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34|回复: 0

乌鸦校尉:中国学生国际测试又得第一?西方:你们减负还不够彻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7 15: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月3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结果。

  在测试中,中国学生以阅读555分,科学590分,数学591分,夺得了全部项目的第一名。

  这也是中国自2009年参赛以来,第三次荣登冠军的宝座。

  按照机构的标准和说法来看,PISA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冠军并没有那么容易就能拿到手。

  从结果来看,中国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其他国家的都要强上一些。

  但是,这个测试还有调查学生的幸福度,他们调查之后认为——尽管中国学生的成绩优异,但他们的学习效率不高,并且幸福感偏低。

  这幸福感偏低是咋统计的呢?——直接问学生。

  答题的时候会专门有一个问题问你:“你感觉幸福吗?”

  从幸福感的表格来看,学生的幸福感和他们的成绩基本成反比,越是成绩好越感觉不幸福。

  照这个问法我觉得还可以统计一个不幸福比率,我敢保证,问100个中国孩子,有100个觉得自己不幸福,我上中学写作业写到吐血的时候有人这么问我,我肯定也说不幸福。

  还有一个教授,直接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直接抨击PISA。

  他说PISA的测试,看似公平公正,为教育着想,其实是一种假象。

  PISA测试,本来测试的内容就没有任何意义,你没法证明考试的内容对于实际生活有任何意义。

  同时还说,PISA测试其实是在扭曲教育的意义,赞美专制教育。

  总而言之,他的意思就是PISA得分高不能证明教育好,只能证明你的教育专制。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位赵勇教授的资料,他出生于四川,在国内读了大学,之后又到美国读了教育学硕士和教育心理学博士,是PISA的专家。

  并且,人家有着各种头衔。

  按理来说,人家作为一名教育学教授,又是专业研究PISA的,怎么可能说错呢?

  可是,我作为中国的高校学生,我从来也没觉得自己是被“专制教育”教大的呀。

  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我先研究了一下,被誉为最有影响力的PISA测试,它的内容到底是啥。

  1

  当我看到PISA的测试题的时候,我觉得题目还是比较适合中学生的,甚至还有点偏简单。

  我们先来看一下PISA的数学题。PISA的数学题被分为六个难度,其中运用了简单的四则运算,或者是单纯的比大小。

  比如这个,比唱片销量的题目,只要把乐队名字一一对应上了,就不会有啥问题,表头的数字根本不重要,比较图形的高低就可以了。

  这种题目,列在一级难度,也没什么问题。

  接下来是二级题目,是一道算给了时间和距离,然后比较速度的问题,就是10以内的除法,和大小比较。

  三级难度的题是这样的,问这几辆汽车哪个发动机排量小,也很简单。

  接下来四级难度的题就开始有些许的难度了,因为四则运算的数字开始大于10了!

  这道题问旋转门30分钟内最多能过多少人,其实是一个简单的乘法,只不过题目中有无效信息的干扰。但只要看了几个选项,也不会选错。

  到了这个难度,美国和俄罗斯的学生的答对率和直接蒙已经差不多了。

  从五级难度开始,题目就没有选项了,是问答题,需要动脑筋思考,写做题过程,几个国家的答对百分比立刻掉下了25%。

  六级难度的题目也不难,分别加起来再做个除法,比英语六级容易多了……

  总得来说,数学题在我们中国学生看来是不难的。

  阅读题也是一样。

  阅读题一般都是给个类似于寓言故事的短篇,然后提几个问题,有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答案都在文章里,只要认真读了肯定能找到。

  文章内容,一般都是这样的:

  后面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这样的:

  乌鸦不禁想起了之前在知乎看到的一个风趣的答主关于英语听力题难度的描述:

  按这个思路来看,PISA阅读题的难度大概等同于“你要喝什么?”“牛~~~奶~~~~”。

  说实话,看到这儿,我觉得PISA的测试还是挺客观的,符合15岁中学生的学习进度,甚至还有点偏简单。

  而在深入了解了PISA抽人测试的过程之后,我更是觉得PISA的结果不仅客观,也很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学生的平均水平。

  PISA测试,被称为“15岁学生的全球统考”,针对15岁的学生设计出相对应的题目,来检测他们的基础教育成果。

  PISA是目前世界上规模较大、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项目。每三年举办一次。

  它的影响力有多大呢?

