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30|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48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7 08: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夏,四月,沛公南攻颍川①,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②。时赵别将司马昂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洛阳东。军不利,南出轘辕,张良引兵从沛公;沛公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

  【白话】夏季,四月,刘邦南下进攻颍阳(今河南禹州东南),攻入后实施屠城。在张良的帮助下,得以攻占韩国的轘辕关(今河南偃师东南)。当时赵国别将司马卬正打算南渡黄河入关,刘邦遂北上攻占平阴(今河南孟津),封锁黄河南岸的渡口,与秦军在洛阳以东交战。战事不利,刘邦军南下退出轘辕关,张良率军追随刘邦。刘邦令韩王成留守阳翟(dí,今河南禹州),自己与张良一起南下。

  【姚注】

  ①《史记·高祖本纪》记作:“南攻颍阳,屠之。”颍阳是颍川郡的一座城市,在郡治阳翟东南30公里处。如按《资治通鉴》所记之“沛公南攻颍川,屠之”,意思就变成了“刘邦南下进攻颍川郡,对整个颍川郡实施屠城。”事实上,刘邦屠的只有颍阳一城。

  ②《史记·高祖本纪》记作:“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原韩国领地主要是颍川郡和三川郡,而轘辕关正是从颍川郡进入三川郡的险关。如按《资治通鉴》所记之“因张良遂略韩地”,意思是说“在张良的帮助下,攻占原韩国的领地”,事实上,刘邦军一直未能攻占三川郡。按照《史记》的记载,当是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攻占轘辕关,得以进入三川郡。

  ③别将: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将领。

  ④司马昂:《史记》、《汉书》皆记作“司马卬”。

  【姚论】

  刘邦军进入颍川郡后,遇到因不敌秦军而被迫在颍川郡打游击的韩成和张良。刘邦与韩成联军攻克颍川郡,并在颍阳对顽抗的秦国军民实施屠城作为报复。这是史书有记载的刘邦第二次屠城,第一次是他和项羽一起在城阳屠城。当初彭城分兵时,诸老将不许项羽进攻关中的主要理由,就是指责项羽曾经在襄城屠城,因此,为了安抚秦国百姓,不能用凶狠残暴的项羽,而要用宽厚仁义的刘邦。可是,以刘邦的所作所为,他真能担得起宽厚仁义的评价吗?至于身为韩国君相的韩成和张良,也没有因为颍阳百姓原本就是韩国的子民而谏阻刘邦的屠城。

  刘邦攻占颍川郡后,有两种选择:一是北上三川郡,经函谷关攻入关中,二是南下南阳郡,经武关攻入关中。就在此时,赵将司马卬率军队从上党郡南下,抵达平阴的黄河北岸,有意从平阴南渡黄河进入三川郡,之后向西攻取函谷关。刘邦察觉到司马卬的意图后,遂立刻率军北上直插平阴,封锁了黄河渡口,迫使司马卬放弃南渡黄河入关,转而投奔在黄河北岸与章邯作战的项羽,后随项羽一同入关。

  平阴位于荥阳正西90公里处。当初刘邦在曲遇击败杨熊军后,之所以不敢追击至荥阳,主要就是因为畏惧荥阳的易守难攻。于是,刘邦军先是朝西南方进入颍川郡,接着自颍川郡朝西北方进入三川郡,抵达平阴后就已经把荥阳甩在身后了。只要就近拿下洛阳,再往西即可经由新安、渑池、陕县攻取函谷关,这其实就是项羽日后入关所走的路线。刘邦比项羽提前近半年抵达洛阳城下,而此时的项羽仍在漳水与章邯对峙。可惜的是,刘邦既不敢打荥阳,也打不下洛阳,只好放弃经由三川郡攻取函谷关的想法,转而经轘辕关南下退回颍川郡,准备经南阳郡攻取武关。

  【原文】六月,与南阳守齮战犨东①,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过宛,西;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于是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迟明,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郡县连城数十,其吏民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秋,七月,南阳守齮降,封为殷侯;封陈恢千户。

