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48|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 第56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 17: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04年丁酉
汉高帝三年

  【原文】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

  【白话】冬季,十月,韩信、张耳领数万士兵向东攻击赵国。赵王赵歇和成安君陈馀闻信,便于井陉口囤积重兵,号称二十万大军。

  【姚注】

  井陉:在今河北井陉。陉(xíng),意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在太行山上,有八条沟通往来的咽喉要道,并称为“太行八陉”。井陉即太行八陉之一,是从今山西进入河北的重要关隘,现在的石(家庄)太(原)铁路也是从井陉口穿过。井陉口自古皆为兵家必争之地,前208年,王离就曾攻击过井陉口,试图由此攻入恒山郡,可惜未能成功。而今,韩信站在了与当年王离同样的位置。

  【原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①:“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②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

  【白话】广武君李左车向陈馀建议道:“韩信、张耳乘胜而来,离开本国而发动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饷,士兵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以烧火做饭,军队就会经常吃不饱。’眼下的这条井陉道,战车不能两辆并进,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绵延数百里,运送粮草的队伍必定是落在最后面。希望您能临时调拨给我三万人做奇兵,抄小路去断绝汉军的粮草辎重。您则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而不与汉军交战。届时,汉军进不能战,退不能还,驻扎于荒郊野外,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抢掠。这样不出十天,韩信、张耳二将的人头就可以送到您的帐下。可如果不这么干的话,您就必定会为韩信、张耳所擒获。”可陈馀经常自称是正义之师,不屑于使用诈术诡计,遂道:“韩信兵力单薄而又疲弱,对这样的军队尚且躲避而不敢正面迎击,那么诸侯就会认为我们胆怯而轻易来攻打我们了。”

  【姚注】

  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因辅佐赵王歇有功,被封为广武君,著有兵书《广武君略》。

  ②樵苏后爨(cuàn):樵,砍取柴薪;苏,割取野草。爨,起火炊饭。此句出自黄石公《三略》,原文是:“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姚论】

  显然,李左车的建议是切实可行的。三年多前,王离就曾攻击过井陉口,试图由此攻入恒山郡,进而南下直逼赵都邯郸,可惜迟迟未能成功,这才有了后来的王离军南下支援章邯军,助其在定陶之战中击败项梁军。以王离所率领的秦军主力精锐,尚且不能攻破由刚经历内乱的赵军所把守的井陉口,足见井陉的确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陈馀既占据地利,又以众敌寡,坚守井陉绝对是毫无问题的,而韩信的粮草补给问题也确实是汉军最大的软肋。现在我们无法推知,如果陈馀按照李左车的战法,天才的韩信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因为陈馀丝毫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

  对于陈馀不采纳李左车建议的原因,《资治通鉴》在转载《史记·淮阴侯列传》时有所删减,而这种删减不利于陈馀思想的完整展现,故将《史记·淮阴侯列传》之原文摘抄如下: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司马迁看来,陈馀之所以不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是因为陈馀是个儒者,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是不应该采用诈术诡计的。事实上,这两点都不太站得住脚,恐怕是司马迁的想当然耳。

  首先,陈馀是个真正的儒者吗?《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记:“陈馀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馀非庸人也。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仅从“好儒术”一句来看,似乎陈馀真的是个儒者。可是观其之所为,臣事陈胜,却只因怨恨陈胜不用其为将,而命其为武臣之校尉,便怂恿武臣背叛陈胜而自立为王。父事张耳,却只因张耳在巨鹿之战后夺其兵权,后又随项羽入关被封为常山王,便必欲致其于死地而后快。试问,这样的品行,又哪里算得上是真正的儒者呢?

  其次,陈胜真的厌恶诈谋奇计吗?陈馀所谓的“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可见,陈馀也是熟读兵书之人,否则也不会常年领兵了。而既然陈馀熟读兵书,就不可能不知道《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所说的“兵者,诡道也”,就不可能不明白“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道理。试问,这样的武将怎么可能真的厌恶诈谋奇计呢?

