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96|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 第51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2 16: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白话】隔了几天,项羽领兵西进,屠咸阳城,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焚烧秦朝宫室,大火连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收取秦国的财货珠宝和妇女向东而去。秦地百姓为此大失所望。

  【原文】韩生说项羽曰①:“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②,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白话】韩生建议项羽道:“关中有山河为险阻,四面都是关塞,土地肥沃富饶,是可以用来定都称霸的。” 项羽眼见秦朝宫室都已焚烧残破,心里又一直想着东归,遂道:“富贵不回故乡,就好像穿着绣花的衣服在夜里行走,有谁知道!”韩生退出道:“人们都说楚人不过是戴着帽子的猴子而已,现在看来果然是如此。”项羽听说后,便将韩生烹杀了。

  【姚注】

  ① 这段文字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只是《史记》中未载说者的姓氏,只记作“人或说项王曰”。《汉书·项籍传》在转载时记作“于是韩生说项羽曰……羽闻之,斩韩生”,而《法言·重黎》又称:“蔡生欲安项咸阳,不能移,又亨之。”《资治通鉴》依《汉书》记说者为“韩生”。

  ② 沐猴而冠:对于韩生骂项羽的这句话,有两种代表性的解读:一是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所说的:“言猕猴不任久著冠带,以喻楚人性暴躁。”另一是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所说的:“言虽著人衣衣冠,其心不类人也。”而要弄清楚韩生究竟所骂为何,首先就要弄清楚“沐猴”的意思,这同样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沐”字作洗头解,《说文》记:“沐,濯发也。”屈原在《渔夫》中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意思是: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的人必定要整整衣服。因此,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像人一样洗好头,也像人一样戴好帽子,可是由于猴子的性情急躁好动,帽子很快就东倒西歪,没法一直端正戴着。于是,司马贞认为,韩生骂楚人沐猴而冠,是指责楚人根本就没有王者风范,刚入咸阳没多久就本性毕露,就像猴子头上的帽子很快掉下来一样。

  第二种解释,是沐猴即是猕猴,“沐”字本身并无太多内涵。《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上记:“(罽宾)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可见,确实有一种动物名叫“沐猴”, 颜师古注又引郭义恭《广志》记:“沐猴,即弥猴也。”这样一来,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如颜师古所解释的,猕猴虽然在外表上戴上了人的帽子,但心里还依然是个兽类。颜师古认为,韩生骂楚人沐猴而冠,是指责项羽虽然在表面上以武力平定了天下,可内心里却只惦记着自己的老家,心心念念想着的就只是要“富贵还乡”,完全没有称王天下的志向。

  两种解释相较而言,姚尧更倾向于颜师古的解读。

  【姚论】

  以《史记》的记载来看,项羽不愿定都关中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嫌弃秦宫残破,二是想要富贵还乡。富贵还乡这个理由应该是成立的,不仅项羽口中明确说出了这句话,日后韩信在与刘邦汉中对策时也谈到“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可见富贵还乡绝不是项羽一个人的偏狭之见,而是所有西征楚军的共同愿望。可是,秦宫残破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早在封章邯为雍王时,项羽就已经放弃当关中王的念头,准确地说,项羽是因为根本就不想定都关中才会焚烧秦宫,而不是因为焚烧秦宫后才不愿定都关中。

  对于项羽的屠城之举,后世多将其理解为纯粹是在发泄仇恨,进而批判其缺乏战略远见。事实上,项羽的确缺乏战略远见,也的确有仇恨需要发泄,但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简单,项羽还没有头脑简单到这种程度,情绪也没有无法控制到这种程度,否则当初他就不会接受章邯的投降,并且封他为雍王了。对于韩生所说的“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心里其实是认同的。项羽虽然自己不想做关中王,但这并不意味他不明白关中的重要性。所以,项羽才会坑降卒,目的是消灭秦人的军事实力;才会杀子婴,目的是铲除秦人的政治领袖;才会屠咸阳,目的是摧毁秦人的经济基础。项羽非常清楚,一个君明臣直、国富兵强的秦国显然是极具威胁,故而不符合其长远利益的。

  【原文】项羽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怒曰:“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怀王虽无功①,固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春,正月,羽阳尊怀王为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徙义帝于江南,都郴。

