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48|回复: 0

势之场:A股现减持潮:割韭菜还是正常调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4 10: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

  2019年还剩不到半个月,但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净减持额,却早已创出了新高。

  什么叫减持?顾名思义,即减少持有股票的数量,较为常见的减持是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后,他们就会抛出来套现也有人将其俗称为“割韭菜”。

  本月月初,减持即迎来一波小高潮,数十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股东减持计划和股东减持进展。其中,康普顿持股5%以上股东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2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泰晶科技(603738)董事、高管也完成减持。

  相当于,这些股东卖掉了手上持有的五分之一的公司股票。

  联得装备(300545)18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聂泉,拟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总股本的4.5%。太辰光(300570)也于16日公告,3名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1242万股,合计减持不超5.4%股份。

  这些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今年年内围绕1896家上市公司共发生重要股东减持次数达20953次,涉及资金高达4135.45亿元,净减持金额高达2756亿元,而2018年全年,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也仅为1945.87亿元。

  而上周五,汇顶科技、国科微、兆易创新也发了公告,国家集成电路基金这么个大基金,也将下手减持它们了。

  截至目前,年内上市公司股东净减持金额相比去年,已经大幅增长了73%。
  这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极为显著的信号。与其听财经评论家心思叵测的忽悠,不如关注市场中最诚实的公开信息——股东的脚步。因为大企业股东才是市场真正的利益相关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减持的态势或还将持续,A股上市公司股东的拟减持计划也创出了新高。也就是说,还有更多的股东想要套现走人。

  截至本月初,2019年以来已披露减持计划但尚未完成减持的股东还多达2351人次,涉及上市公司1106家,减持股份数量上限合计265.46亿股,对应截至12月3日晚的总市值高达2889.52亿元。也就是说,已解套和拟解套的总市值,就相当于1.5个全军工板块。

  减持的是哪些企业呢?

  具体来看,上述一千多家净减持上市公司合计来自28个行业,其中限售股解禁规模较大的医药生物行业、资本开支较大的重资产行业、资金链问题严重以及“爆雷”高发区领域,均是减持大户。

  医药生物行业无论在企业减持数量还是在减持金额上均居于首位。今年以来,合计有157家医药生物企业遭遇股东净减持,减持参考市值为540.85亿元,占比高达16.11%。

  紧随其后的机械设备行业,有156家上市公司遭遇股东净减持。

  此外,近年来暴涨的电子、计算机行业也是减持行为的高发地带。今年以来,电子、计算机行业分别有138、150家上市公司股东净减持,净减持参考金额分别高达328.26亿元和310.85亿元。(数据引用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如果按照股东的减持金额排名,排名前十的股东为:
  从股东类型上看,5739名重要股东中,高管占大多数,其中3173人次为公司董监高,占比超过55.29%,机构股东紧随其后为1698人次,占比29.59%。

  除了已经实施的减持外,2019年披露的拟减持数量也创出了新高,与此同时,限售股解禁潮也将陆续到来。Wind数据显示,2019年12月A股限售股解禁市值约为2884.52亿元,2020年全年还有3.27万亿限售股解禁。

  3.27万亿,正好相当于2018年全年的中央财政决算支出。如果这些限售股倾巢而出,对市场的冲击可想而知。

  B

  大量减持,是不是经济持续下行的前兆?

  从减持原因来看,股东个人资金需求、投资需要、基金到期退出是主要原因。此外,随着近年来市场资金环境的恶化,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满足经营发展需要以及被动减持等也频繁出现在二级市场股权变动的公告当中。

  经济凛冬将至?

  但这很可能都是“外交说辞”。正如渣男甩掉女朋友时,总是说“是我配不上你”,而永远不会是“你不够漂亮”、“我玩腻你了”。

  2017年5月证监会发布的“减持新规”明确限制大股东的减持类型和减持数量,使得减持难度增加,减持时间变长。

  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减持新规阻塞了股东变现的渠道,今年9月份,证监会再次强调要切实化解债券违约、股票质押、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
证监会2017减持新规

  对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来说,减持、变现诉求强烈,而2019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变现的需求也变得强烈。

  股东减持套现,毫无疑问,会加大市场压力,毕竟资金是有限的,而上市流通的限售股在大幅增加。而甚至有些上市公司在公司股价大涨后,精准发布减持公告,让投资者不得不怀疑公司股价大涨的原因。

  但是,减持行为是整体经济和市场运行的结果,是市场化行为,并非洪水猛兽。

  减持在今年出现增长,一是出于流动性分层,2016年以来,在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下,大小企业基本面割裂明显,分化加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融资能力受限,股东通过减持股份缓解自身资金压力;

  二是股权质押压力大,一些股份出现被动减持;

  三是限售股解禁2019年达到近年新高,在2015年年中市场出现大幅下挫后,减持政策一直较为严格,股东减持受限;

  四是2019年整体来看市场表现较好,股东在价格上涨过程中减持股票。减持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反映了个股之间长期投资价值的分化,并不会引发市场恐慌。
数据来源:光大证券、全景

  今年以来产业资本减持行为更多是存量减持,有助于缓解大股东现金流问题。

  站在中长期角度看,上市公司大股东股票质押问题的解除,使其更有充足动力进行资本运作,有利于活跃并购市场。

  股东拿钱退出后,肯定不会存银行吃那点点利息的,要么花掉,要么继续投资,这些都是对市场利好的行为。

  C

  减持是否等于割韭菜?