  其实,对于否决李左车建议的原因,陈馀自己说得非常清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必须堂堂正正打,二是军事上可以堂堂正正赢。

  先说政治上必须堂堂正正打。陈馀说:“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试问,谁是陈馀口中的“后有大者”,谁又有可能会“轻来伐我”?在当时的情境而言,只有楚、汉两国。可见陈馀虽然叛汉归楚,却并不认为项羽是可以依靠的对象,也从来没有打消对于项羽的戒心。巨鹿之战时,陈馀因畏惧王离而在城外作壁上观,反倒是远道而来的项羽把王离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战,给陈馀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之后与张耳彻底决裂,天下分封时无缘封王,皆是由此而起。因此,陈馀必须堂堂正正打一仗,既是给刘邦看,也是给项羽看,让这两大诸侯明白自己也是相当有实力的,以后轻易不要来打赵国的主意。

  再说军事上可以堂堂正正赢。陈馀认为,赵军人数多,而且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汉军人数少,而且是千里奔袭,师老兵疲。故而赵军是有绝对胜算的。不过,陈馀的计算存在严重的误判。韩信最初带兵西渡黄河时,手下大约是两万多人。灭魏后,张耳率领三万人前来支援,是以汉军已有五万多人。灭代后,刘邦抽调走一批汉军精锐,但韩信在太原郡补充了一部分赵人参军,是以在战斗力上虽有下降,但在总人数上应该仍然能够维持在五万左右,真不明白陈馀怎么会得出“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的判断。至于赵军方面,《史记·淮阴侯列传》说“号称二十万”,那么实际上就肯定不到二十万。如果陈馀是像他估算韩信军那样的比例吹牛,则赵军的实际兵力只有两三万。《史记·高祖本纪》在记载鸿门宴时说:“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如此综合来看,赵军号称二十万,实际兵力最多也就是十万左右。以十万对五万,虽说仍是赵众汉寡,但比例并不足以称为悬殊。更为关键的是,陈馀既然在对敌实力分析上出现严重错判,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他在排兵布阵上出现重大疏失,这为他将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除此之外,陈馀或许还有个说不出口的理由,那就是他未必信得过李左车。毕竟,张耳在赵国经营有年,具有非常崇高的威望。项羽在天下分封时,封原赵将司马卬为殷王,封原赵将申阳为河南王,恩不可谓不厚,赏不可谓不重。可即便是这样的厚恩重赏,都无法阻挡二人在张耳的劝说下叛楚归汉。那么,万一李左车也带着三万人倒戈投奔张耳,这该如何是好?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刘邦派张耳来协助韩信伐赵,的确是政治上的神来之笔。

  【原文】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①。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②,赵军望见而大笑。

  【白话】韩信暗中派间谍潜入赵军窥探军情,得知陈馀拒不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大喜,这才敢率军进入井陉道,在距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半夜时分,韩信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潜伏,密切注视赵军的动向。韩信告诫道:“双方交战后,赵军一旦看见我军败逃,必定会倾巢出动以追赶我军,届时你们就迅速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然后命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道:“现在先吃点,等今天击败赵军后再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的。”韩信对手下的军官们道:“赵军占据有利地形而构筑营垒,若非看见我大将军的旗帜和战鼓,是不肯出来攻击我先头部队的,他们担心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就退回去。”于是,韩信派出一万人的部队先行,出发后背水列阵。赵军远远望见,皆大笑不止。

  【姚注】

  ①萆(bì):同“蔽”,隐蔽。

  ②陈:布阵,列阵。

  【姚论】自古兵法以背水列阵为大忌,盖一旦交战不利,则军队将极难撤退,故赵军望见汉军背水列阵皆大笑不止。然兵法上亦不乏背水列阵而取胜的案例,如《尉缭子·天官》记:“由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案《天官》曰:‘背水陈者为绝地,向坂陈者为废军。’武王之伐纣也,背清水向山坂而陈,以万二千人击纣之亿有八万人,断纣头,悬之白旗,纣岂不得天官之陈哉?然不得胜者何?人事不得也。”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由此看来,注重天官时日,不如发挥人力的积极作用。按照《天官》上的说法:“背水列阵是将军队至于危绝之地,面山布阵是将军队置于无用之地。”可是周武王伐纣时,就是背水向山而列阵,以一万两千人击败了商纣王的十八万人,砍下商纣王的头颅,悬挂在白旗杆上。商纣王难道不得天官之利吗?可他为什么未能取胜呢?因为他没有处理好人的问题。