  【白话】项羽派使者向楚怀王请示,怀王答复道:“照先前约定的办。”项羽大怒道:“怀王此人,是我们项家扶立起来的,并非因为他建有什么功绩,怎么能够一个人作主定约呢!天下起兵反秦之初,为了反秦大业而暂时拥立各诸侯王室后裔为王。可是,披坚执锐率先起事,风餐露宿三年之久,最终灭秦而平定天下的,那都是诸位将相和我项籍在出力啊!怀王既然没什么功劳,我们理所当然就该分割他的土地称王。”诸将皆道:“有道理!”春季,正月,项羽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道:“古代的帝王,如果辖地有千里之广,就必定要居住水流的上游地带。”于是把义帝迁徙到江南,定都在长沙郡的郴县(今湖南郴州)。

  【姚论】

  对于项羽的请示和楚怀王的答复,后世多将此解读成项羽希望楚怀王封他做关中王,可是遭到怀王拒绝,“如约”即按照原来的约定由刘邦出任关中王。其实,这种解读是不准确的,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项羽是想称王,但他根本就不想做关中王。只是按照怀王之约,原六国的疆域已经固定,天下还能够拿出来封的,就只有关中了。因此,项羽派使者向楚怀王请示的:一是要楚怀王认可其所立的章邯为雍王,以取代刘邦做关中王;二是要楚怀王在原六国的疆域上另外再划拨一块土地供项羽称王,而且最好是以原楚国的领地为主。显然,这两条都是楚怀王不愿意接受的。可问题在于,项羽现在的国际威望和军事实力都已空前强大,早已不是怀王一句“如约”就能轻易打发的。当初项梁兵败身死时,怀王北上彭城以总揽大权,曾有一系列非常漂亮的政治运作,可他在宋义被杀后的十四个月内竟没有对项羽采取任何有效的反制措施,就只会在恶果来临时强硬拒绝,岂非令局面更加不可收拾?为怀王计,在被迫封项羽为上将军时,他就该考虑如何从项羽手里重新夺回军权;在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时,他就该考虑如何调整灭秦之后的天下安排,与其他五国会盟以巩固怀王之约,以防止项羽将来拥兵自重。可惜的是,怀王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足见其在战略应变上的平庸无能。由于怀王只是简单粗暴地“如约”,那也就怪不得项羽简单粗暴地废约了。

  在分析项羽所重新安排的天下秩序前,我们有必要再次回顾之前已有的政治体制和思潮。在秦灭六国前,采取的是“存亡国,继绝世”的周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的是“废分封而立郡县,扬军功而抑世袭”的秦制。陈胜起义拿下陈县后,曾邀请各路英雄前来商讨,其中张耳、陈余的建议是“愿将军毋王,遣人立六国后”,这就是完全复辟周制。三老、豪杰的建议是“(将军)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是半周半秦制:半周即只为故楚存亡国,而不去兼并天下;半秦即陈胜凭军功称楚王,而不必立故楚王之后。陈胜心里的盘算是全面继承秦制,可惜由于实力不济,遂在执行时还是逐渐演变成了半周半秦制:半周即派出去略地的将领纷纷自立为王,而不再接受陈胜领导;半秦即自立为王的权力基础是军功,而不是世袭血统。陈胜起义失败后,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立原楚怀王芈槐之孙芈心为楚王。除燕国王室后裔逃往朝鲜半岛外,其余齐、赵、魏、韩四国也均是由六国王室后裔担任国王,遂使得陈胜时期的半周半秦制中半秦的部分也回到了周制,而怀王之约就是对于全面回归周制的法律认证。项羽之所以讨厌怀王之约,不是因为“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条约定阻碍了他当关中王,而是因为按照全面回归周制的精神,他项羽就只能是楚国的将领,永远不存在封王的可能。因此,项羽为了称王,就必须要废除怀王之约。所谓“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就是在强调惟立有军功者方能主持条约。楚怀王没有军功,所以没有主持条约的资格。项羽认为,现在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我们有军功,所以才有主持条约的资格。所谓“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怀王虽无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就是在强调惟立有军功者方能分封土地。项羽认为,当时为了灭秦的需要,所以暂且建立了各诸侯国。可是,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我们建立了军功,故而理应分封天下。他们没有军功,故而理应把土地拿来给我们分封。由此可见,项羽这番言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军功来决定封地和政权。后世常将项羽的分封诸侯理解为向周制的复辟,其实恰恰相反,项羽正是希望借用秦制来破除周制。正如有血统而无军功的楚怀王必须要依靠周制才能树立称王的合法性一样,有军功而无血统的项羽也必须要靠秦制来树立称王的合法性。

