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91|回复: 0

朝阳:15年后高层重提振兴东北,这个机会东北能抓住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9 15: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振兴东北再被提起。

  12月15日,《求是》杂志发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再提东北振兴。

  振兴东北,是2004年提出的中国国家战略。

  最初的时候,中国官方充满了乐观。2009年,发改委东北振兴司曾预言:再有五年,东北就可以解决国有企业遗留的问题,再有十年,东北就能实现全面振兴。

  然而,这个预言距离实现距离依然遥远。

  2019年,时代再一次为东北打开了一扇窗口。自贸区落地、城市圈建起、产业转移加速,越来越密集地与世界接轨,巨额资金向东北流去……这一次,东北能不负众望么?

  距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已经过去了15年。

  这15年里,东三省当然说不上“全面振兴”,但整体经济一度并不慢。

  东三省1999-2018年GDP数值

  机器开动起来,烟囱轰鸣起来,工人劳动起来。依靠对钢铁、煤炭和汽车这几个传统板块的再激活,重新输送高炉、吊桥、厂区的模式,支撑起了东北振兴的第一个十年。

  这个路子东北人是熟悉的,资源密集型嘛。建国之后东北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工业基础,本身自然资源储备丰富,背靠苏联老大哥的援建工程,大庆油田的开发,东北迅速地成长为了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引领了我国工业化进程。

  只是这种强势伴随着1990年代的下岗潮走了下坡路,也是因此在新世纪初期定下了振兴东北战略。

  资源集约型的产业初期发展速度很快,回报很明显,因为模式容易复制,产业链各个环节都通畅,只需要不断地做增量,就可以扩大规模,扩大盈利。只要产品卖得出去,劳动的号子就不会停息。

  但这种模式有市场天花板,一味做加法并不能带来质变。

  国企主导的发展模式也被固化下来,计划经济时代的巨大惯性不但没被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新风打断,还让历史遗产和着振兴的大势一起根深蒂固。

  东北平原上大大小小的厂区,都是一个个完整独立的小社会。人们在固定的圈子里,遵循着固定的规则生息——国企主导、大家长式、官本位。

  所以当下一次巨浪来临的时候,也就无法回头了。

  东三省1999-2018年GDP增速

  辽宁省2009-2018年产业占GDP比重

  2011年,全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东北的GDP增速也迎来了拐点,长期积累的问题泥沙俱下。

  一个波澜壮阔的互联网时代来临,社交平台、电商、视频网站相继登场,而东北仍然保持着以工厂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在辽宁,第二产业占GDP高达54.6%。第三产业在2016年才反超工业的GDP占比,但也已经是辽宁GDP负增长之后的事情了,各省GDP增速均落后于全国水平。

  经济结构的单一,缺乏市场经济体制,观念的陈旧,和过剩的产能一同淹没了东北。

  2016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把问题都给东北挑明了: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深化国企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培育新产业,着力创新,留住人才。

  城镇化依托的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支撑,当人口流出和产业转型双重降临的时候,城市发展面临挑战,这种挑战曾经降临底特律,现在开始在东北肆虐。

  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曾是中国最高的,这本来是工业化城市的一个骄傲点,但面对人口和经济衰退的挑战,工业化城市僵硬的体制显得极为脆弱。

  城市圈收缩和空城化使得房源过剩,小城市房价自由落体式下跌,鹤岗5万买房的吊诡现象正是从这荒芜中诞生的。

  反观有钱的东北大户全国扫房,从一次供暖半年的东北出走,三亚、珠海、广州、厦门都是他们的心头好,像是南方人看到雪一样奔向海浪、沙滩和阳光,热情根本没被限购令阻挡。

  东北的人口流出问题在净迁出率上不如中西部地区严重,但其老龄化速率和少子化水平是极为严重的。

  辽宁省从2011年开始进入人口负增长。伴随早期高城镇化率的是严格的计生政策,这使东北地区生育率长期低于全国水平。

  二孩政策没有挽回出生率的颓势,黑龙江省为此放开了三孩政策,但也收效甚微。

  2001-2018年人口出生率曲线

  而留守在家的父辈和祖辈都知道,孩子一旦赴外地上学和务工,基本上就不会回来了。低生育率使得老龄化现象更为凸显。

  2018年,辽宁省65岁以上人口已经突破14%,这是深度老龄化社会的界线。

  2002-2018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

  老龄化的加剧给养老金和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2018年辽宁省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27.5%,而全国水平是12.3%。

  效益低、工资低,东北留不住这届年轻人了。

  年轻人显然是不愿意当“厂三代”的,他们不是看不到未来,恰恰是要逃离这一眼看到底的生活。

  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让东北年轻人一下子随处可见起来。打开手机社交媒体、直播、短视频,看到的是东北文化的攻城略地:吃喝玩乐、吹拉弹唱,一手抓猎奇一手抓土味,把一款款泥石流输送全国。

  从小品时代承包春晚所有笑点,到现今全情拥抱网红流量时代,东北人从来不缺少关注度。

  一首《野狼Disco》就让全国人民集体高潮。

  年轻人的出走把东北文化输出全国,留下一个真实又失真的东北。

  风向开始转变。

  2019年,“投资不过山海关”似乎一夜之间就要被摘去。

  谁在往东北去呢?

  恒大今年在吉林投资1000亿,万达掏钱买地,阿里巴巴宣布建设数字黑龙江,京东设立分公司,腾讯也在东北立项……民企正在重新融入东北。

  这些头部民企的进场,还搅动着东北地区的消费能量。

  东北是一个有1亿人口,3万亿规模的消费市场,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3%。如果能实现“产能+消费”的模式,可以高效地激发市场活力。

  第三产业的勃兴是中国众多一二线大城市焕发城市活力的源泉,现在东北的城市似乎要开始奋起直追。

  经历了这波下降周期之后,东北的劳动力价格和房屋租金都已经到了一个底部,有了之前人口红利时代的气息,这是东北触底反弹的时候了。

  辽宁自贸区落地,鼓励外资进入,英特尔、雷诺集团、宝马集团今年在辽宁投资设厂,依托辽宁的港口优势,联通欧洲和俄罗斯,一方面和“一带一路”联手,一方面继续向东北亚地区深化合作。

  承接产业转移,从传统重工业向高新科技和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是一条再明晰不过的路。

  今年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选择高端装备制造、材料工业、卫星、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可以打出东北的比较优势。

  东北的基础配套齐全,交通方便以及自然资源储备,这都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增分点。

  触底反弹能跳多高,仍然取决于东北国资改革的力度、官本位体系的打破和市场经济的活跃度。

  大船掉头缓慢,东北在提前为“中国制造2025”布局。

  如果东北经济成功转型突破,中国经济也将获得更大的战略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20 04:15 , Processed in 0.3438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