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47|回复: 0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9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5 16: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算地第六(下)

  【原文】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数也。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数者,人主之术①,而国之要也。故万乘失数而不危,人主失术而不乱者,未之有也。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审数,欲臣尽其事而不立术。故国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②。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计也。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入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胜敌而草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白话】

  君主操持着能给人名利的权柄,而最终得以建立功业和名声,靠的是统治方法。圣明的君主在审察清楚权力的状况后再来操持权柄,在审察清楚统治的方法后再来统治民众。统治方法,是君主的法术,治国的关键。因此,万乘之国失去统治方法而不危险,君主失去统治手段却不引起混乱,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现在的君主,想要开辟土地治理民众却不审查其方法,想要臣子尽力完成其本职工作却不建立其法术,故而国家就会有不服从的民众,君主就会有不听令的臣子。因此圣人在治理国家时,在内使民众归集农耕,对外使得民众筹划作战。 农耕,是民众认为很辛苦的事情;而作战,是民众认为很危险的事情。民众愿做他们自认为是辛苦、自认为是危险的事情,那都是出于计算衡量。民众活的时候要计算自己的利益,死了以后要考虑自己的名声。对于名利的来源,是不能不详加审察的。利益出自于土地,那么民众就会尽力耕种;名声来源于战争,那么民众就会拼死作战。在内使民众尽力耕种,那么土地就不会荒芜;对外使民众拼死作战,那么军队就能战胜敌人。能战胜敌人而土地不荒芜,那么富强的功业就很容易获取了。

  【姚注】

  ①人主之术:有版本作“臣主之术”,则意思不通。“臣”与“人”古音相近,故经常混用。如《韩非子·存韩》记:“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其中“贵臣”在有些版本里又记作“贵人”。又记:“听奸人之浮说”,其中“奸人”在有些版本里记作“奸臣”。

  ②不令之臣:《韩非子·说疑》记:“若夫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此十二者,皆上见利不喜,下临难不恐,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则不乐食谷之利。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此十二人者,或伏死于窟穴,或槁死于草木,或饥饿于山谷,或沉溺于水泉。有如此,先古圣王皆不能臣,当今之世,将安用之?”意思是说,“至于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这十二个人,都是见到利益不动心,遇到危难不害怕的。或者把天下送给他也不要,忍受着屈辱的名声,却不愿接受朝廷的俸禄。见到利益不动心,则君主的赏赐再丰厚,也无法激励他们。遇到危难不害怕,则君主的刑罚再严酷,也无法威慑他们,这些人就是所谓不服从命令的人。这十二个人,有的隐居死于山洞,有的憔悴死于树林,有的饥饿死于山谷,有的淹水死于江河。像这样的人,连古代的圣王都无法令其臣服,处在如今的时代,又如何能用他们呢?”《韩非子·说疑》中所称的“不令之臣”,即是本文所指的“不服之民,不令之臣”,亦呼应了前文所说的“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

  【原文】今则不然。世主之所以加务者①,皆非国之急也。身有尧、舜之行,而功不及汤、武之略者②,此执柄之罪也。臣请语其过。夫治国舍势而任谈说,则身修而功寡。故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③。故五民加于国用,则田荒而兵弱。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处士,资在于意;勇士,资在于气;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④。民资重于身,而徧托势于外⑤。挟重资,归徧家,尧、舜之所难也。故汤、武禁之,则功立而名成。圣人非能以世之所易胜其所难也,必以其所难胜其所易。故民愚,则知可以胜之;世知,则力可以胜之。臣愚,则易力而难巧;世巧,则易知而难力。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以堕世禁⑥。故千乘惑乱,此其所加务者,过也。