  【白话】六月,刘邦军与南阳郡守齮(yǐ,姓不详)在犨县(chōu,今河南平顶山)以东交战,击败秦军,攻取南阳郡。南阳郡守逃走,固守宛县(今河南南阳)。刘邦率军绕过宛县,继续西进。张良劝谏道:“虽然沛公您急着想要攻入关中,可是前方还有许多秦军,占据着险要的地势。如果不攻下宛县就向西挺进,将来宛县的军队从后面进攻,强秦的军队在前方阻拦,那我们就危险了。”于是,刘邦当晚率军改道杀回,一路放倒旗帜,清晨时突然出现在宛县城下,将宛县层层围困。南阳郡守准备拔剑自刎,其门客陈恢阻止他道:“还没到死的时候。”于是出城面见刘邦道:“我听说您在楚怀王处有过约定,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现在您却留在这里攻打宛县。宛县,是大郡的治所,相连的城池有几十座,人口众多,积蓄充足,官员百姓都以为投降后必死,故而坚守城池。如果您整天留在这里强攻,则军队的伤亡必定惨重。如果您率军离开宛县,则宛县之兵必定会随后追击。现在您前有错失咸阳之约的担心,后有宛县之兵追击的忧患,为您考虑,莫不如与宛县守军约降,封赏南阳郡守,留他在这里守城,您自己则率领军队继续向西进发。前方那些还没有被攻下的城池,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会争相打开城门等您进城的,这样您就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入关中了。”刘邦道:“非常好。”秋,七月,南阳郡守齮归降,刘邦封其为殷侯,封陈恢一千户作为采邑。

  【姚注】

  ①犨县位于南阳郡与三川郡交界处,南阳郡守齮原拟将刘邦军阻隔在南阳郡外,不敌后即退回南阳郡治宛县固守。

  【姚论】

  宛县受降,是刘邦集团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在此之前,刘邦军与其他诸侯起义军并无本质不同,都是对秦人苦大仇深。就在三个月前,刘邦还在颍川郡搞了一次屠城。可是自从宛县受降之后,刘邦不再视秦人为生死仇敌,而是开始考虑将他们也视为自己的子民。自沛县起兵以来,刘邦军一直隶属于楚军的战斗序列。怀王之约后,刘邦担任砀郡长,在砀郡作了近半年的南北折返,期间收编了一部分魏国士兵,之后进入颍川郡与韩成、张良会师,期间也收编了一部分韩国士兵。自南阳受降始,刘邦军西征途中所过各县无不望风归降,而秦国士兵也大量地、成编制地加入到刘邦军中。

  【原文】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偕攻析、郦,皆降。所过亡得卤掠,秦民皆喜。

  【白话】刘邦率军西进,沿途没有攻不下的城池。抵达丹水时,高武侯鳃(姓不详)、襄侯王陵归降刘邦。返回攻打胡阳(近河南唐河西南),遇到番君吴芮的部将梅鋗,与其联兵攻打析县(今河南西陕)、郦县(今河南南阳北),二城皆投降。刘邦军所过之处没有掳掠,秦国百姓都很高兴。

  【姚论】这段记载源自《史记·高祖本纪》,可是《资治通鉴》在转载时有所删改。《史记》原文的记载是这样的:“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皆,降析、郦。遣魏人宁昌使秦,使者未来。是时章邯已以军降项羽于赵矣。”

  我们看到,《资治通鉴》对《史记》的删改体现在三点,而这三点都是有损于《史记》原意的。

  第一,《史记》上说,刘邦曾派魏国人宁昌出使秦国,可是宁昌出使后就没再回来,而史书中也再难找到关于宁昌此后的任何记载。那么问题来了,宁昌使秦主要是要谈什么?为什么到了咸阳后就杳无音信?

  第二,《史记》上说,就在刘邦派宁昌使秦时,章邯已经率军投降了项羽。可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先是删去“是时章邯已以军降项羽于赵矣”这一句,接着在下文叙述章邯军和项羽军相持未战,会给读者造成章邯此时仍未投降的错觉。事实上,宁昌使秦和章邯投降是有直接关系的。正是因为章邯军的投降,刺激了刘邦抢先攻入关中的急迫感,这才会派宁昌使秦。

  第三,《资治通鉴》在“与偕攻析、郦,皆降”之后接着说 “所过亡得卤掠,秦民皆喜”,给读者的感觉是刘邦军在收降析、郦后就一路与民无犯,故而深得秦国百姓的拥戴,可事实却根本不是如此。收降析、郦后,刘邦军向武关挺进,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明确记载:“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由此可见,刘邦在攻克武关后是实施了屠城的,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刘邦在继城阳、颍阳之后的第三次屠城。《史记·高祖本纪》上记载:“(刘邦)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由此可见,《资治通鉴》上所说的“所过亡得卤掠,秦民皆喜”并非发生在收降析、郦之后,而是在攻破武关、转战蓝田之时,目的也不是为了对秦人广施仁义,而是要让秦人麻痹大意,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效果。

