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70|回复: 0

清风:教育与产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7 2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天都是这话题,文化、教育与产业化发展的关系。这个方面对产业的影响要大于政策与技术,是最根本最基础的东西。没有先进的文化与强大的基础教育与技术人才培训作后盾,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抓住我国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教育存在的弊端大肆攻击,妄图全面否定与颠覆,我们要警惕。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还是相当成功的,没有我国基础教育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取得如此成就是不可能的,两弹一星虽然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但基础教育是我们取得经济成就的关键,可以这样说,两弹一星是保障,教育是实施产业化基础。到今年为止,我国每年毕业800万大学生,其中理工科大概500多万,职业学校、高职每年毕业700多万,这乡庞大的高素质人才稍加培训就可上岗,源源不断的为我国高技术企业提供优秀的一线技术人员,没有这些,谈产业链那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文化决定传统与发展方向,教育决定产业发展水平与规模。正是我国这两方面的优势才使我们发展起来的,这方面我们千万不能太谦虚、妄自菲薄。至于出现的问题,是小节,不影响大局,千万不能因为出了问题而大动干戈,乱改乱动,影响产业发展及社会秩序与稳定。

  一、我们的优势是规模,制度, 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教育"产业",我们已经形成规模化,而且已经层次化,培养大批各类人才,并可根据需要定点、定向培养。

  八十年到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处于血汗工厂时代,除技术、资金、设备制约因素外,另一大因素是人才知识水平低,技能差。到90年代初期,我们引进了许多西方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就是这些二手设备对当时的我们来讲也是非常先进的,这时存在两个问题:懂技术的人才与翻译人才不足。

  当时卖二手设备的西方国家仅仅是培训费用就挣得满钵,没办法,技不如人只能受这个委屈,吃这个亏。所以在当时出现两股热潮:出国热、外语热。也可以这样说外语教育为我们国家做了极大贡献。

  这里多说几句:一些不明真相的朋友被一帮小左带的极偏:外语教育无用论甚嚣尘上。外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设备说明书上几乎全是外语,没有外语基础说明书都看不懂,怎么从事生产?所以,国家花费如此巨大代价培养外语人才并不是无的放矢,他们的眼光比小左看的远。

  国家发展起来后外语更有用了:我们卖出去的产品需要培训外国人,总不能等到老外学会汉语再做生意吧?所以,大量的基础外语人才,一方面引进来,另一方面走出去,形成良性循环,支撑我们庞大的产业链扩张,升级。

  至于何时可弱化外语功能,那要等到我国技术先进到无可替代性,我们的产品同样也是如此时,老外只能被迫学汉语,我们是大爷时。

  二、教育的等级化分工与产业链对接。

  教育目标最终要服务于社会分工。从目前看,我国基本形成了技校、中专、职高、高职大专类基础技术人才体系培养,本科教育也培养有一定理论技能、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高端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单单从技术工人角度,每年培养可出来近2000万劳动大军,这个规模,是任何国家都感觉惊恐的!

  德国的制造业发达主要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即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非常完善 ,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基本上成为体系。现在我们正在模仿这个,所以现在的技能工人培养虽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但观察下来,正逐步完善中,毕竟我国全面决定高职培养从2007年开始,而且还走过弯路。首先要面对观念的约束,改变从事基础工作丢人不光彩的观念,其次是初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向不明针对性不强,第三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不配套。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企业联合,这种制度越来越成熟,培养出来的技工稍加培训就可上岗,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提供了人才转化率、利用率,促进了产业发展。

  本科教育也根据社会需要为就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尽管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但已经有所好转,转了一圈后发现,以前的模式更适合。所以每年500万理工"男"毕业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支高素质劳动大军,工程师的摇篮。

  我国的教育与产业结合已经走向良性循环,所存在的问题是改正弊端,检讨得失,完善制度,而不是大动干戈。

  三、教育体系与技能培训制度化是长周期。

  看到网络上一些说法,比如有些人毛骨悚然的鼓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要强行进行产业链转移,将产业链从我国转移出去。结果弄得不少不明真相的朋友忧心忡忡,其实大可不必。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整个西方及被转移对象国严密配合情况下,需要20--30年时间。不说基础设施,比如交通、电力、通信、物流、原材料,单纯教育与技工培养就无法短期完成解决!

