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44|回复: 0

公方彬:万不可走向道德泛化与泛道德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3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的批判和批判的道德,在当下中国还真是个事。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谈论是非对错,而是开口闭口讲道德,并且是以自己所持的那个道德说好坏,定输赢〗

  你是否留意,我们做什么事都喜欢进行道德评价,抑或道德批判。这有传统文化的原因,所谓“以德治天下”,规范和引领社会不是依靠法而是依靠道德。更有现实原因,属于突破前的无力和无奈。

  问题不仅如此,我们在批评别人不道德时,浑然不觉自己已经违背道德。比如,喜欢给人贴标签,以标签将人钉在被审判席,同时自己又扮演道德裁判者的角色,甚至虚构起道德裁判所。

  为什么未经辩论便预定角色?因为习惯于道德批判者清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批判,甚至不需要思想理论,只须抡起道德大棒便事半功倍。

  只是,随着社会大众愈来愈成熟理性,既便一时被蛊惑,最终还是省悟,反其道而行之。因为,人们很反感教师爷自居,尤其反感“未审先判”。先行政治正确不是讨论问题方式,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是霸道者做派,已经违背了起码的道德,故丧失批判的力量。更关键的是,自我标榜不会真正站上道德制高点,这个世界没有人天生道德化身,拥有指点江山的资本。

  当然,讨论道德与批判,需要廓清范围和边界。马克思写过一篇《道德化的批判与批判化的道德》,揭示的是财产权力与政治权力的本质特征和逻辑关系。而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道德和批判,实际上是说对道德进行批判的适度性与批判中遵循道德原则。

  最简单的说,我们只是强调讨论问题的方式和原则,尤其限定道德批评的边界,不能道德泛化和泛道德化。

  强调这一点,并不仅因为社会活动不限于道德范畴,有很多内容并非建筑于道德,而是是非曲直,离开事物本身向道德无限延伸,既弱化道德,也限制社会在多维度上的发展和进步。

  既便移师道德,也应当留有余地。世俗生活中的人们都不神圣,天生存在道德局限。我们有对道德的理解和底线,也承担着维护道德的责任,但这是通过平等讨论实现,尤其以道德实践为基点和前提。信不信,许多情况下我们似乎很道德,那是因为我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一旦把衣服扯去,甚不好意思自我审视。

  到这里,我想起《圣经》中的小故事。一群准备对出轨女人进行石刑的人,问耶稣可否这样,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砸她。”所有人都放下手中的石头离去。这个有罪当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罪,而是“原罪”,属于道义上的罪。

  所以,我们在进行道德批判时要关照人的三大属性:人性、社会性、政治性,或者神性、人性、兽性。只要有人性就存在弱点,只要有神性就拥有对高尚的向往。只要有社会性和政治性,就存在观念和思想上的差异和碰撞。没有神圣性牵引和社会规范,就有向兽性堕落的可能。

  我们要维护道德,张扬道德,但不能绝对化。这个世界没有完人,我们该学会处理其间关系,划清边界。即,如果你批判的是道德问题,就围绕道德和不道德展开,如果评判做事,就围绕能力而来。有很多问题可以在是非对错范畴展开,不能硬往道德上靠,尤其不能以二元道德贴上“好坏”的标签。这样既不客观公允,更难辨清问题本质。世界是多元的。

  还是强调这一点,道德的力量并不是源自道德批判,而是道德实践,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我们做到了有道德,再进行道德批判,或许能够获得稍许道德批判的权力,同时产生相应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8:42 , Processed in 0.0937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