  【原文】王离军既没,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白话】王离军覆灭后,章邯率军驻扎在棘原,项羽率军驻扎在漳水以南,两军相持未战。秦军多次退却,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很害怕,便派长史司马欣回京解释请示。司马欣抵达咸阳后,在外门等了三天,赵高都不予以接见,显露出不信任的意思。司马欣很害怕,便逃回章邯军中,返回时不敢走来时的路。赵高果然派人来追,没有追到。司马欣到达章邯军中,报告道:“赵高在朝中掌权,下面没有人敢做事。现在即便我们能打胜仗,赵高也一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如果我们不能打胜仗,则赵高一定会处死我们。还望将军仔细考虑!”

  【姚注】

  ①司马门:外门。《史记集解·项羽本纪》记:“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主武事。总言之,外门为司马门也。”

  【姚论】

  这段记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在史料来源上是可靠的,可在情理上却有令人推敲之处。按照《史记》的说法,赵高是因为不信任司马欣,所以让司马欣在司马门前空等三天都不予以接见。可是以常理推测,赵高若真的是对司马欣不信任,难道不是应该将司马欣诱捕至丞相府里严加拷问吗?为什么还会让司马欣心怀疑惧后逃回军营呢?如果说赵高是为了顾及影响,而不便于在公开场合抓捕,那也必定会派重兵严密跟踪司马欣,同时在司马欣的归途设下各种关卡埋伏,何至于要等到司马欣已经逃走后才突然醒悟过来,才想到要去派人追杀呢?因此,姚尧合理推测,所谓的赵高派兵追杀之事极有可能是司马欣编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挑拨章邯与赵高之间的关系,令章邯彻底下决心投降项羽。而事实上,司马欣与项羽原本是有很深交情的。《史记·项羽本纪》上记载:“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意思是说,项梁曾经在栎阳犯罪被抓,于是他就拜托蕲县的狱掾曹咎给栎阳的狱掾司马欣写信说情,这才得以脱身。可见,司马欣对项梁是有过救命之恩的,而当初写信的曹咎在项羽称西楚霸王后当到了大司马。因此,当时极有可能是在项羽军和章邯军对峙不下之时,项羽和曹咎通过策动司马欣往返咸阳,然后编出一套说辞来挑拨章邯与赵高之间的关系,诱使章邯下决心投降项羽。

  【原文】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①,妻子为戮乎?”

  【白话】陈馀也给章邯写信道:“白起担任秦将,向南征讨楚国的鄢郢,向北坑杀马服君赵括,攻占的的城池土地不计其数,可最后竟然被赐死。蒙恬担任秦将,向北驱逐戎狄,开辟榆中数千里土地,可最后竟被斩于阳周。这是为什么?因为功劳太大,秦国已经无法再行封赏,就只好用法律来诛杀。现在将军担任秦将已经三年,损失的士兵数以十万计,而诸侯并起的军队却越来越多。赵高长期对二世阿谀逢迎,可现在事情紧急,他也会担心二世杀他,所以想通过将您诛杀论罪来为自己搪塞责任,通过派人取代您来为自己摆脱祸患。将军长期领兵在外,朝廷内又有许多仇家,您是有功也会被杀,无功也会被杀。况且上天要灭亡秦国,这事无论是聪明还是愚笨的人都知道。如今将军在内不能直言进谏,在外又是个亡国之将,孤立无援却还想要长期存活,这不是很悲哀吗!将军何不倒戈与诸侯结成合纵联盟,相约一起攻打秦国,瓜分秦国的土地建立王业,面向南方称孤道寡?这与自己遭受腰斩之刑,妻子儿女被诛杀相比,哪个更好呢?”

