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59|回复: 0

刘仰:看不见的《兰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 07: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兰亭》据说今年十月在国内上映,前几天,本人荣幸受邀观看了这部尚未公开上映的影片。最近,我的朋友圈中有不少人都受邀观看了这部电影,他们观摩《兰亭》的时间比我要早一点。我这次受邀观看的时间更接近公开上映的时间,因此,不同时间受邀观看的,其实是导演不同的剪辑本,我比较晚观看,应该是更接近公映的版本。观看电影《兰亭》后,与导演肖风、编剧程晓玲有一个简单的交流。一个电影如果看不懂,搞不懂电影是什么意思,可能就需要很多询问,问这问那问半天,也许还是搞不懂。而《兰亭》是很容易看懂的电影,我也比较容易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心有灵犀一点通,就不需要太多的询问。
  
  《兰亭》的海报制作一般,突出“私奔”,反而降低了电影的格调。

  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何电影里的对白大量使用绍兴方言?其实,这部电影的语言比较复杂,主要是绍兴方言,还有杭州方言、苏北方言,还有普通话、日本话。对于我来说,只有日本话听不懂,其他都能听懂。使用方言的现象在很多电影中出现过,例如四川方言、陕西方言等。一般来说,电影中出现的方言以北方方言居多,南方方言较少,因为北方方言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更容易听懂,南方方言局限性更强。当然,相比标准普通话和北方方言,江浙地区的方言对我反而有一些亲切感,但我还是想问一下导演,这样的安排出于什么考虑?

  导演肖风解释说,他想增强这部电影的真实感,使电影更像纪录片,因而舍弃了当今很多电影经常使用的、令人炫目的特技手段。主要出于真实感的考虑,他决定使用故事发生地的方言。在表演过程中,除了日语外,演员有时方言与普通话交替使用,也是演员自己的临时决定,而非导演有意识的安排。导演还解释说,他发现很多年轻人现在已很少说方言,甚至不会说方言了,所以,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保留各种方言的素材。对此我表示理解,但我还有一个当时没有说的感受。顺便说一下,那天我牙疼,懒得说话。
  
  这个海报制作得也一般。

  导演肖风是苏州人,人们一般认为吴侬软语是软绵绵的,北方人经常嘲笑南方人只会吵架、不会打架,中央电视台历届春节晚会中对南方方言的定位也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绍兴是越王勾践的故乡,卧薪尝胆的故事在中国人尽皆知。严格来说,绍兴方言属于越语,“视同吴越”,意思是说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但这是利用古老的典故说明一种现象,而非当今吴越的现实。成语“吴越同舟”,意思是说在更大的共同利益面前,“吴越”这样不共戴天的世仇也能捐弃前嫌、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共度难关。此外,像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的诗句历史上也不少,自春秋以后,“吴越”对立仅仅只是一个典故,人们更多是把“吴越”当成江南富庶文化的共同体现,吴越一体已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对立、对抗。因此,经过媒体多年的渲染,江南方言所体现的“小家子气”已经向人们灌输了南方人不如北方人刚烈、有血性等印象。事实上,这种印象是错误的。以宋朝来说,北宋、南宋分别灭亡时,南方人的反抗比北方更激烈,当时包括吴越地区在内的南方爱国主义情绪比北方更浓厚。因此,电影《兰亭》用吴越方言来表现抗日战争的主题,实际上也凸显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抗战情绪,体现了在吴侬软语的背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所蕴含的刚烈勇毅、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者的血性。
  
