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结 世间万物有阴有阳,运动不息。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阴阳即相互斗争又相互转换。 王权、民权、族权、官权。 族权是天然存在的,王权也是天然存在的。 什么是王权?一定范围内,最强力的人;王权是什么时候都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任何的领导人都具有王权,王权具有超越性和不确定性。超越性指王权更接近公权,只要是承认王,那么王就可以包容它,王权只要保证整体存在,那么王权就存在,所以王权可以突破族权,因为两者利益不一样;但王权又有不确定性,就是如果按照世袭继承的话,不能保证下一代王权所有者是最强的人,就是王权具有不稳定性,表现为继承者风波。一个制度如果想要前进,必然要充分利用王权,因为真心帮助整体前进的只用王权。因为王权的根本在于其来源与民众的支持,所以王权能够以一己之力体现合法性。 什么是族权?保证群体生存的。表现为诸侯、世家、门阀;族权有极强的生命力,只要条件适合,其很快就会产生,族权是公权和私权的平衡点,所一旦进入族权就会体现社会整体上进入停滞状态;但因为族权具有极强的排他性,所以,族权的规模不会很大,一大其力量就会不足; 官权是什么?王权对抗族权的工具,官权具有寄生性和系统性特点。系统性表现为它有极强的容他性,可以尽可能的联合他人,所以其可以打败族权;但官权又具有寄生性,其会侵蚀其依附的主体,如族权、官权、民权,表现为拥有经营权的经理非常容易想架空拥有所有权的董事长,但因为其寄生性,所以自身又不能单独长久存在,表现为经理架空董事长后,名不正言不顺,且自身也存在被别人架空的可能。 民权是什么?本质上是私权,每个人要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力,就是民权。民权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但也存在天然的分散性。民权是合法性最高的权力,因为没有人能够否定民权,民权也不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古就有,只是于今为烈罢了。个人想要生存发展,非得借助他人力量不可,但为了借助他人力量,必须牺牲自己一部分利益不可,这就是交换。与他人互动的越彻底,表现出的公权越明显,与他人互动的越少,则私有性越明显。 为什么说王权最接近公权?因为王要和其统属范围内的所有人进行互动;为什么说民权最接近私权?因为民权只要和自己互动就可以了;族权则介于两者之间,是一定范围内的互动,比民权大,但比王权小; 民权因其私有性,决定了人人都承认,但又因其分散性,所以力量薄弱,所以民权要有代表,其代表就是王权。所以不是古代不存在民权,而是民权以王权的形式存在。而在族权强大时,王权展示的并不充分,甚至王权仅能展示其为部分民权的代表。 而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借助官权体系,王权的力量在一天天增加;特别是是郡县制、科举、文武分工的实施,保证了官权无法退化为族权,使得国家进入了王权和官权时代。 就是说到了宋代以后,官权和王权是最大的权力,而族权和民权则处于从属地位。 而我们近代中国是什么呢?是民权兴起的时代,是王权变化的时代,也是族权进一步衰落的时代。 民权兴起,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首次可以不大依赖族权来存活。就是个人可以摆脱家族的存在,而独自谋生。于是个人开始要求更多的权力,因为个人可以支付起这些权利的代价了。这是民权兴起的根本。 而王权则不再以世袭的方式传承,而是化身为中央政权存在,王权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其继承问题。但王权是不是就没有问题呢?也不是。世间一切都是变化的和运动的,王权也是如此。王权演变为中央政权,一方面自然比世袭更能保证王权,但另一方面其对王权的不确定性仍没有彻底解决,王权最大的特点和作用是:以人的力量来调节世界,要求王具有超越性,其能够超越一般的利益纠葛,能够带领人民走向更好的世界,因为王的作用,所以才有大一统的出现(商鞅变法打击了族权利益),才有郡县制,才有科举,做不到这一点,只能算是履行王的一般功能罢了,维持民权代表的作用罢了。但是中央政权能够保证出现具有超越性的王权吗?不能,所以王权仍有其改进的余地。 族权则是衰败了。因为家庭的作用在降低,家族的作用在大幅降低。