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61|回复: 0

李晓鹏:《误杀》高分逻辑:观影人的精神胜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7 08: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作者为懂不懂,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爱看电影,喜欢分析表象背后看不见的逻辑。

  特别声明:本影评只讨论逻辑,不探讨演技。

  1.

  卢梭说:人,生而平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人会发现这不过是一句说说而已的空想罢了。但是空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变现,比如电影《误杀》,它的成功在于完美地改编了这句话:人,心智平等。
  在年底的贺岁片大潮中,电影《误杀》击败了众多对手,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收益。一部电影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有很多必然因素,比如说演员好、情节好等等。但电影《误杀》的这些因素并不突出——先说演员演技,的确从主角到配角的演技皆可圈可点,但在流量时代,他们的咖位尚不能和一线明星媲美。再看故事情节,侦探和反侦探的双线交叉也的确引人入胜,但与通常最后知晓结果的悬疑片尚有差距——毕竟作案凶手和最后结局一早就为观众所知。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几乎全部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并不在情节设计上占任何先天优势。那么,《误杀》为什么会成功?

  《误杀》之所以成功,在于它实现了影片中人和观影人的心理链接,其所宣扬的价值观也足够让大多数人“燃”:只要拥有足够的智慧,

  ——小、可以搏大,

  ——弱、可以胜强,

  ——怂、可以掰牛。

  2.

  《误杀》的主人公李维杰是一个不折不扣“小人物”,经营一家小店,靠技术活儿吃辛苦饭,收入仅够维持一家四口的正常生活。为人说不上懒散还是勤勉,但处事小心翼翼、唯唯诺诺,这样的小人物不仅自己看不上自己,连处于青春期、逐渐走向社会的大女儿也瞧不起自己。这样的市井百姓,与精英阶层绝缘,并不掌握多少社会资源,是社会大多数人的现实写照。他们形象“暗”、地位“小”、能力“弱”,如果非要一个字概括——只有“怂”。
  可上天偏要让这样的“怂”人干出点“牛”事。

  影片中,他的对手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破案经验丰富、掌握大量资源的社会精英——警察局长拉韫。

  拉韫这个警察局长有多牛呢?她在职场上经验丰富、说一不二,可以随意调配警员,随时拿到想要的信息;她的老公还是政界要员、市长的候选人。

  两人的实力悬殊到什么程度呢?影片用一个警员桑坤构建了连接,桑坤是拉韫下属的下属,在局长面前点头哈腰,而对李维杰可以肆无忌惮地掏枪、辱骂和殴打。

  因此,李维杰和拉韫,如同影片中泰拳比赛的搏击双方,在技术指导、实战经验、装备配置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可李维杰要保护家庭、拉韫作为母亲要找到儿子,大战双方必然拼尽全力、没有退路和妥协的余地。而比赛的结果是:李维杰赢了!
  李维杰的胜利,依靠的小人物的智慧和勇气——每次都能先走一步、棋高一着。影片的主线就是他与拉韫的三次过招:

  第一招,蒙太奇。看了成百上千部悬疑剧、破案片、越狱电影,李维杰十足十地学了个够,巧妙地进行证据的复制、剪裁、粘贴,通过证人、摄像头、票据,重新打造空间时间链,让所有的证人、证据都证明案发当天李维杰全家不在本市。这一切天衣无缝。经验丰富的拉韫虽然凭借自己的职场经验发现了李维杰的拼接手法,但无法攻破已经存在的完美证据链。这一回合,李维杰的招术如同拳赛中密不透风的自我防守,拉韫只能干着急。

  第二招,杠杆原理。长时间无法攻破的结果,就是拉韫发怒了,违背规定动用私刑。这一点李维杰也提前想到了,他们一家不可能与众多警察直接对抗,但是可以发动群众。群众总是不明真相且容易被诱导,加之警察的腐败在一直是当地百姓心中的“梗”,借助此梗,李维杰把自己和拉韫的较量上升为群众和警察的较量。尤其是拉韫的老公正在竞选市长,李维杰成功地利用竞选对手的媒体,实现了对拉韫一家的舆论威慑。试想在搏击比赛中,当所有观众都在为一方叫好,另一方将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