  由此可见,兵法上早有背水列阵而取胜的记载,可惜赵将皆才识鄙陋,故无知无畏,痴人多笑,遂有之后的惨败。

  【原文】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白话】天亮后,韩信打出大将军的旗帜,敲着进攻的战鼓向井陉口的方向进兵。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双方交战了很长时间。于是,韩信、张耳假装丢弃旗帜和战鼓,逃往河边的阵地。河边的汉军打开营门,放先头部队入营后,再度与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有的争抢掉在地上的汉军旗鼓,有的追击韩信、张耳。韩信、张耳依托河边阵地殊死决战,一时间赵军也无法将其击败。此时,韩信预先埋伏的两千轻骑兵,看到赵军已经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遂立刻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成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在河边迟迟无法取胜,就想先回归营垒,这才发现营垒中树立的都是汉军红旗,顿时大惊失色,还以为赵王歇和众将都已被汉军俘虏。于是,赵军陷入一片混乱,士兵四处溃散奔走,即便是斩杀逃兵也无法禁止。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追击到泜水岸边,斩杀陈馀,活捉赵王歇。

  【原文】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①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②,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白话】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表示祝贺,然后趁机问道:“兵法上说:‘行军布阵时,后面要有山作依靠,前面要有河作屏障。’这次将军让我们背水列阵,还说等击败赵军后正式会餐,我们当时都觉得难以信服。可我们竟然就这样大获全胜了,这到底是什么战术呢?”韩信答道:“这种战术在兵法上也有说,只是诸位没有察觉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之前没有时间训练将士,这就是所谓的‘驱赶市井百姓去上战场打仗’。在这种情势下,我不得不把众将士置于死地,使得他们人人都为了自己的求生而战;如果把他们置于生地,则他们必定会逃跑,又怎么能依靠他们来夺取胜利呢!”众将皆信服道:“说得太好了,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企及的!”

  【姚注】

  ①此句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是:“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意思是说:“赋予作战任务,但不说明谋略意图;告知有利条件,但不说明危险因素。置士卒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使军队陷入绝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对此,宋代梅尧臣在注解时说:“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

  ②拊循:安抚,训练。韩信灭代之后,刘邦派人将汉军精锐抽走,韩信只得在太原郡征召赵人参军以为补充,故称这些将士不是经自己训练后善战的。

  【姚论】

  因韩信在背水一战中取得的空前胜利,后世亦不乏将领争相效仿,可惜多画虎类犬,徒留东施效颦之讥。盖韩信之所以能大获全胜,除了“置之亡地而后存”外,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首先,韩信非常重视用间。《孙子兵法·用间篇》上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韩信之所以敢下井陉道,之所以敢背水列阵,是因为他已经掌握准确的情报,知道陈馀拒绝李左车的建议。反观陈馀,居然在对汉军士兵的人数上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误判,那又焉能不败?

  其次,韩信非常善于出奇。《孙子兵法·兵势篇》上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自韩信领兵以来,除灭代时因己方实力远超于敌,故可一战而定外,其余战场皆胜在出奇。还定三秦时是先以灌婴、樊哙、曹参等军将章邯的防守力量吸引至东西两侧,而后亲率主力从陈仓道实施中央突破。平定西魏时是先以灌婴军在南面的临晋关虚张声势,而后以曹参军在从北面的夏阳用木罂缻渡河。此次灭赵,韩信固然是通过背水列阵以达成“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奇效,但获胜的关键却是事先埋伏在山上的两千轻骑兵。正是这两千轻骑兵突袭赵营,才给赵军造成了巨大的心里恐慌,以至于全军溃败。试想,倘若没有这两千轻骑兵的突袭,双方在河边打成持久战,赵军尚能从营寨中补充后勤,汉军又焉能隔河供给粮草?此时再被迫退兵,则必将因赵军趁势掩杀而大败。

  《孙子兵法·虚实篇》记:“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北宋王晳于此处注解道:“韩信背水拔帜是也。人但见水上军殊死战不可败,及赵军惊乱遁走,不知吾能制使之然者以何道也。”观韩信之用兵,首要在于知己知彼,其次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守正出奇,故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后世庸才多不察此,以为只要将军队置之死地,便能迸发出惊人战力而克敌制胜,岂非谬之千里!然韩信之所以不与诸将明言者,或许是因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出奇之事,难以细说。以诸将之天资,即便对其明言,亦不能使之用兵如神,徒使日后作战时妄自揣测、多生变数而已。