  【白话】现在却不是这样。国君们特别重视的,都不是国家的当务之急。国君们具备尧帝和舜帝那样的德行,可建立的功业却还赶不上商汤王和周武王,这就是他们在操持权柄时犯下的过错。请让我说说他们的过错:治理国家时放弃权势而任用空谈,那么自身修养会提高,可是功绩却会减少。因此,任用那些崇尚《诗》、《书》的空谈之士,民众就会游走而轻视君主;任用隐逸之士,民众就会远离而非议君主;任用勇武之士,民众就会好斗而轻视禁令;任用技艺之士,民众就会轻浮而喜欢迁移;商贾之士生活安逸又能赚钱,那么民众就会攀附他们而议论君主。因此,如果这五种人被国家任用,就会导致田地荒芜而兵力衰弱。空谈之士的资本在于口才;隐逸之士的资本在于心志;勇武之士的资本在于勇气;技艺之士的资本在于巧手;商贾之士的资本在于自身。所以这些人都是以四海为家的,谋生的资本都附着在自己身上。民众将谋生的资本附着在身,到了外面就寻找有权势的地方依托。民众携带谋生的资本,四处寻找托付之所,则即便是尧帝和舜帝也难以将国家治好。所以商汤王和周武王禁止这种情况,才使得功业得以建立而名声得以成就。圣人治理国家,并不是能用世人容易具备的来战胜他们难以具备的,一定是用他们难以具备的来战胜他们容易具备的。所以民众愚昧,就用智慧来战胜他们;世人智慧,那就用强力来战胜他们。臣民愚昧,那么他们就会易于出力而难于机巧。世人机巧,那么他们就会易于用智而难于出力。因此,神农氏教导民众耕种而称王天下,这是要让民众学习他的智慧。商汤王和周武王创造强大的军队而征服诸侯,这是要让诸侯们屈服于他们的强力。现在世人多机巧而民众多放荡,正是应当效仿商汤和周武王的时候,可是君主们却在做神农氏当年做的事,从而毁坏了治理世人的禁令。因此,那些千乘之国会混乱不堪,这都是因为他们特别重视的事情都是错的啊!

  【姚注】

  ①加:更加,特别

  ②略:获得,取得。

  ③缘:追随,攀附。

  ④圜(huán):环绕。圜身资,意即“使资圜身”,指这五种人将谋生的资本都环绕在自己身上,故而不在乎去国离乡,反正天下一家,到哪里都能谋生。

  ⑤徧(biàn):同“遍”,普遍,遍及。有不少版本将“徧”字记作“偏”,进而解释为偏狭、偏私,这是不准确的。

  ⑥堕:毁坏。有不少版本将“堕”字记作“随”,这是不准确的。“堕”字的繁体字为“墮”,“随”字的繁体字为“隨”,故易有此误。

  【姚论】

  从“臣请语其过”一句可以推知,本文是商鞅呈递给秦孝公的奏折。在这段文字里,商鞅列举了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这五类人为不能任用之人,而这五类人的共同特点就在于他们的谋生资本都附着于自身,所以对国家不会有忠诚感,随时都有可能去国离乡,投奔更能发挥其自身才能的地方。顺着这条思路,很容易就能推导出,国家最应该任用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谋生的资本在于土地,而土地是不可能随身携带的,这即是下一段所讨论的内容。另外,韩非子在《五蠹》篇中也列举了国家必须清楚的五种蛀虫,分别是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逃脱兵役的人)和商工之民,与本文所列举的“五民”基本相同,可知此类思想在法家的一脉相承。

  【原文】民之生①: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国之所以求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②,任力以穷诈③。两者徧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故圣人之为国也,民资藏于地,而徧托危于外。资藏于地则朴,托危于外则惑。民入则朴,出则惑,故其农勉而战戢也④。民之农勉则资重,战戢则邻危。资重则不可负而逃,邻危则不归。于无资、归危外托,狂夫之所不为也。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此臣之所谓过也。

  【白话】人的本性是:度量后选取更长的,称重后选取更重的,权衡后选择更有利的。英明的君主若能慎重考察这三种情况,那么国家的治理原则就能确立,而民众的才能也就能得到利用了。国家能够要求民众的办法很少,而民众能够躲避要求的办法却很多。在内要使民众归集于农业,对外要使民众专心于作战。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要多设禁令以防止民众逃避,任用实力以杜绝民众欺诈。这两个方法若能普遍推广,则国内的民众就能专心农战。民众专心农战,性格就会朴实。性格朴实,就会安于居所而厌恶。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会让民众谋生的资本蕴藏于土地,到了外面就只能处处寄身于危险。谋生的资本蕴藏于土地,则民众就会朴实。到了外面就只能寄身于危险,则民众就会疑惑。民众在国内朴实,对出国疑惑,所以他们就会在农耕时勤勉而在作战时积极。民众在农耕时勤勉,则资产就会变得厚重;作战时积极,则邻国就会变得危险。资产厚重就无法携带出逃,邻国危险就不会前往投靠。毕竟要放弃国内的资产,前往危险的外国寄居,这是疯子也不会干的事。所以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观察风俗订立法规就能治好,弄清国情从事本业就能得宜。不观察时代的风俗,不弄清国家的实情,则即便订立法规,民众也会混乱;即便政务繁忙,功绩也会很少,这就是我所说的过错啊!