  于是,项羽尊怀王为义帝,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由将其调离彭城,迁往长沙郡的郴县,就相当于先秦时周天子的角色。然后,项羽将原天下七国划分成十九个诸侯国。如下图所示:

  【原文】二月,羽分天下王诸将。羽自立为西楚霸王①,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羽与范增疑沛公,而业已讲解,又恶负约,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白话】二月,项羽划分天下土地,以封诸将为王。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领原魏国和楚国的九个郡,都城设在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与范增怀疑刘邦有夺取天下的野心,但双方既已讲和,又不愿意背负违约的名声,于是暗地谋划道:“巴、蜀两地道路艰险,是秦朝流放之人居住的地方。”于是宣称:“巴蜀也是关中之地。”因此封刘邦为汉王,统领巴郡、蜀两地和汉中郡,都城设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将关中分为三部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以堵塞汉国的出路。封章邯为雍王,统领咸阳以西地区,都城设在废丘(今陕西兴平)。长史司马欣过去是栎阳县的狱掾,曾经对项梁有恩;都尉董翳,本来劝过章邯归降楚军。因此封司马欣为塞王,统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一带,都城设在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封董翳为翟王,统领上郡,都城设在高奴(今陕西延安)。

  【姚注】

  ①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因此,楚国大致可分为西楚、东楚、南楚三部分。从字面上看,项羽给自己选定的国号是“西楚国”。可事实上,项羽不仅统领西楚、东楚,而且还占据了魏国的部分领土,合计下辖九个郡,领土面积远超于其他各诸侯国。对于项羽具体下辖哪九个郡,历代史家众说纷纭。其中基本不存在分歧的,是泗水郡、薛郡、砀郡、东郡、会稽郡这五郡,至于另外四郡,姚尧考证的结果是东海郡,鄣郡,陈郡,南阳郡。

  【姚论】

  在项羽的天下分封中,最难处理的诸侯就是刘邦。首先,按照以军功为分封基础的原则,率先攻入关中的刘邦无疑是军功卓著的,论排序仅次于项羽,不封是不可能的,就连封少了都不行。可是另一方面,关中地势险要,土壤肥沃,刘邦又通过约法三章而深得秦人拥戴,如果真把关中封给刘邦,则将来势必会成为心腹大患。于是,项羽和范增商议,将刘邦分封到巴蜀为王,因为巴蜀也可以算作关中,那么刘邦在巴蜀称王就不算有违“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怀王之约了。

  关中,最初只是个地理名词,其面积约八百里,故称“八百里秦川”。关中的北面是黄土高原,南面是秦岭山地,因地质史上曾发生过断陷,故形成地势相对较低的盆地,而在盆地的周围就形成了许多险要的关口,如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故名关中,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秦国的根本。后世亦常将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皆称为关中,但关中无论如何算不到巴蜀,毕竟两者之间还隔着秦岭山脉。前316 年,秦惠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派兵平定巴国和蜀国,之后相继设置为巴郡和蜀郡,自此巴蜀皆归于秦国所辖。项羽和范增因秦国和关中在名称上长期通用,遂将属于秦国的巴蜀也算作属于关中,这明显是在偷换概念。

  前312 年,秦国在丹阳之战中大败楚军,占领楚国的汉中郡。秦国以楚之汉中郡为基础,再加上之前占领的部分巴蜀之地,设置为秦之汉中郡。由于秦国占领巴蜀和汉中的时间比较接近,距离秦灭六国又有近百年之久,故此时人们将这三郡也视为秦国之固有领土。项羽偷换概念,称这三郡亦属于关中,用来分封刘邦,而将真正的关中分给三位投降的秦军将领。其中章邯的封地最广,统领陇西郡、北地郡及内史西部(咸阳以西)。封司马欣为塞王,统领内史东部(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统领上郡。项羽将关中分封给三位秦军将领,故又称为“三秦”,以秦岭为界,在北面压制刘邦。

