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00|回复: 0

蔡慎坤:张曙光受贿暴露院士角逐多少黑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2 08: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10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涉嫌受贿4755万元的案件,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开庭审理。庭审持续了近一天,法庭上,张曙光除了对部分受贿事实是否为索贿有所辩解外,基本认罪服法。

  回忆起“高铁梦”,在法庭最后陈述阶段,张曙光抬起手揉了揉眼睛,似乎有泪水溢出。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因为技术出身,他还有一个“院士梦”。

  然而,这个梦想成为张曙光跌入深渊的最大诱因,他为此先后受贿2300万元,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至于他到底如何在参评过程中进行“打点”,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的是,院士评审中的黑幕已经被拉开并暴露在舆论的聚光灯下。

  57岁的张曙光,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22岁那年,考入兰州交通大学车辆专业。先后在上海、沈阳、北京铁路局和京津城际铁路公司、高速铁路公司筹备组等单位任职,最后在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提携下,升任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局长。曾在中国高铁技术引进谈判中,担任首席谈判代表,素有“高铁第一人”之称。

  不满足于官位,张曙光还觊觎着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中科院院士头衔。曾于2007年、20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据检方指控,张曙光多笔受贿均与参评院士过程有关。

  根据公诉人指控,张曙光于2005年~2009 年间,先后三次向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戈建鸣索取钱款共计人民币800万元。他承认,这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除了戈建鸣的800万元外,检察机关还指控,张曙光于2007年至2009年间,接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的请托,为该公司的技术产品应用问题提供帮助,为此,先后三次收受王建新给予的钱款共计人民币1850万元。

  法庭上,张曙光承认,王建新得了癌症,人很悲观,“我们俩都是搞技术的”,“他就是想帮我把这个院士做起来”,“他比我还积极”。检察机关还指控,张曙光于2009年间,接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的请托,为该公司列车配件业务提供帮助,为此,收受陈丙玉给予的钱款人民币500万元。至此,张曙光一共受贿2300万元左右,皆用于参评院士。

  院士,在中国,是一个备受尊崇的称谓,除了耀眼的光环,还有着很大的利益,终身受用。对于很多学界人士来说,院士是终身的奋斗目标。中国的院士官本位现象很严重,一切都往官衔上靠:院士相当于副部级干部,房子是180平方米的规格,出行配车,病了有高干病房。更重要的是,当上院士之后,很多科研项目唾手可得。

  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建华研究员认为,近年来很多案例都说明,目前在我国的院士评选中,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甚至由单位出面,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这在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当选院士的人,不一定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的,而是那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够调动一定行政资源的人。

  国际著名海洋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品先院士说,张曙光索贿参评院士一事,充分暴露了我国院士评选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院士制度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今后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制度将受到更多争议。

  一旦当上院士,票子,房子,车子统统送上门来,而且终生享用。为了某种需要,官方通过舆论炒作,又把院士捧上天,什么“精英”、“国宝”、“最高水平”、“绝对权威”等等。不仅如此,还赋予院士各种特权!于是,院士头衔就成了很多学界人士不择手段进行争夺的唐僧肉,请客,送礼,送钱,拉关系,托人疏通,无所不为,已经荣登宝座的许多院士在潜移默化中渐渐蜕化成学术官僚。

  人们或许还记得,2011年,再次落选中科院院士的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对外宣布:从今以后不再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宣布当时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论资历和学识,饶毅足够当选院士,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曾引起很大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饶毅多次候选多次落选,最终输在了众所周知的“潜规则”上。

  2011年,时年49岁的饶毅发文表示,愿以十年为期,与同领域的中科院院士展开一场公开的良性竞赛,“不以争论”,而是以激励互促,来结束备受关注的“落选院士事件”。“在十年以后(2022年8月17日),看看有多少中国院士的科学工作超过饶毅。”饶毅除了提出院士制度需要改革自律,还公开提出和院士竞赛,以“共同努力提高中国目前还不高的科学水平”。

  院士选拔制度在中国有了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变迁,院士制度也在不断改变。1949年以前,全国只有81名院士。这81名院士在学术上都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学术界公认的,但在政治上却不乏公开反对国民党政府的,而这并未影响他们成为院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有60名院士未随国民党去台湾,也未去美国。在当时,他们完全有条件随国民党去台湾或去美国。由此可见,这60名院士至少不反对新政权也是爱国的。但在科学院建立学部时竟有14位因政治原因被排斥在学部委员之外。由于把政治标准作为院士的第一标准,其结果必然是,当院士首先是政治过关,否则,水平再高,也只能被排斥在院士之外;想当或已当上院士的只能唯上不能唯实,否则,不仅当不上院士还可能被打入另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光斗和黄万里迥然不同的遭遇。

  1993年院士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将学部委员改名为院士及成立工程院。从此,中国院士进入了“大跃进”时期,总数很快达到四位数,成了继人大,政协之后第三个超千人的全国性高级团体。即或按人均计算这三个团体人数之多,也属世界之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20:40 , Processed in 0.0937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