  【姚注】

  ①生(xìng):通“性”,天性,本性。

  ②能:能力,此处意指农战以外的谋生能力。

  ③穷:杜绝。

  ④戢(jí):通“疾”,积极从事。

  【姚论】

  在商鞅看来,“五民”对于国家而言基本上都是无用之人,不但无用,甚至还会产生虱害。对于国家来说,真正有用的就只有一种人,那就是从事农战之人,所以说国家可以要求民众为国家做贡献的办法很少,只有农战而已。民众能够逃避国家对其要求的办法却很多,凭借空谈、隐逸、勇武、技艺和商贾谋生之人,皆可逃避农战而不为国家做贡献。因此商鞅说,必须多设禁令,以制止民众发展农战以外的能力,使其不敢逃避农战。要任用实力,使得民众无法像“五民”那样通过投机取巧来获利。只要将这两个方法普遍推广,那么民众就能够专心农战了。

  【原文】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故其国刑不可恶而爵禄不足务也,此亡国之兆也。刑人复漏①,则小人辟淫而不苦刑,则徼倖于上以利求②。显荣之门不一,则君子事势以成名。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君子不设其令③,则罚行。刑烦而罚行者,国多奸④。则富者不能守其财,而贫者不能事其业,田荒而国贫。田荒,则民诈生;国贫,则上匮赏。故圣人之为治也,刑人无国位,戮人无官任⑤。刑人有列,则君子下其位;衣锦食肉,则小人冀其利⑥。君子下其位,则羞功;小人冀其利,则伐奸⑦。故刑戮者所以止奸也,而官爵者所以劝功也。今国立爵而民羞之,设刑而民乐之。此盖法术之患也。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劳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之称平。上下之称平,则臣得尽其力,而主得专其柄。

  【白话】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的工具;而赏赐,是用来辅助禁止奸邪的工具。羞耻、屈辱、劳累、痛苦,这些是民众所厌恶的;显贵、荣耀、安逸、快乐,这些是民众所追求的。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刑罚不令人惧怕,而其爵禄又不值得追求,这就是亡国的征兆了。如果犯人的刑罚可以掩盖逃脱,那么小人就会邪僻放纵而不畏惧刑罚,就会对君主抱持侥幸心理而去追求私利。显贵荣耀的门路不止一个,那么君子就会投靠权势以沽名钓誉。小人不回避国家的禁令,故而刑罚就会繁杂。君子不宣扬国家的法令,故而刑罚就会执行。刑罚繁杂而又会被执行,是因为国内的奸邪很多。这样一来,富人就不能守住他们的财产,穷人就无法从事他们的职业,田地荒芜而国家贫穷。田地荒芜,则民众就会滋生欺诈行为;国家贫穷,则君主就会缺少财物赏赐。所以圣人治理国家时,受过刑的人不能享有爵位,犯过罪的人不能担任官职。如果受过刑的人也能位列朝班,那么君子就会轻视爵位的价值。如果犯过罪的人也能锦衣玉食,那么小人就会觊觎官职的利禄。君子轻视爵位,就会羞于立功;小人觊觎利禄,就会卖弄奸巧。因此,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的,而官爵是用来鼓励立功的。现在国家设立了爵位,而民众羞于争取;设置了刑罚,而民众乐于触犯,这就是在法度实施上的弊病。因此,君主操持权力、统一政策而确定治国的法术,设立官爵以授予臣民,评论功劳以任用臣民,这样上下就都会平衡。上下平衡,则臣民就能为国尽力,君主就能独揽大权。

  【姚注】

  ①复:通“覆”,覆盖,掩藏。漏:漏网,逃脱。

  ②徼倖:即侥幸。利求,即求利。

  ③设:陈设,宣扬。《说文》记:“设,施陈也。”《韩非子·难三》记:“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所谓法,是编著成图书,陈设于官府,而颁布于百姓的。《韩非子·定法》记:“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意思是说:所谓法,就是法令由官府明文规定,使赏罚制度深入民心,奖赏那些谨慎守法的,惩罚那些触犯禁令的。盖法家虽然高度强调刑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刑罚从来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令民众最终都不敢触犯刑罚。因此,法家强调官府必须将法令对民众做充分宣导,商鞅所称的“君子不设其令,则罚行”,意思就是说如果君子(官府)不将法令对民众做充分宣导,那么就不能使赏罚制度深入民心,民众就会很容易触犯法令,导致刑罚会被执行。

  ④烦:通“繁”,繁多,繁杂。《商君书·去强》记:“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商鞅的本意是要以刑止住刑,如果搞到刑罚繁杂而又频繁执行的地步,则必将导致奸邪丛生而国家被削弱。

  ⑤戮人:罪人。《太平御览》六百四十五引《慎子》曰:“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当世用刑而民不从。”

  ⑥冀:希望,觊觎。

  ⑦伐:夸耀,卖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0 05:45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