个人借助官权的力量很容易就可以压制族权,所以族权衰落了。但在官权不管的地方,族权则会强大,比如黑社会,它就体现了族权,对个人来说黑社会很强大,但对官权而言,黑社会很弱小,所以黑社会的生存状态取决于官权的态度。如果官权进步的话,黑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官权向族权退化的话,黑社会就会兴起。 现在社会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只是族权衰落后,民权兴起的一种正常现象罢了。民权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等他适应了,自然会规矩很多。 官权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很微妙。大家知道近代中国没有了皇帝,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王权没有了,而中央政府取代皇帝,继承了王权,那么官权怎样看待这个变化呢? 中央政府既是实体存在,也是虚拟存在。说他是实体,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央政府是存在的,说他是虚拟的,因为他离大家都太远了,而且他不够具象化。毛主席堪称王权代表人物,因为其威望高(就是大家普遍信任他),因为其影响大(大家日常能感受到他),后来的主席相对而言,威望不够高,影响也不够大,就是大家对他不怎么信任,不怎么能感觉到他。 所谓中央和地方之争本质上就是王权和官权之争。官权想要更多的管理权,而中央则不大愿意给。官权有极大的包容性,所以其不怕大,就怕小,权力越大越自由;而王权实质也不是贪权,而是如果要履行其义务(调节世界),必要的权力是必须的,中央一定要保证能够压制地方,所以权力不能放的太多。但也不能不放,不放地方的治理就会有问题。 为什么王权一定要比地方强?因为王权具有唯一性。在其统治范围内,只能有一个王权,如果有两个王权,分裂是必然的。王权是什么?是公权的体现,可以有无数民权、私权,但却只能有一个公权。 现在而言,民权还太弱小,不能担当大任,未来民权还是会走族权的道路的,不过是族权的升级版——开放式族权,公司事实上有点类似的效果,为了某种目的而建立组织族权,其内部除核心成员(不如此就不是族权了)外,其余都是流动的(所谓的开放性),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某件事、实现某个目的,完成目的后,自然解散。满足了现代民权的要求(不会过分挤压民权),也满足了官权的要求(组织起来后,可以拥有与官权谈判的资格),也符合王权的要求(不至于散乱无法,更具理性)。 而王权和官权则复杂多了。当代王权要解决的是如何更具代表性,如何更具有超越性。就是党和中央政府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合法性,如何做才能让民众满意,如何做才能保证中央和党的权威不倒,如何才能更好的使国家发展。对于王权而言,只要有官权十分之一二的力量就可以把官权压得死死的,但王权最重要的义务是获得合法性,就是如何与最多的民众达成互动,使大家支持王权,只要大家支持王权,王权就不会倒。同时王权如何行使权力也是大问题,官权只要按照王权说的做就行了,但王权可没有谁来指导它如何做。所以王权必须必所有看的更高更远,才能在未来避开危险,否则当未来的危机到来时,王权一旦不能处理好,那么王权的合法性立即就会动摇,因为如果王不是最强的,那么自然就没有资格当王了。王权必须具有超越性,否则王权的基础就不稳。 本质而言,王权的根基,不是民众,而是处理危险的能力+维持团结的能力。 官权的根本是维护好赋予其权利的系统。官权来源于官僚体系,不是民权也不是王权。虽然王权的支持,官权才得以建立;民权的赋予,其价值才得以成立,但其自身是相当有独立性的。 官权是有寄生性的。那句“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群众说话?”本质揭示了官权与王权的不同。 党应该是代表群众的,政府应该是代表官员的,但当官员同时是党员时,问题出来了,当政府和群众利益冲突时,官员(党员)到底以群众利益为先,还是以政府利益为先? 本来政府是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但官权自身也是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府选取官员时看中的是能力而不是德行,人们做官也不全是为了理想和正义,更多的是把做官当做一种职业,因此官员自然不是活雷锋,做官自然不是无私奉献。 