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222|回复: 0

米筐老A:又是一场超级大骗局?!全是因为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2 11: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年保健品全是骗局?

  哪里是骗局,分明是一桩桩服务买卖交易罢了,特贵的那种。

  1 高利贷

  家乡的大伯最近很烦。

  他这些年民间放贷出去的钱大概率收不回来了,金额有三四十万。这些钱对有些人来说不算什么,可对靠土地和打工攒钱的农村人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当然这些钱不全是大伯的,很大一部分是亲友邻舍委托大伯放贷出去的。

  大伯是一个好面子的人,要的是好名声和大排场,是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对自己的赞许肯定。

  子女结婚添子,他大摆筵席,要的是排场……引得邻居们啧啧称赞;

  家长里短的矛盾,他喜欢撑头出面,要的是威信……大家有疙瘩也愿意找他调解;

  他说话算数,答应别人的事总是想法办到,哪怕自己吃点亏……乡亲们也就心里头信任他。

  慢慢的,大伯有了好信用,也因此具有了资源调动的能力。

  砖窑场的窑主需要流动资金,给大伯搬箱好酒,他就张罗着去筹钱;开货车的车主想添置新车,给大伯买条好烟,他就慌张着去找钱;装修的/开店的/做生意的堂亲表亲们需要钱,请大伯吃顿饭,他也很乐意去帮忙借钱。

  在忙活张罗的过程中,大伯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也特有成就感。他做这一切只为名、不为利——出借人的钱,他转手交给了借款人,并且不收一厘一毫的息差,用时髦的说法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天有不测风云,现实的发展超出了大伯的想象:

  政府严厉打击货车高速超载,货车车主亏了钱、卖了车;

  这些年低端低价的实业竞争太惨烈,开店办厂做生意的利润微薄甚至亏本……

  此时,月息1分5至2分5(年化合计18%—30%)的民间借贷就成了巨大负担。也就有了本文开头大伯的烦恼。

  打电话不接、发微信不回,一个个债主好像人间蒸发一样,大伯为此痛心疾首:以前都是多好的人啊,现在咋都成了这样?!

  巨额损失换来了惨痛的教训,大伯认为是遇人不淑被骗了,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则是他高价购买了一项服务——精神上的需求,一种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融入一个群体后的归属感、认同感。

  出天价购买服务的何止家乡农民的大伯,就连大城市有知识、有文化、有资产、有高薪工作的职场白领也未能受免。

  2 杀猪盘

  这两年在中国周边的东南亚等地流行一种新骗局,业内称为杀猪盘。

  要杀猪得先养猪,意思就是“放长线、钓大鱼”,猪养得越久越肥,被宰杀时的获利就越大。这里的猪是指受骗受害人,主要是经济财产上的受骗,以大城市里的高资产、高收入女性居多。

  杀猪盘骗局有一套严格可执行的流程套路,从自我包装(当然是温柔多情且有事业的高富帅了)到接触渠道(如婚恋类网站/高付费会员等),从初次打招呼(装扮成无意识的偶遇或不经意间的发现)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取得信任,再到精神控制直至最后的金钱诈骗……结局就是人才两空。

  整个诈骗过程都是按照操作手册逐步实施的:

  一个事业有成的高富帅因专心于工作而无暇顾及个人感情,特别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优质女性结婚成家,苦于交际面狭窄不得已掏了高价成为该婚恋网站的会员,恰巧碰到了这么优秀的对象。

  于是,早问好晚请安,时不时的提醒休息吃饭,外带温柔体贴的嘘寒问暖,并由此确定恋人关系。

  某次不经意的交谈,说自己在做一个投资项目、铁定赚钱,并要求女方用自己的密码登录玩几把——确实一玩就赚,女方乐开了花。

  随后就要求女方加大投注,先用自己的积蓄、再用信用卡/信用贷、甚至抵押房产、直接网络借款……钱越投越多直至没钱续投时,才发现账户里的钱提不出来,而曾经甜言蜜语的男友也已了无踪迹。

  是的,被骗了!被骗几万、十几万那是少的,被骗个数十万、上百万那也正常,被骗数百万、上千万的也不罕见——据新闻报道,上海一女性就在6天内被杀猪盘骗了1660万。

  为什么受骗的以女性居多呢?

  因为女性偏感性、爱浪漫,想当韩剧里的女主角啊——有情、有钱、专一、暖心的帅哥对自己照顾有加、体贴入微、包容宽宥……哪个女人不梦想、不期望呢?

  可一回到现实,公司里的男士们个个像穷屌丝、家里的男友/老公们简直就是一土得掉渣的村炮……怎么着都配不上自己,心有不甘呐!这么巧,居然能在网上遇到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怎能不让人心动欣喜呢?

  就这样,她们成为了杀猪盘眼中的“猪”,并一步步的入其彀中、等待被宰。

  她们被骗了吗?是,也不是。从财产损失看,是被骗了;可从服务交易看,是她们购买了一项昂贵的服务——一种被宠、被疼、被娇惯、被呵护……的感情需求。

  等人满足了吃饱穿暖后的物质需求后,就急切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3 高价服务

  一直以来,年轻人都担心家里的老年人陷入保健品骗局。什么这糖浆那胶囊的、什么这保健那养生的、什么降血脂降血压的……不管有用没用,老年人总是成盒成箱的往家搬,把一生的积蓄、每月的退休金、甚至子女的汇款大部分都买了这些保健品。

  年轻人或许觉得这是骗局,可老年人却反驳说吃了后身体确实强健了。

  什么原因呢?其实是老年人花钱购买了一项陪护服务。

  这类老年人大多远离子女、甚至独居,相应的就缺少亲情陪护和情感宣泄,长期积聚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进而降低身体的免疫功能,也就容易得病患疾。

  如果此时,有几个像子女一样的年轻人在自己周边整日的“叔叔/阿姨”甜甜的叫着,再附带着嘘寒问暖、拉家常说闲话,那是不是心情很舒畅呢?

  是的,老年保健品有效不在保健品本身,而在于卖保健品的年轻男女提供的一种陪护服务,心情舒畅了、免疫力提高了,身体自然健朗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遇到“以为买的是商品,其实买的是服务”的事情:

  二姨的女儿卖保险,那是不是要买一份?每年万儿八千的支出真的是冲着保险来的?冲着跟二姨的亲情来的;

  曾经的发小现在做安利,那要不要支持一下别人的工作?牙膏/洗衣液/洗发水等日用品即使贵也要买,本质是为了维护跟发小的感情、要的是一种归属感;

  远郊的房子偏僻无用也要买,精装修的豪宅溢价高/涨幅慢也愿意掏钱……为什么?买的不是房子,而是在买房过程中享受到的那种无微不至、被捧被抬的跪式服务。

  那我们如何避免陷入这种高价服务的雷区呢?

  解决的根本就是从自身激发出精神上的满足,而不能依赖他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亲友、发小、邻舍、同事等等,也就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仅经济财务上独立,还要精神独立。

  那如何做到呢?最好的方式就多一些兴趣爱好……园艺、厨艺、读书、旅游、打球等,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并由此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还能消耗掉大量无聊的时间,因为有精神寄托也就不会再去寻找其他的精神慰藉、进而陷入高价服务的骗局。

  在有尽可能多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多的才艺技能的同时,再结交三五个无利益相关但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就更好了,毕竟人是群居动物,是需要别人鼓励、也是需要归属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31 10:3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