  【姚注】

  ①鈇(fū)质:通“鈇锧”,古代腰斩时所用刑具。鈇,铡刀;锧,腰斩用的铡刀座。

  【原文】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①,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②,军漳南,与秦军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大破之。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白话】章邯犹豫不决,暗地里派军候始成出使项羽军,想要订立和约。和约还未达成,项羽派蒲将军日夜兼程,率军渡过三户津(今河北磁县西南),驻扎漳水以南,与秦军交战,再次击败秦军。项羽率领全军在污水对秦军发起攻击,大败秦军。章邯派人面见项羽,想要订立合约。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道:“军中粮少,我准备接受章邯的和约。”军官们都道:“好。”于是项羽和章邯在洹水南岸的殷虚(今河南安阳西边)会面。缔结盟约后,章邯见到项羽而流下眼泪,诉说赵高的种种恶状。项羽遂立章邯为雍王,留在楚军之中,任命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作为先锋。

  【姚注】

  ①候:即军候,中级军官。《后汉书·百官志一》记:“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

  ②三户:即三户津,漳水上游的渡口。

  ③污水:漳水支流,流经邺县。《续汉书·郡国志》记:“邺县有污城”。《水经·浊漳水注》:“污水出武安县山东南,经污城北入漳。”

  【姚论】 巨鹿之战的胜利,把项羽推上了人生的巅峰。他用最正确的战术,取得了最辉煌的胜利,而历史对他的奖赏,就是给予他重新统一天下的机会。可惜的是,战术上的成功不能掩盖战略上的短视,在接受章邯的投降之后,项羽开启了一连串的败笔,而封章邯为雍王就是第一个错误。

  相传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其中之一就是雍州,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就是秦国领土的代名词。如贾谊《过秦论》中就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因此,雍王实际上就是秦王,也就是怀王之约中所称的“关中王”,而关中王原本是说好留给先入关中者的。项羽收降章邯后,进入关中已经毫无悬念,问题只在于他与刘邦谁能先进关中。可是对于关中王的位置,项羽似乎既不打算给刘邦,也不打算自己要,而是交给了章邯。那么,项羽自己想要哪里呢?六国之中,齐国是仇敌,三晋和燕国是友军,身为楚军将领的项羽,显然也不可能会选择这五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称王。所以,项羽重返楚国称王是必然的。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项羽此时的内心打算,但我们仅从他封章邯为雍王一事即可推知,项羽对战后的天下安排已有定见,那就是自己回到楚国担任楚王,由自己信任的各国将领回国担任诸侯王。那么,这些将领与当初派遣他们出征的诸侯王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协调?因此,当历史希望有人站出来重新安定天下时,项羽却不但不能安定天下,反而埋下了将来更加动乱的祸根。

  【原文】瑕丘申阳下河南,引兵从项羽。

  【白话】瑕丘(今山东兖州)人申阳攻入黄河以南,率军追随项羽。

  【原文】初,中丞相赵高①,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

  【白话】当初,中丞相赵高想要独揽秦朝大权,又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先设局测验。他将一头鹿献给二世道:“这是一匹马。”二世笑道:“丞相搞错了,怎么把鹿说成是马?”询问左右群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为迎合赵高也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便暗地将那些说是鹿的人治罪,此后群臣都很畏惧赵高,不敢谈论他的过错。

  【原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白话】赵高此前多次宣称,关东的盗贼不会有什么作为。之后项羽俘虏王离等秦将,而章邯等人的军队多次战败,上书请求出兵增援。自函谷关以东,大部分城池都已经背叛了秦朝的官吏以响应诸侯,各诸侯则都率领自己的军队向西进发。八月,刘邦率领数万人马进攻武关,攻克后实施屠城。赵高害怕二世发怒,自己遭到诛杀,于是称病不再朝见。

  【姚论】

  这段记载源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而《资治通鉴》在转载时又有删改。《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原文是:“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资治通鉴》删除了“使人私于高”这句非常重要的信息,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刘邦在武关屠城,导致赵高害怕二世对其发怒。可是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刘邦在武关屠城后,派使者私下面见赵高,跟赵高说了些什么,这才导致赵高害怕二世对其发怒。那么,刘邦派出去的使者是谁,究竟又对赵高说了些什么呢?

  之前,我们谈到《史记·高祖本纪》上说刘邦在收降析、郦后,“遣魏人宁昌使秦,使者未来。是时章邯已以军降项羽于赵矣。”紧接着,《高祖本纪》继续写道:“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这样一来,我们就又产生了两点疑问:第一,按照《高祖本纪》的记载,是先有赵高杀二世,后又刘邦破武关,这与《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的先有刘邦屠武关,后有赵高害怕二世发怒,岂不矛盾?第二,为什么赵高杀死二世后,就立刻派人来和刘邦商量“分王关中”呢?他凭什么认为刘邦会愿意和他“分王关中”呢?如果不是得到过刘邦某种程度的承诺,精于算计的赵高会这么冒失吗?另一方面,刘邦的反应也很奇怪,他只是因为怀疑赵高有诈,所以才用张良之计袭攻武关,那如果赵高无诈呢?难道他就愿意接受与赵高“分王关中”的约定吗?