如果政府真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德行应该排在第一位,其余的靠后排。但现实是德行这东西,大家都不好判断,因此政府事实上是做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他必须为自己谋取一定的利益,否则政府组建不起立,也维持不下去。 这是官权的先天缺陷,作为系统工具,其天然具有缺陷,而且随着体系建立时间的推移,其缺点会越来越大,这是不以人意志改变的事实。特别是当王权失去支持时,或者对危险处理错误时,其负面效果会通过官僚体系成倍的放大。 王权获得支持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依赖调整官权系统的成效大小。 企图利用族权来抑制官权的做法是愚蠢的。如果这么做,其后果绝对是官商勾结。官权本身的用途就是打击族权的,为了控制官权,这样做不是走回头路吗? 官权的问题是先天的问题,本质上讲无法根除。除非你能保证政府的人员都是理想主义者。很显然这不可能。那么只能后天校正。 官权如果有问题,那绝对是系统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单纯的更换几个官员只能做到镇痛,而无法缓解,更别说根除。如果中央政权里面出现坏死,那后果会非常的严重,中央的任何坏死,都会导致官权系统的系统性失控和腐化。 较好的方法是在一地进行大面积休克,整体更换,这样当地会维持一段时间正常运转; 另一种方法是在官权建立初,就不断的进行校正,效果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官权系统的耐药性会逐渐增加,最后导致校正手段失效。 还有一种手段就是从中央不断的清洗整个系统,这样虽然说长远看官权系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有耐药性,但以效果论,其维持官权系统不失控和不腐坏的效果是最好的。 同时对思想整风也是极其必要的。 治官治吏犹如治病救人,关键在有无动静,刚柔奇正八个字上下功夫。 国家衰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王权崩坏了,另一个是官权崩坏了。 王权崩坏就是王权就不能代表大家的利益,也不能调节好各方势力的均衡,解决大家的问题,所以王权崩坏了; 中国隋唐前往往是王权先崩坏,就是王权丧失,然后大家开打,重新选出一个王。 隋唐到元代,则是官权崩掉了,就是王权虽然想调节大家利益,但是手下权力被架空了,有心无力。而架空王权的官权有四分五裂,谁也无法取代王权,结果就这么耗着,直到国家崩溃。 而到了明清又是一种状况了,王权和官权都崩溃了,一般来说先是官权崩溃,随后王权没有抓住机会,结果王权也崩溃了。明清不同于唐元的是,明清君主是有机会调整的,但他们没有抓住,所以王朝崩溃了。 官权腐败主要指官权与王权的意志分离,表现为一个是官权拒绝执行王权意志,一个是官权无法执行王权意志,两者效果差不多,都是官权崩溃的标志。官权崩溃,王权一般都会随之崩溃,除了极少数例外,因为一般都是王权先腐坏了,才有官权崩坏的发生。 正对官权腐败: 动就是要多运动,要定期的对官权系统进行检测,保证官权系统能够执行王权的意志;像遭受灾难啊,遇到强大对手啊,都有利于提高官权系统的运行水准; 静就是要少杂念,要时常清理官员思想中的杂草,使得官权忠于王权,避免出现拒绝王权现象的发生;俗称整风。 有就是要对官权进行物质控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对忠诚于王权的要厚赏,对忠于职守的也要奖赏,对于普通的要保证水准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对不忠诚的要狠罚,严惩; 无就是要对官权进行思想教育,要给他们荣誉,给他们信仰,要让树立符合王权的理念; 刚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要敢于硬碰硬,敢于打掉大老虎,同时也要保证能够及时巩固成果; 柔要能够分化官权当中的腐坏分子,使得他们不能形成合力,同时尽量争取他们自首; 奇对于死硬分子,要用奇策打击,这样才能就有效果,又不会带来太大的损耗;如网络反腐,就是奇策。对于奇策要慎用,要少用。要用在关键点上。否则就是浪费。 正要配合奇策的使用,这样既能保证奇策的效果,也有利于在奇策生效后,巩固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