  2003年夺冠的芬兰,这些年来一直都是各个国家学习的对象;

  2000年第一次举办测试时候获得了20名的德国,这几年一直在努力学习,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参与PISA测试的学生,主要来自OECD的成员国(地区),同时也会找非成员国(地区)的学生来参加。

  2018年的PISA测试,参与者是来自79个国家(地区)的60万名学生。

  在测试过程中,接受测试的学生都是随机抽选的:PISA先从几千所学校随机抽出要参加测试的学校,然后再从学校中抽取学生,只有年龄是固定项。

  被选中的学生,需要通过电脑答题,每个人都会分配到一台电脑和一个U盘。

  为了防止泄题,每个学生分配到的题目都是不同的。

  测试的题目,侧重于数学、科学和阅读,不过每年测试的题目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而内容上也会进行调整。

  比如2018年,就增加了新的项目:全球胜任力,来评判学生们是不是能够辨别不实数据和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

  考试分为两部分,一个是120分钟的测试题,也就是上面说的那部分。还有35分钟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习、家庭、生活和未来规划等,还会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

  同时为了公平起见,考试的题目用的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母语,这样能够确保题目的难度相同。

  这么一看,PISA测试的内容还是比较完备的,也能够与时俱进,总体来说比较公平。

  但是,这个新闻出来之后,我却看见有不少人一看是中国学生得了第一名,就莫名其妙地针对中国教育,开始自我批评。

  比如有人说,中国抽样的学生都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的学生,这四省市都是发达地区,受教育水平高,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整体情况。

  然而,针对这一点,OECD自己表示,首先,这4个地区的规模都已经很大了,单拎出来规模已经等同于西方国家发达国家;

  更何况,在测试中,就算是这4个地区排名最后10%的学生,成绩也比一些国家表现最好的学生还要好。

  听到这话,又有人说,但是你学习效率不高啊,孩子们也不幸福。

  比如这篇名为《中国学生明明拿了第一,为什么我会痛心》的文章里,作者写道,我们的孩子,学习时间比国外长多了。

  文章中称,中国学生平均每周学习时间在56-57小时,是世界最辛苦的。所有国家平均学习时长才44小时。

  随后,文章又拿出芬兰做对比,以教育出名的芬兰,学生平均每周学习36小时,在所有国家处于最低的位置。

  如果出一份“学习效率”榜单,芬兰绝对能拿第一,而中国学生估计会取得一个居中的位置。

  拿香港、韩国来比,中国的孩子每周比他们的孩子多学了至少5个小时,一年就是260个小时,在小学、初中、高中三年中,就要多学3120小时。

  作者痛心疾首地问到,中国孩子用了130天,比香港、韩国多了十几二十分,值吗?

  当然值得啊!

  高考里哪怕只看一个省,一分都能超过一千人,二十分就是2万人,多超过这么多人,你就可以选择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专业。

  在现在公司普遍要求985、211的情况下,这20分能让你比其他人多多少工资啊?!

  图:2018年河南省各个分段的考生人数

  有些分数甚至1分能达到几千人

  文章的最后,作者倡导,要让孩子们学得开心。我不禁想到了现如今许多人都倡导的“快乐教育”,要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可是,从学生幸福度和成绩成反比就能看出,学习本身就一定是一个辛苦的过程,最多只能苦中作乐,完全倡导所谓的快乐教育,真的对孩子好吗?

  或许来自日本的“平成废物”,能够给我们答案。

  2

  军迷圈子里流传这么一个关于日本自卫队的笑话:

  说在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次军演中,一辆坦克的车长在休息时间闲来无事,拿坦克里的屏幕放动漫解闷儿。

  结果被长官发现狠批:“像你这样,怎么和中国开战啊?”

  这名坦克车长说:“如果轮到我们和中国打,说明海上和空中自卫队早就已经完蛋了,不如直接投降算了。”

  虽然这只是军迷圈里流传的一个段子,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现在的日本平成令和废宅“废”的程度,完全不输这个坦克车长。

  2011年,太平洋战争70周年之际,日本NHK电视台做了一个街头采访,向民众征集战争证言。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当战争来了,你们愿意为国而死吗?”

  结果一名女子毫不掩饰地回答:“才不会呢,为保护家人的话,或许会。”

  一名小哥直言:“日本这个国家,还不值得我们为它而死!”