  第三招,瞒天过海。这时,既找不到证据漏洞、又承受舆论压力的拉韫彻底火了,她通过逼问李维杰的小女儿得出了埋尸地点。眼看真相即将水落石出,李维杰没有招术可以抵挡,谁知开棺竟是一只死羊。看似所谓的最后一招,实际是李维杰行动的第一步,他一早就移开了局长儿子的尸体,为最后一步警察开棺却无尸做了充足的准备——而且不仅要瞒过警方、更要瞒过家人。所谓三十六计,第一计始终是“瞒天过海”,此计一出,似强者以重拳直击要害却打入空气,因为对手早就移形换影了。

  三招过后,李维杰完胜。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部电影,就是没正经上过学且无强大背景的小市民李维杰,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败了上层精英警察局长拉韫。

  3.

  李维杰的胜利就是观影人的胜利。

  看到李维杰,多数观众会在投射到自己身上:混到中年、一事无成、连子女也逐渐看不惯自己。总之,“我就是李维杰,李维杰就是我。”再看陈冲饰演的警察局长拉韫,多数观众也会觉得:这个人就是我那能耐的上司、讨厌的老板、烦人的领导……永远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光鲜亮丽。在接受影片的人物形象投射后,观众极容易产生共鸣:始终自觉地站队李维杰一方,自动过滤了他已经触犯法律的行为,不断为他的谎言辩护击赏,心疼他的家人所遭受的私刑拷问,为他最终战胜趾高气昂的拉韫一家、搞乱社会秩序呐喊助威。

  这样一来,影片实现了观众与片中人物利益的高度重合,因此,小市民与警察局长的对抗、弱者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无形中让观影人得到了现实中无法达到的精神狂欢。正是基于此,这部片子忠实践行了商业电影的本质——为大众提供娱乐、赚取丰厚的利润。在制片方,无需高额的前期投资、昂贵的流量大咖、复杂的后期制作,大大压缩了电影成本;同时,能让观众以30-50元的票价换回一场庶民的精神胜利、满足他们的情绪价值,再凭借高口碑赢得更多的票房,实在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

  4.

  因为《误杀》,很多人又追了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经过一番比较,集中的观点是:《误杀瞒天记》更“燃”,因为那个同样也叫维杰的父亲选择永远掩埋真相!他把局长儿子埋在了新建警局的地基里,无论新局长如何叫嚣要找到尸体,也只能是痴心妄想。影片最后,在不断交替出现的建筑工地和新警察局房屋的背景下,激情音乐中大步流星的维杰有类似美国大片孤胆英雄的气概。

  相比,《误杀》处理得比较“敛”,反复出现的“替罪羊”以及李维杰最终投案自首,让这部片子反省反思意味更加强烈。可事实是,大家更喜欢原版:小人物赢得更彻底更纯粹,让那些高高在上者永远没有翻牌机会。
  在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我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像两个“维杰”那样,有不得不向强权者挑战的理由;即便有了不可妥协后退的理由,也不可能向两个“维杰”,调动所有的智慧和勇气去对抗。因此,“维杰”们就是另一个智勇双全且不得不抗争的“我们”,一方面小心谨慎、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与我们高度重合,另一方面又做出了在我们脑海里反复酝酿却始终没有实践的抗争。

  也有一些较真的观众,力图找出电影的漏洞,比如说:李维杰第一天晚打电话回家的记录,赶回家所搭乘的出租车,还有棺材盖上满是血印的抓痕……依照这些,根本不用等李维杰投案自首,就能找到定罪的证据。真的要感谢这些较真的观众,这些客观存在的漏洞恰恰可以提醒那些沉溺在精神胜利的观众:现实社会要残酷得多,且不说随处可在的电子监控,就是群众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所以,李维杰的胜利,真的只能存在于电影里,也真的只能是精神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误杀》提供了两个阶层交流融合的可能,在警员桑坤之外,李维杰和拉韫还有一个“隐形”连接:小市民的女儿因为学习好,可以与警察局长的儿子参加同一个夏令营。在父母辈阶层已经固化的成人世界,教育给了下一代子女实现交流互动的机会。所以,与其为维杰们不切实际的对抗较好,不如好好培养自己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阶层的交流和融合——这可能也是这部影片不能忽略的、积极的价值所在。

  ========================

  作者简介:懂不懂,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授权李晓鹏博士(李晓鹏1982)发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19 17:58 , Processed in 0.1093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