  【原文】项羽欲自取梁地,乃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

  【白话】项羽打算自已占有魏地,遂改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统领河东郡,都城设在平阳(今山西临汾)。

  【姚注】原魏国的领地主要包括东郡、砀郡、河东郡和河内郡。项羽将东郡和砀郡划入自己的西楚国,又将河内郡封给了殷王司马卬,则四郡就只剩下了河东郡。项羽遂又从赵国划来上党郡,封原魏王魏豹为西魏王,统领河东郡与上党郡。《资治通鉴》因《史记·项羽本纪》只记魏豹“王河东”而不提上党,这是不准确的。

  【原文】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白话】瑕丘人申阳是张耳的宠臣,曾率先攻下河南,在黄河边迎接楚军,因此封申阳为河南王,都城设在洛阳(今河南洛阳)。韩王成仍居旧都,都城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屡立战功,因此封司马卬为殷王,统领河内郡,都城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

  【姚注】原韩国的领地主要包括颍川郡和三川郡。前207年四月,刘邦率领的西征军与韩成、张良在颍川郡会师,攻克了颍川郡。之后,刘邦留韩成驻守颍川郡,自己与张良继续西征。巨鹿之战后,张耳的宠臣申阳率军攻入三川郡,并在黄河南岸迎接项羽渡河南下,之后追随项羽入关。于是,项羽将韩国一分为二,封申阳为河南王,统领三川郡;封韩成为韩王,统领颍川郡,都城设在阳翟。《史记·项羽本纪》记申阳“先下河南”,《资治通鉴》转载时却记作“先下河南郡”,这是不准确的。此时的“河南”仍为三川郡,是在前205年十一月汉王刘邦率军东征,河南王申阳投降后才改称“河南郡”的。

  前 207 年五月,赵国将领司马卬率军从上党郡南下,抵达平阴(今河南孟津)的黄河北岸,有意从平阴南渡黄河进入三川郡,之后向西攻取函谷关。当时,刘邦军正在颍川郡,当他察觉到司马卬的意图后,立刻率军北上直插平阴,封锁了黄河渡口,迫使司马卬放弃南渡黄河入关,转而投奔在黄河北岸的项羽,后随项羽一同入关。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就是奖赏他的这段军功。

  【原文】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治襄国。

  【白话】改封赵王歇为代王。赵国的相国张耳向来贤能,又追随项羽入关,因此封张耳为常山王,统领赵地,都城设在襄国(即赵国旧都信都,今河北邢台南)。

  【姚注】

  原赵国的领地主要包括云中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常山郡(即恒山郡)、巨鹿郡、邯郸郡、上党郡这八郡。项羽将上党郡划给西魏国后,又将赵国分成两半,封张耳为常山王,统领邯郸郡、巨鹿郡和常山郡,以奖赏其追随项羽入关。封原赵王歇为代王,统领云中郡、雁门郡、代郡和太原郡,如下图所示:

  【原文】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番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白话】当阳君黥布是楚国将领,经常勇冠全军,因此封黥布为九江王,都城设在六县(今安徽六安)。番君吴芮率领百越之兵协助诸侯,又追随项羽入关,因此封吴芮为衡山王,都城设在邾县(今湖北黄冈)。义帝的柱国共敖领兵攻打南郡,建立了许多战功,因此封共敖为临江王,都城设在江陵(今湖北江陵)。

  【姚注】楚国大致可分为西楚、东楚、南楚三部分。项羽将西楚和东楚划入自己的西楚国,而将南楚地区分封给三位战功卓著的楚军将领,此三国可在东面压制刘邦。

  【原文】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

  【白话】改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城设在无终(今北京西南)。燕将臧荼追随楚军救援赵国,因而追随入关,由此封臧荼为燕王,都城设在蓟地(今天津蓟州)。

  【姚注】

  原燕国的领地主要包括上谷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和辽东郡。巨鹿之战时,燕王韩广派臧荼率军援赵,之后臧荼一路追随项羽入关。于是,项羽封臧荼为燕王,统领原燕国西部之上谷郡、广阳郡和渔阳郡,将原燕王韩广改封为辽东王,统领原燕国东部之右北平郡、辽西郡和辽东郡。