  【原文】信募生得广武君者予千金。有缚致麾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师事之。问曰:“仆欲北伐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今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东下井陉,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②,倾耳以待命者,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此将军所短也。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辨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③。遣使报汉,且请以张耳王赵,汉王许之。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张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③。

  【白话】

  韩信悬赏千金以征求能生擒李左车的人。于是有人将李左车绑缚至帐下,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东向而坐,待之以师礼,问道:“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请问怎样做才能够成功呢?”李左车推辞道:“我只是个兵败国亡的俘虏,又有什么资格权衡国家大事呢?”韩信道:“我听说,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国而秦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比较愚蠢,到了秦国后就变得聪明,而是在于他的国君能不能任用他,能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如果陈馀能够采纳您的计策,像我韩信早就被生擒了。正是因为他不任用足下,我现在才有机会侍奉您啊!现在我是真心想听从您的计谋,希望您不要再推辞了。”李左车道:“现在将军您横渡西河,俘虏魏王豹,擒获夏说,一举攻克井陉口,不到一个早晨的时间,就击溃二十万赵军,斩杀成安君陈馀。将军的名声传遍海内,威望震动天下。农民们预感到兵灾将至,无不停止耕作,整天吃好穿好,侧耳打听您出兵的消息,恐惧地等待死亡的降临。像这些,都是将军您的长处。可是,眼下百姓已经劳累,士卒已经疲惫,很难继续作战。倘若将军率领这些疲惫的军队,驻扎在燕国的坚城之下,想要发起进攻,只怕很长时间也难以攻克。一旦实情暴露,威势减弱,旷日持久,粮食耗尽,而弱燕却仍未能降服,则齐国必定会据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的战事相持不下,则刘、项之间的胜负就很难断定了。像这样,就是将军您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会以自己的短处去攻击别人的长处,而是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韩信问:“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李左车答道:“为将军计,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赵国的将士遗孤。这样一来,赵人必定感恩戴德,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都会有人送来牛肉美酒以犒劳将士。您可以摆出要北伐燕国的架势,然后派出说客,携书信前往燕国,炫耀自己的长处,则燕国必定不敢不归附。燕国归附之后,再派说客向东劝降齐国,则齐国也必定会望风而降。即便是再睿智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为齐国谋划了。这样一来,天下事就都可以谋取了。用兵时本来就该先以声势夺人,然后再采取实际行动,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韩信道:“很有道理。”于是听从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很快就望风投降了。韩信派使者向刘邦报告,请求立张耳为赵王,刘邦同意了。楚军多次派遣奇兵渡河攻赵,张耳、韩信也就在赵地往来奔波,沿途平定赵国城池,接着发兵支援汉王刘邦。

  【姚注】

  ①百里奚:原为春秋时虞国大夫,晋献公以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灭了虢国和虞国,

  百里奚便与虞君一起做了俘虏。晋献公将女儿嫁给秦缪公做夫人时,百里奚被当作陪嫁的奴仆送往秦国,故辗转为秦穆公所得。秦穆公将国政委任于百里奚,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成为春秋霸主。

  ②释耒(lěi):放下农具。褕(yú)衣:华美的衣服。

  ③天下分封时,项羽将原燕国一分为二,封跟随其入关的燕将臧荼为新燕王,统领原燕国西部之上谷郡、广阳郡和渔阳郡。徙封原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统领原燕国东部之右北平郡、辽西郡和辽东郡。原燕王韩广对此不服,不肯给臧荼搬迁让位。于是臧荼派兵击败并杀死韩广,统一了原燕国的全部领土。当韩信的使者来到燕国时,臧荼立刻举国降汉。

  ④此时,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明显处于上风,不仅在荥阳、成皋一线对刘邦形成围攻态势,还有余力多次出奇兵北渡黄河以攻击赵国。为此,韩信、张耳以一部分兵力平定在魏、赵的敌对残余势力,而后亲率主力南下修武(今河南获嘉),以声援荥阳、成皋一线的刘邦军,隔黄河成南北呼应之势。
图1-1韩信军灭赵路线

  【原文】甲戌晦①,日有食之。

  【白话】甲戌晦日(三十日),发生日食。

  【姚注】晦:每月最后一天。《说文》记:“晦,月尽也。”

  【原文】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白话】十一月,癸卯晦日(二十九日),发生日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19 05:35 , Processed in 0.0937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