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91|回复: 0

姚尧:11月11日股市前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0 20: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五上证指数下跌14.53点,收盘报2964.18点,成交量为1739亿元,如下图所示: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们一直在讨论三角旗形的可能性。周五,上证指数虽因利好而高开,可之后却震荡走低收阴线。记得去年股市在底部时,姚尧曾经多次提过,底部是用利空测出来的,即每次利空或许会让指数低开,可却无法令指数创出新低,不久之后又反弹回来,那么这就很有可能是底部。同样的道理,这次明明是有利好,而且指数也确实高开了,可结果确实震荡走低,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现象。因此,我们继续对行情持谨慎保守态度,仍然是等到上证指数能够放量突破3045点一线时再考虑进场。

  前天,有位读者给我留言谈到教育问题,他是这样说的:
  其实,类似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读者提出。可能早些年回答过,我自己也不太清了,今天再回答一次吧。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先读一段《儒林外史》中的文字:

  马二先生问道:“先生名门,又这般大才,久已该高发了,因甚困守在此?”公孙道:“小弟因先君见背的早,在先祖膝下料理些家务,所以不曾致力于举业。”马二先生道:”你这就差了。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上,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一席话说得蘧公孙如梦方醒。又留他吃了晚饭,结为性命之交,相别而去。自此日日往来。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好,我现在来回答这位读者的问题:如果你只是为了孩子的学问,那没必要送孩子进最好的小学初中。如果你是为了孩子将来的“举业”,那么送孩子进最好的学校或许就有一定的必要性——虽然也不保证成功。

  教育发展到今天,早就不是读书识字、爱智求真的问题,而是一场关于社会资源和阶级分化的竞争。简单来说,假设二十年前你是在清华读大学,那么你的老师、同学和校友现在都已经是各个领域的精英。只要你做人不是太差,随便有个人提携你一下,都能让你在社会上有不错的安身立命之所。假设二十年前你读的是毫无名气的大学,那么能够帮上你忙的人就要少得多,一切都得靠自己打拼,去努力挤进更高端的人脉圈。

  因此,能够在名牌大学求得多少学问,这事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进入社会后有个非常亮眼的身份和起点。那么对于高端阶层来说,为了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社会阶级,就必须设法让孩子在进入社会前就拥有名牌大学的身份。为了能拥有名牌大学的身份,首先就必须拥有名牌高中的身份。一个孩子为什么要进入名牌高中?是因为这个高中的老师讲课特别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吗?或许是,或许不是,甚至刚好相反。名牌高中之所以名牌,是因为这个高中的老师有办法让考生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至于好成绩是怎么考出来的——是学习时间特别长,还是题海战术特别彻底,还是老师押题水平特别高,抑或是出题者根本就是校领导的朋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要好,考分要高。

  当一个高中被认为是高考成绩特别出色的名牌高中后,各种金钱和资源就会向这个高中集中,他们的校领导就更有办法打听到出题的内幕,他们就能请到更善于押题和更善于训练刷题的老师——而这些,与爱智求真是没有关系,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因为,考试制度培养的是善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完成解题任务的熟练工。太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对于成为熟练工而言,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同样的道理,当名牌高中成为竞相追逐的标杆后,名牌初中和名牌小学当然也会成为竞相追逐的标杆。

  因此,要回答“要不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小学初中”这个问题,首先就回答让孩子受教育的目的究竟是求学还是举业?如果只是求学,那么不但没有必要送进最好的小学初中,甚至我认为,二三流的学校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是为了举业,那么将其送入最好的小学初中就有必要性了。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太把孩子当成“人”来看,而更应该把他当成“马”来看。为了成就一匹在高考中表现卓越的赛马,那么你有必要在他还是年幼时就接受最好的马术师的训练。甚至在他刚出生的那一刻,就完全按照赛马的标准来规划他的将来,用最好的饲料,然后接受最好的幼年训练、童年训练和少年训练。

  韩愈在名篇《马说》的开头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仿佛伯乐就是千里马的贵人,对千里马有知遇之恩,可是在《庄子·马蹄》篇里,却是另外一种说法。庄子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大意是说:马,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就是马的天性。即使有高台正殿,对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等到世上出了伯乐,说:“我善于治马。”于是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毛,用剪刀修剔马鬃,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络头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床来编排它们,这样一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饿了不给吃,渴了不给喝,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逼,这样一来马就死过半数了。

  又说:“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大意是说: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颈交颈相互摩擦,生气时背对背相互踢撞,马的智巧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那么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所以,马的智巧竟能做出与人对抗的态度,这完全是伯乐的罪过。

  我说上面这些话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也不带任何的道德劝说,我只是就事论事,就竞争谈竞争。你如果希望他快乐,那就不用为他的每一步都患得患失。你如果希望他在竞争中胜出,那就有必要对竞争的各个环节都精打细算,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至于在高考的竞争中胜出的赛马,是否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持续胜出;而在社会竞争中持续胜出的赛马,是否能够获得幸福,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3 09:50 , Processed in 0.1094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