  【原文】徙齐王田巿为胶东王,都即墨。齐将田都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

  【白话】改封齐王田巿为胶东王,都城设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齐将田都追随楚军救赵,因而追随入关,因此封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当项羽正要渡河救赵时,田安攻下济北郡的数座城池,率其军投降项羽,因此封田安为济北王,都城设在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姚注】

  原齐国的领地主要包括济北郡、临淄郡、琅邪郡和胶东郡。项羽在安阳杀宋义后,准备渡黄河去解巨鹿之围。原齐国的国王是田儋之子田巿,但大权掌握在田儋之弟、宰相田荣手中。田荣不肯派兵协助项羽救赵,而是忙于齐国内战,命田都去攻打田安。结果,田都和田安相继归顺项羽,引项羽从平原津西渡黄河,之后一路追随项羽入关。于是,项羽将齐国分成三块,将原齐王田巿改封为胶东王,统领胶东郡。将田都封为齐王,统领临淄郡和琅邪郡。将田安封为济北王,统领济北郡。

  【原文】田荣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馀弃将印去,不从入关,亦不封。客多说项羽曰:“张耳、陈馀,一体有功于赵,今耳为王,馀不可以不封。”羽不得已,闻其在南皮,因环封之三县。番君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侯。

  【白话】田荣曾多次背弃项梁,又不肯领兵追随楚军攻秦,因此不封。成安君陈馀抛弃将军的印信离去,不追随项羽入关,因此也不封。宾客中有多人劝说项羽道:“张耳、陈馀一样对赵有功,如今既封张耳为王,陈馀也就不可不封。”项羽不得已,听说陈馀正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了他。番君的部将梅鋗多有战功,封其为十万户侯。

  【姚论】

  尊怀王为义帝,将其由楚都彭城迁往郴县,而后将原天下七国划分成十九个诸侯国,这就是项羽对于战后天下秩序的重新安排。后世有史家认为,项羽将秦始皇建立的郡县制又退回到分封制是在开历史倒车,从而导致了后来的失败。其实,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项羽天下分封的历史背景,不是秦始皇确立的全面秦制,而是怀王之约确立的全面周制。如果说历史的潮流是由周制转到秦制,那么项羽的分封恰恰是在怀王之约的周制中加入了秦制的成分,我们称之为“周秦混合制”。按照周制,诸侯封王的合法性来源是血统,怀王之约所确立的精神就是如此。可是按照项羽的分封方案,既没有完全消灭最初依血统封王的诸侯,又新添了许多依军功封王的诸侯,这就是让依周制封王的诸侯与依秦制封王的诸侯相混合。按照周制,天子分封诸侯以建立国家,诸侯则在自己的封国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则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士进行再分封,从而形成“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体制。可是按照项羽的分封方案,天下虽建立了十九个封国,但各封国已不再对卿大夫和士实施再分封,而是对封国内的各郡、县、乡、里全面推行秦制,这就是宏观上的周制与微观上的秦制相混合。

  因此,项羽将怀王之约确立的周制推向周秦混合制,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之所以没能进一步推向全面秦制,那也是因为受客观条件制约。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时率领的楚军人数不会超过十万,之后进入关中时的兵力虽有四十万,但其余三十万都是各诸侯国的联军。这些诸侯联军之所以愿意随项羽入关,目的是为了能在将来的战后秩序安排中获得好处,而不是让自己的母国重新成为项羽直接统治下的郡。项羽的灭秦,灭的只是原战国七雄中的秦国。项羽能够肆意处置的,也只有战国七雄中的秦国,而不可能全面继承大秦王朝的统治权。这与秦始皇以武力相继兼并东方六国,兼并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郡县是有本质区别的。此时的项羽,绝不可能仅凭自己手里的十万楚军,就把东方六国再打一遍,因而也就根本不具备立刻成为秦始皇的实力, 周秦混合制已经是项羽天下分封所能达到的极限。那么,既然项羽的方向是正确的,速度也没有太超前,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问题就在于具体布局时的战略安排上。