  小学5_6年,中学需要4-6年,中专、职高三年(初中毕业流向),大专三年,本科四年(高中毕业流向)。这需要10--16年形成体系,然后学生从学校出来后成为熟练工人则要三到五年,而且这是一项大投资、大协调的巨大世纪工程!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指挥,想完成没个30--50年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1996年高等教育扩大规模,2012年再次大扩招,到今年整整43年!这还是发生在中国,有长期规划与长期发展战略,还用了43年!如果是所谓"民主"国家那种选举政治,典型的"快餐"政治形势下,那估计是百年过程。

  四、印度能否获得产业转移机会。

  不少人在网络中发文说美国正准备将产业链向印度转移,而且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我只能说,印度获得部分产业链是可能的,但要形成我国如此规模,30年内是绝对不可能的。

  基础设施、工业基础、人工技能水平都受到制约。最关键是教育水平。

  第一是印度教育投入不可能象我国这样长期持续增加,其选举制度决定各政党只重视短期效应。

  第二其种姓制度制约。这种迂腐的社会等级制度决定占人口60%的低种姓人口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现在凭借其庞大的人口基数高素质技术人才可满足需要,一旦规模扩大后很快会受到熟练技术工人不足的制约。现在印度文盲率达到60--70%(熟练阅读),就是没有种姓制度现在开始逐步增加教育投入,要达到中国目前水平也要三十年甚至以上!

  第三是印度独特的文化现象。众多的神与宗教活动、宗教矛盾产生的内耗也让印度吃不消。

  因此印度可以取代部分,但不可能达到中国水平。落后的制造业成为世界产业巨头的糟心事。

  从富士康转移到印度生产基地看,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离开大陆市场、大陆人才,他玩不下去!

  一些标题党喜欢制造轰动效应,我们不必当真,看看就行。

  五、关于教育变革。

  我国的教育已经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度,是否就没问题了?其实并不是,而且问题非常大。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教育?如何评价?

  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本科教育段高端人才的培养方面,如何让金字塔型的人才梯队成形,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高级研究人才是最急迫的。

  因此,现在的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改良。优化结构,提高效率,而不是盲目改革!

  时下倡议教育改革的专家如过江之鲫,到处演讲推销自己的"教育改革理念",而个别地区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又看不清楚这批专家的面目,所以有些方面的教育改革是伪改革。笔者曾经接触过某教育改革课题,仔细研究后发现是M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搞过的,我请教课题执行专家这个项目在M国成功没有,结果如何?他回答我的让我啼笑皆非:"M国不成功,未必我国不成功"!

  所以涉及教育改革的项目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懂行的真正专家把关,而且必须三观要正,立场要准确。

  六、关于高考。这个方面争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可以说目前的高考制度为我国选拔了大量人才,从社会效应、效益方面贡献更大,从公平角度,在以省为单位的范围内是相当公平的。特别是增招、点招政策(花钱买分)取消后,公平性有了显著提高。在高考方面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能相对公平。

  目前笔者认为,高考需要改的是高考试卷的统一性、整体性,现在全国几十张高考试卷是非常不正常的,应该由教育部统一起来。而且由于部分参与教育改革的专家视野、三观存在一定偏差,学科的设置方面应该整体规划。部分省市的学科设置倾向性与科学性是值得探讨的。

  七、未来属于我们。

  我国每年毕业500万理工生,而美国每年大概40万,人才比是12.5:1。这是美国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核心原因,即能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工人缺乏。特朗普虽然大叫制造业回归,但他只看到产业被转移,他没看到"人的问题",即成熟劳动力缺乏,人才短缺。富士康要在美国建厂,建不下去了,原因是"没人"。曹姓玻璃大王在美国遇到同样问题,他的工厂从事劳动的工人年龄基本在五十以上,年轻人没多少人愿意做"蓝领"!

  所以制造业方面我并不担心。我担心的是最高端人才培养。我国教育的短板在于最尖端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这方面如何优化,如何通过资金方向导引是急迫问题。

  从信心角度,我国挑大梁的高端人才年龄在五十左右,而美国则在60左右了。如果持续发展,我国教育成功暴发的时间大概在十年以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19 09:46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