  《兰亭》几个主要演员

  我问导演的第二个问题更简单:因为方言,主要演员是否都是当地人?导演肖风解释说,主要演员的确是当地的非职业演员,这样的选择,同样是出于真实性的考虑。西历1978年,肖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与张艺谋是同学。西历1984年上映的故事片《一个和八个》,张艺谋和肖风是共同摄影,后来两人都改做导演。近几十年来,故事片主角使用非职业演员以张艺谋西历1999年的《一个都不能少》最为著名,该片获得了国内外大批奖项,说明非职业演员完全可以有出色的演出,关键在于导演如何使用。我不知道肖风使用非职业演员是否受张艺谋的影响,但在追求电影的真实性上,我想,肖风的电影与《一个都不能少》是一致的。由此也可以让还没有看过故事片《兰亭》的人首先获得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兰亭》绝不是一部胡编滥造的抗日“神剧”,而是一个追求真实的、抗日题材的艺术片。肖风说它像纪录片,我认为,它的真实不仅体现在环境、语言、服装、道具、情节上,还体现在影片主人公的情感上。《兰亭》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表达了主人公的真实情感,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描写它的历史作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很多。在讲述这个中华民族来之不易的胜利时,人们容易将大量笔墨用在浴血奋战、血肉长城这样的环节,浓墨重彩地描绘具有宏大历史观的精神高度。《兰亭》是肖风导演的“抗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它着重回答了关于抗日战争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何那个年代大量普通中国人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抗日洪流中?影片中看不到豪言壮语,看不到慷概激昂。《兰亭》的时间跨度为西历1931年到1941年。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林耕因为娶了一个日本女子为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太相信、不太愿意看到中日之间发生战争。绍兴被日本占领时间较晚,在此之前,男主人公因为妻子的特殊身份,尽量使自己不牵涉到与抗日有关的事情中去。他的改变也不复杂,没有深入的思想工作,没有高屋建瓴价值阐述,他亲眼目睹了最好的朋友被日本人残忍处决的场面,他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得出结论说:日本人太欺负人了!他决定帮助那些投身抗日的人,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与男主人公林耕的感情立场相对应的是他的妻子秀代以及日本岳父。秀代父亲来中国经商,秀代自幼喜欢中国文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去“兰亭”看看。“九一八”事变刚发生时,秀代的父亲因生意上的挫折,求男主人公林耕帮忙,秀代的父亲因此决定将女儿嫁给林耕,但当时秀代不愿意,婚事没成。“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反日情绪高涨,秀代的父亲逃回日本,将秀代遗落在绍兴,无依无靠的秀代才同意嫁给林耕。秀代也许在中国的时间长了,不相信日本人会杀中国人。但是,曾经信誓旦旦要与中国友好的秀代的父亲,逃回日本后,参加了日本军队,成为一名中下级军官,来到绍兴。正是他杀害了林耕最好的朋友,又带着日本兵进入林耕帮着藏伤员的地方。秀代目睹了父亲带兵杀害中国人的罪恶,也目睹了奄奄一息的丈夫林耕。她大骂父亲。秀代的父亲觉得女儿不配做一个日本人,一枪打死了自己的女儿。

  一个普通中国人因为受不了日本人的欺负而奋起反抗。一个曾经受惠于中国的普通日本人因受军国主义思想的蛊惑,毫无人性地残忍杀戮。另一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女人反对父亲所代表的日本的残暴,结果被父亲亲手打死。两种普通人的对于战争的情感,体现了中日之间无法调和的冲突。秀代父亲的所作所为,体现了日本人为了野蛮的战争已将最后一点良心、爱心、亲情等美好情感彻底泯灭,只剩下了兽性。如果日本人不改变,尤其是不像秀代那样接受中国文化而改变,如果不让中日之间出现更多的秀代,那么,不用讲大道理,从每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感情出发,中日之间依然无法调和,依然时刻面临着战争。《兰亭》清晰地告诉我们,挑起战争的罪责完全在日本。而且,一旦面对战争,中国一定会胜利,日本一定会失败。
  
  这些年轻的非职业演员,出色地演绎了一个也许对他们比较陌生的故事。

  看完电影《兰亭》,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电影取名叫《兰亭》?为什么电影里多次提到“兰亭”,却没有关于“兰亭”的一个镜头?但是,我没有问这个问题。我觉得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解答,未必需要导演来阐释。首先透露一下,导演用各种特技手段恢复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兰亭”的景象,但最终没有用。其次我想说,“看不见的兰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兰亭”离绍兴不远,历史上因王羲之而得名,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我认为,“看不见的兰亭”可以被观众自由地赋予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义。当我们说电影《兰亭》描绘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遵循很简单的道理,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时,“看不见的兰亭”是一个巨大的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中国,整个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整个中国的文化体系。面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仅凭普通人最平凡的感情,中国人就必须奋起反抗。这些普通的感情,事实上就来自于影片中“看不见的兰亭”。当我们无需阐述那些必须抗日的大道理时,首先说明,那些大道理还没有出场,普通人的小道理就已经凝成了抗日的洪流。所以,日本必败。其次仿佛在说,即便那些大道理已经没有用了,但是,日本的残暴实在太过分、太欺负人,出于每个中国人感情的本能也必须反抗。最浅显的道理也是最深刻的道理,日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完全违反了人类最基本的道理,所以,日本还是必败。

  不管“兰亭”在电影中看得见还是看不见,不管“兰亭”是庇佑中国人最后的、强大的精神寄托,还是已经没有实际价值,只是供人闲来无事、信手把玩的风花雪月,文化意义上的“兰亭”在电影中的缺席,普通人的感情成为抗日最本真的动机,充分说明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非道义性,充分说明中国人反抗的不可选择性、唯一性。你死我活,绝没有其他选择。
  
  电影《兰亭》片头

  最后,电影《兰亭》片名的英文翻译是:The Land Is So Rich In Beauty。如果逆向翻译回中文,意思是“富饶美丽的土地”。电影《兰亭》的这个英文名字本身就包含了关于中国博大而精致的文化,关于中国人普通而真实的情感的各种讨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14:15 , Processed in 0.0937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