  甚至另一名小哥直接说:“要人家为它而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

  他们不愿意为国奉献,自然也不愿意去当兵,一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血性都没有。

  无奈,日本只能祭出“舰娘”大法,靠着动漫中的美少女吸引日本年轻人参军入伍。

  因为从1989年-2019年属于日本平成年间,所以中国军迷圈将这帮日本年轻人称之为“平成废物”,与二战时期的“昭和军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日本这代人之所以沦为“废物”,很大程度是受到日本“快乐”教育的影响。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候,曾震动整个西方——你个斯拉夫人(西方人眼中的劣等人)凭什么比我们厉害?

  西方学者研究后发现,苏联之所以在航天技术上领先世界,是因为苏联学生所学的数学难度高。

  于是,西方国家开始增加高中数学的难度,把以前根本学不到的矩阵、向量等知识引入到了教材中。

  作为西方的跟屁虫,日本一开始也跟着增加了数学难度。

  然而这个时候,日本国内的一些学者不高兴了,他们觉得日本的孩子应该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于是这帮学者开始纷纷批评这种“填鸭式教育”。

  在国内舆论压力下,当全世界中学都在增加学习难度的时候,日本非但没有“增负”成功,反而走向了轰轰烈烈的“减负”道路。

  从80年代初到2002年,日本高中一共经历了3次“减负”改革。前两次还好,只是减少了一少部分教学内容和课时。

  然而到了2002年,日本直接砍掉了30%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而且也由每周上6天课改为5天。

  改革的结果很快便在成绩中体现出来。在2003年PISA测试中,日本的数学成绩直接从2000年的第1跌到了第6。

  图:日本历届PISA测试排名,红:阅读;绿:数学;蓝:科学

  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他们在业余时间,并没有去发展所谓的个性、素质教育。他们把“减负”下来的时间留给了游戏、动漫等各种娱乐活动。

  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因为没有读好书,没有能力找到好的工作,但又不愿意从事低端的工作,选择宅在家里,只管享受当下,却不关心明天和未来;

  只关心“以自己为圆心,半径3米内的事情”;不想工作、不愿奋斗,连恋爱都懒得谈;沉迷于动漫、游戏、爱情动作片,只要能靠幻想解决的问题,绝不付诸实践。

  以2002年日本宽松教育改革为背景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剧照

  2016年,日本NTV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电视剧——《宽松世代又如何?》

  剧情是以日本“宽松第一代”的三个难兄难弟为主角展开的,展现了他们为了工作、家庭、恋爱以及友情困惑着、踌躇着,最后勇敢面对生活与人生的故事。

  在这部电视剧中,男主角的上司嘴边总挂着一句口头禅:“宽松世代真的不行啊!”

  上司这句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对快乐教育的看法。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曾经说:“宽松教育急切地追求创造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一味地追求宽松和快乐,最终只能变成笨蛋。

  《宽松世代又如何?》剧照

  日本政府因为高素质人才不够,开始着手改进教育的问题。

  2016年5月10日,日本文部科学大臣的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

  前前后后减负30多年的日本,最终还是选择重新回归到增负的道路。

  美国也一样,美国的快乐教育,只是穷人们被迫享受的,中产阶级和富人们为了守住自己的阶级地位都用功得很。

  2018年,有人在美国街头做了一个测试,就是放一张美国地图,看看美国人能不能认出这是美国。

  所有被测试人一眼便看出了这是美国。

  于是,节目组增加了测试难度,把地图倒过来、侧过来挂。

  就这么倒了一下,得到的结果却是千奇百怪,没有人能认出这是美国。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统计,有将近20%的美国人,在世界地图上找不到美国。

  在美国的公立高中,学生简直不要太“快乐”,下午3点就放学了,孩子们就在街上疯玩。许多高中生家中,竟然连一个写字台和台灯都没有。

  电影《歌舞青春》剧照

  然而从这些高中出去的学生,要么去一所普通的大学,将来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要么干脆辍学,跟着父辈一起到工地、工厂、餐厅打工。

  美国能上好大学的人,绝大部分来自私立的贵族高中。

  这里学生的学业和中国学生们一样多,各种作业、论文写不完。有的学生每天只睡4、5个小时,为了熬夜学习,每天都要喝掉4罐拿铁。

  除了课上的内容,在课下,90%的美国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

  而且,即使是放长假了,他们也不闲着,而是去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感受那里的氛围,根本没有“快乐”的时间。

  美国家长也不是不知道这些私立高中好,可是这些学校每年光学费就需要数万美元,家长对孩子的课外教育,每年花费10几万美元很正常。

  美国普通人根本读不起。

  权贵垄断了教育,也就堵死了底层人上升的通道。

  赵勇教授觉得PISA得第一的是“专制教育”,不好,难道这样的“快乐”教育就很好吗?