  从整体上看,在项羽分封的十九国中,会反对这项分封方案的,是利益受损的六国,即原准关中王刘邦、原赵王赵歇、原齐王田巿、原燕王韩广、原魏王魏豹和原韩王韩成,我们称之为“倒项派”;会支持这项方案的,是项羽依军功所封的其他十三国,我们称之为“拥项派”。为了压制倒项派的反抗情绪,项羽让原战国七雄中的拥项派都占据优势。如原秦国是以章邯、司马欣、董翳统领的四个郡压制刘邦的三个郡;原魏国是项羽自占两郡,再加上司马卬之河内郡以压制魏豹的两个郡;原赵国是以张耳的三个郡以压制赵歇的四个郡,张耳虽然在数量上略少,但他统领的三郡是传统赵国的核心区域,赵歇统领的四郡地处北部边境,人口稀少且靠近匈奴;原韩国是以申阳之三川郡压制韩成的颍川郡,数量虽然相等,但三川郡较颍川郡地域更大,战略位置也更重要;原燕国是以臧荼的三个郡压制韩广的三个郡,韩广三郡虽地域更大,但位置上更加偏僻荒凉,而臧荼三郡是传统燕国的核心区域;原齐国是以田都、田安统领三个郡压制田巿的一个郡;至于原楚国,那更是由项羽独占七郡,英布、吴芮、共敖合占六郡,以雄视天下。这样,在天下分封的四十三个郡中【脚注】,倒项派只占据其中十三个郡,而拥项派占据三十个郡。在项羽看来,拥项派不仅在领土的数量和质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是彼此间连成一片,倒项派不仅在领土的数量和质量是处于绝对劣势,而且都被分割在天下的边缘,他们即便是有心,也是无力为乱的了。

  【脚注】秦始皇最初设三十六个郡,后又将大郡拆成若干小郡,如原齐郡拆成济北郡、临淄郡和胶东郡,原九江郡拆成九江郡和庐江郡。

  然而,事实却远不止项羽想象中那般简单。项羽早年曾经不屑地看着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如今,项羽取代了秦始皇,但是他却不能替代秦始皇,因为他对秦制的理解终究是肤浅的。我们再次回顾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召开的那场关于天下新秩序安排的御前会议: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和秦始皇的谈话,明确点出了秦制的本质精神和历史必然。李斯认为,只要推行分封制,哪怕是分封给同姓子弟,将来都会引发诸侯战乱。秦始皇对此表示肯定,认为诸侯战乱的原因不在于各诸侯本身,而在于分封诸侯的这种政治体制,只要这种政治体制不被打破,则将来天下战乱再起是迟早的事。然而,项羽却根本不懂这点。我们刚才说过,以当时的环境而言,周秦混合制已经是项羽所能推进的极限。可是,项羽如果真懂秦制, 那就应该明白周秦混合制绝不会是一种常态,而是从全面周制到全面秦制转化的过渡方案,那么现在所有的战略布局都要为将来的顺利过渡而未雨绸缪。可是,项羽误认为只要由自己的亲信势力在天下分封中占据绝对优势,就有能力维持这种秩序不被动摇,故而他所有的战略安排都旨在于维护这种周秦混合制,而不是为了将来过渡到全面秦制,这才是他日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

  正是由于对秦制的理解不深,项羽的分封方案出现了诸多战略失误,这导致他在楚汉战争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想不通:他想不通为什么被他排挤到天下边缘的各路诸侯竟然能够形成反项联盟,使得他被迫多线作战、首尾难顾;他想不通为什么那些深受他恩惠栽培的亲信,建立封国后竟然在楚汉战争中隔岸观火,甚至倒戈相向;他想不通为什么他一直在打胜仗,结果敌人却越打越多,自己越打越小……

  对于项羽的这些想不通,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分析,阐明项羽在天下分封中的战略失误是如何导致他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处处受制、步步被动的。在这里,姚尧为项羽计,提出他真正应该采取的分封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条策略:

  第一,随项羽入关的将领在封王时只统领一个郡,以减轻原六国诸侯王的抵触情绪。

  第二,奉楚怀王为义帝,都城设在陈县。安排一心腹重臣坐镇彭城,为项羽巩固后方,即类似萧何之于刘邦的角色。又安排一心腹重臣居于陈县,当项羽外出征战时能够稳定中枢,即类似荀彧之于曹操的角色。