  目前,将减持简单等同于套现离场似乎成为市场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减持行为在一定意义上被视为一种“原罪”,只要有公告减持计划,就被认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但如果市场参与主体真的“一个都不能走、一股都不能减”,那市场的流动性恐怕就无从谈起了。
来呀!把这口大锅给减持背上

  实际上,减持本身是中性的。

  当前,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深层次来看,或源于市场流动性不足、资金入市意愿不强、资本形成机制不畅。因此,更需要顺畅市场机制,减少对市场正常交易行为不必要的扰动。

  同时,减持对股价的影响也是相对有限的。

  短期来看,减持计划的披露确实对二级市场会造成一定的压抑作用。以沪市公司为例,今年以来,减持计划披露当日对上市公司股价有一定程度下跌,但剔除上证指数影响后,平均跌幅为1.59%,跌幅不大。

  从长期来看,减持计划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计划披露后时间的不断推移,沪市公司股价累计跌幅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计划披露后5个交易日、10个交易日、1个月、3个月的剔除上证指数影响后累计涨跌幅均值为-1.58%、-1.21%、-1.22%、-0.79%。总体上看,减持行为对股票交易并没有造成大的扰动。
  整体来看,减持行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更集中在个股层面,占整个行业或者说整个市场的比重并不大。对于基本面优良的企业,减持并不会对股价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如果再把时间线拉长,减持的影响愈加不明显。

  以腾讯为例,自腾讯2004年上市以来,马化腾已减持腾讯股票超过1.7亿股,总计套现超过200亿港元。公开资料显示,马化腾最近的一次减持是2017年10月,连续4日合共减持腾讯600万股,合共套现2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7.8亿元),持股比例由8.69%降至8.63%。

  而从2005年到2017年,腾讯公司整体的股价走势,其实都处于上升的阶段,并不符合传统视角中的股东越套现、股价越走低的现象。而如今的下行,原因则与国家“限游”的大方向相关——看不见的手,还是抵不过看得见的手。
腾讯股价走势

  所以减持会给股价带来什么影响,关键还是看公司,还是看行业。处在概念正红,风口正好的时候,并且不在相对高位时,减持对股价的冲击效果不明显,甚至越减越涨。

  而且重要股东减持后,相关个股筹码被盘活,从而提升市场流动性。只要大股东的股票筹码被市场所消纳,且股价再度积极走高,那么极有可能强化股市市场的牛市氛围,在持续减持声中一路上涨。

  相反如果如果减持时并无利好消息,业绩又一般般甚至是大幅下滑,减持比例过大,或者已经涨天上去了的这些货,股价不跌个鼻青脸肿那算是幸运的。

  事实上,虽然不少上市公司遭到股东减持,但也有一些公司获得股东“力挺”。

  统计显示,今年8月以来,两市共有85家公司获得主要股东和高管增持,增持金额13.59亿元;同时,上市公司的回购依旧火热,8月以来共有191家公司采取行动,合计回购金额达341.3亿元,同比增长逾3倍。(数据引用自上海证券报)

  增减持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股价,对市场的信号作用明显。尤其是减持,可能导致投资者的悲观情绪弥漫。但对投资者而言,减持行为是否会影响公司价值,还要看具体的减持原因,应辩证对待。

  D

  现行减持规则如何呢?

  证监会上次对减持规则的修改还是在2017年5月。当时,为防控风险,抑制市场上清仓式减持的投机之风,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限制了减持比例和减持时间。

  减持新规的出台对稳定市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之后重要股东的减持、大宗交易的规模均有大幅下降,“清仓式减持”、“过桥式减持”、“精准减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减持新规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一方面,控股股东减持融资受到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质押风险的集聚。由于股份减持受限,控股股东正常的减持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较难通过减持获得所需资金。

  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控股股东随即转向寻求通过未受限制的质押途径获得融资,再叠加减持规则对大股东每笔质押、补充质押的硬性强制披露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公司股价下跌和质押“暴仓”风险。

  另一方面,市场运行机制的平衡受到一定影响,对市场流动性有所抑制。

  减持规则关于特定股份减持、一般大股东(非控股股东)减持、非竞价减持等方面的过多限制,势必会影响原来正常进行的市场买卖平衡机制,不利于市场合理估值的形成,不利于引导更多增量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

  现行减持新规对于企业上市前后非公开发行的股份,采取了疏堵结合的差异化监管模式,但可能存在堵得较死、疏通不够的问题。

  因此,监管应张弛有度,在防范套利、限制过度投机的基础上,也要赋予投资者合理、可预期的盈利空间。

  总而言之,减持潮目前来看只是正常调整,即使出现数据波动,也不必过度担心。减持消息只能作为参考,投资还应当保持理性。愿每位读者都能有个好的收益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14 19:37 , Processed in 0.1093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