  显然,我们需要对这些疑问作出解释。或许,司马光正是因为无法提供合理解释,故而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将那些他想不通的语句尽数删改。可事实上,要理解这段历史来龙去脉的关键,恰恰就是被司马光删去的那句“遣魏人宁昌使秦,使者未来。是时章邯已以军降项羽于赵矣。”

  前207年七月,就在刘邦军收降析、郦,准备向武关进发时,传来了章邯军投降项羽的消息,这给刘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为,虽然项羽军距离秦都咸阳还有很长一段路程,但随着章邯所率的二十万秦军主力倒戈,项羽军入关将一路畅通、再无阻碍。刘邦军虽然在路程上距离秦都咸阳更近,可是在其前方还有武关、峣关等诸多关隘需要攻打。尤其武关本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当初陈胜起义时派出的宋留军虽然平定了南阳郡,却终究未能攻克武关,现在刘邦军要想抢在项羽军之前迅速攻入武关,又谈何容易?这就是刘邦收降析、郦后,立刻派宁昌使秦的用意所在。章邯军的投降项羽,迫使刘邦军不能只靠攻城,而必须尝试通过“伐谋”和“伐交”的手段快速进入关中。

  宁昌此番奉命使秦,带来的谈判条件应该就是赵高杀死二世,迎刘邦军入关中,之后两人分王关中。刘邦是有动力提出这个谈判条件,而赵高也是有理由相信刘邦的谈判诚意的。按照“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怀王之约,只要赵高派兵死守武关,那么先入定关中的就肯定是项羽军,关中王也就肯定是项羽的囊中之物,则刘邦军千里转战的结局,将只是滞留在武关前的功亏一篑。因此,相较于后入关中将导致的宝山空回,刘邦当然更愿意与赵高合作以求“分王关中”。于是,这就有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所记载的:“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的确,《秦始皇本纪》是记载了刘邦率数万人 “屠武关”,可却没有说刘邦军攻克武关。我们不难推测,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刘邦军为了抢先进入关中,故而对武关发动疯狂攻击,并造成大量军民被屠杀。与此同时,刘邦的使者宁昌又在对赵高软硬兼施,劝他赶紧下决心杀二世而迎刘邦。赵高一方面害怕武关被攻破后遭到二世的怪罪,另一方面又对刘邦提出的分王关中心动不已,这两方面都给赵高带来了极大的情绪波动。于是,赵高称病不朝,以期能够冷静下来思考其中的利弊得失。一番思考权衡之后,赵高决议接受刘邦的提议,杀死二世而分王关中。

  赵高杀死二世之后,便命武关守将迎刘邦军入关。可赵高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邦居然翻脸不认人,反赵高提议的“分王关中”是有诈,然后用张良之计突袭了武关,之后又一路挥师北上,进逼秦都咸阳。