  第三,打着义帝的旗号,逐个消灭不肯归顺于己的诸侯国,然后将其领地设置为义帝直辖的郡县,重复秦灭六国的故事。等到天下诸侯皆被项羽平定兼并,那么自然就会有大臣轮番上阵,劝说义帝将皇位禅让给项羽了。

  【原文】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①,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白话】汉王刘邦大怒,想要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也都鼓动他打。萧何劝谏道:“虽然在汉中当王不好,但不也比死要更强些吗?”刘邦道:“何至于就要到死的程度?”萧何道:“现在您的兵力不如项羽,百战百败,不死又能怎么样呢!能够屈居于一人之下而又伸展于万乘大国之上的,是商汤王和周武王这样的人。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为王,教养百姓,招纳贤才,收取巴蜀,还定三秦,则天下是可以夺取的。”刘邦道:“有道理!”于是前往封地即王位,任用萧何作丞相。

  【姚注】

  ①信:《汉书·萧何传》之颜师古注曰:“信读曰伸,古通用字。”

  【姚论】

  这段记载出自《汉书·萧何传》,却不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姚尧对这段记载的真实性是持保留态度的,即便《汉书》的记载属实,则“欲攻项羽”也绝不会是刘邦的真实想法。当初项伯连夜告密时,张良曾经问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默然而答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显然,刘邦是深知自己的打不过项羽的,故而不得不亲身犯险而赴鸿门谢罪。现在既已平安脱险,服膺项羽的统一领导,又岂会在此时贸然攻击项羽?想来是为了安抚周勃、灌婴、樊哙等武将的情绪,才故意与萧何唱双簧。

  【原文】汉王赐张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尽请汉中地,项王许之。

  【白话】汉王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两斗。张良将这些东西全都献给项伯。汉王也因此命张良赠送厚礼给项伯,让项伯代他请求项羽将汉中所有的土地都封给刘邦,项羽答应了。

  【姚论】

  这段记载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与原文只有一字之差。《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是“使请汉中地”,《汉书·张良传》因之,亦是“使请汉中地”,而到《资治通鉴》中就变成了“使尽请汉中地”。盖项羽既已将汉中封给刘邦,再有张良贿赂项伯为刘邦求封汉中就显得不合理了。于是司马光认为,当初项羽可能只封了汉中的一部分领土给刘邦,现在贿赂求封的是汉中所有的领土,故在《史记》原文中加一“尽”字。司马光能看出《史记》原文中的不合理之处,这是值得赞许的,只是在姚尧看来,《史记·留侯世家》的这条记载本身就是不可靠的,里面有太多的疑点经不起推敲。

  第一,关于分封刘邦为汉王之事,《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是:“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是:“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这两处的记载都非常明确,都是直接封刘邦巴、蜀、汉中,不存在《留侯世家》中通过贿赂项伯而获得汉中的桥段。

  第二,天下分封的方案是项羽和范增制定的,从鸿门宴前后项伯的表现来看,显然他并非足智多谋之士,因而很难在这样的大战略上有太多发言权。就算项羽听信项伯的建议而将汉中也封给刘邦,那么何以范增竟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第三,天下分封是关于战后格局的整体规划,汉中作为秦楚交界的战略要地,必定是在分封方案制定时就已有明确归属的。《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郦商)别将攻旬关,定汉中。”《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郦商)别定汉中及蜀。”可知当时实际掌控汉中的是刘邦的部将郦商。如果说刘邦最初只封到巴蜀,那么汉中是封给谁了?若是依军功封给郦商,那和封给刘邦原无差别。若是封给别国将领,那么他又凭什么军功封汉中?若是将汉中从他手里夺回重新封给刘邦,则他必定会强烈反对,为什么史籍上对此皆无任何记载?

  第四,汉中郡本是因在汉水中游而得名,刘邦被封汉王,其名号亦是与汉水、汉中相关。若刘邦最初的封地只有巴蜀,那又怎么会称作“汉王”呢?

  第五,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都城设在南郑(今陕西汉中),而南郑是汉中郡的郡治。若刘邦最初的封地只有巴蜀,又怎么会把都城设在汉中郡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3 09:48 , Processed in 0.1250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