基督教的这种“原罪”说在西方文化中植入了人性恶的人性定义,这种人性定义与基督教的一神论相结合就形成了西方文明否定其他文明的排他性特征。西方文明的排他性造就了西方种族歧视畸形文化现象的产生。希特勒的种族屠杀;美国屠杀印第安历史、排华法案;泛滥于欧美的黑奴贸易以及如今特朗普推动的禁穆令和美国优先论都具有种族歧视的强烈色彩。

  二、佛教人性观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与基督教的“原罪”说相比,佛教讲因果循环。佛教因果中的因就是对人性的定义。佛教的因有两种:善因即人性善,恶因即人性恶。佛教的这两种因即可以先天种下(前世修),又可以后天种下,即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此在佛教的人性定义中,人是具有双重人性的,这双重人性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可一念天堂,可一念地狱。而佛就是引人向善,佛即是善,无我之真善。

  佛教在讲因果的基础上又提出众生皆有佛性。

  众生皆有佛性是对人性善的充分肯定,这与基督教的原罪说是完全相反的宗教思想,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

  众生皆有佛性更阐述了“众生平等”的佛教理念。这比现代文明所倡导的人人平等早了起码两千年。

  众生皆有佛性与基督教中把神比作“牧羊人”,把信徒比作“羊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值得指出的是佛教所说众生并非单指人类,而是囊括了世界上的所有生命体。这一观念拿到现代也绝对是先进的。这比基督教“原罪”说导致的种族歧视现象不知文明多少倍。

  佛教讲因果循环时,并不单一的以众生皆有佛性来引导人向善,针对人性恶的恶因,佛教也采取了拯救的方式,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一点和基督教的“原罪”说抑恶的出发点一致,但不同的是佛教讲心相无我即如来的自我救赎,而基督教讲“必须依靠神”。二者一个讲度化,一个讲控制。

  无论是因果论,还是围绕因果论提出的众生皆有佛性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都没有离开扬善二字。佛教以善教化众生的理念给中华文化中注入了以善为本,与人为善,善待天下的“大慈悲心”文化基因。

  三、道教的人性观对东方文明的影响

  与佛教因果类似的是道教讲阴阳。道教阴阳来源于易。易是道教的宇宙观,道教的这个宇宙观是动态的。这与现代科学证明运动宇宙完全一致。

  道教中的道是指动态宇宙(“易”)中的不灭之法,有易无道灭,灭则不易,故易即是道,易必尊道。

  阴阳是道教(易)相对统一的两种状态。比如日月之轮替,物质之正反,万物之盛衰等,凡是你能想到的事物都有阴阳两种状态。道教的阴阳论既涵盖了现代哲学的辩证法理论,又与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高度吻合。

  道教阴阳之于人性,则代表善恶。阴代表人性恶,阳代表人性善。在道教的易理中人性的善恶是变化的,这一点佛教和道教的观点是相通的。只不过道教的易理讲善恶平衡,因为大善至极无恶,然无恶即无善;大恶至极则体灭,体灭则善恶皆亡。故善恶两性以消长平衡的形式相互包容于人生命中,表现于外即人都有善恶两面性,人无完人即源于此。

  道教的人性观作为道教易理文化的一部分对东方文明的影响就是造就中华文化中极具包容性的思维方式。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文化精髓便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总结:从上面东西方三个不同宗教的不同人性观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宗教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决定了信奉他的民族有什么样文化特征。督教人性观抑恶,佛教人性观扬善,道教人性观包容。三者不同的人性观给中西方文明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影响,注定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特征。这即解释了现在中美冲突的文化原因,也预示了未来世界格局的最终走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6 16:10 , Processed in 0.1093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