  【原文】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①,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卜曰:“泾水为祟。”二世乃斋于望夷宫②,欲祠泾水,沈四白马。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及弟赵成谋曰:“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于吾。欲易置上,更立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乃使郎中令③仆为内应,诈为有大贼,令乐召吏发卒追,劫乐母置高舍。遣乐将吏卒千馀人至望夷宫殿门,缚卫令仆射,曰:“贼入此,何不止?”卫令曰:“周庐设卒甚谨,安得贼,敢入宫!”乐遂斩卫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格者辄死,死者数十人。郎中令与乐俱入,射上幄坐帏。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扰不斗。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早告我,乃至于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诛,安得至今!”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乐曰:“不可!”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二世自杀。阎乐归报赵高。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如故,便。”乃立子婴为秦王。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白话】二世梦见一只白虎咬自己所乘车驾的左骖马,把马咬死了。二世心中闷闷不乐,觉得很奇怪,命人去占卜解梦。卜者道:“这是泾水在作怪。”二世便在望夷宫斋戒,准备祭祀泾水,将四匹白马沉入水中。二世派使者责问赵高关于盗贼日益猖獗之事,赵高心里害怕,便暗中与其女婿咸阳令阎乐以及弟弟赵成商议道:“皇上不听劝谏,如今局势危急,就想嫁祸于我。我打算更换皇上,改立子婴。子婴仁爱节俭,百姓们都称赞他。”于是派郎中令赵成作为内应,假称有重大盗贼,命阎乐召集官吏发兵追捕,同时将阎乐母亲挟持到赵高府中。赵高派阎乐率领一千多名官兵来到望夷宫门前,把卫令仆射捆绑起来,道:“盗贼进到这里,为什么不制止?”卫令道:“望夷宫周围安排的士卒把守森严,怎么会有盗贼敢闯入宫中!”阎乐于是斩杀卫令,率领官兵径直进入望夷宫,边走边对郎官和宦官射箭。郎官和宦官们大惊,有的逃跑,有的抵抗,凡是抵抗都被杀死,共死了几十个人。郎中令与阎乐一同进入到内宫,朝着二世坐息的帷帐射箭。二世大怒,召唤左右侍卫,左右侍卫皆惊慌失措,不敢上前搏斗。只有一名宦官,陪侍在二世身旁,不敢离去。二世进入内室,对宦官道:“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以至于发展到今天这步田地!”宦官道:“我正因为不敢说,所以才能保全性命。如果我早说的话,就早都被杀了,哪里还能活到今天!”阎乐上前靠近二世,斥责道:“足下骄傲放纵,滥杀无辜,全天下的人都已反叛足下,还请你自己好自为之!”二世道:“可以让我见一下丞相吗?”阎乐道:“不可以!”二世道:“我希望能当个一郡之王。”阎乐不同意。又二世道:“我希望能当个万户侯。”阎乐不同意。二世道:“我希望能和妻子做普通百姓,就像其他公子一样。”阎乐道:“我是奉丞相之命,为天下人诛杀足下。足下虽然说了这么多话,可我却不敢禀报给丞相!”于是指挥士兵们上前,二世被迫自杀。阎乐回去向赵高报告,赵高于是召集全体大臣和公子,告诉他们诛杀二世的经过,道:“秦国原本只是一个王国,是始皇君临天下后,才改称皇帝。如今六国重新自立为王,秦国土地日益缩小,却空有皇帝的名号,这是不可以的。应当恢复原来的称谓,这样才合适利。”于是立子婴为秦王,以平民的礼仪将二世葬于杜县以南宜春苑中。

  【姚注】

  ①  左骖马:按照先秦时期的车马制度,贵族在日常出行时通常是乘坐二马驾挽的车子,只有在重要的利益场合才驾四马。靠近车辕的那两匹马称为“两服”,两服之外的那两匹马称为“两骖”。左骖,即是指一车驾四马时最左边的那匹马。在特殊情况下,也会一车驾三马,这第三匹马通常是放在两服的左边,这匹最左边的马也称为“左骖”。在车驾的所有马匹中,左骖是最尊贵的,具有象征意义。

  ②  望夷宫:位于咸阳北郊,因能北望夷狄而得名。

  ③  郎中令:即赵高之弟赵成。郎中令属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赵高的女婿阎乐是咸阳令,掌管首都咸阳的防卫。当赵高决意杀死胡亥,就先把他引诱到既远离朝政中心,又便于自己的亲信就近看管的望夷宫,然后以境内出现盗贼为名,令阎乐率领咸阳县的士兵开赴望夷宫,与事先安插在望夷宫的赵成会合,联手逼迫胡亥自杀。

  【原文】九月,赵高令子婴斋戒,当庙见,受玉玺;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诈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分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

  【白话】九月,赵高令子婴斋戒,到宗庙祭祀祖先,接受秦王的玉玺。子婴斋戒五日后,与他的两个儿子商议道:“丞相赵高在望夷宫杀害二世,又担心群臣诛杀他,所以才谎称是出于道义而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与楚国有约定,要诛灭秦国宗室,瓜分关中土地,而后各自称王。如今他让我斋戒、祭祖,就是想趁机在宗庙里杀我。现在我称病不去,则丞相必定亲自来请,一来我们就杀了他。”赵高多次派人来请子婴,子婴都不肯前往。赵高果然亲自来请,道:“宗庙祭祀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大王怎么能不去呢?”子婴遂将赵高刺杀于斋宫,然后诛灭赵高的三族示众。

  【姚论】

  这段记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还有一段关于赵高刺杀二世、子婴刺杀赵高的记载:

  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既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子婴既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按照赵高最初的算计,他当然知道杀死二世会得罪秦人,但他自恃在政治上有主动投诚之功,军事上有刘邦军作靠山,足以镇压秦人反抗并在关中称王。可当刘邦攻破武关后,赵高才发现自己的处境异常凶险,外有刘邦、项羽两支大军压境,内有杀死二世后的秦人反对。于是,赵高不得已立子婴为秦王,将自己杀死二世的弑君行为解释成除暴立贤,这样至少可以暂且求得秦人的谅解和支持。正是由于在形势上有求于子婴,所以当子婴称病而召赵高入宫时,赵高不得不孤身前往拜见,这才中了韩谈的埋伏和刺杀。

  关于子婴的身份,后世史家众说纷纭,即便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也多有冲突。按《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是“始皇弟”,即胡亥的叔叔辈,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二世之兄子公子婴”,即胡亥的侄子辈。按《六国表》的记载是“二世兄子婴”,这句话有两种解读,一是二世之兄(名)子婴,即胡亥的兄弟辈;二是二世之兄之子(名)婴,即胡亥的侄子辈。《李斯列传》之《集解》在“始皇弟”下引徐广说:“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按照这个版本,同样是两种解读,一是始皇之弟(名)子婴,即胡亥的叔叔辈;二是始皇之弟之子(名)婴,即胡亥的兄弟辈。其实,子婴就是秦始皇的同父异母弟成蟜的儿子。嬴异人在邯郸为质时与赵姬生下嬴政,随后赴秦投靠华阳夫人,被太子安国君(即秦孝文王)立为继承人。嬴异人的生母夏姬是韩国人,为嬴异人又娶了一位韩国女子,生下了成蟜。前251年,安国君继位为秦王,立嬴异人为太子,赵国将在邯郸做人质的赵姬和嬴政母子送回秦国。秦孝文王正式登基后仅三天就去世,嬴异人继承王位(即秦庄襄王),尊嫡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由于嬴异人是通过吕不韦得以投靠华阳夫人的,赵姬又是吕不韦所献,故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支持立嬴政为太子,而以夏太后为首的韩系外戚支持立成蟜为太子。凭借华阳太后的绝对权威和楚系外戚的数代经营,最终嬴政被确立为太子。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嬴政继位为秦王,朝政大权掌握在吕不韦手中。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七年,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成蟜在夏太后死后次年举兵谋反,无论成蟜是真的谋反,还是被诬陷谋反,都必定是失去夏太后的保护伞后的无奈之举。嬴政生于前259年,成蟜当比嬴政小三岁,生于前256年。成蟜谋反身死是在前239年,时年仅17岁。成蟜出征前已有一子,因其时尚为婴儿,故取名为婴。嬴婴的生年当在前240年或前239年,而胡亥的生年在前230年,故称嬴婴为“二世兄”。由于嬴婴属于成蟜一系,在继承权上不对胡亥构成威胁,故而才能在胡亥屠戮宗室时得以逃过一劫,甚至还敢在胡亥杀害蒙恬、蒙毅兄弟时出口相劝。正如楚系外戚会安排秦国王子迎娶楚国女子一样,夏太后为成蟜安排的亲事也必定是迎娶韩国女子,故嬴婴之母当是韩女。由于异人、成蟜和嬴婴三代的母系皆出自韩国,故韩系外戚在秦国仍具有相当实力,在宫中帮助嬴婴刺杀赵高的韩谈,必定是出自韩国贵族。

  【原文】遣将兵距峣关,沛公欲击之。张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愿先遣人益张旗帜于山上为疑兵,使郦食其、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秦将果欲连和;沛公欲许之。张良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其士卒不从;不如因其懈怠击之。”沛公引兵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蓝田南。遂至蓝田,又战其北,秦兵大败。

  【白话】子婴派遣秦军前往峣关(yáo,今陕西蓝田东南)据守,刘邦准备攻打。张良道:“秦兵仍然强大,不可轻敌。建议先派人在山上增加旗帜以作为疑兵,再派郦食其、陆贾前往游说秦军将领,以利益来引诱他。”秦军守将果然愿意讲和,刘邦打算接受和约。张良道:“这还只是秦将一人想要叛秦,恐怕秦他手下的士兵不会听从。不如趁其懈怠时发动攻击。”刘邦率军绕过峣关,越过蒉山(kuài,今陕西蓝田东南),攻击秦军,在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南)以南大败秦军。抵达蓝田后,又在蓝田以北与秦军交战,秦军再次大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8 23:20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