  事实上,史学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的文官选拔制度,恰恰是学习了中国科举制的优点才发展来的。

  也就是说,赵勇教授批评的所谓的专制教育,以前一直是先进制度的代表。

  3

  1835年,一个叫英格尔斯的英国人说:“我们现在在东印度公司已经采用中国人的考试办法来选拔人才了。”

  “如果哪一天,我们全英国也能够采用这种办法来选拔、考选我们的官员,那么对英国甚至对整个欧洲社会产生的正面作用和影响,将要大于火药和指南针。”

  这名英国人说的中国考试制度,就是科举制。

  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在做有关“五权宪法”的演讲中说到:

  “考试制度,在英国实行最早。美国实行考试,不过是二三十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商周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分封制度。皇帝把国土分成若干份,封给自己的兄弟亲戚。这些得到土地的皇亲国戚再把自己手里的土地分成若干份,封给下一级亲戚……

  如此循环,整个国家的统治阶层,都出自一家,很少有民间人士。

  到了汉代,便出现了察举制度。由地方官员推荐民间有能力的人去做官,到了北魏又改进为九品中正制。

  然而不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是由地方官员选拔人才,他们最终还是会把自己的亲戚、朋友推上去。

  如果你跟地方官员关系不好,想单靠才华翻身还是很难。

  到了唐代,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也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员。

  从政府的角度讲,这些考生和原有政府官员互相也不熟,可以避免拉帮结派。而且考得好的大概率是能力比较强的,可以更好地帮助政府治理国家。

  从考生的角度讲,即使你出生再低贱,只要考试考得好,都有机会平步青云,达到人生巅峰。

  在当时那个时代,科举是一套极为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也直接导致了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平民出身的官员非常多,和同期欧洲那种皇帝直接任命贵族把持朝政的景象完全不同。

  16世纪,一个叫门多萨的西班牙人来中国游玩,回去写了一本书专门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没有大学——他不了解我们的书院制度,但是中国有一套很好的选举制度。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介绍并且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借鉴吸收。

  除了英国,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都曾经效仿过中国的科举制度。

  我们现在所实现的高考制度,也是脱胎于科举制的一次改进而已。

  无论是高考还是科举制度,都给了穷人翻身的机会。

  就算是上面那位批评PISA、批评中国教育的赵勇教授,如果没有高考,他根本不可能从四川农村走到美国去接受美国的精英教育。

  可是,他却一次又一次在中国夺得PISA第一名的时候,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去抹黑成就了自己的教育体系。

  其实,全世界的基础教育,一直都是在相互学习的。

  在PISA中排名靠前、学习时间又相对较少的芬兰,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向它取经。

  而英国由于自己数学成绩不好,从2014年开始,就请上海老师,走进了英国课堂,教孩子们学数学,数千所英国中小学都引入了“上海掌握数学模式”。

  也因此,在这次的PISA中,英国的成绩比上次多了10分,首次突破了500大关。英国的数学教学主任直言:“都是中国老师的功劳。”

  在本次PISA中只得了第20名的德国,从上到下都在反思,为什么本来教育先进的德国,却在少儿教育上亮起了红灯。

  还有个几乎没什么人知道的国家爱沙尼亚,却靠自己的力量,从小学就开始普及编程,重视教育,在PISA中得了第五名。人人都在夸这个小国努力上进,四处都是一片好评。

  可唯独只有我们,在得了第一的情况下,怎么还被骂了呢?

  当初,我们的奥数得第一名,有人说我们是填鸭式教育,奥数冠军没有什么用处。

  后来在2015年,美国队拿了第一,无数人在微博嘲讽,中国队不行了,教育方式该改改了。

  而美国队却得到了奥巴马的接见与重视。

  总之,我们得了第一,就有人骂你填鸭,我们不得第一,就有人说应试教育果然垃圾。

  在今天,快乐教育已经被奉为真理。应试教育已如洪水猛兽般,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那些吹捧快乐教育的人的眼里,应试教育就等同于思想禁锢。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出来的孩子们,就算成绩再好,也不过是书呆子。纵使学富五车,也无处施展,丝毫没有创造力。

  可是,在现阶段,若是没有应试教育打下基础,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能沦为废柴。没有基础知识的创造力根本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对于普通人而言,应试教育下“不幸福”的人才,和快乐教育下“幸福”的废柴,该选哪一个,不是一目了然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5 12:30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